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关于如年各组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布于炉霍-道孚断裂带的如年各组为一套深海环境形成的构造变形强烈的含硅质岩复理石沉积,与大量的蛇绿岩残片和古生界灰岩等外来岩块共存,具有基质、原地岩块和外来岩块共存的沉积-构造混杂特征,时代可限制在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诺利期.为了与理塘蛇绿岩群及金沙江蛇绿岩群相对比,将其更名为如年各岩群.  相似文献   

2.
西藏冈底斯西段措勤地区海相三叠系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西藏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北缘敌布错组之下的碳酸盐岩并非原来推断的中二叠世"下拉组",研究结果显示其中含有三叠系。新发现的三叠系自下而上划分为:早三叠世印度期至中三叠世拉丁期末期的嘎仁错组(新建)、中三叠世拉丁期末期至晚三叠世卡尼期的珠龙组(新建)和晚三叠世诺利期的江让组。措勤地区海相三叠系的发现说明冈底斯西部发育早三叠世印度期—晚三叠世诺利期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而非原来认为的三叠系缺失。  相似文献   

3.
《地学前缘》2017,(1):297-307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保存了完整的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地层,具有从早南华世火山岩-碎屑岩沉积,到晚南华世—早震旦世碎屑沉积,再到晚震旦世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的演化过程。其中发育贝义西期、阿勒通沟期、特瑞艾肯期、汉格尔乔克期4期冰川沉积以及贝义西期、阿勒通沟期、扎摩克提期、水泉期4期火山作用。新元古代库鲁克塔格地区为大陆边缘裂谷,早南华世为强烈拉张断陷阶段,晚南华世—早震旦世为断陷向坳陷转变阶段,晚震旦世为稳定沉降阶段。以兴地断裂为界,南北两区具有不同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早南华世南区为火山岩喷发中心,形成火山岩高地,北区为裂谷沉积中心,发育滨岸-陆棚沉积体系,整体具有南高北低的构造格局。晚南华世—早震旦世继承早南华世构造格局,南区以三角洲沉积为主,北区发育陆棚沉积体系。晚震旦世,南北两区沉积差异减弱,南区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北区为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积陆棚。晚南华世—震旦纪南区结束火山活动,而北区发育多期次的火山岩。  相似文献   

4.
根据康马地区三叠系吕村组和涅如组新发现的化石及区域地质背景 ,把该区的地层时代分别厘定为中三叠世中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和晚三叠世中晚期 ,并认为缺失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早期的沉积。研究表明康马地区三叠系与二叠系之间为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是“藏南运动”和“印支伸展运动”共同影响形成的。晚二叠世末至中三叠世早期 ,康马地区露出海面 ,接受剥蚀并形成喀斯特化风化壳。中三叠世末至晚三叠世 ,这一地区发生强烈伸展—裂陷 ,地壳迅速沉降 ,形成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发育巨厚的半深海—深海复理石沉积 ,并伴随大量基性岩浆贯入。涅如组下部有两期基性岩侵入 ,早期基性岩床形成于印支晚期 ,晚期穿层侵入形成于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5.
苏南地区三叠纪地层格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雪球 《江苏地质》1999,23(3):141-147
根据关键界面识别,苏南地区三叠纪地层可划分为3个层序。时限分别为早三叠世印度期、早三叠世奥伦期—中三叠世安尼期、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卡尼期。岩相和地层结构分析表明,本区存在碳酸盐缓坡沉积、镶边碳酸盐台地沉积、碳酸盐潮坪—泻湖沉积、陆缘近海湖泊沉积、湖泊—沼泽沉积等5个沉积体系。经历了3次海平面升降  相似文献   

6.
赣西(萍乡至丰城一带)的煤田构造研究工作是在一九七三年湘东(醴陵至浏阳)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工作区内的地层系统、主要构造以及野外观察地点的位置如图1,2所示。区内的两个主要的含煤岩系是晚二迭世龙谭组与晚三迭世安源组。岩浆活运以燕山期为主,常见有花岗岩与辉绿岩侵入上古生界和安源煤系。   相似文献   

7.
粘土矿物在黄河源区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具有一定的古气候指示意义。利用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探讨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古气候变迁。通过X衍射方法分析了一个全新世地层剖面的粘土矿物类型和含量的变化,这些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和少量的高岭石、绿泥石组成。对粘土矿物含量变化的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黄河源区在全新世的气候寒冷干燥,即使在大暖期也显得温凉。全新世的气候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全新世的干冷期、中全新世的温凉期(大暖期)和晚全新世的干冷期。在大暖期,在7 0kaB P 和5 0kaB P 前后发生了两次较强的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8.
新的地层和古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措勤盆地在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不存在长达75Ma以上的沉积间断.其中,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都是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晚三叠世瑞替期-早中侏罗世为陆缘碎屑岩地层.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措勤盆地在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一直处于海相碳酸盐岩盆地中.晚三叠世瑞替期-早中侏罗世仍然是接受巨厚沉积的低洼地区。从宏观的油气勘探的战略评价角度看.措勤盆地在中二叠世栖霞期-晚三叠世诺利期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具有生油层的性质,上三叠统瑞替阶-中下侏罗统具有盖层的性质,两者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具有储集层的性质。措勤盆地中二叠统-下侏罗统构成一个油气的有利勘探层系.称为古格层系。  相似文献   

9.
陆相渐新统划分中的问题及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始新世-渐新世界线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同位素年龄被确认为34Ma,北美哺乳动物年代表已据此重新厘定。通过对哺乳动物群的分析和对比,论证了我国原认为是早渐新世的乌兰戈楚期和呼尔井期的时代应改归晚始新世,原认为是中渐新世的三达河期的时代应为早渐新世。在亚洲始新世-渐新世的界线不是在乌兰戈楚期之末,而是在呼尔井期与三达河期之间。  相似文献   

10.
新的地层和古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措勤盆地在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不存在长达75Ma以上的沉积间断.其中,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都是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晚三叠世瑞替期-早中侏罗世为陆缘碎屑岩地层.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措勤盆地在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一直处于海相碳酸盐岩盆地中.晚三叠世瑞替期-早中侏罗世仍然是接受巨厚沉积的低洼地区。从宏观的油气勘探的战略评价角度看.措勤盆地在中二叠世栖霞期-晚三叠世诺利期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具有生油层的性质,上三叠统瑞替阶-中下侏罗统具有盖层的性质,两者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具有储集层的性质。措勤盆地中二叠统-下侏罗统构成一个油气的有利勘探层系.称为古格层系。  相似文献   

11.
鲜水河断裂带的断层破碎带在四川省炉霍县旦都一带发育成土(石)林构造。其原岩为中-上三叠统如年各岩群(一套含灰岩滑塌块体的火山-构造混杂岩地层单位)变质砂岩夹板岩,在再脆性变形机制下断裂破碎形成。其内发育一组倾角较缓的劈理构造,可能是重力与地震波联合作用的产物。其内的擦痕、阶步构造显示至少存在早期右行,晚期左行两个活动阶段,并且左行走滑常伴有逆冲分量。  相似文献   

12.
"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法"是一种近年来在造山带地质填图中取得较大成就的方法。运用此方法对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如年各岩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析,从物态、时态、相态、位态和变形、变质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认为如年各岩组在纵向上构造叠置,整体有序,局部无序;横向上各岩性层不能稳定延伸,构成大级别的构造透镜网络系统,显示如年各岩组经历了早期沉积混杂和后期构造混杂双重效应才构成了目前这样一套典型的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体。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如年各岩组的研究程度,而且重新阐述了如年各岩组的原始定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实测地层剖面、沉积相标志识别、薄片鉴定和粒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沱沱河地区三叠纪苟鲁山克措组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苟鲁山克措组为一套三角洲浅海陆棚体系。物源分析采用碎屑岩类法,研究表明工作区三叠纪砂岩多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显示了沉积物快速堆积,近物源的特征。通过对碎屑矿物的成分分析,揭示其物源源于再旋回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若尔盖一带三叠系层序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北地区三叠系广泛发育,其地层层序及岩性特征与相邻的西秦岭南部一带十分相似。根据若尔盖—南坪实测地层剖面资料的对比研究,将该区三叠系划分为:中三叠统光盖山组和上三叠统咀朗组、纳鲁组、卡车组4个岩石地层单位。通过沉积相标志的综合分析,该区中—晚三叠世时期主要有以下几种沉积类型: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等深流沉积,陆源碎屑浊流沉积,非重力流正常深海盆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表明该区为大陆斜坡至深海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15.
闽西南晚三叠世文宾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增多的资料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并不是后加里东地台,而是由不同地块拼贴而成。闽西南晚三叠世文宾山组具有类磨拉石沉积特征,其盆地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信息,可以为了解盆地源区组成及其变化及区域构造演变过程研究提供约束。闽西南晚三叠世文宾山组碎屑锆石形态学及U-Pb测年分析表明:(1)晚三叠世文宾山组物源复杂,其主要源区是闽西北隆起带;(2)闽西南晚三叠世具有大于2 500 Ma的太古宙的源区,华夏古陆可能存在太古宙陆核或东南沿海还存在另一古老基底;(3)980~1 190 Ma的碎屑锆石说明晚三叠世闽西南具有Grenville期物质来源,它们可能来自另外一个陆块,由于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关闭与华夏地块拼接,并为晚三叠世盆地提供物源;(4)区内印支期岩浆岩带也是晚三叠世沉积的重要物源区。   相似文献   

16.
川中-川南过渡带雷口坡组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区域背景资料,对川中—川南过渡带雷口坡组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认为雷口坡组属于陆表海型局限~蒸发海台地相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粒屑滩、半局限泻湖、局限泻湖、蒸发泻湖等4种亚相及10余种微相,其中,雷一^1亚段的颗粒滩亚相是本区雷口坡组主要的有利储集相带。通过对重点层段雷口坡组雷一^1亚段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分析,建立了该亚段颗粒云岩沉积期的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相的沉积演化模式,并认识到本区雷口坡组沉积相受古气候、相对海平面变化、构造活动以及继承性古隆起的影响,在纵向上具有继承性,平面上分布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吉木萨尔三台大龙口剖面已被推荐为国际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侯选剖面。该剖面是世界上研究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最理想的剖面之一,也是我国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程度最高的剖面。准噶尔南缘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统称仓房沟群,下分5个组(自下而上):泉子街组、梧桐沟组、锅底坑组、韭菜园组、烧房沟组,除烧房沟组与下伏韭菜园组间有显著冲刷面外,各组间均为整合接触关系。仓房沟群中生物化石丰富,可以划分出植物、孢粉、双壳类、叶肢介、介形虫、脊椎动物等不同的生物组合,尤其重要的是在锅底坑组上部发育晚三叠世与早三叠世生物混生的过渡层。这个过渡层揭示了生物演变的连续性,即脊椎动物Jimusaria与Lystrosaurus共生,孢粉Lueckisporitesvirkkiae与Lundbladisporawatangensis共生,以及二叠纪型的植物、双壳、介形虫与三叠纪型的叶肢介之间的混生。即在这个过渡层中既含晚二叠世型的孑遗分子,也含早三叠世型的新生分子,因而可以确定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就在锅底坑组内,置于大龙口背斜南翼剖面第36层,北翼剖面第34层之底,即在锅底坑组与韭菜园组传统岩组界线之下约50m(北翼)~60m(南翼)处。古地磁反映的正负极性与生物地层界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录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沉积格局、沉积相的类型、特征、分布及演化。认为本区飞仙关组以堆积海相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及其两者的混合沉积为特征,属于混积台地类型,主要由潮坪、泻湖、台内滩相等组成。指出以鲕粒灰岩为代表的台内滩有利储集相带在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层位性,主要产于飞一段和飞三段,平面上集中分布于泸州古隆起区。  相似文献   

19.
We present our new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provenance of the Yingshuiquan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Qiangtang region of northern Tibet, in order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 Longmu Co–Shuanghu Palaeo–Tethys during the Early Triassic. The Yingshuiquan Formation is composed of oolitic limestone, calcareous sandstone, calcarenite, thin-bedded ribbon limestone, bioclastic limestone, and coarse oolite limestone that were deposited in a shallow-marine basin and contain abundant Lower Triassic conodont fossils (e.g. Hadrodontina anceps, Pachycladina sp., gen. et sp, Pachyclaina oblique, Hibbardelloides sp). We selected detrital zircons from four calcareous sandstone samples for U–Pb dating, yielding minimum age peaks of 263, 269, 275, and 280 Ma, respectively, and a minimum age of 249 Ma, based on several zircons around the same age. Analysis of the conodont biofacies and zircon LA-ICP-MS dating of calcareous sandstone indicates that the data is consistent with deposition in the Early Triassic. The Yingshuiquan Formation records Early Triassic shallow-water sediment in the Longmu Co–Shuanghu Palaeo–Tethys, and has a Southern Qiangtang and Northern Qiangtang terranes provenance. During the Early Triassic, the carbonate sediments of the Yingshuiquan Formation were deposited in an activ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Longmu Co–Shuanghu Palaeo–Tethys, which has became a residual sea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