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仙女木事件的发生及其全球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短时间尺度气候事件的研究成果 ,对新仙女木事件 ( YD)的全球性分布及其界定方法和成因机制进行探讨。揭示了新仙女木期的气候特征和多种不同的气候替代指标 ,表明在太阳辐射 -大气 -冰盖 -陆地 -生物相互作用、多层次反馈的全球气候系统中存在着非线性气候变化 ,且在时间上、地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不同步性 )。进一步阐明了 YD事件是全球性气候突变事件 ,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过程中一次短暂的滞缓或回返 ,支持了 Fairbanks的气候 -海平面变化理论。冰期 -全新世过渡期气候变暖的驱动力是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 ,YD事件作为非轨道事件 ,其驱动力可能归因于全球 CO2 浓度的变化 ,但 CO2 变化的因果关系至今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94-10柱样浮游有孔虫碳氧同位素组成、粒度组成及全岩样14C测年的研究,发现南沙群岛海区在末次冰期结束后的转暖过程中发生了两次明显的气候回返事件,即事件Ⅰ(约12—11kaBP)和事件Ⅱ(约10—8kaBP),其中事件Ⅰ可能为新仙女木事件;在末次冰期结束后的气候转暖过程中,东亚古季风演化具有不稳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是末次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典型非轨道事件,对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快速突变事件和短周期现象,合理评估现今气候一环境条件并做出气候变化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中国东部陆架海也普遍发现了“新仙女木”事件的沉积记录。由于中国东部陆架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受季风的强烈影响,因此有着独特的响应。在“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海平面在-50m水深位置稍微下降或振荡徘徊,在-50m线上则以湖泊沼泽、埋藏河床、风沙沉积记录为主,-50m以下则以海洋沉积记录为主,这条线的附近则存在沼泽泥炭和古潮流沙脊。  相似文献   

4.
博斯腾湖末次冰消期新仙女木事件的碳酸盐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仙女木事件是发生于末次冰消期中的一次十分强烈的气候突然变冷事件,共突然性及全球性特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根据新疆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同时结合孢粉及CaCO3含量分析,揭示了新仙女木事件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主要全球气候事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全球气候变化事件正在成为地球科学界的研究重点。新生代以来的许多全球气候变化事件都接近于现今的地球系统,对其研究有助于理解现今地球系统过程在气候快速变化时的响应。这些主要全球气候事件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EOGM)、中中新世冷事件、北极冰盖形成事件、中更新世气候周期转型事件(MPT)、Dansgaard/Oscheger事件、Heinrich事件、新仙女木事件和中全新世冷事件。CO2浓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龚庆杰  涂霞 《热带海洋》1998,17(4):14-20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94-10柱样浮游有孔虫碳氧同位素组成,粒度组成及全岩样^14C测年的研究,发现南沙群岛海区在末次冰期结束后的转暖过程中发生了两次明显的气候回返事件,即事件和事件Ⅱ(约10-8kaBP),其中事件Ⅰ可能为新仙女林事件;在末次冰期结束后的气候转暖过程中,东亚古季风演化具有不稳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新仙女木期间西赤道太平洋的海面温度RobertC.Thunel等末次冰消期不是从一种气候状态到另一种气候状态的平稳过渡期,而是包括有许多阶段。根据对海洋δ18O记录的研究,Duplessy等(1981)提出了两阶段的冰消模式,即一个短时气候稳定期隔开...  相似文献   

8.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41LD-52L层段由3层黄土状亚砂土、5层砂黄土、2层湖湘和2层古土壤组成,其年代为14 930~11 640aBP,相当于末次冰消期。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末次冰消期层段以粉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分布范围/平均值21.69%~79.47%/50.33%;砂含量次之,为3.97%~75.37%/38.17%;黏土含量最少,为2.34%~34.02%/11.50%。各不同粒级沉积物、Mz、σ等在垂直方向上呈相反的镜像对称变化。该层段粒度(Mz)指示腾格里沙漠南缘末次冰消期经历了4个以东亚夏季风为主的暖湿气候(W1-W4)与4个冬季风为主的冷干气候(C1-C4),其中W2、W3和W4暖事件与格陵兰GRIP冰心记录的晚阿勒罗德(late Allerd)、早阿勒罗德和波令(Blling)等暖事件对应;C1、C2和C3冷事件与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YD)和阿勒罗德(Inter Allerd Cold Period,IACP)冷事件对应。同时,该指标指示的新仙女木冷期(12650~11640aBP)与波令-阿勒鲁德暖期(14930~12650aBP),可分别与格陵兰GRIP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新仙女木冷期、波令-阿勒鲁德暖期(B/A转换)在气候性质和相位上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它们之间的良好的对比关系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气候波动的驱动机制可能与格陵兰冰心代表的北半球高纬度热盐环流驱动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古气候研究中的主要争议焦点是南北半球是否同时经历了极端的气候变化。从北半球的格陵兰和北大西洋采集的冰心和沉积物记录证实了末次冰消期北大西洋地区经历了快速气候变化事件——新仙女木期。但是像新仙女木期这样的事件是否以及何时影响了南半球的研究和争论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第四纪轨道事件与非轨道事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南黄海陆架区,作为地球轨道事件的代表,最明显的表现是海侵—海退序列。其中海侵层HⅠ、HⅣ、HⅤ、HⅥ、HⅦ分别与氧同位素1、5、7、13、23等温暖阶段相对应。主要的海侵周期受控于地球轨道要素所引起的全球变化进程。 关于非轨道事件,在南黄海发现了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的证据,在~(14)C测年11100±260aB.P.至10340±110aB.P.这一时段,出现了海平面短时期下落;孢扮资料发现11100aB.P.以前的植被由栎树落叶阔叶林—草原突变为干旱草原植被,持续到11340aB.P.再度变为栎树落叶阔叶林植被,证明这段时间发生了突然变旱及降温事件。从碳氧同位素资料还发现14100±810aB.P.(~(14)C)之后的冰消期在新仙女木期之前有两期更短时间的降温,可对应于老仙女木期(Older Dryas)和最老仙女木期(Oldest Dryas)。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控制末次冰消期的机制以及引起冰消期事件的顺序 ,最重要的是获得应用于大陆和海洋两者的气候记录的时间结构。放射性碳测年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洋沉积物的日历测年 ,但它是建立在表层水的表观年龄(相对于大气层来说)保持不变的假设上的。这里我们提出了北大西洋40°N以北的表层水的表观年龄(或储层年龄)在过去20ka中的变化证据 ,在两个岩心中 ,我们发现了在Heinrich1(15kaBP)结束的地方 ,表层水表观年龄比今天大1230±600a和1940±750a ,在新仙女木冷期结束的地方比今天大820±430…  相似文献   

12.
深海在70—130ka以前北大西洋气候变化中的作用L.D.Keigwin等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生产力的变化与表面热通量及格陵兰上空的大气温度有关,这已得到了早期得出的冰期时NADW生产力降低及末次冰期晚期时的新仙女木期寒冷期也减少的后期成果所证...  相似文献   

13.
东北太平洋海盆铁锰结核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我国东北太平洋海盆铁锰结核开辟区(DY85-1、DY85-3航次调查区)的系统取样和对铁锰结核富集的沉积环境条件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呼种沉积环境中的铁锰结核分布是不均匀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铁锰结核分布在水深5000-5200m、硅质粘土分布的海底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汉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孢粉记录揭示 ,过去55ka区域植被与气候史主要分为三期 :①大量温带树(包括针叶树)孢粉记录表明 ,约2400014CaB.P.盛行寒冷—温暖潮湿气候 ;②20000~1500014CaB.P.海平面下降 ,出现寒冷干燥环境 ,引起地表出露、风化和沉积作用中断 ,Dacrydi um和Sonneratia从此区域迁移 ;③大约1030014CaB.P.,草地短期扩展 ,Lau raceae—Fagaceae常绿森林减少 ,可能与新仙女木气温下降相吻合。综合数据表明 ,中全新世(7500…  相似文献   

15.
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硅藻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蓝东兆  许江  陈承惠 《台湾海峡》2000,19(4):419-425
本文描述了冲绳海槽辫中KL22+KL18岩芯的硅藻丰度、优势硅藻种的相对含量、微型硅藻的种类和丰度、热带远洋种的丰度的分布特征,讨论了该岩芯的地层年低、古黑潮流等问题。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黑湖主干未流过研究区;岩芯中硅藻丰度和热带远洋种丰度的突然增加系新仙女木(YD)、海因里奇(H1)等古气候变冷事件留下的记录。  相似文献   

16.
在北部高纬度地区 ,末次冰消作用被几次短暂的近冰川气候所中断 ,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新仙女木寒冷期。如GRIP冰心δ18O记录所揭示 ,格陵兰温度主要受控于由北太平洋表层释放的热。形成于热带大西洋西部的暖水 ,随上层水向北传送 ,对于补充由挪威-格陵兰海和拉布拉多海向南运动的北大西洋深层水流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跨越赤道的水体交换 ,导致南半球热量丢失。模拟试验显示 ,新仙女木期北大西洋北部表层水温急剧下降是对淡水引起的北大西洋深层水形成延缓和向北的热传递减弱的反应。热带大西洋西部和南半球大部分区域相伴出现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白令海BR07孔与B5-4孔硅藻百分含量、颜色反射率等参数结果,综合建立了BR07孔年龄框架。根据该重建年龄结果,BR07孔年龄约为11.3~1.9 ka,平均沉积速率约为28.5 cm/ka,略低于B5-4孔。基于圆柱拟脆杆藻与塞米新细齿藻比值Fragilariopsis cylindrus含量/(Fragilariopsis cylindrus含量+Neodenticula seminae含量)重建的近万年来白令海海冰变化历史,记录到该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包括新仙女木事件在内的3次冷事件以及1次暖事件,其中新仙女木事件约发生于距今11.3~10.7 ka,与格陵兰冰心记录对应值距今12.9~11.6 ka基本相近,这进一步佐证了该重建年龄比原始的全样有机碳AMS 14C测年结果更可信。  相似文献   

18.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41LD-52L层段由3层黄土状亚砂土、5层砂黄土、2层湖湘和2层古土壤组成,其年代为14 930~11 640aBP,相当于末次冰消期。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末次冰消期层段以粉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分布范围/平均值21.69%~79.47%/50.33%;砂含量次之,为3.97%~75.37%/38.17%;黏土含量最少,为2.34%~34.02%/11.50%。各不同粒级沉积物、Mz、σ等在垂直方向上呈相反的镜像对称变化。该层段粒度(Mz)指示腾格里沙漠南缘末次冰消期经历了4个以东亚夏季风为主的暖湿气候(W1-W4)与4个冬季风为主的冷干气候(C1-C4),其中W2、W3和W4暖事件与格陵兰GRIP冰心记录的晚阿勒罗德(late Allerd)、早阿勒罗德和波令(Blling)等暖事件对应;C1、C2和C3冷事件与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YD)和阿勒罗德(Inter Allerd Cold Period,IACP)冷事件对应。同时,该指标指示的新仙女木冷期(12650~11640aBP)与波令-阿勒鲁德暖期(14930~12650aBP),可分别与格陵兰GRIP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新仙女木冷期、波令-阿勒鲁德暖期(B/A转换)在气候性质和相位上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它们之间的良好的对比关系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气候波动的驱动机制可能与格陵兰冰心代表的北半球高纬度热盐环流驱动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尕海地区晚冰期以来沉积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尕海沉积物烧失量和碳酸盐含量以及岩性变化分析,重建了尕海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结果显示:烧失量及碳酸盐含量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晚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晚冰期的阿勒罗德暖期和新仙女木事件有较好的反映。全新世则可划分为早全新世的不稳定期,年代为11150-8240 cal.aBP,中全新世较为暖湿期,年代为8240-3200 cal.aBP,晚全新世干冷期,年代为3200 cal.aBP至今。并发现1550-1440 cal.aBP存在一暖湿事件。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印太暖池区的沃克环流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热带辐合带(ITCZ)等低纬过程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研究方法进行初步归纳,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变率在全新世早期及中世纪气候异常期(1 000~700 a BP)的晚期逐渐增强,介绍了热带辐合带在BA暖期(B?llingAller?d Warm Period)和前北方期(pre-Boreal,10.3~9.5 ka BP)的北移,以及在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12.5~11.5 ka BP)和北大西洋冷期(距今7.5~5 ka BP)期间的南移。对低纬过程长时间尺度轨道周期的探讨表明,末次冰盛期赤道东太平洋出现了较偏南的热带辐合带锋面系统,甚至在1.65 Ma冰期,热带辐合带也有快速南移的证据。海洋沉积的粒度、黏土矿物、陆源粉尘、元素和同位素、有孔虫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推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热带辐合带位移中有很好的应用,建议以陆源生态系统对气候的响应为切入点、以孢粉为手段来探讨陆源植被、气候、火灾和海-陆大气环流等低纬过程的变化特征,进而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