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王捷纯  邓玉娇 《气象科技》2018,46(4):809-813
本文采用地面太阳光度计实测数据对MODIS C6AOD(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该产品与地面太阳光度计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85,标准偏差为0.28,平均相对偏差为0.27,数据精度满足需求。利用该产品分析了广东省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以下规律:(1)空间分布: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其中,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是全省AOD的高值区;(2)季节变化:春季为AOD高值期,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低;(3)年际变化:2003—2016年,广东省年均AOD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2012年为高值年份,年均AOD值为0.611,2007年为次高值年份,年均AOD值为0.603,2016年为低值年份,年均AOD值为0.382,2015年为次低值年份,年均AOD值为0.440。  相似文献   

2.
COSMIC掩星数据与L波段探空数据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洪  曹云昌  肖稳安 《气象》2010,36(9):14-20
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ation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每天可以提供全球2000~3000条从40 km高空到近地面的大气温、压、湿的廓线资料,有效地弥补了常规探空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分辨率的不足。通过对2008年5月20日至2008年11月26日COSMIC资料与L波段探空秒数据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在10 km高度以下,COSMIC反演的湿廓线资料与L波段探空数据偏差较小,温度偏差为-0.5℃,均方根误差为1.5℃;折射率偏差为1.4N,均方根误差为5.9N;气压偏差为2.0 hPa,均方根误差为4.7 hPa;水汽压偏差为0.1 hPa,均方根误差为1.1 hPa。COSMIC干廓线资料与L波段探空相比,在10~30 km高度内,温度偏差为-0.3℃,均方根误差为1.9℃;折射率偏差为0.4N,均方根误差为0.9N;气压偏差为1.4 hPa,均方根误差为2.6 hPa。表明COSMIC资料既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又具有较好的精度,在数值模式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3.
选取定陶1963—2015年的历史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资料并进行历年平均,利用气候历年统计方法,采用一元回归方程y=ax+b,分析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及线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定陶近53年初霜日的线性倾向率为3.20天/10年,初霜日历年平均值为10月25日,最早初霜日为9月30日,最晚初霜日为11月15日,极差为46天;定陶近53年终霜日的线性倾向率为0.04天/10年,终霜日历年平均值为4月4日,最早终霜日为3月11日,最晚终霜日为4月25日,极差为43天;定陶近53年无霜期的线性倾向率为2.73天/10年,反映无霜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定陶终霜日变化缓慢,无霜期延长是由初霜日推后造成的。定陶无霜期历年平均值为203天,最多无霜期是235天,最少无霜期为177天,极差为58天。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西省气象部门企业的现状,提出要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以市场和用户为出发点,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管理为基础,以人才为保证,以特色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钟海玲  徐良炎 《气象》2010,36(1):124-125
<正>2009年10月我国主要气候特点:气温明显偏高,降水明显偏少。10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1℃,较常年同期(9.6℃)偏高1.5℃,为1951年以来第三高。云南的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北京、上海、江苏、江西、河南、湖南、湖北、陕西为次高。全国平均月降水量为23.8 mm,较常年同期(37.0 mm)偏少13.2 mm,为1951年以来第四少。云南月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江苏为次小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南极长城站1985-2013年地面气象观测要素,分析了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将有助于我们对最近30年亚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认识。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为-2.2℃,变化速率为0.07℃/10a,呈升高趋势但不显著。年平均气压为989.3hpa,呈下降趋势,速率为-0.19hpa/10a。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9%,变化速率为0.34%/10a,上升趋势不明显。年降水量为539.3mm,变化速率为32.5mm/10a,呈明显增加趋势。年平均风速为7.5m.s-1,变化速率很小,盛行风向为西北和东南2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利用信阳市1971~2000年的水稻产量资料和相对应时期的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光、热、水资源充沛且匹配较为合理,能够满足一季稻对气象条件的需求.通过对9月下旬水稻生育关键期内的关键气象因子丰、平、歉年点聚分析发现8月中旬至9月上旬降水量<180 mm为丰年,180~200 mm为平年,>200 mm为歉年;日照时数>180 h为丰年,<160 h为歉年,160~180 h为平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平均气温>18.5 ℃为丰年, <17.5 ℃为歉年,17.5~18.5 ℃为平年.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6年至2018年黄山风景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山雾凇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黄山年均雾凇日数63.3天,最多年份为82天,最少为35天,年雾凇日数呈减少趋势;雾凇出现最早月份在10月,最迟在5月,冬季月份雾凇日数占全年约为7成,最多为1月,最少为5月;黄山雾凇的平均初日为11月7日,最早初日为10月8日,平均终日为4月7日,最迟终日为5月12日,连续最长雾凇日数为32天;近20年黄山雾凇出现气温范围为-18.7~1℃,风速范围为0~20.6m/s,任何风向均能出现雾凇;南北向的雾凇直径、厚度和重量略大于东西向,最大值出现在1、2月份,最大直径为230mm,最大厚度为105mm,最大重量为1138g/m。气温、湿度和风速均与雾凇强度呈现显著性相关,最低气温和水汽条件是影响黄山雾凇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风速主要影响雾凇大小。占绝大多数的微量雾凇日数达不到雾凇景观标准,能形成雾凇景观的日数年均20.1天。利用影响雾凇景观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黄山雾凇旅游气象指数,经实践检验准确率良好,可为气象业务应用提供预报参考,提升黄山旅游气象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9.
利用信阳市1971~2000年的水稻产量资料和相对应时期的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光、热、水资源充沛且匹配较为合理,能够满足一季稻对气象条件的需求。通过对9月下旬水稻生育关键期内的关键气象因子丰、平、歉年点聚分析发现:8月中旬至9月上旬降水量<180 mm为丰年,180~200 mm为平年,>200 mm为歉年;日照时数>180 h为丰年,<160 h为歉年,160~180 h为平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平均气温>18.5℃为丰年,<17.5℃为歉年,17.5~18.5℃为平年。  相似文献   

10.
李建  苑文华  丁洁  慈航 《山东气象》2021,41(4):109-117
基于山东省1980—2020年117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依据春季马铃薯播期,通过积温法推算出苗期,分析山东省春季马铃薯播种至出苗期水分条件和热量条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20年山东省春季马铃薯播种至出苗期平均日数为39.5 d,10 a倾向率为-1.8 d;降水量平均为16.5 mm,10 a倾向率为-3.1 mm;相对湿润度指数平均值为-0.48,10 a倾向率为-0.09;平均气温为8.9 ℃,10 a倾向率为0.6 ℃;温度适宜度平均为0.54,10 a倾向率为0.07。综上可知,山东省春季马铃薯播种至出苗阶段水分条件呈现减少的趋势,应增加田间灌水;热量条件呈现增加的趋势,有利于增加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1.
统计分析了广州市1951~2009年11月的降雨资料,结果表明:广州市11月平均降雨量为38.3 mm,日降雨概率为18.2%;11月12日亚运会开幕式日降雨概率为27.1%,最大日降雨量为47.1mm,总体而言,适宜举办各种赛事;然而,广州11月也曾有4 d发生过暴雨,而且,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突发性强降雨有增多的趋势,为亚运气象保障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2.
大同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2009年大同市酸雨资料,应用《酸雨观测规范》方法对大同市酸雨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5.0%-36.36%,10月酸雨频率最高,达到75%;其他月份酸雨频率较低。大同市夏季酸雨强度为弱酸雨程度,而秋季酸雨频率则为最高。大同市小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33.33%;中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19.23%;大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60.00%;暴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0。由此可见,大同市大雨天气时,酸雨出现概率较高。随着风速的增大,降水的酸雨频率逐渐增大。大同市S风向下的酸雨频率最高为18.60%,ESE和NNW风向下的酸雨频率较高为13.95%;通过分析大同市酸雨变化规律、气象气候条件等因素对酸雨的影响,可以了解影响大同市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大同市酸雨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7—2009年大同市酸雨资料,应用《酸雨观测规范》方法对大同市酸雨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5.0%—36.36%,10月酸雨频率最高,达到75%;其他月份酸雨频率较低。大同市夏季酸雨强度为弱酸雨程度,而秋季酸雨频率则为最高。大同市小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33.33%;中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19.23%;大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60.00%;暴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0。由此可见,大同市在大雨天气时,酸雨出现的概率较高。随着风速的增大,降水的酸雨频率逐渐增大。大同市在S风向下的酸雨频率最高为18.60%,ESE和NNW风向下的酸雨频率较高为13.95%。通过分析大同市酸雨变化规律、气象气候条件等因素对酸雨的影响,探讨影响大同市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大同市酸雨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东兴1960~2008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东兴暴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东兴年均暴雨日数为15d,最多的一年出现25d,最少的也有8d.年暴雨日数的年代演变特征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总的趋势线为略有增加,但增加趋势不明显.年内汛期5~9月为暴雨天气多发期,其中又以7月份为最多,各月的平均暴雨日数变化趋势为减少、增加、增加、增加、减少,但增减均不明显.年均暴雨量为99.2mm,最大一场暴雨量为426.3mm.造成东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面、西风槽、低涡切变线、热带气旋等.  相似文献   

15.
西宁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红梅  樊万珍 《气象科学》2019,39(4):562-568
西宁作为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本文利用西宁市城市和郊区气象观测站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宁市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日内、候平均热岛强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相对于郊区,西宁城区平均气温日内变化幅度较小,16—17时(北京时,下同)表现为弱的冷岛效应,冷岛强度为0.034℃,日出前的06—07时热岛强度表现最强,热岛强度最高可达3.01℃;(2)春季和夏季一天中均为热岛效应,且热岛效应日内变化幅度较小,分别为2.76℃和2.12℃。秋季和冬季在日出前的07—08时热岛强度最强,分别为2.89℃和4.14℃,秋季16—17时和冬季15—17时表现为冷岛效应,最大冷岛强度分别为0.34℃和0.53℃;(3)西宁城区1月第3候热岛强度最强为3.40℃,7月第2候热岛强度最弱为1.07℃。其中白天在1月第3候热岛强度最强为0.88℃,9月第1候最弱为0.13℃,热岛强度年内变幅较小仅为0.75℃,而夜晚在1月第3候最强为5.93℃,7月第2候最弱为1.62℃,热岛强度年内变化幅度达4.30℃;(4)西宁城区候平均最高气温在春季和夏季表现为热岛效应,热岛强度平均为0.58℃,而在秋冬季表现为冷岛效应,冷岛强度分别为1.84℃。候平均最低气温全年均表现为热岛效应,其中夏季相对较弱为3.22℃,冬季表现最强达到5.11℃。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山地低层风场特征、长期变化规律,利用2008-2012年青藏高原东南缘云南大理站边界层铁塔和风廓线雷达的长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低层风场垂直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地面到高空,风速、风向频率分布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2~400m高度风速基本为2级,盛行风向为偏东风,这说明边界层铁塔和风廓线雷达的风速、风向具有连续性。(2)从垂直高度上看,风速存在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冬季风速较大,夏季风速较小;日变化结构随高度的升高表现形式明显不同,20m以下为单峰型,100~1500m为双峰型,2000m以上日变化不明显;平均风速逐月变化,20m以下为单峰型,100~1000m为双峰型,1500m以上为单峰型。(3)纬向风600m以下出现东西风交替的日变化,经向风在2~20m高度全天为南风,100m高度以上午后至日落为南风、其余时段为北风,南风由高空向低层传递。  相似文献   

17.
以现有的高州市近10年的荔枝蒂蛀虫为灾面积和平均为害率与相应气象要素为依据,利用相关系数法进行因子普查,筛选出影响高州市荔枝蒂蛀虫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气象因子,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数字预测模型,历史拟合平均误差为0.080 7,用2008年的气象资料进行试报,预报误差为0.438 5%。预警等级为3级,与实况相符。  相似文献   

18.

选用华山气象站1980—2008年电线积冰观测资料,将其转换为标准冰厚,并与每日4次温度、湿度、水汽压、风速、降水量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标准冰厚为0~20mm。积冰主要为5mm以下,出现频率达87.56%。风速为2.1~8m/s,积冰出现频率达75.72%。15mm以上积冰只出现在日平均风速为1.1~16m/s时,并以4.1~8m/s出现频率最大,为0.45%,占该厚度的60%。出现积冰时的水汽压(日4次水汽压中的最大值)多为3.1~7hPa,15mm以上积冰只出现水汽压为4.1~8hPa时。出现积冰的湿度多为81%~100%;15mm 以上积冰也出现在该湿度范围内。当20-08时降水量为5mm以下,华山积冰出现频率达91.03%;15mm以上积冰出现在降水量为0.1~20mm时,并以5.1~20mm频率最大。华山积冰时,14时气温主要为-9.9~5o C,积冰频率达88.24%。15mm以上的积冰也出现在该温度范围内,并以-4.9~0o C间频率最大,为0.45%。华山14时气温为-4.9~0o C、日平均湿度为90%~100%时,积冰出现频率最大,为25.41%,大于四分之一,其中出现5mm 以下积冰的频率为21.19%。15mm 以上积冰主要出现条件为-4.9~0o C、湿度90%以上,出现频率为0.45%,占该厚度的66%。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0—2009年阎良机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阎良机场雾的基本特征。结果发现:秋、冬季是阎良雾的多发季节,12月雾发生频率最高为19.6%;06时雾发生的频率最高为23.9%,10时雾消散的频率最高为16.0%。分析雾发生时地面气象要素的分布区间与雾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面为西风、风速为0~2m/s、相对湿度为80%~90%、近地面气温为0~6oC时雾的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临夏19802016年强降水实况资料及EC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分析了临夏地区强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条件。结果表明:临夏强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自北向南递增,北部旱区的少,西南部山区的多。临夏强降水年、月、日特征变化显著。2000s是强降水的高峰期,1980s强降水相对较少;7、8月份强降水发生概率占全年强降水的66.1%;强降水发生属于典型的夜雨型和午后傍晚型,夜间(20:0024:00)强降水发生概率最高,为30.8%~53.8%,其次为凌晨(01:0008:00),发生概率为14.3%~36.4%。临夏强降水发生主要有中高纬西风带冷槽或冷涡型、青藏高原低值系统型、副热带高压影响型。对西宁、兰州、合作三站累计频率阈值计算和检验结果表明,杰弗逊指数阈值为80,符合率为100%;沙氏指数阈值为4,符合率为79%;改进K指数阈值为10,符合率为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