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研究大陆架上的风海流时,需要考虑倾斜海底的影响。在给定海面风场的情况下,要求由流体力学方程组,确定出流速分布和海面坡度。这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但要求出这个问题的解析解却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收发分置声纳浅海近程混响的建模与仿真,模型主要基于单元散射理论,依据散射系数相关半径来划分海面、海底散射单元,通过模拟海面、海底混响形成的物理过程建立单接收与多接收模型。模型中考虑声纳设备参数(指向性、收发位置、发射信号)及环境因素(海面运动、海底粗糙程度)对混响建模的影响。设计程序实现浅海近程单接收与多接收混响信号模型并仿真计算出混响时间序列,提供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用户图形界面支持。对建模仿真的混响信号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了论文建立的浅海混响信号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海面与海底地磁日变化差异及其对海洋磁力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海面与海底地磁日变化的计算公式,仿真分析了海面与海底地磁日变化差异,探讨了其对海洋磁力测量地磁日变改正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地磁日变,海面与海底的地磁日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其随着地磁倾角的变化而变化,对磁测有一定的影响。为此,远海区海洋磁力测量中,建议联合采用地面日变站和海底日变站来减小或消除海面与海底地磁日变差异对磁测的影响,提高地磁日变改正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西北太平洋海域海面动力地形时,首次发现菲律宾西部苏禄海和棉兰老海盆地海面动力地形不但大大高于周围海域,而且是全球的最高点。对全球海面动力地形的比较研究中,还发现了三大洋的系统性差异。从动力计算的角度分析,这是由于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异常造成的,特别是在苏禄海和棉兰老海盆地,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高温低盐水体。本文从地热学、海底科学、海洋物理学和海底构造学角度探讨了温度分布异常的机制,对该海域海面动力异常及全球三大洋动力高度的差异作出了初步解释,并对由海面地形探索海底信息做出了尝试。  相似文献   

5.
Zumb.  MA 蓝利 《海洋地质》1999,(2):72-80,71
目前海洋重力主要为海面和海底测量。海面重力测量受水深影响,观测点远离重力源,其分辨率降低;海底测量分辨率不受水层影响,但由于逐点测量的耗时,其覆盖性较差。我们制作了一个重力测量系统,该系统在近海底具有高分辨率、高速采集重力数据的能力,其探头用船拖曳在海底附近的正上方。  相似文献   

6.
海底基准点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均与定位几何构型有关。为探讨海面非对称走航条件下声学测距误差对海底基准定位的影响,从声速误差影响函数出发,构建了顾及定位精度与系统误差影响的海面-海底控制网综合优化准则。考虑声速场常系统误差和声速场时变系统误差,开展了非对称走航观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关于海底基准点中心对称的海面控制网,可以将声速场常系统误差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声速时变系统误差对海底基准点定位的影响,会随着定位构型几何强度的衰减在水平、高程分量间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
道克敏 《海洋科学》1978,2(4):19-20
当前,研究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海底的地壳结构,是海洋研究中的两个热门课题。遥感技术,从空中用电磁波(红外、激光、微波等)对海面附近进行遥感;声学技术,从海面用声波对海底地层进行遥测,是分别用于研究这两个课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浅论海面地形特征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热学、海洋学、气象学、物理海洋学和海底构造学角度,探讨了海面地形特征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形成海面地形起伏差异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一是有特殊的热量来源,二是有保持热量不流失的外部条件——特有的地貌特征和海底地形,三是有特殊的海流影响。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还缺乏关于大型陆架系统对全球海面变化响应的研究,5年来我们对中国东部宽阔的陆架海底进行详细制图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中国东部陆架海底沉积环境分布与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海面变化之间有很好的响应关系;目前的陆架海底被3个沉积体系覆盖,即低海面期的古滨带、冰消期的海侵体系和高海面期的涡漩及近岸带沉积体系;末次冰期后期以来,可区分出3个快速海面上升期和3个慢速上升期。在快速上升期,海底形成了代表海岸快速移动的混杂沉积-海侵边界层,海岸平均移动速度10~22cm/a(最大64cm/a),缓慢上升期,形成了陆架广泛分布的潮流沙脊体系,三期沙脊体系之间有继承性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海底粘滞性条件,首先导出了海底摩擦与海面坡度之间的简单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导出了水平流通量与海面坡度的关系式。然后利用连续性方程进一步得到了海面升高即潮位所满足的二阶椭圆型方程,进而导出了以潮位形式给出的半封闭海区岸壁不可穿透条件。最终在给定半封闭海区开边界水位分布的条件下构建了完整的关于潮位分布函数的微分方程边值问题。初步讨论表明,海底摩擦矢量与水平流通量矢量并不在相反的方向上。  相似文献   

11.
海底烃类渗漏在向上运移过程中会改变深部地层和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声学性质,在地震和浅地层剖面上会形成各种可能指示烃类渗漏的地球物理标志。渗漏烃到达海底后会改变海底表面形态,形成与海底烃类渗漏有关的表面特征,如麻坑构造、海底凸起、海底古河道、碳酸盐丘、硬地面、泥火山以及表面断层等。渗漏烃进入海水后在继续上升过程中会形成气泡、渗漏羽,到达海面后会形成表面油膜。利用侧扫声纳、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可以探测到与海底烃类渗漏有关的表面特征。合成孔径雷达能够识别因海底烃类渗漏形成的海水表面油膜。海底烃类渗漏的地球物理标志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地球化学校验才能确定渗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张庆华 《海洋与湖沼》1982,13(2):105-115
研究大陆架上的风海流,必须同时考虑海面坡度和海底地形(变水深)的影响。要想获得分析解是比较困难的。 作为对大陆架地形的一级近似,本文考虑线性变化的倾斜海底,岸边水深为零。并假定海岸线平行于地球经度线,考虑柯氏参数随纬度的变化,把这个β效应项——βy作为小参数,同时假定定常两维风场随纬度也是按小参数βy变化着。  相似文献   

13.
生死美人鱼     
澳大利亚的柯恩和伊里奇,是一对热衷于海底探险取宝的老搭档。相传亚婆罗海面上曾有过一条古航线,海底沉船中有许多金银珠宝。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和谋划,这年夏季里的一天,柯恩和伊里奇开了艘快艇,来到亚婆罗海的一座小岛上。他们停泊好快艇,然后穿上潜水衣,带上防水枪和护身刀,游到古航线的海底去探宝。他们下潜好几次,折腾了大半天,也没找到海底沉船,两人十分沮丧。  相似文献   

14.
亚速尔群岛至1998年12月中旬,特塞拉岛西部地震危机减弱。其后,渔民和岛上居民报告海上发现白色蒸气柱和桔光。1月8日,渔民见到隆起的熔岩块。观察显示,热熔岩膨胀,形成熔岩块,由海底上升,当其移动时,内部气体漏出,接着,熔岩块沉降,蒸气上升,高出海面...  相似文献   

15.
(一)2010年以后,一条长达数十海里的海底通道横贯渤海海峡,像一条巨大的手臂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紧紧连在一起。从旅顺至蓬莱或大连至烟台,可免去经天津的绕行。南来北住的车辆,直接从宽阔的海面上或海底川流不息地飞驰而过……这不仅仅是美妙而又大胆的构想。这个宏伟的跨世纪跨海“工程”,终于被正式摆上“桌面”,即将形成建设的蓝图。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渤海海峡隔开了东北  相似文献   

16.
模拟了全新世 9个特定时期潮流作用下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泥沙输运状况。结果表明 ,东海外陆架梳状古沙脊形成的盛期在 - 80m至 - 52m海面期间 ,主要是潮流将侵蚀的海底晚更新世物质与河流的入海泥沙向东南方向输运而形成 ;- 52m海面之后 ,该古沙脊逐渐停止发育。扬子浅滩形成于 - 52m海面之后 ,至 - 30m海面时已发育比较成熟 ,它主要是旋转流将海底晚更新世物质与全新世河流入海泥沙中的细粒物质呈扇形向外簸选掉 ,粗粒物质留在原地而形成。南黄海中部泥在 - 52m海面时已开始形成 ,该泥是细粒物质的汇 ,泥沙来源具有多源性 ,但泥沙来量不足。西朝鲜湾沙脊与江华湾沙席、辽东浅滩沙脊与渤中浅滩沙席、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南黄海辐射状沙脊以及北黄海西部泥、渤海中央泥、浙闽岸外泥主要形成于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西朝鲜湾沙脊与江华湾沙席分别是强往复流与旋转流主要侵蚀海底的晚更新世物质而形成。辽东浅滩沙脊与渤中浅滩沙席主要是强潮流将老铁山水道中的晚更新世物质带到辽东半岛西侧海域沉积而形成。海州湾中的砂质沉积是潮流将海底晚更新世物质与河流入海泥沙中的细粒物质带往外海、留下粗粒泥沙而形成。南黄海辐射状沙脊是辐射状潮流场改造北来的黄河泥沙与南来的长江泥沙而形成。北黄海西部泥的  相似文献   

17.
沈婷婷 《海洋世界》2014,(11):20-23
"在深不可测的海底,北海巨妖正在沉睡,它已经沉睡了数个世纪,并将继续安枕在巨大的海虫身上,直到有一天海虫的火焰将海底温暖,人和天使都将目睹它带着怒吼从海底升起,海面上的一切将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18.
海南东方西南部海域海底发育大量沙波、沙脊,严重影响该海域海底工程安全。为探明该区域的海底地貌概况及微地貌特征,本论文通过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等方法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表明:区域内沙波、沙脊十分发育;受沙波、沙脊等地貌单元的影响,该区域内水深多变化,地形条件复杂。根据沙波发育形态、规模等特征,共识别出沙脊、巨型沙波、大型沙波、中型沙波、小型沙波以及沙纹六个地貌类型。根据沙波沙脊发育特征及其空间组合关系推测,研究区内的沙脊发育于低海面时期的浅水高能环境,活动性较弱,沙波则主要形成于末次海侵以来高海面低能环境中,当前仍处于发育过程中。该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内海底管线、桩基础等海洋工程设计、防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西部海底有很多平顶海山,在这些平顶海山的斜坡上,分布着富钴结壳。以近年来“海洋四号”船在西太平洋调查的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平顶山的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和沉积地层以及岩石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这些海底平顶山原来是一些出露于海平面的火山岛屿,在海浪的冲击和海流、海水的冲刷、侵蚀作用下,逐渐削蚀成略低于海面的平台,以后平台逐渐下沉,经过漫长的地质岁月,终于成为隐藏于海面以下1000-2000m的海底平顶山。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澳大利亚开展了一项特色旅游,用潜艇载着游客潜入海底的大堡礁中去,让游客通过玻璃窗一览海底景色。当然游客也可以身穿潜水衣,脚戴潜水蹼从海面上潜入海底,穿梭于珊瑚礁中,与千姿万态的鱼儿作伴,甚至让它们擦身而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