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已发现的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显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然而由于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早期形成的寒武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经历了后期的调整、改造、破坏和再聚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已有的油气成藏理论难以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目前寒武系地层钻探成功率偏低,仅为25%。从地质角度出发,采用“功能要素匹配-构造过程叠合-晚期相势源复合的新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失利井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揭示该地区油气成藏机理,以便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的15口失利井的分析结果表明:80%的失利井由于功能要素不匹配,落在有利成藏领域之外而失利;7%的失利井由于构造过程叠合改造破坏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落在有利勘探区带之外而失利;13%的失利井由于晚期相-势-源不复合,落在有利勘探目标外而失利。该方法完美地解释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钻探失利的原因,说明其在指导油气勘探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以后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学军  赵玉光 《地质科学》2012,(4):1223-1237
波斯湾盆地是世界著名的富油气盆地,同时也是受多期构造演化控制的叠合盆地,通过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盆地经历了前寒武纪-石炭纪陆内断陷盆地沉积与反转、二叠纪-中白垩世新特提斯被动陆缘盆地沉积和晚白垩世-新生代前陆盆地沉积演化3大演化阶段。断陷盆地演化阶段受近南北向陡直断裂控制,以碎屑岩和膏盐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为特征,碎屑岩在该阶段最为发育。被动陆缘盆地演化和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以碳酸盐岩和膏盐岩建造为主要特征。盆地叠合演化形成了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志留系、侏罗系以及中下白垩统等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盆地内叠合联片发育的前寒武系-下寒武统、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上侏罗统和中新统等多套膏盐岩构成了盆地内最佳的源盖组合,成为盆地油气富集的基础。每套优质的盖层之下都发育了一套优质的储层,并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圈闭形成了盆地良好的储-圈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勘探成果显示,盆地西北部以断褶构造圈闭为主要特征,东北部以盐构造和断褶构造圈闭为特征,前陆斜坡区则以大型古隆起控制的圈闭为特征,盆地油气具有自山前带向斜坡区,含油气层位逐渐变老的特征。因此,对盆地的油气勘探,在不同的地区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复杂多样,依据圈闭类型可划分为构造类、地层岩性类、复合类等三大类油气藏.其中地层岩性油气藏还可分为风化壳型、礁滩型、白云岩型三个亚类.根据圈闭与储层特征,三大类油气藏可进一步细分为12个类型.构造类油气藏受局部构造圈闭控制,储层发育,横向连通性好,油气分布比较均一,油气水界...  相似文献   

4.
塔中地区基本特征是由三条逆冲大断裂控制的背斜隆起构造。纵向上发育多期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下形成有多种类型的非构造圈闭。主要可归纳出古潜山圈闭、地层圈闭及岩性圈闭三大类,并可细分出九种亚类。潜山圈闭,一般都是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集体,本身处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包围之中,有“近水楼台”之优势;地层圈闭包括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削截尖灭圈闭、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尖灭圈闭及古风化壳圈闭,它们与大的不整合面相伴生,有断层和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穆通道,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岩性圈闭包括生物丘(礁)、碳酸盐岩隆(异常体)、岩性透镜体、滑塌浊积体、火成岩等,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只要有油气通道,是优先捕获油气的有利场所。因此所述各类非构造圈闭均具有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塔中地区基本特征是由三条逆冲大断裂控制的背斜隆起构造。纵向上发育多期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下形成有多种类型的非构造圈闭。主要可归纳出古潜山圈闭、地层圈闭及岩性圈闭三大类,并可细分出九种亚类。潜山圈闭,一般都是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集体,本身处于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包围之中,有“近水楼台”之优势;地层圈闭包括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削截尖灭圈闭、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尖灭圈闭及古风化壳圈闭,它们与大的不整合面相伴生,有断层和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岩性圈闭包括生物丘(礁)、碳酸盐岩隆(异常体)、岩性透镜体、滑塌浊积体、火成岩等,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只要有油气通道,是优先捕获油气的有利场所。因此所述各类非构造圈闭均具有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赵品忠 《地质与勘探》2019,55(S1):429-435
本文通过对南斗冲铅锌矿区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构造、矿石组构等地质特征以及含矿建造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表明:南斗冲铅锌矿属构造控制的热液矿床,其成矿流体为沉积盆地中的热卤水经过循环溶解金属矿物形成的含矿热液,矿体主要赋存于岩石构造裂隙中,多形成含矿角砾岩、碎裂化粉晶-细晶白云岩。铅锌矿体分布在南斗冲向斜两翼,受断裂F5和F6控制,主要赋存于寒武系-奥陶系下统博菜田组第二段闪锌矿化碎裂化粉晶-细晶白云岩中。矿石矿物主要有硫化物、氧化物、硫酸盐等3种存在形式,其中主要为硫化物和氧化物矿物。寒武系-奥陶系下统博菜田组为滇东南地区新发现的铅锌矿赋矿层位,为下一步寻找铅锌矿提供了新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
湖南保靖县且溪科铅锌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且溪科铅锌矿位于湖南省保靖县。区内倒转褶皱和断裂构造彼此贯通,形成良好的导矿构造系统,对区内铅锌矿的控制最为明显。铅锌矿体呈似层状形态大致顺层产于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灰色中层夹薄层条带状粉—细晶云岩、砾屑白云岩和层间碎裂岩、角砾岩内。矿区铅锌矿床的形成是区域构造、矿区地质构造、沉积建造、热液活动等多种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其中矿区地层岩性与岩相、构造是本矿床成矿控制的主要因素。位于麻栗场断层上盘褶皱构造内的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上段白云岩,是该区铅锌矿的主要找矿方向,有希望找到大中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玻利维亚区域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的分析,研究盆地烃源岩、储集层及盖层等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分析盆地勘探潜力。玻利维亚境内发育查科、贝尼和马德雷德迪奥斯等3个重点盆地,均是在前寒武系基底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叠合盆地,盆内依次充填了古生代克拉通边缘海相沉积层序、三叠纪-白垩纪裂谷期海相-海陆过渡沉积层序和晚白垩世至今前陆陆相沉积层序。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综合对比分析认为,3个盆地均发育泥盆系主力烃源岩,储集层以泥盆系-石炭系和白垩系砂岩为主,发育古生界泥岩和碳酸盐岩及古近系泥岩等多套区域盖层。成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冲断带和前渊区,油气必须通过垂向和侧向运移才能聚集成藏,具有晚期生烃、晚期成藏的特点。马德雷德迪奥斯盆地前渊-斜坡带低幅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查科盆地和贝尼盆地逆冲褶皱带构造圈闭是主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传统上,塔北隆起英买力凸起南部多个寒武系大型异常体被认为是中寒武统盐构造的反映。笔者研究发现这些大型异常体的解译有一定的多解性。分析认为,构造的主体存在碳酸盐岩生物建隆块体的可能,后期被断裂复杂化形成大型叠置复合褶皱。寒武系褶皱内幕的断层和裂缝极其发育,大大改善了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物性,有利于油气聚集;基底断裂发育,能有效沟通油源;中寒武统泥岩或含膏泥岩形成良好的盖层,封闭条件良好;综合分析认为英买力南部寒武系大型构造具备优越的油气成藏和保存条件,有利于形成大中型油气田,是塔里木盆地潜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加蓬海岸盆地南、北次盆成藏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春光  刘延莉 《现代地质》2012,26(1):154-159
加蓬海岸盆地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盆地沉积盖层主要由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组成,沉积地层组合具有明显的三分性,包括早白垩世盐下层系、早白垩世晚期阿普特期盐膏层和晚白垩世至新近纪盐上层系。根据目前的油气发现,北加蓬主要富集盐上油气资源,南加蓬主要富集盐下油气资源。从构造沉积背景、油气地质条件、油气发现规模、油气平面分布、油气勘探潜力5方面对南、北次盆进行对比,分析南、北次盆的油气聚集差异,结合勘探现状分析其勘探潜力,并指出南加蓬次盆勘探难点为圈闭识别,北加蓬次盆的勘探难点是砂体预测。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近期勘探方向集中在奥陶系的碳酸盐岩,但成效不大,勘探也陷入迟滞。基于钻井解剖及成藏关键要素分析认为:塔西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不仅储层欠发育,而且油气充注欠佳;中下寒武统白云岩储层优于奥陶系石灰岩储层,而且盐膏层盖层发育,基底卷入断裂欠发育,盐下油气保存条件较优越,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的寒武系自生自储油气藏;塔西南古隆起北斜坡长期稳定发育的古构造是勘探突破的主攻方向,和田河气田周缘的古隆起斜坡区中下寒武统成藏条件优越,有望获得新的大发现。  相似文献   

12.
阿克库勒凸起于奇地区YQ3井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奇地区是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以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荧光薄片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于奇地区YQ3井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YQ3井区鹰山组储层类型为洞穴型、裂缝.孔洞复合型和裂缝型,洞穴、溶蚀孔隙和中小型裂缝普遍发育,但洞穴充填相当严重;区域封盖和直接封盖能力较好,但海西晚期构造运动对本井区油气保存影响较大;至少发生了4次油气注入成藏期。即海西晚期、燕山期、喜山早期和喜山中期,其中最重要的油气注入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和喜山期;油气藏形成主要受到3种因素的控制,即油气源区是控制本井区油气分布和富集的主要因素,盖层等保存条件是控制本井区油气分布和富集的关键因素,有效储集体发育程度是控制本井区油气分布和富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油气超长运移距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广泛分布着来自于库车坳陷的陆相油气,其运移距离超过100km,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油气超长距离运移实例。本文在结合油气勘探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出油井的详细地球化学研究,综合油气运移条件的分析,探讨了油气超长运移的地质条件与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在哈拉哈塘和英买力南部地区白垩系砂岩储层中发现的油气来源于北部库车坳陷的三叠系湖相烃源岩,成藏时间在5~3Ma;油气主要通过断裂沟通不整合面以及白垩系巴西改组的砂体进行长距离侧向运移,运移的直线距离达到110~130km。研究发现,库车坳陷三叠系优质烃源岩短期内快速熟化并高效排烃,为油气长距离运移提供了充沛的油源和驱动力条件;白垩系巴西改组油层在致密顶底板岩层的封堵约束作用下,油气沿着宽缓斜坡上大面积分布的连通砂体呈面状发生长距离运移,沿途缺少大型圈闭拦截和聚油,油气损失相对较少,所以油气在通畅的运移道路上持续向南推进,这是该区油气发生超长运移的主要动力机制。超长的运移距离,与该区低幅度宽缓的斜坡构造背景和良好的输导通道密切相关,因此,在已发现白垩系出油井点以南更远地区还将不断会有陆相油的新发现;在油气运移经过的地区,白垩系内只要存在圈闭,均可形成油藏,因此,低幅度构造圈闭与岩性地层圈闭所形成的中小型油气田群将作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鸟山-古董山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 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之间, 鸟山、玛南、玛扎塔格、古董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在此交汇, 附近还发育与之密切相关的沙陇断裂, 十分引人注目。鸟山-古董山地区的主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 包括鸟山、罗斯塔格和玛扎塔格晚白垩世冲断构造带和玛南晚白垩世走滑断裂带, 玛南断裂是玛扎塔格构造带与鸟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之间的调节断层。该期构造变形受控于南羌塘和拉萨地块与亚洲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鸟山-古董山地区的断裂构造于中新世末基本定型。因帕米尔突刺楔入于塔里木和卡拉库姆之间, 在塔西南地区形成一系列走滑断裂, 包括玛扎塔格-罗斯塔格中新世末走滑断裂, 古董山断裂是其派生断层。晚白垩世是研究区构造和圈闭的关键形成期, 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以古近系底部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的滑脱-冲断构造保护早期形成的圈闭和油气藏。鸟山和玛扎塔格构造带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玛南构造带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5.
在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清水营组石膏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包裹体,而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对认识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条件,拓展盆地油气勘探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等手段对清水营组石膏中油气包裹体的发育特征和组成特征进行研究,并开展油源对比,分析油气包裹体中油气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和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清水营组结晶状石膏中油气包裹体中原油来源于清水营组烃源岩;纤维状石膏脉中油气包裹体原油来源于白垩系马东山组烃源岩.六盘山盆地清水营组泥岩具有生烃潜力,是盆地潜在的烃源岩;白垩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以沿着断裂等输导体系向上覆地层运移,并在新生界聚集,沟通白垩系烃源岩断层附近的新生界圈闭是六盘山盆地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6.
孙自明 《现代地质》2016,30(6):1303-1310
摘要: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位于西非海岸,因其富含油气,资源潜力大,长期以来一直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该区盐构造发育,变形复杂,盆地不同地区和不同勘探目的层勘探程度并不均衡,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成为指导下步勘探工作的关键。通过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特征研究,指出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是由下刚果盆地与刚果扇盆地垂向上叠置、平面上复合所形成的叠合复合型含油气盆地,经历了前裂谷期、陆内裂谷期、陆间裂谷期和被动陆缘期等演化阶段;在构造特征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油气成藏要素和运聚方式等特点,划分出新生界构造-岩性圈闭、盐上白垩系构造圈闭和盐下白垩系等三个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各勘探领域油气成藏特征等的系统分析,指出了盆地东部陆上-浅水地区是勘探盐上白垩系构造圈闭勘探领域和盐下白垩系勘探领域的有利地区,盆地西部深水-超深水地区是勘探新生界构造-岩性圈闭勘探领域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Marine carbonate reservoirs, as a focus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re involved with high exploration risk and prediction difficulty owing to high heterogeneity and diversity of reservoir beds. In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carbonate reservoirs host about 38% of the whole basin's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a large prospecting area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rocks in central (Tazhong) and northern (Tabei) Tarim. Recently, a better understanding has been made of the karsted weathering crust at the top of the Lower Ordovician Yingshan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lope area of the Tazhong Low Rise, Central Uplift, Tarim Basin. As a new frontier of exploration, oil/gas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Yingshan Formation are not clearly understood.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d the reservoir beds and oil/gas properties in 13 wells in Well block ZG‐43 on the No. 10 structural belt in the Tazhong Low Rise, and studie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seismic and geochemical data. The Yingshan Formation in Well block ZG‐43 is mainly composed of calcarenite, dolomitic limestone, dolomite, cryptite, as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beds, with fracture‐void porosity constituting the main reservoir pore space. Oil/gas is quasi‐layer distributed beneath the unconformity between the Yingshan and Lianglitag formations to a depth of 140 m. The oil in Well block ZG‐43 is condensate with low density, low viscosity, low sulphur, low resin, low asphaltene, and high wax. The gas is 87.3% methane, generally containing H2S. The oil/gas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oil in the east and gas in the west, and H2S content in the west i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east.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hydrocarbon are multi‐source supply and multi‐phase charging, interstratal karstification, hydrothermal activity, structural location and sealing condition. A structural–lithological trap is the main type of oil/gas accumulation. Oil/gas distribution was clearly affected by strike–slip faults. Oil/gas with multi‐source supply and multi‐phase charging was controlled by favourable local palaeo‐highs, and affected by later karsting and hydrothermal activity, as well as gas invasion in the Himalayan (Cenozoic) period. Under the caprock of compact limestone in the third to fifth members of the Lianglitag Formation, oil/gas migrated up along the strike–slip fault planes, and moved laterally to both sides in a ‘T’ shape, and formed large‐scale quasi‐layer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s controlled by reservoir bed quality.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海侵和海相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新生代海侵是塔里木盆地地质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通过对新近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和海相地层资料研究,本文提出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海侵范围的新认识。同时,依据露头和钻井资料提出了中新世海水分布的新范围。这些新成果对厘定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时代,建立整个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格架和油气远景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仲米虹 《地质与勘探》2019,55(6):1528-1539
扎格罗斯盆地是我国油气公司海外勘探的重要区域。基于最新油气田资料,系统分析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总结了油气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扎格罗斯盆地主要发育志留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四套主力烃源岩及古近系次要烃源岩,其中白垩系烃源岩贡献最大。碳酸盐岩是盆地的主要储层类型,从二叠系至中新统均有分布,其中上白垩统班吉斯坦(Bangestan)群和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Asmari)是主力产层;碎屑岩为次要储层,大部分位于土耳其境内的托罗斯褶皱带内。受造山运动挤压褶皱作用控制,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圈闭,且油气总体上表现出垂向运移的特征。分析认为迪兹富勒坳陷、基尔库克坳陷和帕卜德赫坳陷蕴含了盆地绝大多数的油气资源,且新生界和白垩系的油气最为富集,其分布规律主要受控于烃源岩展布、圈闭分布、断层和裂缝发育程度及区域盖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共发现 8套砂岩油气储层 ,对其中的 5套典型砂岩油气储层进行了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测年分析与研究。利用该项技术对其成藏史进行初步探讨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中央隆起下志留统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383.4 5~ 2 35 .17Ma ,表明志留系古油藏形成于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 ;上泥盆统东河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2 6 3.82~ 2 31.34Ma ,表明东河砂岩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海西晚期 ;库车坳陷依南 2气田 (依南 2井 )下侏罗统阳霞组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2 8.0 8~ 2 3.85Ma ,表明油气充注发生在中新世以来 ;喀什凹陷阿克莫木气田 (阿克 1井 )下白垩统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2 2 .6 0~ 18.79Ma ,表明中新世可能有古油气运移或古油藏形成 ;库车坳陷迪那 2气藏 (迪那 2 0 1井 )古近系砂岩中的伊利石主要为碎屑成因 ,不能用于进行油气成藏史研究 ,但该气藏白垩系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2 5 .4 9~ 15 .4 7Ma ,表明可能为中新世成藏。本次研究表明 ,该项技术在塔里木盆地初步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效果 ,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