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中美地震科技合作协调人年度会议于2007年5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期间, 双方回顾和总结2005年以来中美地震科技合作项目的进展, 讨论和商定2007年和2008年中美地震科技合作项目. 同时, 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
中美两国地震科技合作研究始于1974年春。此后,经过多次的互访、交流和考察,增强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确定了双方地震科技合作的科学领域、内容以及原则。1980年1月24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奠定了中美地震研究科学合作的基础。 五年来,根据议定书规定的合作项目和范围,双方科学家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内广泛地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议定书规定的七个方面的合作项目,都不同程度地得以执行,仅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199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对外科技合作4个主要项目进展顺利1994年新疆地震局与国外地震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地震科技合作与交流,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合作项目有:1天山地震区划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哈萨克斯坦地震研究所和吉尔吉斯斯坦地震研究...  相似文献   

4.
ACES( APEC Cooperation for EarthquakeSimulation,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震模拟合作计划 )是 APEC框架下的一个重要的多边科技合作项目 ,其国际科学委员会由以下 5人组成 :Peter Mora(澳大利亚 ,执行主席 )、J.BernardMinster(美国 ,秘书长 )、尹祥础 (中国 )、Mit-suhiro Matsuura(日本 )、Andrea Donnellan(美国 )。该合作项目致力于发展地震发生全过程物理和动力的真实的数值模拟模型 ,发展与地震孕育全过程有关的理论、预测方法及数字模拟技术。该项目每 2年召开 1次学术交流会 ,并开展多边的学术交流。“ACES第三届国际研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近来由俄国、希腊、意大利、乌克兰以及格鲁吉亚执行的欧洲合作项目SUPRE(Study of the ULF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a Related to Earthquakes与地震相关的超低频电磁现象研究)的研究成果,讨论地震孕育区的地震一电磁监测方法的进展和地震灾害评估。主要内容是:在特定地震活动区正在使用的观测技术、提取地震前兆信号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地震孕育过程的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对最新提出的、作为下一步地震一电磁合作研究设想的SHARP(Study of Seismic Hazard Anomalies Recognition Possibilities,地震灾害异常识别的可行性研究)计划的战略进行了评论。文中对它的预研结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中国地震科技文献库(英文版)截止1995年8月收录的13104条文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震科学、地震预报研究的科技论文做了统计分析。它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地震科技工作近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是由水库蓄水引起的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颙 《中国科学D辑》2009,39(3):257-259
《科学》(Science)杂志2009年1月16日的“本周新闻”发表了一篇报道,题目是“四川大地震的人为诱因?,文中介绍了“紫坪铺水库可能诱发了四川汶川地震”的说法.在汶川地震发生半年之后,类似的报道(如英国Telegraph网站、美国的纽约时报等)在国外突然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刘玉辰率领的水库地震代表团一行 5人于 2 0 0 0年 9月 1 4~ 2 9日访问了比利时和意大利。这次出访的目的是推进中比地震科技合作 ,建立中意政府间的地震科技合作并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了解和借鉴意大利在水库地震研究和监测方面的主要成果、先进技术和经验。代表团重点访问了比利时皇家天文台、意大利地震调查所、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 ,顺访了 Abdus Salam国际理论物理中心。1 访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皇家天文台负责比利时的地震监测工作 ,与中国地震局有着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PaulPaquet台长向代表团介绍了皇家天文台…  相似文献   

9.
《地震学报》2013,(6):944
《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地震科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科学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科学及与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科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科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该刊为中国科技核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最快回应大地震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实施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回应大地震的科学钻探,为地学家探索地震成因机制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沿产生同震地表破裂的两条断裂带——龙门山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共实施了6口科学群钻.其目标在于对钻孔的岩心、岩屑和流体样品进行多学科观察、测试和研究,揭示汶川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物质组成、结构、产出以及构造属性;探索地震过程中的岩石物理和化学行为、能量状态与破裂演化过程;认识汶川地震发生的应力环境、巨大的地震破裂产生及传播原因、地下流体在地震的孕育、发生、停止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检验和深入理解地震断裂发震机理.目前,汶川科钻项目已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如下:(1)查明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组成;(2)揭示了汶川地震过程中"热增压"为重要断裂弱化机制,提出断裂带内石墨可作为判断大地震发生的标志;(3)发现目前世界上最低的断层摩擦系数,并首次记录到大震后断裂带快速愈合信息;(4)重建龙门山的构造格架,提出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新的成因模式;(5)通过对汶川地震余震的精确定位、钻孔附近的地震台阵观测,确定了地震活动与龙门山断裂带不同区段的空间关系;揭示断裂带深部流体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为确定大震孕育过程提供深部流体活动行为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震学报》2015,(1):210
<正>《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地震科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科学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径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科学及与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科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科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该刊为中国科技核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地震也是不分国界的。因此,需要有一套统一而又各自独立的规范来计算全球地震风险。2009年3月9日,全球地震模型(Global Earthquake Model,简称GEM)公私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这拉开了GEM行动计划的帷幕。GEM计划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全球科学论坛发起,旨在提供一个开源的透明标准,以便在全世界进行地震风险的计算模拟与相关信息的沟通交流。在此,我们对该计划的远景、目标战略、科学框架、参与者、计划实施、组织、资助等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延庆数字地震台阵及其观测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地震震源过程和震源区的细结构进行详细的研究,并在减轻北京地区地震灾害方面作出贡献,中国地震局和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院于2000年开始进行一项“中—德地震科技合作流动台阵近场地震观测和北京地区防震减灾”的地震科研课题(王培德,陈运泰,2001)。在这个课题中,由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研究院(BGR)提供9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构成流动台阵,在中国进行观测。该台阵布设在北京西北的延庆地区,称为延庆数字地震台阵。延庆数字地震台阵使用了一些国际地震观测技术中的新技术,本文对延庆数字地震台阵进行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4.
在2009年8月16日的网络版《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s)上刊登了来自德国不莱梅大学的Michael Strasser与来自美国、日本、中国、法国和德国的研究者合作撰写的一篇有关地震诱发机制的论文。  相似文献   

15.
引言 文部科学省作为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以下简称地震本部)的事业局,在圆满推进地震本部的各项审议和活动的同时,还把减轻地震、海啸灾害作为目标,从事配备海底观测网、南海海槽和日本海等海域的调查、全国主要活断层调查等各种关于地震的调查研究.这里介绍的是文部省2013年度将实施的主要规划.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地震局和哈萨克斯坦科学与教育部地震科技合作协议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教部地震研究所的地震科技合作协议,《第六届天山地震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9月19—21日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召开。此次研讨会是自1992年以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成功  相似文献   

17.
利用科学引文索引(SCI)及其他相关数据库,从代表中国地震科学研究总体水平的地震系统学术论文的产出数量、学科分布、来源出版物、出版语言类型、论文引用情况及国际合作等,对地震系统1979年以来发表SCI论文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SCI论文发表数量和时间分布上来看,国内地震科学研究呈现出逐年活跃的发展态势,大地震的发生对地震科学的研究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近年来,SCI论文数量在全球相关领域的排名比较靠前。从SCI论文特点分析及被引用情况来看,学术论文的质量与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中国地震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有待提高,其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关注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1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概况中国大陆邻接印度、欧亚和太平洋板块的边缘 ,其特点在于具有复杂的地壳构造和高地震活动性。中美合建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 CDSN)运行 1 5年来 ,在中国地震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CDSN作为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协会 ( IRIS)部署的全球地震台网 ( GSN)的参与伙伴 ,为全球地震学研究做出了贡献。CDSN系中美地震研究科技合作议定书中的项目 ,也是两国政府间的科技合作项目之一。台网的建设始于 1 983年 5月 ,历经 3年的场地准备和技术实施 ,于 1 986年 7月建成。1 986年 1 0月 1日起 ,CDSN数据管理中心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陈章立 《中国地震》2001,17(3):231-245
本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震科技发展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作了简要回顾。阐明了如下3点:(1)全社会对减轻地震灾害及减轻地震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强烈要求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强劲动力;(2)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好的保障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3)坚持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建设与地震科学研究的辩证统一,并处理好任务性、科学性、可行性之间的关系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进步性质遵循的重要原则。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所取得的某些成功和所遭受的许多挫折不断加深了人们对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复杂性的认识,促进了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和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20世纪最后5年,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使地震预报预防研究与实践的技术支撑得到较明显的改善,既突出重点,又广泛探索的地震科学研究,使人们对我国大陆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以及震害特征与机理研究等取得一些新的重要认识。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不仅使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得以明显提高,而且为加速新世纪,首先是“十五”期间我国地震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应重点加强的10个方面的工作,即地震观测台网的数字化改造与建设;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的改造与建设;强地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地震实验室的建设;地震信息和应急指挥与紧急救援技术系统的建设;地震短临预报的研究;地震中长期预报的研究;地震动衰减和震害机理与震害控制的研究;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震害预测的研究;地震科学和地球科学有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期望通过这些努力使我国地震科技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震预报预防的理论、技术、方法显著改进,防震减灾工作实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地震学报》2015,37(1):208
<正>一、《地震学报》是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内容包括:以刊登地震科学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为主,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登载与地震科学有关的评述文章;介绍地震科学及与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反映地震科学及其有关的科技工作动态.二、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