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城市,以泉水而闻名,济南泉域位于济南市中部,为掌握济南泉水水质变化情况,根据多年监测的泉水水质资料,采用年度及年内对比方法,分析研究了泉水主要离子多年动态特征及年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1984—2013年近30年间,济南泉水主要水质指标呈恶化趋势,主要驱动因素是CO2,SO2-4,Cl-离子含量的增长,其与当地燃煤量持续增长联系密切;而年内主要离子含量动态变化,属短期波动,与泉区排泄点周边的环境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
近20多年,济南泉水流量逐渐衰竭,泉水断流时有发生,为保护泉水,恢复泉水喷涌,塑造济南城市形象,该次研究基于50多年的济南地下水勘查、试验和研究成果,实现对城市多源、海量、多期次、多比例尺、异构地质数据的有效管理,然后建立不同地质数据的专业模型,实现对模型时空展布特征的三维可视化再现,并提供对模型的专业处理与分析。最后,从二维三维等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出发,加入时间维度,由历史积累的时空关系,反映济南城市地下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在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实现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的嵌入,构成地下水四维地质信息系统,在其空间表征的基础上,介绍了城市地下水的形成,泉水的分布、成因、演化以及泉水断流的原因、保泉供水的对策措施等,引导城市地下水的保护和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济南泉水的形成与地形、地层、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影响泉水动态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不甚合理的开采布局和过量开采是造成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泉城济南的城市供水是石灰岩岩溶地下水,每天的开采量达80万米~3。由于超量开采,造成了水位下降,泉水断流,水质污染的局面,泉城受到了“水荒”的威胁。本文根据多年监测资料,叙述了济南地区环境水文地质现状,并提出了保护泉水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济南泉域岩溶水系统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济南泉域岩溶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矩阵法建立了济南泉域岩溶水系统管理模型,重点研究并利用模型定量计算了济西、西郊、市区、东郊开采地下水以及补源等对泉水位的影响,进行了2个方案的优化管理,对济南市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实现"保泉供水"向政府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长沙有句古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这里的"长沙沙水"也即人们常说的"长沙水",指的就是长沙南门口回龙山下白沙古井里的泉水。据载,白沙井有上千年的历史,明《长沙府志》曾记述:"白沙井,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泉甘美,通城官民汲之不竭,长沙第一泉。"它与济南趵突泉、无锡惠山陆子泉、贵阳漏趵泉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泉。对白沙古井的水况,古人这样记述:"白沙泉水,水质纯清,泡茶色味殊绝,酿酒芳香醇朴,煎药、熬汤均极佳,而且不论冬夏,清澈见底,随舀随满,旱涝如一,永不枯竭。"晋代文学  相似文献   

7.
济南张夏组灰岩岩溶地下水供水潜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南南部广布巨厚张夏组灰岩,其中赋存优质丰富的岩溶地下水。出露众多泉水,其流量为800~8000m3/d。该文通过简述济南地区张夏组灰岩岩溶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水文地质特征,概略计算与评价其资源量,论证开发利用这一新水源的可行性,以期为济南供水与保泉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直接补给区是趵突泉泉域重要的补给场所之一,随着城市发展其面积逐渐缩小。通过遥感手段解译60多年来济南城市发展趋势,分析揭示其对直接补给区面积及强渗漏小流域入渗功能的影响,采用大气降雨入渗系数法定量计算直接补给区面积削减对泉水保护的影响。结果表明,1954年—2015年,济南城市发展经历了平缓增长、快速增长、爆发式增长3个发展阶段,导致泉水直接补给区面积累计削减130km^2,约占总面积的29%,直接补给区内强渗漏小流域遭受不同程度破坏,6个渗漏功能完全丧失,9个渗漏功能部分丧失,仅9个渗漏功能保存近似完好,直接造成泉水入渗补给量减少约9.7万m^3/d(以多年平均降雨量648mm计)。直接补给区生态功能亟待保护与修复,应统筹管理小流域内山、水、林、土、草,加强小流域内山坡、山脚、山谷局部水循环的系统保护与修复,逐步恢复泉水补给能力。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济南明水泉域百脉泉群为例,运用SPSS软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大气降水年际变化、年内变化对泉水流量及水位的影响。分析表明:前一年降水及前二年降水量与泉水流量呈强相关关系,当年降水对泉水流量影响相对较小,呈中等相关关系;当年降水与前一年降水与泉水水位为强相关关系,前二年降水影响略小,为中等相关关系;泉水月流量与前2、3个月降水有较强的相关性,泉水水位则与前2个月大气降水具有中等相关性。丰水年及平水年泉流量、水位高峰值在时间上较降水的高峰值推迟1~3个月,泉水水位最大日升幅一般滞后某一次大的降水过程之后1~2天。  相似文献   

10.
济南泉域岩溶地下水动态开采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收集近3年来济南泉域岩溶地下水开采量、降雨量、泉水流量及泉群水位资料,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揭露了四大泉群之间内在联系及影响泉群水位变化关键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岩溶地下水年内动态开采模型。该模型量化了不同时期地下水的开采量,有利于引导当前开采模式下水资源配置,对实现泉水保护及城市供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选取济南市1996—2010年间的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建成区面积等相关数据,运用Excel和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相关分析,定量地探讨了济南市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的土地城市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并因此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分析济南的气候、自然、地理,尤其是水文地质条件,根据济南水资源基本特征与资源量,认为济南市水资源总量相对充足,水资源供求的突出矛盾集中体现为供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结合济南市的水资源特征,制定了保障济南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济南市遥感和非遥感信息资料,对1996—2003年济南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求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转换值矩阵,据此分析了近几年济南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济南市耕地面积是在持续下降的,建设用地中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扩张速度过快;而水域面积的增加反映出济南市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保济南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5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济南市用地紧张,人地矛盾不断增大。对济南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分析,能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利用压力提供支撑。当前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有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等。在未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的价格以及用地压力将会不断加大。且当前济南市并未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该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及模型,对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济南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从整体上来说情况仍不容乐观。在未来发展中,济南市始终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产出效能,加大土地监管力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注重土地集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城市,地貌类型南部为低山丘陵区,北部为平原区。济南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齐全,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5类。据地质灾害调查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型地质灾害点257处,其中近80%分布在南部山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威胁当地村镇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南部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和成效,在总结多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及他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提出济南南部村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识别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特点提出南部山区村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2016年,济南南部山区村镇共发生地质灾害11起,由于临灾识别和防治措施到位,未出现一例人员伤亡,为济南南部山区村镇地质灾害有效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利用济南市遥感和非遥感信息资料,对1996——2003年济南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求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转换值矩阵,据此分析了近几年济南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济南市耕地面积是在持续下降的,建设用地中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扩张速度过快;而水域面积的增加反映出济南市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保济南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5条途径。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济南市跨越黄河向北发展提到了议事日程,城市建设与黄河防洪的关系将更加密切。济南河段历来是黄河防洪的重点,目前该段黄河堤防正在进行标准化建设。防御标准相当于30到近千年一遇,可以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济南市跨河发展,黄河将成为城中河,城市建设与防洪建设将互相促进。由于黄河问题的复杂性,泥沙淤积和地上悬河将长期存在,建议城市规划要考虑给黄河未来的防洪留出足够空间,对跨河交通等过河建筑物应统一进行规划,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黄河泥沙资源,同时搞好沿黄生态和风景线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8.
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综合分析、综合指数、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集约处于发展期;土地资源生态质量处于发展衰退期,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生态资源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都较前几年有明显提高,土地集约处于发展提高期,反映土地集约程度显著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济南地区黄土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济南西部和东部不同地区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对比,总结黄土湿限对工程建设产生的危害性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