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区域差异,使得不平衡地理景观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然而在资本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价值增殖和创造文明的二元属性在资本运动中不断建构、解构和重构地域空间,不平衡地理发展愈发明显。文章梳理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关于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的概念框架,回顾了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进展,表明不平衡地理发展与新自由主义紧密相连,资本、权力与空间成为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关键要素,但是国内外对此理论的实证研究结果却有所差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空间生产突出表现为资本积累主导下的不平衡地理发展,空间屈服于资本逻辑,而资本总是借助阶级权力来不断铲除空间障碍,促使生产要素能够在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资本增殖;国内的不平衡地理现象则是依赖于资本逻辑和国家政府权力的混杂互动,市场经济系统不够完善却日益深化,国家政府权力干预的强大存在并渗透到市场规则运转。最后,结合最新理论动态提出未来实证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国内日益显化且加剧的不平衡地理发展提供研究的新视角和实践层面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国家主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国家战略。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视角的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分析"一带一路"战略的资本流动及其对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是构建资本转移与流动的地域组织,为资本再地域化提供了社会活动平台。从国内来看,"一带一路"建设使资本加速向国内的边疆地区和内陆地区流动,使得我国原本较为落后的东北、西北、西南和广大内陆地区"嵌入"资本循环网络,实现资本生产与再生产;从国际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是应对资本积累危机的解决途径,通过尺度重组和地域重构,构建起了国际性资本转移与流动的社会活动平台,促进资本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修复资本积累体系,推动了全球化发展的继  相似文献   

3.
黄幸  谷浩  石美施 《地理研究》2022,41(10):2726-2741
以成都市大慈寺社区商业绅士化为例,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从不同行为主体的视角出发,分别分析了地方政府、开发商、绅士化群体、原住居民、周边商户及周边小区各自的利益诉求与资本获取,探寻商业绅士化空间对周边老旧住区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绅士化空间及其周边住区共同构成了一个绅士化场域,不同的行为主体在场域中获取和积累各自资本从而确立其社会实践地位。特别地,绅士化核心场域由地方政府、开发商和绅士化群体共同构成的利益联合体推动形成,体现一种至上而下的全球化资本逻辑运作;边缘场域由原住居民、周边商户和周边租户在周边小区构建而成,其受到了核心场域的支配和影响,与核心场域内的三类主体形成了动态互哺关系,从而逐渐产生新一轮绅士化进程,呈现一种至下而上的本土化资本发展逻辑。大慈寺社区商业绅士化中的核心场域与边缘场域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分异又相互融合的复杂特征,构建了两者之间的循环发展路径,带动了中心城区的整体更新发展。研究填补了中国商业绅士化对于周边住区影响的理论空白,同时也对城市中心商业空间更新的良性改造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绅士化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城市社会地理现象,对城市绅士化运动的实证研究是近年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很少以西部城市为案例进行研究.本文以成都为例,利用质性研究法(Qualitative Research)和深度访谈法探讨了西部城市的绅士化现象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证实:成都市绅士化运动的产生主要是政府政策、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商推动和居民个人意愿共同交织作用的结果,在绅士化运动的萌芽期、成熟期一直到最后完成一个周期,都是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都市的绅士化运动除了在形式上表现出多样化外,在形成机制上也表现为复杂化,并且发现成都市的绅士化运动已与西方国家城市绅士化运动在现象和形成机制上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研究展望:青年学者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未形成系统、有共识的学科理论框架。为此,基于2019年先后在上海和广州举办的多次研讨会,国内15位青年地理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基础和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具体包括:多尺度的地缘环境、科技地缘政治、批判地缘政治、环境政治、能源地缘政治、国别区域研究、通权论、民意政治、都市政治、劳工政治地理、区域一体化的政治地理、城市政治地理学、中西权地秩序比较、新技术革命催生的新人地关系、尺度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地理学、历史政治地理和基于福柯治理术的空间-权力关系理论等。此外,各位青年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研究应该具有多尺度特征、加强原创性理论研究、回归“地理空间-权力关系”的主线。希望本文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的讨论和成果。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治理问题对政治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发展提出了巨大需求,但是目前国内政治地理学的学科和理论体系仍相对滞后,缺乏能够反映近二十年来理论进展和取得广泛共识的政治地理教材或课程体系。为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和比较中西方主流政治地理教材和课程大纲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面向中国当前需求的政治地理课程体系设计。该课程体系以“政治/权力”与“地理/空间”的关系为核心,以尺度为主线,包含学科概览、核心概念、国际尺度的政治地理理论、次国家尺度的政治地理理论和政治地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5大方面,纳入了关于学科思想史、方法论等方面的前沿成果和近年兴起的关于政治生态学、跨境移民、绅士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等理论议题,可供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治地理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社会资本在促进民主、发展经济、健康身体、解决贫困等方面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知,社会资本吸引了众多学科的关注,地理学者也意识到社会资本对地理现象的解释作用,并结合具体问题开展了一些实证性研究,但由于在地理学中引入社会资本的研究历史较短,国内迄今尚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架构的探讨。本文在研读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基于空间尺度、地域性差异的社会资本研究,以及社会资本在经济地理、城市社会地理、健康地理等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从社会资本的地理学研究思路与框架、测量指标、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展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社会资本在地理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展开,丰富社会资本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海外中国城市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法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4):28-35,114
本文综述海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进展。中国城市的急速变化为城市地理研究学者提供许多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机会。大部分海外关于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集中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国际资本和经济改革在城市化、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空间重构中的作用。至今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研究的大多数理论研究是在中国以外的实际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加强在中国的实际背景下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各种过程与空间关系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这包括地方化、城市主义、区域主义、城市竞争与合作过程、城市管治过程、地方、区域与全球过程的动态关系、空间与尺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载体、空间化与时空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地理学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思维体系,难以将地理信息科学的方法引入研究过程。提出了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思想,包括艺人、文化团体、作坊、作品、受众、店铺与市场等实载体和互联网等信息空间中的虚拟载体。通过载体空间化,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融入传统文化地理研究框架中。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大、中、小和微观尺度,并对单文化、多文化和全文化载体景观的时间尺度界定进行详细剖析。在载体、空间化和时空尺度等基本问题解析的基础上,吸纳新文化地理学思想,建构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时空思维体系,并使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基于文化载体的时空思维体系是地理信息科学方法用于非物质文化地理研究的基础,对文化地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球地方化视角下旅游地尺度重组——以浙江乌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权力、资本与空间的作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重要议题,近年来旅游地通过丰富的空间实践接驳全球化进程,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以浙江乌镇为研究案例,通过全球地方化的研究视角,结合Harvey的资本循环理论和Smith的尺度重组理论提出分析框架,将尺度重组理解为一种由权力、资本作用于多尺度空间而形成的复杂过程。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对乌镇从“前旅游阶段”向“旅游阶段”和“后旅游阶段”转变过程中的尺度重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镇尺度重组过程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变革的微观映射;乌镇尺度重组是全球、国家、区域、地方等不同等级空间尺度“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综合作用的结果;乌镇尺度重组具有作为权力、资本与空间互动作用下的方式和结果的双重属性,权力、资本与空间之间的交互逻辑是其核心机制;乌镇的空间实践在微观层面上拓展了权力、资本与空间相关探讨的研究范围。作为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空间单元,乌镇的全球地方化实践走出了一条“兼容二元”的现实路径,这对改善中国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葛莹  陆凤  吴野 《地理研究》2012,31(9):1640-1651
从居民效用与开发商收益视角下,以Smith租差理论为基础,构建多智能体模型,并结合纳什均衡解决居民修缮决策博弈,模拟中产阶层化进程。研究表明:在效用最大时,增加居民收入将降低中产阶层化发生频率。而在利润最大时,开发商资本的投入与中产阶层化发生频率正相关。资本投入越大,中产阶层化发生频率越高。但资本并非万能,当它的投入超出限值时,中产阶层化进程渐趋稳定。提高开发商投资门槛,将强化房地产业的垄断,开发商为获取巨额垄断利润,一方面,他们可能故意提高局部地区的资本化地租,这导致了中产阶层化更快、更多地发生;另一方面,他们在任意区位开发都能获取高额利润,这间接造成中产阶层化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12.
创意再生视域宁波老工业区绅士化动力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绅士化成为全球各类城市更新的核心现象,受地理、城市和规划等学科关注。以宁波和丰创意广场形成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借助扎根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分别构建和验证涵盖空间生产、推拉模式和创意集群孕育在内的老工业区绅士化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 生成和丰创意广场的创意修复过程呈现典型绅士化现象,且该现象具有高端写字楼主导的开放性和多元景观特征,入园企业私营化、生产要素创意化和生产关系外向化的业态特征以及年轻化、情怀化、创意化和服务化的群体特征;② 和丰绅士化现象是老工业区以推拉方式形成的社会空间置换,权力、资本和创意联结而成的再生产关系主导空间实践;建筑规划师和创意阶层主导的物质性空间营造和创意实践形成空间表征;空间表征推动创意集群内生发展和演化,催化了基于文化、理想和情感体验的文化共识和身份认同,升华为表征性空间,形成了“地方元素的感性认可→资本要素和关系力量的理性约束→地方元素、资本要素和关系力量协同→关系力量的反馈”逻辑路径,激活了老工业区空间演化。③ 和丰创意集群育成取决于文化氛围、办公环境、经济区位、政府政策和社会关系网络等要素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e rent gap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tual and potential ground rent of a site.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rent gap into two ways: gaps estimated using actual and potential ground rents at the same scale, and those based on different scales, and unpac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novation and both of these rent gaps via logistic regression. Using the suburb of Point Chevalier in Auckland as a case study, we find that the rent gap at a single scale is a more appropriate proxy for Smith’s rent gap concept in this particular case. A comparison between Point Chevalier and other neighborhoods in Auckland suggests that the co-occurrence between renovation events and rent gap derives from capital flows and class struggle in gentrification and that the rent gap is both an outcome of the social relations that produce gentrification, and a symptom of it.  相似文献   

14.
Knowledge-intensive economic resurgence and social restratification are evidently reshaping the intra-urban space of Los Angeles .In particular, the expansion of white-collar employment is inducing marked readjustments in the geography of housing for these workers, and is promoting significant gentrification of inner-city neighborhoods. Existing accounts of gentr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briefly adjudged in relation to (a) the recent historical record of urban change and (b) the theory of land redevelopment. A cartographic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white-collar residential change in Los Angeles County is then undertaken. The analysis points to the evolving spatial structure of pertinent job opportunities together with related land redevelopment dynamics as the dominant factors underlying recent shifts in white-collar residential activity in the County. Further investigation suggests that gentrification trends in Los Angeles represent a special and problematical case of this broad process of white-collar residential change. .  相似文献   

15.
南京城区住宅售租价格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是中国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前沿课题。以南京4560个居住小区为研究总样本,采集2009-2017年间30个季度各小区平均住宅售价和租金,选取6个特征时段和小区分布相对集中的重点研究区,采用克里格插值法分析研究区内住宅售租价格的空间分异与演变特征,发现售价空间分异明显加剧,高值区渐显于河西新城、江心洲和鼓楼名校学区;租金空间则从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格局转变为整体更加均衡的新老城区多中心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住宅“区位”属性,构建售租价格分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中心位势变量对售租价格的解释度最高,而配套服务类区位因素对售租价格的解释力在降低。南京城市房价快速增长背景下,常规“区位”因素对房价分异的重要性持续减弱,学区、政策偏向等特殊“区位”因子对房价的决定性作用则逐步突显,而“售租比”全面快速增长则预示着城市房价风险程度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6.
罗燊  叶超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0):1979-1990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流派,也深刻影响了其他学科领域。大卫·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奠基之作。由于该书理论性强,涉及很多大而复杂的问题,因而也很难解读。哈维试图从整体视角理解和剖析城市(化)问题,创新了“社会进程—空间形式”的理论。通过比较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研究方法论,得出理论的本质在于方法和哲学的综合,空间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正义的本质取决于社会进程的运行,城市化的本质是资本生产的需要和产物的结论。该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知识地基,开辟了城市研究的批判路径,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密切关注不平衡的城市化,提出新发展阶段的“城市总问题”,坚持和强化思想研究,通过对不同经典理论的症候阅读,围绕时代问题大胆进行理论革命。  相似文献   

17.
广州租赁住房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开放数据,并借助K-means聚类等空间计量方法,解析广州租赁住房空间的格局特征,结果发现:1)租赁住房空间与商品住房空间在中心城区具有明显的东西分离的分布特征,同时租赁住房空间沿交通线分布的趋势更为明显,并在中心城区外围形成几处集中分布的地区;2)广州租赁住房空间分为核心租赁地区、核心自住地区、次级租赁地区、外围租赁地区、低容量自住地区和其他地区6种类型;3)投资性购房热潮、城市发展战略导向与轨道交通建设、郊区化与同城化的共同影响促成了广州租赁住房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准确刻画精细化尺度下的城市房租空间格局,对于研究城市居住行为、提高城市规划合理性十分重要。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房租数据作为可靠数据源的城市房租空间格局制图方法。以深圳市作为研究区,通过广泛采集开放平台中用户发布的租房信息,绘制社区行政区尺度的房租空间分布图。房租空间制图涉及到对于没有样本数据区域平均房租的评估,因此,选取一系列与房租相关的房产属性、房屋区位及配套设施的评价指标,采用前馈神经网络技术构建评估模型。以2015年深圳市的住宅租赁市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结果的分析,以及与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地绘制社区尺度下城市房租的空间分布,模型预测结果的误差(%RMSE)为13.87%。所使用的互联网房租数据、POIs数据及前馈神经网络的建模工具均是开源的,而且所提出的方法论具有普适性,能够应用于其他研究区的房租空间格局制图,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洋  岳晓丽  张虹鸥 《地理研究》2022,41(2):480-493
城市居民购房与租房的居住选择倾向及其机制存在差异,但当前对租房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鉴于此,本文构建城市租房户居住选择过程中“好房子、好位置、低租金”不可兼得的“不可能三角”理论框架及其基本理论模型,这为研究租房户居住选择倾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广州都市区1328个社区为案例,得出广州都市区的租房户比例呈现核心区低,中心城区和近郊区较高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呈现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构建广州都市区租房户居住选择倾向因素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租金水平、住房自身条件和区位条件三大类9个指标构成。通过空间误差模型分析表明,广州都市区租房户倾向于居住在低租金水平和房龄较新的社区,且被动选择租住在住房建筑面积较小、住房内部设施较差、日常生活便利性较差的社区中。该结论可丰富和完善中国特大城市居民租房选择理论,为特大城市租赁住房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