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生态位的视角下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开发是一项新的尝试。文章以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为例,构建辽宁沿海城市旅游资源生态位测评的5个维度,包括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环境维和沿海交通维,选取2005-2009年的数据资料,得到各城市生态位分值及排名。  相似文献   

2.
论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旅游业认识的提高,加之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旅游业尤其是滨海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全国共有海洋和海岛旅游区300余处,沿海旅游景点1 500余个。2001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8 901.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77.92 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9.7%。其中,在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前十名的地区中,沿海地区有6个,接待总人数为7 037 188人次,占接待外国入境总人数的43%;在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前十名的主要城市中,沿海城市有8个;在旅游外汇收入前十名的地区中,沿海地区有7个,旅游外汇收入总和为95…  相似文献   

3.
旅游产品雷同问题在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过程中较为严重,文章首先简要地分析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产品雷同问题,然后利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分析各地区观光旅游资源比较优势,进而建立观光旅游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海岸带木兰属植物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海岸带有木兰科、木兰属植物14种和变种。本文对每种植物的外部形态、分布、用途、开花结果日期都作了叙述,为保护和开发该地区木兰属植物资源,满足沿海城市医药、园林等部门需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和27个内陆城市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指数评价体系,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改进的引力模型和Arcgis10.0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测度环渤海地区沿海与腹地旅游空间联系强度,揭示海陆旅游产业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时空演化态势。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沿海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内陆城市,时序上海陆系统的联系逐渐增强,空间上呈现局部聚集和整体分异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基础和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影响沿海与腹地旅游空间联系强度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促进跨区域产业融合和资源配置、优化旅游开发空间格局、建立整体营销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环渤海地区沿海与腹地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96年至2005年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9大海洋产业数据,对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作了聚类分析,并对山东半岛海洋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及优化提出了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青岛市位居首位,烟台、威海次之,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再次之.山东省海洋经济应以青岛市为发展中心,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应特别重视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福建滨海渔业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海旅游业不仅是海洋业体系中的热点研究问题,也是国内外旅游业开发的重点.文章结合福建滨海渔业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分析福建滨海渔业旅游发展优势及福建滨海渔业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福建滨海渔业旅游开发以资源保护为前提,分阶段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延伸滨海渔业旅游产品链;依托沿海城市,突出海洋渔业特色等深入开发福建滨海渔业旅游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地区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采用Theil系数来分析环渤海地区的17座沿海城市入境旅游总体差异,定量评价1997—2006年环渤海地区的17座沿海城市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市际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的17座沿海城市入境旅游的市际差异逐渐缩小,且变化速度趋缓;地带间差异大于地带内差异,地带间差异是市际差异的主要来源。最后分析其影响因素,整合环渤海地区旅游资源,缩小入境旅游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旅游空间错位测度模型,采用2011年截面数据,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全国53个沿海城市旅游空间错位的程度。结果表明:1全国53个沿海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旅游空间错位现象;2负向空间错位城市数量较少,多集中在泛珠三角地区;3依照错位程度由高到低,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呈塔型结构;4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北向南,空间错位差异愈加明显。最后根据不同空间错位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补位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选取的东海区8个沿海城市的滨海旅游业消费环境不同年度、不同城市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是沿海城市滨海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研究,文章从自然消费环境、经济消费环境、社会消费环境、生态消费环境以及政治消费环境5个视角,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东海区8个沿海城市2014—2016年滨海旅游业消费环境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上海的经济和社会消费环境较强,自然和生态消费环境较弱,尤其空气质量和城市绿化率需要改善。(2)福州、泉州和厦门自然消费环境较有优势,有较为庞大的海域资源。(3)宁波和温州整体状况较良。(4)连云港和南通整体情况较差。(5)沿海城市之间既有竞争,还有合作,两者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6)考虑到东海区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有发展国际、国内贸易地域及政策上的优势,建议加快完善东海区沿海城市旅游消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1.
王丽丽 《海岸工程》2008,27(3):88-94
作为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的滨海地区,整体而言,胶东半岛沿海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在省内各地区中居于前列。但随着全国各地竞相发展旅游业,胶东半岛沿海四城市与其它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进一步推动胶东半岛沿海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胶东半岛沿海四城市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这些城市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大力发展山东省海洋旅游娱乐业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进入本世纪末,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已越来越突出,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九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发展旅游业,要把旅游业当作优势产业来认识,当作新的支柱产业来扶持和培育,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据统计,截止1996年,全国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重点产业”或“龙头产业”。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滨海沙滩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山东滨海沙滩现状,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沙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项目组与2019年6月—8月,通过现场观测沙滩现状,收集沙滩的生态环境和其开发状态的资料,利用RTK-GPS高程仪获取沙丘-海滩剖面数据,并结合卫星遥感资料调查分析可知:滨海沙滩总个数为148个,沙滩岸线总长度约335 km,主要分布在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74%的沙滩受人工干预,干预的方式主要以旅游型开发和渔业性开发为主,其中旅游型开发占比61.5%,渔业性开发占比35.6%。26%的沙滩保持自然状态,主要分布在乡村。在现场调查中发现,沙滩侵蚀较严重的大多为自然形态的沙滩渔业性开发的沙滩。多数沙滩的沙丘以及植被带上已经被建起养殖厂房、度假场所、娱乐设施及抛石护岸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养殖垃圾、微塑料垃圾等在滩面上屡见不鲜。结合数据及现场调查结果来看,山东省多数滨海沙滩已经处于开发状态,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滨海沙滩的平衡系统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沙滩面临消失的危险,严重影响了滨海沙滩的持续利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享受生活、开拓视野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滨海旅游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威海市拥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十分适合发展滨海旅游业。随着近年来旅游标准和需求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必须与时俱进,文章通过SWOT分析法对威海滨海旅游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威海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包括:开发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项目及相关产品;完善滨海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及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加强政府的引导和宣传力度。以此来提高威海市滨海旅游业的知名度和赞誉度,推动威海市的滨海旅游业走向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5.
山东沿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盛红  董玉明 《海岸工程》2001,20(4):63-68
滨海旅游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讨论了山东沿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指出发展滨海旅游与滨海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探讨了使山东沿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关于山东省海滨旅游区旅游开发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海滨旅游区由于长期未有实现在宏观调控下的全区域整体规划和开发,导致旅游资源优势迟迟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加之各地市目标市场的单一性和趋同性,不驻引发了内部竞争,而且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明显暴露了旅游产业的脆弱性。为此作者在分析该区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条件和不利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7.
为客观评价我国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效果,本文通过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评价体系,运用PSR模型对渤海区域及三省一市(山东省、辽宁省、河北省和天津市)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渤海区域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管控情况总体上持续改善,压力层稳定性较差,状态层不断优化,响应层受政策影响较大。其中渤海区域压力层主要受山东省人口、工业影响,状态层的变化主要来自辽宁省丰富自然资源的作用,响应层的改变主要来自山东省对于生态安全做出的努力。最后根据各省市海洋生态环境现状从海洋保护区管控、海洋保护区限制开发等方面提出了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杜渺 《海岸工程》2000,19(3):39-45
介绍了浙江东南沿海的台州市及所属玉环县、温州市及所属乐清市、瓯海区等地面实施海洋“蓝色工程”的丰富实践和新鲜经验。文中借鉴浙东南沿海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其它地区特别是苏北沿海的实际,提出了做出滩涂开发利用、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9.
董玉明  李平  盛红 《海岸工程》2001,20(2):8-13
海洋旅游是世界旅游的热点。海洋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中具有先导地位 ,发展潜力很大。为了促进我省海洋旅游业的发展 ,必须加强有关问题的研究 ,使其更快地与国际海洋旅游业接轨 ,缩短跻身于世界海洋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海洋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空间载体,海洋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改善全球气候环境和提升人民生活福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山东省海域使用类型基本齐全,但开发利用结构规模不均衡,渔业用海比重较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海岸带和近海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根据山东省海域使用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了山东省海洋空间使用现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自然岸线保有压力增大、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科学性不足、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及服务功能受损较重、海洋污染造成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够完善、陆海统筹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海洋空间资源、陆海统筹污染防治体系、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山东省海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