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2011年发布的20世纪全球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结合长期观测序列,分析了百余年来大气中南极绕极波的强弱变化和传播过程。结果显示,南极绕极波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1940~1960年和1980~2000年附近出现和活跃,而在其他年代消失。东南太平洋南极绕极波振幅最强,该区域的海气耦合过程可能是绕极波信号增强的关键之一。初步揭示了百年来南极绕极波和南极涛动的对应关系,偏强的南极涛动有利于南极绕极波的出现,但并非决定绕极波产生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2.
利用CCM1(R15L7)-LNWP模式,以1996年3月17日的国家气象中心客观分析资料为初始场,分别采用有、无青藏高原两种方案,数值研究了青藏高原对5月份全球大气环流季节转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北半球初夏,青藏高原区域用同纬度地区的一个中空热源,其作用可以在200hPa层形成一个224K的暖中心,使大气增暖7K以上。高原地形的动力和非绝热作用使得南极大陆200hPa层大部分地区降温6K左右,最大负中心可达-8.28K,这对于南半球由夏至冬过程中,环极涡旋的强度加深和范围扩大是有利的。高原地形作用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平均槽脊的形成和维持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加强了高原所在纬度带北侧(减弱了南侧)由南向北的正温度梯度,同时也增强了30°S附近由北向南的正温度梯度,从而有利于季节转换过程中全球中纬西风带的整体北移和初夏亚洲季风环流的形成。同时高原地形作用在赤道及低纬地区形成的位势增加区,有利于南半球热带高压脊的北退和北半球副高增强北移。此外,它还有利于南半球极地东风带的增强和500hPa层环极低压带的强度减弱,同时增加了罗斯海附近的极涡强度,对赤道的索马里急流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气湍流是一种无序的、非确定性的大气运动,它可提高云滴碰撞效率,加速云滴增长速度,在云和降水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60 a来云中湍流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云宏微观结构特征及云中湍流对云滴碰并增长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观测研究云动力学过程、完善湍流-云微物理相互作用理论及优化云参数化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贵州严重冰冻天气过程典型模型及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资料对1964--2000年贵州出现的16次重级、特重级冰冻天气过程进行大气环流及物理量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极涡偏心亚洲、东亚大槽异常偏南以及滇黔准静止锋维持是造成贵州重级冰冻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700hPa以下的逆温层有利于过冷却雨滴的形成,而较显著的“冷-暖-冷”平流的三层模式极利于过冷却雨滴在及地后冻结形成冰冻;此外,南下冷气团遇云贵高原阻挡后被迫抬升,导致低层湿空气辐合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冰冻的形成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平流层重力占优气溶胶粒子的耦合碰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大气平流层中的重力作用占优的气溶胶粒子之间的耦合碰并问题.平流层由于空气稀薄,必须引入高Knudsen数下分子体系介质近似,对于重力占优的气溶胶粒子,采用高Qij下的处理方法,在新的对分布方程的基础上,求得重力作用占优的气溶胶粒子的对分布函数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对于重力占优的气溶胶粒子,平流层中碰并率要大于对流层中的碰并率.  相似文献   

6.
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力 《大气科学》1997,21(3):297-307
本文首先分析了东北冷涡的持续性活动特征,然后讨论了东亚大气10~20天低频振荡及瞬变扰动对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准双周振荡在我国东北地区十分活跃,从时间连续的低频天气图上发现,该地区附近周期性循环出现的低频气旋同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并且其传播路径也较有规律。另外,本文还通过→E矢量分析以及月平均准地转位涡的收支计算,研究了东亚大气瞬变扰动对形成时间平均冷涡的影响,得出,在时间平均东亚阻高/东北冷涡偶极子系统控制的区域附近有瞬变扰动动能向时间平均气流动能转换,同时这里也存在有明显的→E矢量辐合,导致平均西风减弱,而有利于经向环流的发展。时间平均气流的位涡平流不利于阻高/冷涡偶极子系统的存在,且使偶极子系统高、低压中心的经向距离拉大,而瞬变扰动的位涡输送则有利于冷涡高位涡值和阻高低位涡值在原地维持,阻止它们向下游传播。  相似文献   

7.
绕极流海域存在全球最大的波浪输运量,遇陆地阻隔,在大洋东岸形成连接高纬度与低纬度之间涌浪的经向输运通道。本文分析了存在于南极绕极波(ACW)中的波浪信号以及来自绕极流海域涌浪的东向强化特征,并进一步从理论分析及定性计算的角度研究了波浪诱导的经向输运对东赤道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变化的影响,提出了波浪过程对厄尔尼诺影响的全新观点。未来工作中,我们将在海浪-海流-大气耦合模式中考虑波浪的大尺度效应,深入探究波浪在大气海洋动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引入涡度熵概念的基础上,在绝热和无摩擦作用的情况下,对正压大气中大尺度运动的涡度熵的产生进行了讨论。指出β效应,辐散效应和地形作用是产生涡度熵的因子,而且我们还用涡度熵的概念对大气中偶极子阻塞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解释,加深了我们对偶极子阻塞形成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盛行的是迭加着各种波动的纬向环极气流,环极涡旋的中心游动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这种近乎半球范围的环极气流是大气行星环流的一个重要的活动中心,它的位置、强度和范围以及形态的不同,影响着整个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及天气变化,因此国内外一些气象学者对于极  相似文献   

10.
应用常规资料、卫星遥感及自动站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的形势场演变、大气稳定度、气象要素特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环流形势稳定,中低空有利于均压区和逆温层的形成,地面形势有利于饱和水汽条件的形成,是这次大雾生成的背景场。表征大气稳定度的△θse、K指数等不仅可作为强对流天气预报工具,根据其定义原理适当变化后,对大雾预报也有指示作用。利用自动站实时监测资料,可为大雾的临近预报和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极涡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张恒德  高守亭  刘毅 《高原气象》2008,27(2):452-461
极涡是北极地区的一个深厚系统,它以极地为活动中心,最能体现高纬大气活动特征,属大气环流最主要的系统之一,通常与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季风等环流系统相互配合,在全球天气气候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极涡的气候特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变化机理及数值模拟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行星波破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平流层对流层的动力耦合等过程中,极涡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极涡对HNO3、臭氧等大气化学成分渗吸和输送过程的影响显著,而这些化学成分的再分布对极涡有较强的反馈作用;极涡还受到海温、冰雪、植被甚至太阳活动等的影响。前人已经关于极涡做了不少研究,但在气候动力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 ,在秋收和夏收之后 ,广大农民对小麦、玉米的秸秆普遍采取焚烧的办法 ,来节省时间和人力 ,致使空气中形成烟幕。虽然此情况只是季节性的 ,但观测资料表明 ,烟幕出现的月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烟幕不仅对城乡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危害 ,也对气象观测带来一定影响。1 烟幕的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大气的层结状态是形成烟幕的因素之一。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 ,垂直运动强烈 ,有利于烟的扩散 ;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到抑制 ,不利于烟的扩散。逆温是大气稳定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地面层逆温形成后 ,地面秸秆燃烧产生的烟…  相似文献   

13.
沙尘气溶胶对大气冰相过程发展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陈丽  银燕 《气象科学》2009,29(2):208-213
利用分档云动力学模式,研究了沙尘气溶胶输送过程中在不同大气背景环境条件下对云内冰相粒子形成、发展和降水过程的影响.通过敏感性试验发现:在背景气溶胶浓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冰相降水率以及冰相降水在总降水量中的比例逐渐减小;只有在大陆性云和污染严重的地区,含有一定比例可溶性物质的沙尘粒子提高了大气中的巨核浓度,使云中冰相降水质粒提前出现,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另一方面,当把不可溶矿物气溶胶粒子作为有效的大气冰核参与云降水形成的物理过程时,由矿物气溶胶引起的大气冰核浓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云中冰相降水质粒的发展,部分抵消巨核对降水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肖辉  徐华英  黄美元 《大气科学》1988,12(3):312-319
本文利用已建立的一维非定常积云数值模式,分别研究了各种碰并过程、大气层结条件和吸湿性盐核的化学成分对积云中云滴谱形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各种碰并过程对积云发展前期云滴谱展宽的作用中,以重力碰并过程的作用最为显著,小尺度湍流的碰并过程则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加速大云滴的增长,而电碰并过程的作用并不大.大气层结条件对积云中云滴谱的形成影响较大,而吸湿性盐核的化学成分对积云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热力强迫对澳洲北部越赤道气流强弱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80-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影响越赤道气流的大气内、外强迫因子(主要指大气凝结潜热释放及下垫面热力差异)出发,结合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探讨了强迫因子对澳洲北部由南向北越赤道气流强弱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澳洲大陆有利于强澳高或频繁冷空气活动的形成,通道南部弱下垫面加热有利于弱Walker环流的形成,南海一中南半岛较强海陆热力差异或菲律宾强对流加热有利于通道北部强辐合带的形成,它们都对应澳洲北部由南向北强越赤道气流的形成。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强迫因子及环流因子的特征则与上述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16.
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或表示空气干湿度的一种物理量。它对大气的变化有极重要的影响。空气中含有的水汽是形成云、雾、降水的水分来源。大气中水汽的物态变化,如汽态、液态、固态的转换也是能量的重要传递方式,所以,湿度的变化往往是天气变化的前奏。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还直接影响工农业生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夏季肇庆罕见高温的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夏季肇庆高温天气形势特征和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和天气学原理分析,发现副高脊线偏南和北半球极涡偏弱是引起长时间高温的异常大气环流表现。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控制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是造成肇庆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热带气旋中心位置在肇庆东南或偏东方向480~1 370 km范围内的洋面上,非常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形成。中、高层(200、500 hPa)下沉运动的增温作用比低层(850、925 hPa)贡献显著。前一天和当天08:00气温高、少云且无低云、前期少雨、地面吹偏西风以及低空偏北或偏东气流有利于出现酷热天气。  相似文献   

18.
王继康  桂海林  尤媛  迟茜元 《气象》2023,(3):379-384
2022年1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东亚大槽偏强,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活动;南支槽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不利于降水天气的发展。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7.5 mm,较常年同期(11.9 mm)偏少37%;全国平均气温为-4.2℃,较常年同期(-3.0℃)偏低1.2℃。月内出现了4次冷空气过程,1次沙尘天气过程。冷空气活动频繁,全国大部地区大气扩散条件较好;11—13日沙尘天气过程强度强,发生时间偏晚。  相似文献   

19.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的季节性位相锁定可能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年1月~1999年12月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全球海表温度资料和改进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三代海洋环流模式,以及1949年1月~1999年12月NCEP/NCAR月平均海表面大气距平资料,采用资料合成分析和数值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从发展到成熟的特征。海表温度异常的分析结果表明,正、负热带印度洋偶极子的强度和发生强偶极子事件的次数都在北半球秋季达到最强、最多,与季节循环存在位相锁定。偶极子的数值模拟结果与此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海洋表面的大气强迫对激发印度洋偶极子有重要作用。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赤道印度洋上空风应力异常是偶极子形成的主要原因。文中还设计了12个敏感性试验研究在相同大气异常强迫下1~12月大气气候基本态对印度洋偶极子的作用,结果发现大气气候态对偶极子的强度有很大影响,其中9月的大气气候态最有利于印度洋偶极子达到最强。这是由赤道东南印度洋地区东南风和海洋之间的正反馈过程决定的,因此大气基本态是偶极子成熟位相锁定在秋季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闪电活动时大气相对湿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年6月1日—8月31日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云-地闪电资料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相对湿度物理量,分析了云南省闪电活动时相对湿度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闪电活动除具有夏季是高发期且日分布具有呈一峰一谷变化特征,在时间演变上还具有不均匀和阶段性的特点,这与特定的大气相对湿度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云南省闪电活动一般发生在相对湿度垂直结构具有低层湿度不高、中层高湿、高层又逐渐变干的环境大气中,大约在中层700 hPa以下相对湿度随高度增加,逐渐在中层形成高湿层,中层以上相对湿度又随高度减小,低层湿度不高、中层高湿、高层偏干的环境相对湿度条件非常有利于雷暴天气的发生和闪电的形成,一方面中层以下水汽随高度增加有利于水汽的上升运动和云的凝结形成,另一方面中高层水汽随高度迅速减小有利于形成上干下湿的大气对流不稳定,促使对流云进一步发展,从而产生闪电活动;低层相对湿度在40%~75%之间,中层600~700 hPa之间相对湿度较高,可达80%以上,一般为90%~95%,中层湿层越深厚,闪电过程越强烈,在高层250~400 hPa左右相对湿度减小到35%~6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