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何斌  江昊琳  章东  王凯 《地震学报》2020,42(6):697-706
采用室内岩石力学试验方法—单轴压缩试验,对江苏省钻孔应变仪岩芯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通过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和变形特性获取了钻孔岩芯的力学参数,定量化地了解和掌握钻孔岩芯性质;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计算面应变耦合系数,对比研究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面应变耦合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弹性模量E对面应变耦合系数A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岩石弹性模量的增大,面应变耦合系数呈线性增长,二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作者等在张八岭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过程中,针对测区内广泛分布的中、晚元古代张八岭岩群等岩层内普遍发育的矿物拉伸线理,砾石压扁拉长定向排列、S1与S2两组面理构成的交线和褶纹线理构造进行了专门测量与研究。然后,依据所测数值分别作了线理平面分布图和产状综合统计图;据图示和综合产状统计、解析,再结合野外观察结果,分别论述每一种线理构造发育特点、产出状态、优选定向结合等特征,从而进一步判别动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5口流体观测井使用的3种数字化水位仪的校测对比实验及与气温、气压、供电交流电压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对数字化水位仪的零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水位仪的零漂变化呈非线性的特征,每种水位仪、甚至每台水位仪的零漂变动规律均不完全相同,相比较而言,SWY-1A型水位仪的零漂变动更平稳,变幅较小;2水位仪零漂与气温、气压和供电交流电压的相关系数较低,基本可以排除气温、气压和电源电压对水位仪零漂的影响;3水位仪零漂源于探头,主要受探头老化等因素的影响。探头安装时对探头线测量的精准度、探头线因重力作用的拉长、调整探头埋深时对探头线测量的精准度以及水位校测的人为误差等,往往会导致零漂计算结果上的偏差;4数字化水位观测应定期、规范化地进行水位校测并根据零漂变化对观测数据予以校正,以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能更好地发挥地震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探头在不同高度下对比测量,获取了大量的点位差数据。结果表明,约65%的测点探头高度变化对点位差没有明显影响。35%的测点影响较大。作者认为点位差的变化是流动地磁测量中的一种干扰因素,因此对变化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选建磁测点及野外磁测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的瞬态感应测井是一种以瞬变电磁激发为基础的感应测井方法.其工作波形是瞬态的:有一个主频并有一定的带宽.发射探头是线圈,激发的感应电动势与感应测井一样沿圆周方向.具体激发频谱取决于与其配合的声波测井压电换能器参数.当换能器是宽带时,激发的瞬变电磁场是宽带的,激发波形的电震荡周期比较少,测量的电磁感应波形的震荡周期也比较少.这些震荡波形从激发时刻便开始出现,只能够用同轴的线圈进行接收.同样,接收信号中也包含直接耦合信号和二次场信号,两者相差90°.当地层的电导率随频率改变时,接收波形中二次场的响应波形幅度和相位均发生改变.对接收波形可以参考感应或阵列感应测井的处理方法,用Doll几何因子进行设计.但是,需要面对不同频率的幅度和相位,增加解耦处理方法.相对于阵列感应测井,该测井方法有两个优点:能够测量一个频带内地层的电阻率,能够与阵列声波测井从探头结构上进行组合,便于测井系统的集成.  相似文献   

6.
仪器简介 我们使用的水位传感器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城分校设计的测量探头。探头内采用美国Foxboro公司生产的1800系列半导体压力传感器作水位测量的敏感元件,并附有大气补偿电路,用以补偿气压变化所引起的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7.
地电阻率交流观测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测区杂散电流的干扰,包括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的干扰,但是由供电线路与测量线路间磁场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电感性耦合效应会对观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研究电感性耦合效应的特征,本文建立了地电阻率交流观测的电感性耦合模型,同时计算了供电线路与测量线路间的互感系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正演模拟分析供电信号频率、地电阻率值、供电线和测量线间距离以及平行长度等参数对电感性耦合效应的影响,并将电感性耦合模型应用于台站实际观测数据的分析中,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电感性耦合效应随供电信号频率、供电线与测量线平行长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供电线与测量线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地电阻率的变化存在峰值;且模型预测的地电阻率值与台站实际观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消除地电阻率交流观测值中的电感性耦合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模型,为地电阻率交流观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面波的频散、反演和层析成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地震面波频散曲线的测定,线性反演方法的改进和CT成象技术的应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文中介绍了一种较有效测定相速度的窄带通滤波—自相关函数的方法,并就测定群速度中频时分析法的改进,纯路径效应的提取和偏振面的确定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对不同的面波反演方法做了对比试算,注意到在反演各层横波速度时,可根据情况将层厚度作独立变量处理;变分法和隐函数法在计算偏导数矩阵耐快速准确,而且能够模拟含有速度梯度层的结构;在用阻尼最小二乘法时,最优阻尼因子的选取有利于实现目标函数的最速下降并兼顾运算的稳定;面波反演中的约束条件可划分成固定与区间约束两种。作者对所提出的逐次归位和正交投影归位的处理方法作了具体介绍。 最后提出对横向非均匀结构用层析技术的代数重建法(ART)进行成象,并给出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9.
多相流动电磁波成像测井测量敏感场计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多相流动电磁波成像测井研究中,测量敏感场是设计测量仪器和研究图像重建算法的前提工作. 本文用数值方法计算多相流动电磁波成像测井测量敏感场. 根据测量探头电极阵列的对称性,将三维敏感场问题划分为轴向和横向两个平面问题,然后应用有限元算法求解两个平面电势分布问题,对于不同介质模型,计算各种测量条件下测量区域内电势分布,进而根据电势分布计算测量敏感场. 结果表明测量敏感区域为发射电极到测量电极的弧形区域,在发射电极到测量电极的电势梯度线上,测量敏感函数近似于一个指数函数.  相似文献   

10.
地应力相对测量,在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是使用最早的前兆手段之一,但至今仍是一种不成熟的方法。探头、测量系统、工作方法等都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例如,地应力测量系统(探头、导线、仪器)在室内率定的灵敏度和井下工作灵敏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非专用仪器且不统一:室内率定的岩石标本与钻孔岩体差异;更主要的是受到钻孔质量(光洁度、锥度等)的影响。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地应力测量精度的提高。为了  相似文献   

11.
许同春  刘秀铭 《地震学报》1989,11(3):303-308
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是岩石的普遍特性,它反映岩石磁性矿物的择优取向,即磁组构(Magnetic fabric).近三十年来,磁组构技术逐渐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显示广阔的研究前景.测量磁组构的仪器有多种,原理不一,故有必要用同一样品在不同原理的仪器上进行比测,以便确认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用黄土、变质岩、玄武岩及掺有铁粉的断层泥制成正方体或圆柱体样品,在卡帕桥(KLY-1和KLY-2)和旋转式磁化率仪(Minisep)上进行比测发现:(1)前者的精度(即重复性)在多数情况下优于后者;2)用旋转式磁化率仪测量之前,必须先测得样品z轴的体磁化率,其标定值取决于厂家在标准样品上标示的数值及被测样品与标准样品的相对体积.就旋转样品测量AMS而言,其标定值应为z轴体磁化率测量标定值的一半.   相似文献   

12.
随钻测量电磁传输信道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讨论了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随钻测量电磁传输信道激励方式及物理模型;应用改进的等效传输线法与电极法,研究了影响地面电极检测电压的信道参数,给出了随钻电磁信道最人可测深度与地层电阻率、工作频率及井场干扰噪声的关系.与实测数据比较表明,所用理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随钻电磁信道的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13.
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的频散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磁化磁场为恒定磁场(无定向磁力仪─-A)与10kHz交变磁场(MiniseP旋转磁力仪─-M)的两种情况下,作岩样比测时发现,后者测得的主磁化率值к较小,而且沿磁性叶理面方向f的主磁化率值кmax与кint比沿其法线方向n上的кint减少得更多.作者以涡流磁滞机构对磁性载体材料的“磁屏蔽”作用发生了各向异性的影响来解释此现象;并推测磁化率各向异性存在频散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洞口位置对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复合墙体滞回特性的影响,对6个采用低周反复加载方式的1/2缩尺试件的试验现象及数据进行分析。基于试验结果和现有恢复力模型理论,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利用退化四折线模型和回归方法,建立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复合墙体的四折线恢复力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当洞口位于墙体中间时,试件滞回环愈加丰满,试件初始刚度有所增加,承载力衰减速率减小,卸载刚度退化速率变慢。通过对骨架曲线特征参数的计算,并和试验骨架曲线对比,两者吻合较好,表明该恢复力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出不同洞口位置对其滞回特性的影响,可为节能砌块隐形密框复合墙体的弹塑性分析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A three‐dimensional beam–truss model (BTM)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RC) walls that explicitly models flexure–shear interaction and accurately captures diagonal shear failures was present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wo‐paper series. This paper extends the BTM to simulate RC slabs and coupled RC walls through slabs and beams. The inclination angle of the diagonal elements for coupled RC walls is determined, accounting for the geometry of the walls and the level of coupling. Two case studies validate the model: (1) a two‐bay slab–column specimen experimentally tested using cyclic static loading and (2) a five‐story coupled T‐wall–beam–slab specimen subjected to biaxial shake table excitation. The numerically computed lateral force–lateral displacement and strain contour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response and observed damage. The five‐story specimen is characterized by diagonal shear failure at the bottom story of the walls, which is captured by the BTM. The BTM of the five‐story specimen i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coupling on shear demand for lightly reinforced RC coupled walls. The effect of mesh refinement and bar fracture of non‐ductile transverse reinforcement is studied.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17.
强化配筋连梁是指采用HRB400及以上钢筋、加密加粗腰筋、加粗箍筋的连梁。期望通过腰筋和箍筋形成的2层或更多层的高强钢筋网片来承受剪力,提高其抗震性能,施工较为方便,适用于小跨高比连梁。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在已完成普通配筋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跨高比为1.25的不同配筋形式连梁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强化配筋连梁的骨架曲线出现2个峰值,峰值荷载为普通配筋连梁的1.37倍,其荷载下降速率约为普通配筋连梁的39.42%,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强化配筋连梁的峰值位移是集中对角斜筋、交叉斜筋和对角暗撑配筋连梁的三倍多,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最后,建议采用深梁的方法计算强化配筋连梁的受剪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以轴压比和钢连梁弯剪比为主要参数,设计并制作了3个1/4缩尺的钢板混凝土联肢剪力墙子结构,对试件施加恒定轴压力和水平往复加载.观察了各试件破坏特征,对比了顶层水平荷载-侧移曲线和骨架曲线以及延性系数和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高轴压比会使整个试件的延性变差;弯剪比越大试件耗能能力越好,弯剪比越小试件刚度...  相似文献   

19.
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的特殊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重 《世界地震工程》2000,16(4):106-108
阐述了多度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由于试件重心高,偏心以及几何等原因在一个轴线方向上振动量,造成对其他轴线方向运动的干扰,同时介绍了克服这些干扰的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20.
Faithful recording of the elastic wavefield at the sea‐bed is required for quantitative applications of 4C seismic. The accuracy of the recorded vectorial wavefield depends on factors that vary from deployment to deploy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one such facto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cquisition system with the sea‐bed, which is referred to here as coupling. We show, using multi‐azimuth data recorded with a cable‐based sea‐bed acquisition system, whose sensor housing is cylindrically shaped and with the in‐line geophone fixed to the cable, that coupling depends on the propagation direction and wave type (P‐ or S‐waves) of the incident wavefield. We show that coupling is more critical for S‐waves than for P‐waves. Detection of inconsistent coupling using both P‐ and S‐waves is therefore mandatory. A data‐driven processing method to compensate for the frequency‐dependent coupling response of the cross‐line geophone is derived. Its application to field data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