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从1950年起,含琼胶藻类智利江蓠(Gracilaria chilensis)在智利已开发利用,而最近几年中,由于琼胶需求量的增加,导致了天然种类的匮缺。在智利,1982年即开始商业养殖智利江蓠,其产量超过天然种群,1991年(鲜产量约为60000吨)约占总产量的84%。智利传统的商业化江蓠养殖是底播栽培方法即利用0.5千克~1.0千克(湿重)的江蓠断枝,将  相似文献   

3.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北移越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Chang et Xia)是江蓠属的一个重要物种,其繁枝变种体(G.tenuistiptata vat.liui Zhang et Xia)具有重要的养殖经济价值。在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北部沿岸的潮间带海区。鉴于该变种体具有生长较快、可营养枝体进行繁殖、能适应在人工裁培条件下的塘池养殖、管理操作技术难度不大、经济效益较好、适合群众性各种规模放养等特点,因  相似文献   

4.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和细基江蓠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随着我国南方九孔鲍养殖业的发展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 (Gracilariatenuistipitatavar.Liui)的人工栽培在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地区蓬勃兴起 ;为此作者于1999年元月在广东、海南、广西采集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和细基江蓠 (Gracilariatenuistipitata) ,应用HPLC、原子吸收等分析手段 ,测定其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粗纤维、灰分、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 ,并与其他几种大型藻类比较 ,综合评价细基江蓠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营养价值。1材料与方法1.1材…  相似文献   

5.
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生活史中有三个世代,即孢子体、配子体和果孢子体(囊果)。其中:孢子体和配子体均为单生、同形的多分枝藻体,果孢子体则附生在雌配子体上。在生殖期间,江蓠的孢子体,除基部老枝和初生的新枝不形成四分孢子囊外,藻体的各部分分枝,均可形成四分孢子囊,放散出四分孢子。雌配子体也是除基部老枝和初生新枝外,藻体的各部分分枝均可附生果孢子体(囊果)。果孢子体成熟放散出果孢子。关于江蓠四分孢子和果孢子放散方式和放散过程的研究,国内外只有零星记载。曾呈奎等1959年,在进行与江蓠幼苗培育试验时,仅记载着:“经过干燥刺激15分钟的藻体放回海水中,发现20~30分钟后,孢子就大量放出,但四分孢子囊是孢子成团冲破表皮脱离母体,  相似文献   

6.
江蓠一名早在我国古代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其后,各个时代的本草和某些沿海地方的县志或府志上也都有江蓠的形态、习性、产地、异名和利用等记述。虽然,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实践对江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长时期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国一些科研单位和工厂先后进行了利用江蓠制造琼胶的实验并已投入生产。 江蓠是一种海产的红藻,以前国外一直是用做以石花菜制造琼胶的配料,不能单独制造琼胶。近三十年来,美国(东部)、淚大利亚、南非1)等地都已单独用当地盛产的江蓠制造琼胶,大力发展了自己的琼胶工业;其他如印度、马来西亚、非律宾和智利等国也相继研究并进行了小型生产。 我国的琼胶工业一向是用石花菜作原料,但由于石花菜藻体生长缓慢,且生长在潮下带深水处。养殖和采集都较困难,产量有限;而江蓠的藻体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生长于潮间带或浅水中,易于人工养殖,退潮时也便于采集。我国广东省的琼胶工厂即用江蓠作为制造琼胶的原料,但因国产原料不足,外贸部门不得不从国外(葡萄牙)进口。因此,当前大规模地开展江蓠养殖是解决原料问题的关键,但我国沿岸自然生长的江蓠属种类繁多,种与种间琼胶质量都有所不同,而且还有一些与江蓠属外形相似而不含琼胶的其他属海藻也不易鉴別,这就给江蓠养殖业的大规模开展和琼胶工厂的收购原料带来了困难。过去就曾发生过把广东沿岸产的某种亚热带江蓠类移往北方养殖导致失败的事例;广东省有一琼胶工厂曾在收购的江蓠中包括了大量其他属的种类,致使制成的琼胶产品质量低劣;山东省也有一琼胶工厂曾误将褐藻门的硬球毛藻[Sphaerotrichia firma(Gep)A.D. Zinova]当作江蓠收购,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本文试图明确我国产的江蓠属种类、产地和种类间的区别,以便对进行江蓠琼胶实验的科学研究部门和生产单位在选择实验材料、选种养殖或收购原料时有所参考;同时,我们还试图对这一变异幅度大、种类间存在问题多的被认为是高度的多形复合类群的江蓠属通过研究探索一些江蓠属分关学上的问题。 本文研究用的江蓠属标本2)共1090号,包括少量国外江蓠标本(详见本文有关种类的讨论)腊叶标本达七千余张及相应的液浸标本;全部切面图除另有注明者外,都是以液浸标本用冰冻切片机制成切片,再以描绘器画成。尽管标本数量较大,采集地区遍及南北,但由于我国海岸线很长,采集地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的标本中还有少量缺少生殖器官或疑难待决的标本,再加以我们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认识还有待于深化,今后还需要继续深入调査研究,以便随时补充修正。  相似文献   

7.
丹麦海藻学家B?rgesen〔1953)在研究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产的海藻标本时,发现了一种具有精子囊窠成群的江蓠类海藻,但他由于没有见到窠孔, 因此不敢十分肯定是否即精子囊窠,同时,也没有采到四分孢子体和雌配子体。他根据精子囊窠成群的这一特点把它定作江蓠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Gracilaria multifurcata B?rgesen。 其后,近江彦荣( 1958 )检查加纳产的Gracilaria henriquesiana Hariot 时,也发现了这一种江蓠的精子囊窠呈球状,切面观为3-6 个集生在一起,囊窠也同样没有开口;他认为这种构建是异于江蓠属中其他种类的。 我们最近在研究中国南海江蓠属的种类时,也遇到了一些具有这种特点的标本,外形上有些象Gracilaria edulis (Gmel.) Silva 和G. coronopifolia J. Ag.。我们从许多的藻体切片中看到了集生成群的精子囊窠,随着藻体的成熟,窠壁也有不同程度的溶化,最后溶合为两个大的囊窠,囊窠顶端也有相应数目的放散精子的开口。因此,可以肯定这些集生的球状物为精子囊窠。当我们进一步检查采自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的5号约50个以上的蜡叶和液浸标本后,进一步发现了这类海藻的囊果内具有带状且多分歧的滋养丝,这些丝几乎成一规律,完全向囊果的基部伸展,在目前已掌握的标本中,还没有看到滋养丝伸向果被方向的任何痕迹。在孢子体的标本中,其围绕四分孢子囊的皮层相胞变态为长圆形。此外,在外形上,藻体的基部具有匍匐部分,上生数个直立部分,其下常有盘状固着器。关于江蓠属的种类是否具有匍匐部分,就我们所看到的文献,除Harvey (1849,pl. 65 )认为G. verrucosa 的盘状固着器附有假根和G.M. Smith (1944 : 266)认为江蓠属的藻体自匍匐的根状茎生出外,其他作者,在描述江蓠属的特征时,都只提到固着器为一盘状。Rosenvinge (1931:602)曾讨论过G. verrucosa 的固着器,他认为丹麦标本的固着器完全为盘状。Dawson (1961 : 218)在最近的研究中,描述了Gracilariopsis sjoestedtii(Kylin) Dawson 的盘状固着器连半宇根状茎枝,而G. M. Smith 报告的种类中,本种被列在江蓠属中。因此,他对江蓠属的藻体直立部分是由匍匐的根状茎部分长出的描述,很可能是受了本种的影响。我们检查了我国南北沿岸各地所产的各种江蓠属的标本,迄今也没有发现匍匐部分。我们考虑了上述这些异于江蓠属的特点后,认为这些标本应作为江蓠科的一个新属,根据其精子囊呈多穴状,新属被命名为多穴藻属,拉丁学名为希腊文poly(多)和cavernosa(穴)二字组成。  相似文献   

8.
9.
江蓠单养混养比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从华南引入到浙江并经自然越冬后正常生长的细基江蓠繁枝变种作为试验材料,进行江蓠与水产动物单养混养效果对比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混养江篱可以改善水质条件,具有极明显的增氧效果,保持水体pH值相对稳定。同时,可以提高混养动物的成活率与生长率,最终使养动物增产增由,又提高了江篱的产量,而对江篱的质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江蓠与新对虾混养和单养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13.
龙须菜5.8S rRNA和ITS区的克隆与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青岛产龙须菜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分类,通过对龙须菜居群内不同个体的5.8S rRNA-ITS区(包括ITS1-5.8S rRNA-ITS2)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得到扩增DNA片段长度均为1 066 bp,包含完整的ITS1(250 bp)、5.8S(159 bp)和ITS2(657 bp);利用GenBank数据库对Cracilaria(江蓠属)和Gracilariopsis属共20个物种的rRNA-ITS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龙须莱和江蓠科19个物种中rRNA的5.8S区的长度和序列非常保守,而ITS区的长度和序列则变异较大,20种江蓠科物种的遗传距离在0.013~0.596之间,龙须菜在5.8S rRNA-ITS区特性上相比江蓠属物种与Gracilariopsis属物种更为相似;采用UPGMA法构建了这20种江蓠科物种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青岛产龙须菜的居群内不存在遗传差异,且应属于Gracilariopsis属,并且在江蓠科中较早分化,而龙须菜处于Gracilariopsis属中比较古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江蓠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蓠Gracilariaverrucosa(Huds.)Papenfuss为材料,用微生物发酵法提取的琼胶酶成功地分离到江蓠的原生质体,经初步培养,原生质体发育为愈伤组织,为江芳江生物工程研究和育苗利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细基江蓠及其繁枝变种的RAPD和ITS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细基江蓠及其繁枝变种各12个个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DNA分析,对比多态位点比例、平均杂合度以及遗传距离,并构建UPGMA聚类图;通过PCR扩增出核糖体RNA基因(rDNA)转录间隔区(ITS),纯化后直接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和核苷酸变异研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细基江蓠的杂合度和多态位点比例均高于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其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实验中8条随机引物扩增出特异的RAPD带,可用做细基江蓠及其繁枝变种的分子鉴定标记;ITS序列在这两种海藻中变异极小;RAPD和ITS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基江蓠及其繁枝变种均聚集为一枝,与同属不同种的龙须菜和真江蓠分开,提示细基江蓠和及其繁枝变种为同一个种,从而在DNA水平上支持了传统形态分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17.
海藻载培—传统方式及其改造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费修绠  鲍鹰 《海洋与湖沼》2000,31(5):575-580
上前所有的海藻载培技术和方法都是以在对藻类个体和群体的了解为基础的,这就是传统海藻载培业的基础和出发点。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展和进步已使陆地的农业和医学大为受益,会传统的海藻载培业还很少应用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实际上自从以来最基本的载培技术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在相当长时期内海藻载培在技术上比较保守,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有六个方面。新的载培种类需要增加,新的技术需要发展和  相似文献   

18.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在浙江越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从湛江引入,并在浙江自然越冬后生长正常的,以及从海口新引入的细基江蓠繁枝变种,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越冬保种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不同的种藻密度、培养液比重、水层、光强、底质及人为低温处理,对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引入的种藻具生长快、对环境的剧烈变化敏感;已越冬的种藻更能适应低温低比重的条件。以0.3m左右的水层,比重1.010,避免直射强光的低光照,能够安全保种越冬。低温干冻比水冻更易致死。可以经受7天的0℃低温。砂质的底质有利于越冬保种。在浙江普通的育苗室内就可以进行越冬,越冬后,死亡率低于0.07%/d。  相似文献   

19.
江蓠属海藻分布广,数量多,藻体大,生长于潮间带或浅水中,易于采集和人工养殖。由于碱处理法研究成功,提高了江蓠琼胶的凝固性,江蓠已成为制造琼胶的良好原料,我国相继建立了产品质量可与石花菜琼胶相媲美的江蓠琼胶工业,使我国琼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据Whyte等估计,1980年世界用作琼胶的海藻大约有39000吨干品,其中60%是江蓠,35%是石花菜:5%是鸡毛菜。这表明目前江蓠已超过石花菜。成为制造琼胶的主要原料。 江蓠属海藻的种类相当多,世界上约有一百多种,根据张峻甫和夏邦美1976年的报道,我国共有21种。种类不同的江蓠所含琼胶的数量和理化性质差别很大:即使种类相同也可能由于生长地区、环境和采集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近年来研究这些变化情况的学者较多。但对我国不同种类江蓠所含琼胶的数量和性质的变化情况,除很少数种类外,尚未有人作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测定了我国10种江蓠属海藻的琼胶产率、凝胶强度、粘度、凝固点和融点等主要物理性质,同时分析了它们的3,6-内醚-半乳糖,硫酸基和半乳糖的含量,并试图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