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济源市2001年1月-2010年12月的地面自动观测资料,统计了该市能见度日变化和月、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源市能见度日变化曲线表现为一峰一谷,峰值出现在14-17时,低值主要出现在日出前后。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最好,冬秋次之,夏季最差,且夏季、冬季低能见度天气频发。对济源市能见度变化特征影响最大的气象因素是风场。三面环山东部开口的马蹄型地形,导致济源市吹偏东风时空气受阻抬升,相对湿度增大,有利于雾的形成,使能见度降低。由于济源市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东风,因而在温度最高、大气湍流最为旺盛的夏季,能见度反而最差。地形作用和人类活动等非气象因素对济源市能见度变化的影响也占一定比重。  相似文献   

2.
根据大连气象站1980—2013年的能见度、天气现象、湿度、风等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频率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连市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34 a来,大连市能见度呈显著(α=0.01)的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4 km/10a。一年中秋季能见度最好,夏季能见度最差; 月最大值出现在10月,最小值在7月; 一日当中14时能见度最好,08时能见度最差;小于10.0 km的低能见度事件显著增加。大连市能见度的下降可能与雾霾天气增多、水汽压增加及风速的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孟州市1998~2004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孟州市水平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春季水平能见度最好,夏、秋季一般,冬季最差;若无明显天气过程影响,无论是夏半年还是冬半年,上午水平能见度较差,下午水平能见度较好,峰值出现在15~17时;气象和非气象因素对水平能见度有一定的制约关系,但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各因素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4.
孟州市水平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孟州市1998~2004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孟州市水平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春季水平能见度最好,夏、秋季一般,冬季最差;若无明显天气过程影响,无论是夏半年还是冬半年,上午水平能见度较差,下午水平能见度较好,峰值出现在15~17时;气象和非气象因素对水平能见度有一定的制约关系,但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各因素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5.
沈俊  阎凤霞  王燕雄 《热带气象》2008,24(1):99-104
分析了上海虹桥机场近18年(1987-2004年)能见度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发现虹桥机场能见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能见度低于着陆标准的年发生频数却趋于减少,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明显,夏季能见度最佳,冬季最差,出现低能见度的频数最高。一天中早晨4—8点的能见度最差,不利于飞机降落,而13—18点的能见度条件较好。小波分析的结果表明虹桥机场能见度变化以年周期和天气尺度周期(2.5-9.8天)最为显著,其次为准双周振荡(10-20天)。一年中七八月份能见度最佳,一月能见度最差,转折点一般出现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虹桥机场的能见度变化和大雾时数以及颗粒物关系密切,呈反位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上海虹桥机场近18年(1987~2004年)能见度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发现虹桥机场能见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能见度低于着陆标准的年发生频数却趋于减少,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明显,夏季能见度最佳,冬季最差,出现低能见度的频数最高.一天中早晨4~8点的能见度最差,不利于飞机降落,而13~18点的能见度条件较好.小波分析的结果表明虹桥机场能见度变化以年周期和天气尺度周期(2.5~9.8天)最为显著,其次为准双周振荡(10~20天).一年中七八月份能见度最佳,一月能见度最差,转折点一般出现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虹桥机场的能见度变化和大雾时数以及颗粒物关系密切,呈反位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总被引:60,自引:10,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 2 0 0 0年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的统计分析表明 ,大气能见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冬、春、秋三季及全年日平均年际变化表现为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能见度较好 ,前期和末期能见度较差 ,2 0 0 0年能见度迅速好转 ;夏季能见度年际变化在 1997年以前与其他季节相反 ,1995年能见度最差。大气能见度与同期地面气象条件和主要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比较表明 ,春、夏、秋三季以空气湿度、PM10 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 ,冬季以PM10 、SO2 、空气湿度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空气污染物浓度呈反相关 ,与风速的相关性较为复杂 (有时呈正相关 ,有时呈反相关 ) ;高湿度 (相对湿度 f≥ 80 % )、小风速 (地面风速u≤ 2m·s-1)和雾是造成低能见度的主要气象条件 ;污染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以冬季最为明显 ,秋季次之 ,夏季最差  相似文献   

8.
南京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累积百分率法、Ridit中值分析法、"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法以及平均能见度年际和季节变化法,对1980—2005年南京大气能见度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1980—1984年能见度呈上升趋势,1985年以后则在波动中呈明显下降趋势。26 a中,日均大气能见度最小值为0.55 km,最大值为29.25 km,平均值为8.59 km。大气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一日之中,14时最好,08时最差;一年之中,冬季能见度最低,夏季最高。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风速呈正相关,与温度和气压的相关性相对较小。PM10是影响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的首要污染物,通过对能见度与PM10平均质量浓度进行曲线拟合发现,二者呈负相关,复相关系数在秋季最高,夏季最低。由统计预报方程可知,空气污染和气象条件协同作用对能见度的影响在春季、秋季、冬季较为明显,夏季则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6—2018年环境、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宁波市北仑区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污染空气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北仑区空气质量呈夏季好、春季次之、秋冬季最差的明显季节特征,冬夏季日变化为较明显的双峰双谷型,但冬季为后半夜上升、前半夜降低,上午上升、下午降低,夏季则反之,春夏季不明显。3 mm以上的雨日污染空气概率明显降低,中度污染时,随着污染加重,空气湿度随之增加;优良空气平均能见度为24.9 km,污染天气能见度下降到10.3 km,重度污染能见度仅为6 km,西南偏南风对北仑区大气污染最小,偏北到东北风污染最大。首要污染物主要是NO_2,PM_(2.5)较宁波市区偏低,但NO_2、SO_2浓度偏高。  相似文献   

10.
李健  王澄海 《干旱气象》2014,(5):733-737
利用郑州机场近9 a(2004-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能见度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并统计了低能见度出现的天数。结果表明:郑州机场年平均能见度仅为4 219 m,平均每年上升约69 m,秋季上升速率最快,冬季最慢,出现小于1500 m、800 m和600 m能见度的天数均呈下降趋势;能见度月际变化特征十分明显,春季平均能见度最好,秋季和冬季较差,低能见度出现的天数以秋、冬季较多,春、夏季较少;日变化特征除夏季外,春、秋、冬季能见度都呈现双峰双谷型变化,能见度16时最佳,凌晨4时最差。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部城市群夏季大气能见度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2009年6—8月辽宁中部4个城市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夏季的季、月、日能见度分布,并探讨了能见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内各城市夏季大气能见度月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天气系统和大气环境比较均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各城市大气能见度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周期谷、峰形分布,06时前后能见度最差,15—16时最好;大气细粒子、水汽和风速都对城市群能见度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大气细粒子是主要影响因子;城市群夏季的低能见度时次,仅有一小部分是由轻雾引发的,而大部分则是由霾天气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张薇  高迎新  李杰  杨浩丽 《气象科技》2015,43(4):734-739
近年来北京的气象特征、雾霾发生频次、能见度变化特征及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北京西南地区代表站的能见度,通过回归分析、Mann Kendall趋势分析突变检验方法等,对近34年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突变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平原地区和山区日平均能见度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季节变化以春冬季能见度较好,日变化显著,平原站年均能见度在1997年前后出现突变。结合常规地面观测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能见度与湿度相关性最好。利用房山区环保局提供的2013年全年污染物浓度数据,分析能见度与污染指数的关系,发现在各污染因子中,PM25同能见度的相关性最好,SO2相关性最差,为今后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海口美兰机场1999年-2010低云低能见度观测资料,依据对飞行的影响程度对低云、能见度进行分型.研究各型低云低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指出:春季的低云、低能见度主要出现在早晨,00-02U1℃时频率较高,白天减少且变化较为平稳;夏季的低云、低能见度相对春季明显减少,且变化不稳定;秋季的低云、低能见度频率较夏季略有偏...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0—2005年西安市大气能见度资料对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统计分析,并利用2005年西安市逐日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分析与能见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气能见度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月季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年际变化总体呈增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好于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能见度与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呈负相关,污染物质量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冬季最明显,秋季次之,夏季最差。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佛山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娴 《广东气象》2011,33(1):32-34
对佛山市1999-2008年日平均能见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佛山市能见度,除在2003和2004年略有下降外,能见度呈逐年转好的趋势.能见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夏季优于冬季;中午最好,早上最差.各种气象要素对能见度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风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相对湿度;风速与能见度呈正相关关系,而...  相似文献   

16.
贵州高等级公路气象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近4a逐日气象资料以及交管部门近10a的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分析了影响贵州高等级公路交通安全运输的主要气象因子特征,揭示了贵州复杂地形条件下不同公路路段的气象条件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1)各路段夜间雨日比白天雨日多30d左右;(2)降雨日、大雨日和暴雨日最多的路段均是镇胜路;(3)能见度条件最差的路段是玉凯路,其次是贵新路和镇胜路;(4)凝冻出现机率较大的路段是镇胜路、贵黄路和贵新路;降雪最多的路段是崇遵路;(5)高温天气最多的路段是玉凯路.另外,综合考虑了降雨、能见度、凝冻以及高温等天气条件对公路交通的影响程度,探讨了贵州高等级公路交通气象指数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天津夏季大气消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0年夏季天津城市边界层观测站颗粒物、黑碳气溶胶、氮氧化物(NOX)浓度、地面能见度和气象梯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天津夏季大气消光特性及低能见度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天津夏季主要污染物为PM10和PM2.5,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为529.06M.m-1,其中,吸收系数为50.17M.m-1,散射系数为478.89M.m-1,气体吸收系数为7.74M.m-1,气溶胶单次散射反射率为0.87。天津夏季边界层大气状态有近一半的时间为中性或偏稳定层结,当出现中性或偏稳定层结大气时则有接近一半的情况出现低能见度事件(能见度<5km),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8.
北京城市能见度及雾特征分析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北京及市郊16个标准国家气候站的1980至2000年21年能见度与雾特征等资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能见度和雾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北京能见度的变化存在显著季节性差异.近20年来,北京市区能见度冬季和夏季呈两种不同的变化.冬季能见度有转好趋势,夏季,8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区海淀、京西门头沟、石景山、丰台等地、北部及东部等地能见度有逐年转差趋势,冬季和夏季能见度距平呈反位相变化. 近十年上述能见度转差地带,雾日也是增加的.20世纪的最后10年与80年代开始的10年相比,夏季7、8、9月份北京城市和郊区的雾日有显著增加.雾日的高峰值出现在以海淀区为中心的北京城区的全境,包括京西的石景山、丰台、门头沟等地;另一个雾日数高峰区位于北京东部地区.北京夏季雾增加与能见度减低的地区分布趋于一致可能与北京特殊的"马蹄形"大尺度地形堆积影响有关. 尺度过滤分析研究表明,夏季,从北京城区向东南方向伸展至河北一带地区,有个显著的带状能见度减弱区.这个能见度减弱带与尺度分离揭示的城区内更小尺度的雾增大特征现象有关,有可能与最近10年北京以南地区其他的工业排放或污染源对北京的输送及城市发展变化有一定关系,即与大气气溶胶分布和北京特定的气象条件和城市变化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9.
根据杭州1994—2017年24时次观测的大气能见度及同期地面气象要素(风速、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等)、2013—2017年PM_(2.5)监测数据,探讨杭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以及相对湿度、PM_(2.5)对能见度的影响。统计分析表明,杭州大气能见度的年、季、日变化特征明显,在经历2003—2014年低能见度天气多发后,2016—2017年能见度明显转好,特别是2017年均能见度达到11.6 km,为1994年以来最高值;一年之中,冬季能见度较低,夏季能见度较高;一日之中,早晨07:00能见度最差,午后15:00最好。能见度的转好与PM_(2.5)关系密切,当PM_(2.5)质量浓度在50μg·m^(-3)以下,每降低5μg·m^(-3)可以使能见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辽宁旅顺与山东龙口能见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2-2011年渤海海峡两岸辽宁旅顺和山东龙口地面气象站能见度逐时观测资料,采用等级分析法,统计分析两地平均和分级能见度的年、月、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位于渤海北岸旅顺的年均能见度值高于渤海南岸的龙口,近10 a两地年均能见度均呈下降趋势,龙口年均能见度降低速度高于旅顺;各级能见度的时间百分比旅顺年际变化较大,而龙口相对稳定;一年中两地10月份月均能见度最高,旅顺月均最低能见度出现在7月,龙口出现在6月,两地能见度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呈一波峰一波谷形势。通过分析天气现象及相关气象因子发现,两地出现低能见度(0-1 km)时,风场、温湿场特征均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