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态矢量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地震等灾变的发生之前,会出现一定的前兆现象。中通过实验方法对这些前兆现象之一的态矢量的异常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使用声发射技术(Acoustic Emission),对三轴应力条件下岩石试件内部微裂纹的产生和扩展进行了记录。实验结果表明在岩石试件最终破坏之前,表征态矢量的相关参量都发生了异常明显的变化,这表明态矢量的异常变化可以被用作为岩石等脆性材料灾变的前兆,使用态矢量方法可以对脆性材料的破坏乃至地震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2.
态矢量是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测方法,通常在大地震发生之前,态矢量时间序列会发生明显的异常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根据震前应力场分布,提高态矢量的地震临界敏感性,震前库仑应力分布采用地震断层位错模型将滑移量反向滑移的方法计算,2008年汶川地震震前的态矢量研究表明,采用库仑应力算法得到的时间序列前兆变化更明显,对目标地震...  相似文献   

3.
牛安福 《地震学报》1999,21(1):106-112
利用倾斜观测、借助异常定量分析方法,讨论了张北地震前形变的线性与非线性异常特性,并以此归纳了地震的演化过程中倾斜形变的阶段性特征:① 燕山北部块体上的EW 向倾斜在震前1a时间尺度内保持相对静止,近震源区台站倾斜矢量在某点附近出现反复,临震前出现突跳;② 同一测点处两个方向倾斜的发散水平在震前2a内出现近似同步的运动特征,且有减弱趋势(减熵过程);③ 同一块体不同测点处的异常强度AF值在震前3a间至少均出现两次较显著的高值异常.利用岩石破裂模拟实验结果,对倾斜变形或其它前兆手段震前出现相对平静(减熵)、倾斜形变矢量打结、强震前两次形变异常强度AF高值,甚至地震成组现象等进行了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利用山东省每年地震会商报告给出的地震前兆异常(不是取地震后的震例总结或论文给出的异常),按“专家系统”思想对每一地震前兆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估算发震概率,计算了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苍山MS5.2 地震前综合信息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熵值减少,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昭栋  张华 《内陆地震》1998,12(3):200-205
利用山东省每年地震会商报告给出的地震前兆异常(不是取地震后的震例总结或论文给出的异常),按“专家系统”思想对每一地震前兆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 可能发震时间来估算发震概率,计算了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苍山Ms5.2地震前综合信息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熵值减少,系统向有序方向局长 。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2014 年2 月12 日新疆于田MS7. 3 地震周围区域前兆监测能力及震前和田台金属摆存在的趋势性异常和中短期异常,并与2008 年3 月21 日于田MS7. 3 地震前兆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前趋势性异常表现为2012 年以后金属摆倾斜趋势性东倾变化,中短期异常表现为两分量的速率变化加速、停滞,矢量方向和模长突变的特征;2 次7 级地震前和田台金属摆倾斜趋势性异常相同,都发生在趋势性东倾阶段,而中短期异常在持续时间、异常特征和发震间隔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1研究背景地震孕育与板块应力积累有关,应力积累的加载作用在活动断裂上产生的释放是导致地震发生的原因(张培震等,2008)。马瑾等(2007)、刘培洵等(2007)、陈顺云(2009)通过岩石实验与热场理论研究证明:热场异常可能是应力的能量累积造成的。如果能在中、强震前获取发震断裂附近区域由于应力积累产生的热红外辐射异常变化,将对地震热红外前兆机理研究及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从属函数对常熟5.1级地震前兆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的动态从属函数,将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化作(0-1)之间的无量纲值,从综合的角度对常熟5.1级地震震前前兆异常进行时,空动态演化的追踪分析研究,对进入中短期孕震阶段的前兆异常空间特征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地震前兆的象限性特征及其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华北北部地区唐山、大同地震前地电阻率和形变前兆的象限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并发现张北地震前的形变和地电阻率前兆也具有一定的象限性特征.说明前兆象限性的存在并非偶然,是与孕震体的存在有关.通过岩石实验与理论分析认为,在孕震过程中,前兆异常确实存在象限性特征.象限性的空间分布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具有逐渐变大——最大——变小的过程.并且象限性的上升区与下降区(或压缩区与膨胀区)在近源区与远源区不同.如果基于对前兆象限性的认识,指导分析前兆异常不同形态异常的空间分布,对地震的可能发震地区预测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震例及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收集辽宁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震前形变前兆异常信息,对震前形变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表明,辽宁地区中强地震前形变前兆异常具有分布范围广、异常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异常变化幅度大且具有同步性变化特征等特点;形变异常的主要发震特征为破年变异常,异常具体体现为趋势转向、短期加速等动态特征;异常主要集中在300km范围内;异常主要以倾斜和应变为主;持续时间以中长期异常为主,出现时间同步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王志贤  彭远黔 《中国地震》1997,13(2):189-196
通过研究唐山7.8级地震ρs震时突变现象。发现ρs震时突变具有变化幅度显著,空间分布普遍以及与震前ρs异常变化性质的相反的似弹性回跳现象等。研究了与ρs震时突变有关的震前ρs的前兆标志及其特征,用从复杂的ρs异常变化中识别和判定与地震有直接关系的地震前兆,对提高地电方法地震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了验证大地震发生前或者非均匀脆性介质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和能量加速释放等前兆现象,本文进行了三轴应力(压缩)条件下大尺度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实验采用4组岩石试件,并且分为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两种方式。实验结果证明了脆性材料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升高和能量加速释放这两种前兆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描述岩石试件损伤演化的新的物理量——态矢量。  相似文献   

13.
吴永加  张永仙  尹祥础 《地震》2006,26(2):61-67
利用态矢量方法对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25次6.8级以上地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19次地震前3年内态矢量出现明显异常, 其中10次地震发生前60天内态矢量有明显的变化, 只有6次地震前态矢量变化不明显。 由此认为态矢量方法对强震具有一定的中期和短临预测能力。 研究结果还表明, 相对于态矢量增量的模、 态矢量方向的改变等参量, 态矢量的模在震前的变化更为敏感, 此外, 对于相同震级的地震, 最佳扫描区域尺度大小不一, 并对这些现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地下流体震前异常特征现象观测的目的是判断地震危险区高密度观测特征,对地震高发区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仅进行中短期分析。地震区域应力叠加导致地震前兆现象的开启,引起断裂带裂隙,地下水温度和地下深部气体异常变化,水岩变化使得地下流体混合前兆增强。在地震前兆观测范围内,获取地下流体异常指标变化可以为震前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震预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河南封丘4级震群尤其是ML4.8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和动态演化特征的研究表明:震前冀鲁豫测区的重力场出现上升→下降→上升变化可能是较明显的中短期前兆异常反映;封丘地震发生在重力加速变化过程中。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孕震区准均匀态→非均匀态→发震的演化过程。震后该区的重力异常没有恢复。还介绍了根据重力异常对封丘地震预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态矢量--分析地震活动性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态矢量来源于统计物理学,是一种对连续场进行粗粒化描述的方法。现移植到地震学中用以定量地刻画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取得较好的结果。作者分析研究了几个著名震例(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昆仑山口西地震),发现地震前其态矢量均有显著的变化,因此认为它可能是大地震的一种前兆,而用之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7.
利用形态分析法及统计分析方法等研究了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MS6.1地震前兆异常,结果表明,库车钻孔倾斜、拜城BSQ倾斜、乌什水管仪台阶震前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异常。通过总结此次地震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异常在时间上成组出现,起伏变化,具有一定同步性,空间上存在有规律的由外围区域向震中迁移的动态特征,且异常矢量加速变化的方向准同步的指向震中。  相似文献   

18.
华东地区态矢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态矢量来源于统计物理学,是对连续场进行粗粒化描述的方法。尹祥础等把该方法移植到地震学中用以定量刻画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取得较好的结果。作者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12次地震进行了分析,总结震前态矢量的变化情况,发现震前态矢量均有显著变化,为本地区地震趋势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90年4月26日共和7.0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前,共和震中周围及附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地震活动性和前兆异常,其中地震频次、条带、空区、地下水(水流量和氡值)异常十分显著。在分析这些典型异常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孕震的阶段性与前兆阶段性的关系,同时对地震震源机制和可能的孕震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主要基于中国震例及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收集辽宁及周边历史中强地震震前辽宁地区流体前兆异常信息, 对震前流体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 建立辽宁地区流体前兆预测指标。 研究表明, 辽宁地区M≥7地震流体前兆异常具有分布范围广, 异常数量多, 持续时间长, 异常变化幅度大且准同步变化等特征, 地震前兆主要以突跳型、 上升型异常为主, 地震一般发生在异常最高频次开始转折降低阶段, 宏观异常数量多达千起, 空间分布特征明显; M5~6地震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200 km范围内, 异常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主要以水氡为主, 地震前兆特征主要以突跳型、 上升型异常为主, 且地震一般在异常最高频次开始转折后2月内发生, 宏观异常数量少, 一般仅为10多起或无宏观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