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东升 《地震研究》1993,16(2):162-168
本文提出形成地震序列的多分形断层模型并利用分形分维理论讨论该模型及其序列。给出本模型的震级—频度关系、余震序列中强余震预报公式和多分维D_q—q关系式,探讨了利用多分维预报地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地震现象的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断裂和碎形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分形的观点解释地震学经验公式,提出了地震作为自组织临界现象(SOC)的观点。地震的发生是地壳中的能量耗散过程,而地壳构造能量连续地得到补给,地壳的自组织行为达到临界状态,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形结构就自然呈现出来。众所周知,在地震中幂次律关系即是地壳临界状态的表述。本文还提出了一个地震的SOC模型,用以解释古登堡-里克特公式,大森的余震公式以及震源的分形分布。地震现  相似文献   

3.
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地震地面运动的小波模型,以具有时频特性的小波基来表示,并用于多自由度的地震反应分析,导出了相应的公式,实例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非线性理论和方法讨论了产生地震现象的动力学机制、地震与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并就地震本身表现出来的自相似层次结构、分形与分维的非线性整体特征以及产生分形结构的重要物理机制,给出了一组与地震分维有关的公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分维及无标度区是地震分形自组织两个重要特征参数。讨论了两个层次关联维特征及关联维 D_2计算的基本限制。初步探索了强震序列生长结构与分形原理间关系。提出地震分维函数与地震时序分布律新的研究方法及课题。分析了分维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报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地震能量时空分布的自仿射分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小尺度空间范围内地震能量关于时间和宽间分布的统计自仿射分形特征,从中得到了如下认识,地震能量关于时间的分布是自仿射分形的,代表分布结构特征的H值小于1/2因而时间关联函数C(t)〈0表明地震能量关于时间分布的变化过程具有负相关效应;地震能量在空间上分布也具有自仿射分形特征,有限震例表明,H值小于但接近于1/2,表明地震能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更复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四川,为了使管线跨越涪江,建造了一个斜拉管线桥,本文给出了斜拉管线桥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计算模型,在该计算模型中,桥塔视为轴向刚性,缆索看作为单向弹簧。本文还导出了缆索竖向抗拉刚度的计算公式,利用Lagrange方程,建立了斜拉管线桥体建立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使用反应谱方法,对斜拉管线桥体系进行了竖向地震反应分析。  相似文献   

8.
光纤布拉格光栅(FBG)是一种新型的传感元件,具有分辨率高、精度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频带宽等优点.本文以光纤布拉格光栅为敏感元件,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地震检波器,建立了地震检波器的力学模型,并推导出地震检波器固有频率和灵敏度的理论公式.理论分析了影响地震检波器动态特性的因素,并进行实验对该FBG地震检波器的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FBG地震检波器在5~55Hz的振动频率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而且输出稳定、灵敏度高,适用于地震勘探.  相似文献   

9.
论确定地震震源深度的地震宏观方法及其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基于在近场震源不能视作点源的认识,分析导出了相当于线、面源幅射场的深度公式,进而对源的类型不予作假定,将源指标的几何扩散率n作为待定参数,导出了一个物理意义明确且普遍化的震源深度公式。该公式的诸种解法中,以计算方法较准确,精度高;作图求解有较直观的优点,但准确性差,精度低;图算法仅作为获取粗略值和考察数据的均匀性用。用该公式对我国发生的一些不同震级的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了计算,经对比,效果很好。利用计算所得震源类型,初步研究了这些地震的震源几何学,并且首次给出了宏观地震震源深度测定值的标准误差。  相似文献   

10.
菏泽5\9级地震前豫01井水位对气压和固体潮响应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昭栋  高玉斌 《地震研究》1994,17(2):164-170
本文给出了一种处理井水位的新方法,它考虑了井水位对气压和固体潮响应的滞后影响。利用泰勒和杜得森展开法,导出了计算井水位气压系数,固体潮系数以及它们的滞后时间的公式,并给出了考虑滞后影响的井水位气压与固体潮改正公式。我们利用这一新方法处理了豫01井1983年的观测资料,计算出每天的井水位固体潮,气压系数和它的滞后时间。该4种参数在1983年11月7日菏泽Ms5.9级地震时大幅度变化。而且在地震前,后  相似文献   

11.
陈荣华  罗灼礼 《中国地震》1995,11(2):116-120
文章从一个简单的地震活动层次模型出发,推导地震活动性中几个经验公式以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和震源大小分维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震级和频度关系式即Gutenberg-Richter公式中的比例系数b值等于震级和平均震中距关系式中的比例系数b1的2倍,并且b值也等于震级和平均时间间隔关系式中的比例系数b2。(2)平均震中距分维值为2,平均时间间隔分维值为1,震源大小分布的分维值的2b。  相似文献   

12.
Starting from a simple hierarchy model of seismicity,some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of seismicity and the fractal natures of its time and space and of the source size of earthquakes have been derived in this paper.From the results,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First,the coefficient b in the Gutenberg-Richter relationship is equal to 2bt where bt is the coefficient in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gnitude and average epicentral distance,and b is also equal to the coefficient bi in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gnitude and average time interval.Second,the fractal dimension values of the average epicentral distance,the average time interval,and the source size are 2,1,and 26,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中美洲及北京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尺度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试图揭示地震空间活动的层次特征。结果表明,不管所研究区域的范围和总体地震活动水平如何,总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地震活动水平分别为高、中、低的小区域;在把一个区域粗略划分成4个区域的情况下,地震活动性最高与最低小区域的地震数目比值约为4-5;对于更小的区域,地震活动也都具有这种规律,表现出很好的层次性,并且这种层次性不依赖于时间和震级,地质构造的空间层次性是产生地震空间分布层次性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模糊集理论与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引进了模糊分维的概念;给出了模湖容量维D0与模糊关联维D2的定义与确定方法;讨论了模糊分维与常用的分维(清晰分维)的关系.给出了模糊分维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结果: 1.根据模糊容量维D0随时间的上升趋势变化,可以划分出大地震活动的高潮期;由模糊容量维D0与模糊关联维D2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分析识别大地震前的中长期前兆异常. 2.根据模糊容量维D0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可以划分出未来大震所在的地区,并可发现大震前数年D0呈现增大或减小的趋势. 3.根据前兆数据的模糊时间分维D0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发现大地震的短期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5.
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模型中光滑函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伟进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12,34(2):244-256
使用Frankel提出的基于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模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选择华南、华北、川滇3个地区的地震记录,比较分析了高斯、幂律和地震分形分布光滑函数3种光滑函数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使用交叉验证法可以为高斯光滑函数选取合适的相关距离c值,光滑得到的地震活动性模型能够真实反映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根据活动性模型计算得出的峰值加速度(PGA)分布也符合人们对研究区域地震危险性的认识.幂律光滑函数适用于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区,且具有容易求取光滑参数的优点.光滑程度较低的幂律光滑函数不适用于地震活动性弱的地区,在该类地区应选择光滑程度较高的高斯光滑函数.地震分形分布光滑函数不适用于地震活动较强且地震活动强度差异较大的地区,其容易过分高估高震级地震对地震危险性的影响,而忽略了低震级地震对地震危险性的贡献.但对于地震活动较弱且地震活动强度差异较小的地区,可使用地震分形分布光滑函数,且同样具有容易求取光滑参数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We explore fractal properties of two observed seismicity distributions prior to the 2003 M w 7.4 Colima, Mexico and 1992 M w 7.3 Landers, USA earthquakes, together with several mathematical fractal distributions and two non-fractal ones, in order to estimate minimum reliable sample sizes, determine whether fractality for observed seismicity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random uniform distributions,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extracting premonitory information from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ity before large earthquakes. Sample sizes above 800 events for whole catalogs appear to be sufficient to maintain ordered multifractality and to yield dimension estimates that vary smoothly and reliably. Fractal estimates appear to be best for whole catalogs that include aftershocks.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eismicity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uniform random distribution, which is the null hypothesis of a non-fractal distribution with minimum information. The fractal dimensions and afractality measures of seismicity distributions change with time and show distinctive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foreshocks and main events, although these behaviors are different for each example. Results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a priori identification of foreshocks to large earthquakes. A combination of fractal dimension and afractality measures over time may be helpful in large earthquake premonitory studies.  相似文献   

17.
用分形理论研究海南岛的活动断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运平  席道瑛  樊星 《地震研究》2002,25(4):351-355
在编制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的基础上,利用数盒子法计算了海南岛的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并从分形理论的角度讨论了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认为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和地震活动性的分形维数是相等的。从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和地震活动性的分形维数的一致性来看,区域性的地震活动可能受到该地区活动断裂空间分布的制约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震活动的自组织和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余震活动资料,说明了地震活动中的自组织行为和分形现象.对于地震断裂系统,利用地震频度作为序参量,并应用绝热消去法建立了代表地震活动演化规律的序参量所满足的主方程.通过主方程的解,很好地解释了一次大地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地震活动现象和有序性变化.像许多物理系统一样,包括大地震震源在内的地震断裂系统,在临界点处涨落会自行扩大并对系统状态的突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要注意系统内部不可预测的行为,正确对待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丽江7.0级地震前地震分形异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石绍先  邓志辉 《地震研究》1997,20(1):132-137
本提供了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的异常图像;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8组大震前地震分形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分形异常对地震孕育的短临阶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