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吉尔吉斯天山成矿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吉尔吉斯天山地处中亚天山造山带中段,是古亚洲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在收集境内、外大量地质、矿产资料及图件的基础上,通过近年来对研究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及矿产的研究,在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天山进行了成矿单元划分,划分出北天山—伊犁、中天山和南天山—塔里木3个成矿省,进一步划分为22个成矿带和58个成矿亚带,总结了各成矿单元的地质及矿产特征,为天山成矿带矿产勘查和地质大调查工作部署提供有益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是新疆国民经济发展中心,水资源短缺是严重制约区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和剖析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特征,对天山北麓地下水资源评价、规划、开发具较大指导意义.从区内50年来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分析入手,阐述准噶尔盆地南缘因人类经济活动引起的水资源循环模式改变、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及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变化特征,为今后区内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较好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疆斑岩铜矿成矿特征与综合找矿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岩铜矿是世界铜矿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新疆东天山土屋铜矿、阿尔泰山哈腊苏铜矿、西准噶尔包古图铜矿、西天山松树沟铜矿4个典型斑岩铜矿为对象,研究其矿床发现过程、成矿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不同方法在矿床发现和评价阶段的作用,指出了斑岩铜矿典型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和激发极化法在找矿评价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斑岩铜矿不同阶段找矿和评价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4.
西天山-西南天山成矿带勘查新发现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新疆西南天山-西天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提出了新疆西南天山-西天山地区的重点成矿远景区、找矿靶区及其基本特征,论述了该地区矿产资源潜力,供今后对该地区进行矿产勘查开发参考。  相似文献   

5.
吉尔吉斯斯坦天山有着良好的金属矿产成矿条件,已发现众多的金属矿床,其优势矿种为铁、金、铜、锡、汞、锑、铅、锌8种矿产。在分析该国地质矿产资料的基础上,对吉尔吉斯斯坦造山带北中南天山优势矿产的时空分布和典型矿床进行研究,总结其区域成矿特征,研究了各成矿期的相应优势矿产岩浆作用、火山作用与矿产的关系、区域内成矿规律和区内成矿条件,探讨吉尔吉斯斯坦的找矿潜力。认为吉尔吉斯斯坦找矿还有很大潜力,金矿应在吉尔吉斯全境寻找,铁、铜、铅锌应在北、中天山加大探矿力度,钨、锡、汞、锑在南天山还有大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6.
成矿后含矿地质体的剥露程度与矿体的保存关系是矿床学研究的疑难问题之一.利用中酸性侵入岩体的出露程度, 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及现今发现的矿产展布特征, 探讨天山山脉剥露程度与内生金属矿产保存之间的关系, 进而为区域找矿提供理论指导.统计结果表明, 北天山西段的依连哈比尕尔山、中段的博格达山和西南天山山脉皆缺乏大面积分布的深成侵入岩, 已经发现的内生金属矿产较少, 且以中低温的矿床为主; 北天山南部的觉罗塔格地区、中天山和南天山东段都大面积出露中酸性岩体, 已经发现了大量大型-超大型规模内生金属矿床, 以中高温成矿为特征; 综合分析已有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结果统计显示, 北天山西段的依连哈比尕山、中段的博格达山和西南天山中生代晚期开始隆升, 新生代25 Ma以来隆升强烈; 北天山南部、中天山以及南天山东段山脉从侏罗纪早期就已经开始隆升而接受剥蚀, 新生代隆升较弱.结合现今山脉的地质背景、内生金属矿产展布特征、山脉隆升时间及其现今地貌特征推测, 北天山西段的依连哈比尕山、中段的博格达山和西南天山山脉由于剥蚀时间短, 因而其剥蚀程度相对较低, 地表仍出露表壳的沉积-火山岩系, 以中酸性侵入岩体为代表的深成岩体由于剥蚀量不够而还没有出露于地表, 地表出露低温的内生金属矿产; 北天山南部、中天山以及南天山东段山脉开始隆升时间早, 新生代隆升弱, 因而总体上剥蚀量、剥蚀程度大, 表壳岩系已经剥蚀殆尽, 广泛出露深成侵入岩体, 与中酸性岩体侵位有关的中高温矿产广泛展布.为此, 进一步指出了在天山山脉不同构造分区内应该着重寻找不同类型、不同成矿温度的内生金属矿产, 推测西南天山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空间, 并认为山体剥露程度的差异是造成所谓"大矿不过国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亚洲中部,沿天山的西端、阿尔泰山的西北端到贝加尔地区,是一条显著的NE向边界(天山—贝加尔边界),在它的两侧,地形、构造、地震活动和其他地球物理特征都有显著的差异。沿这条边界不存在同方向的大断层,同时,一系列NW向大型走滑断层与这条边界以大角度相交,这些断层的西北段在边界西北侧附近终止。总体上,这条边界西北侧是稳定的哈萨克斯坦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东南侧主要是构造活动的天山、阿尔泰山及蒙古西部,因此,这条NE向构造边界是大陆内部的变形终止边界。中亚地区的陆块拼合过程在古生代末已结束,天山、阿尔泰山等造山带与北边的哈萨克斯坦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焊接为一体,经历中生代的固化。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天山、阿尔泰山等造山带在NS向挤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包括近东西向逆断层和NW向走滑断层的活动以及分散的地震。这些变形向北扩展时,被刚性、结构完整的哈萨克斯坦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截断终止,因而造成NE向天山—贝加尔边界。亚洲大陆内部块体的地壳强度和变形特征有明显的继承性,新生代以来,原来的地台(克拉通)继续保持结构完整和稳定性,几乎没有内部变形,而天山、阿尔泰山等古老的造山带则再次经历强烈变形。这不仅是由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推挤的影响,而且与这些地区自身的地壳和上地幔结构有关,同时NE向天山—贝加尔边界的西北侧哈萨克斯坦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对变形扩散的阻挡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玉西银矿床为东天山地区唯一一处独立银矿床,位于中天山老地块,阿拉塔格-尖山子大断裂北侧,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岩发育,非常有利于银矿富集.通过对区内地质特征、矿床特征和控矿因素、矿物共生组合特征等综合分析,初步建立了"玉西银矿床"找矿模式,并确定其成因类型是在构造和构造动力控制下的中低温破碎蚀变岩型银(铅、锌)矿床,该银矿床的发现打破了在中天山老地块中一直未能找到独立型银矿床的局面,也对在该区寻找该类型的矿床提供了依据与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
新疆面积约为1.6×10~6 km~2,是重要的固体与能源矿产聚集地,但因各地质科学领域研究侧重点不同,对矿产资源的主要约束认识也存在差异。通过综合分析新疆地质矿产及准噶尔、塔里木盆地、天山造山带岩浆岩、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石油、煤炭、地震及铀矿地质等信息,以钼矿为例,说明石炭纪准噶尔亚幔柱与二叠纪塔里木亚幔柱对新疆内生金属矿产及准噶尔、塔里木2个盆地内能源矿产等的约束作用。明确提出了两个盆地内具有良好固体矿产成矿潜力,并初步探讨了在准噶尔、塔里木两盆地内进行金属矿产深部找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六隔珊瑚属(Hexaphyllia)在新疆的地理分布十分广泛,新疆的三大山系中除北部的阿尔泰山以外,中部的天山、南部的昆仑山都有Hexaphyllia的分布,其中以天山地区数量最为丰富(图1),其种类堪称新疆和全国之首.从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看,新疆天山地区是世界上早石炭世维宪期上部产异珊瑚类不可多得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蚀变遥感异常作为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与定位预测的主要参数,对在东天山戈壁地区的石英滩至赤湖地区3.3万余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开展的ETM^ (TM)遥感勘察结果进行了蚀变异常提取,并依此进行了矿产资源快速评价与定位预测,还对部分异常点进行了实地查证。研究区内已知矿床、矿(化)点122个,遥感异常与其中105个互洽,吻合率86%,与已知矿床的吻合率为100%。经首批地面查证扩大了一处已知金矿点的找矿范围。  相似文献   

12.
东天山喀尔里克山北坡-淖毛湖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天山喀尔里克山北坡-淖毛湖为研究区,探讨了该区山地-荒漠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类型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共有高等植物33科93属133种,植物生活型组成以草本植物居多.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指数(R)、Pielou均匀度指数(Js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能很好地描述群落结构和组成特征.其中,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优势度指数则和前三者呈负消长的关系.随着海拔升高,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均呈现单峰分布格局,即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山前荒漠生态系统和高海拔山地生态系统中较低,而在中海拔地区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3.
西南天山是新疆中—新生界层控砂砾岩型铜铅锌矿的重要产出地区,以萨热克铜矿、 乌拉根铅锌矿、花园铜矿、伽师铜矿为代表,均产于隆起剥蚀区边缘的红层盆地中并严格受层位控制,赋矿盆地的下部为煤系生烃岩,中部为渗透性良好的砂砾岩铜铅锌矿储集层,上覆膏岩及泥岩等密闭盖层,具有铜铅锌-铀-煤-天然气同盆共存富集的成矿特征.文章总结了...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述了新疆地区的地质理论研究成果、矿产地质特征,认为准噶尔、塔里木双亚幔柱是新疆金属矿产呈现"8"字型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双亚幔拉主体形成时期分别为石炭纪和二叠纪。准噶尔亚幔柱斜向天山造山带,塔里木亚幔柱近垂直,前者作用强烈、短暂,后者温和而漫长。准噶尔、塔里木盆地周缘薄弱带与内部构造体制为地幔深源岩浆及后碰撞造山岩浆的上侵提供了通道。天山造山带形成于晚石炭世,它受双亚幔柱挤压隆起作用有限,成矿局部叠加;二叠纪以来,以相对南北向挤压为主,是能源矿产主要形成时期;阿尔金、昆仑等山脉在新近纪快速隆升。基于幔枝构造启示,建议金属矿产地质找矿勘查与石油、煤炭及铀矿地质勘查展开合作,在准噶尔、塔里木两盆地内进行金属矿产综合找矿。  相似文献   

15.
The tectonic development of the Tarim block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i. e. Earth's core accretion and block formation in the Precambrian, margin splitting, opening-closing and piecing up in the Early Palaeozoic, rift formation and plate unification in the Late Palaeozoic, and basin-mountain coupling and landform shaping in the Meso-Cenozoic, forming six ore-bearing formations and ore deposits of various genetic types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Kunlun Mountains and Altun Mountains. In the peripheral areas of Tarim there are four giant intercontinental metallogenic belts passing through, the Central Tianshan and southwestern Tianshan belts in the former USSR and the Qinling-Qilian-Kunlun and Palaeo-Tethys belt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macro-analysis on the nearly one thousand known deposits (occurrences) and geophysical-geochemical anomalies, and the information from reconnaissance in some areas, the region has very good prospects for mineral resources. Some of the metallogenic belts may well becom  相似文献   

16.
We examine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hydrological events in Xinjiang, China, using district data from 1901 to 2010. Frequency distribution showed a general symmetry along the Tianshan Mountains, with even distribution in Junggar Basin and Tarim Basin. Frequency was more in the north-west than in the south-east. The maximum incidence was in west Tianshan Mountains and generally decreased south-eastwar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gional variations in type distribution. Rainstorm floods were more common in central Xinjiang. Hailstorm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Junggar Basi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and north-west of Tarim Basin. Debris flow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Ili Valley and the central northern Tianshan Mountains. Glacier lake outburst floods were more common in the Karakorum Mountains and southern slopes of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Ice flood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Snow hazard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ide northern areas, especially the Altai Mountains and Hamilton Basin. Snowmelt flood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Tacheng Basin and Ili Valley. The incidence of extreme hydrological events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weather systems and terrain features.  相似文献   

17.
西天山地区金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西天山地区地处古亚洲构造域天山-兴蒙成矿带的西段,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尤其是海西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成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近几年,本区找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相继发现了阿希、望峰、大山口等金矿床,显示了良好找金前景.根据前人和笔工作,讨论了本区主要金矿化类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又进一步划分为冰长石-绢云母型和硅化岩型)斑岩型、韧性剪切带型穆龙套型等的成矿特征,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指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8.
韩颐  赵树铭 《新疆地质》2006,24(3):253-255
层控铅锌矿床是新疆最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已知大中型矿床均属此类型.铅锌矿床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南缘、中天山和塔里木陆块(盆地)西缘3条重要成矿带上,特别是阿尔泰南缘和塔里木陆块西缘是新疆大中型铅锌矿床最重要的2个集中分布区.  相似文献   

19.
王鑫  王宁练  王俊杰  申保收 《冰川冻土》2021,43(5):1354-1364
积雪中记录的痕量元素含量,能很好地评估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2018年1月和3月采自新疆北部的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的积雪样品进行了16种痕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北疆地区积雪中痕量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在0.06 ng·g-1(Cd)~1 481.1 ng·g-1(Al)之间。时间分布上,消融期多数痕量元素浓度低于积累期、稳定期;Pb、Cr等元素消融期含量高于其他时期,可能与外源输入有关。空间分布上,塔城地区和天山北坡的多数痕量元素含量高出伊犁河谷和阿勒泰地区1~3倍。与其他地区雪冰中痕量元素含量对比,发现新疆北部高出青藏高原北部1~3倍,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相应痕量元素浓度接近,揭示了新疆北部积雪中痕量元素较高的浓度特征。元素富集系数表明,Fe、Be等元素主要来自地壳粉尘,Pb、Cd、Zn、As等元素呈显著富集(EFc>10),受人类排放活动主导。结合后向气团轨迹分析,塔城地区的痕量元素可能受到哈萨克斯坦的影响,阿勒泰地区的痕量元素可能受到中亚、阿尔泰山南缘等地的影响,天山北坡与伊犁河谷主要受新疆本地气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