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14—2019 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季节的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夏季是该地区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季节,春季次之。但是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月份却位于春季(5 月),此时也是近些年臭氧污染上升趋势最明显的季节。利用 WRF-CMAQ模式探究了天然源对臭氧污染的贡献。天然源贡献最多的 3 个月都位于夏季,臭氧日最大8 h 滑动平均(maximum daily 8-hour average ozone,MDA8)夏季平均浓度为8. 0 ppb,其中 7 月 MDA8 臭氧月平均浓度最高,为10. 4 ppb。在浙江省东北部地区,天然源贡献的臭氧可占生成总臭氧的20%。春季和秋季天然源贡献的 MDA8 臭氧平均浓度约为 3. 0 ppb,冬季天然源的影响最小。 结合2021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暖季峰值标准,此研究结果表明,未来研究需从现在重点关注夏季臭氧污染扩展至多个季节。同时,在未来人为源减排的背景下,天然源对臭氧的影响可能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2.
臭氧对西施舌胚胎孵化率和幼虫摄食生长与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臭氧处理后的海水对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胚胎孵化率、幼虫摄食率、生长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处理后的海水的化学耗氧量(COD)及NH 4-N的浓度明显下降。西施舌胚胎在通入臭氧(4.17mg/L)10min的海水中,孵化率最高,为97%,在充入臭氧25min的海水中孵化率最低,为72.7%;西施舌幼虫在充入臭氧10~15min的海水中和未经处理的海水中生长较快;幼虫在充入臭氧5min和10min的海水中成活率有所提高。将幼虫放在多次充入臭氧的海水中培养,再放回未经臭氧处理的海水进行17h和30h恢复,30h后其死亡率达85%,而在充入臭氧时间短的的海水中死亡率较低,为33.3%,表明西施舌幼虫的生理机能受到了臭氧的不可恢复破坏。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臭氧处理海水生成氧化物对扁藻(Tetraselmis chuii)生长的影响.臭氧生成氧化物浓度在0.736mg/L以下不产生毒害作用,在1.113mg/L 以上观察到了毒害作用,并且浓度越高毒性越强.实验发现扁藻对臭氧生成氧化物的毒害有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4.
自从70年代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以来,从各国政府到普通老百姓都十分关注着臭氧空洞的变化。但许多人对什么是臭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臭氧空洞,臭氧空洞对人类究竟有什么危害等问题了解甚少。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就上述问题做些简单的介绍。众所周知。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生存、繁殖、发展,是靠阳光,我们靠阳光中的红外光获得温暖,阳光中的可见光让我们的跟睛能看到高山流水,气象更新。植物  相似文献   

5.
利用臭氧氧化实现复合生物反应器污泥减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复合生物反应器,对应用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进行了研究。2个相同的复合生物反应器平行运行,1个作为对照系统,1个作为氧化系统。反应器内装有半软性填料,投加量为10%。曝气池中悬浮污泥浓度为1 500 mg/L左右,生物膜浓度为2 000 mg/L左右。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氧化污泥比例的增加,污泥表观产率系数也随之降低,当臭氧投量为0.05 g O3/gSS,每天氧化的污泥分别为反应器内污泥的10%,20%,30%时,污泥表观产率系数分别减少28.2%,44.9%,75.8%。虽然随着污泥氧化比例的增大,氧化系统出水CODcr略有增加,但氧化系统仍能保持其生物处理能力,CODcr去除率在92%以上;2个系统之间氨氮的去除率相差不大,氧化系统的硝化能力基本没有受到臭氧氧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二次沉淀池污泥浓缩后进行不同剂量的臭氧预处理,研究了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的产甲烷能力。实验证明,臭氧预处理能够促进污泥有机物的释放,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率提高进而提升厌氧发酵产甲烷能力。浓缩污泥的SCOD含量及厌氧发酵中SCOD的去除率均随臭氧剂量增大而增加;甲烷产量与SCOD去除率呈正相关,当臭氧剂量在0.24 g/g TSS时污泥的产甲烷量最大,为空白组的1.88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发现,与产甲烷过程相关的菌群相对丰度均增大;厌氧发酵过程中主要的产甲烷菌为甲烷鬃毛菌(Methanosaeta),臭氧剂量的增加有利于产甲烷菌的生长,从而提升产甲烷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年来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探讨全球变暖下未来气候变化和污染源等综合作用如何影响中国臭氧污染,对中国未来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利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ACCMIP)中GFDL和UMCAM模式评估气候和污染源变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未来臭氧的影响,其中2001—2010年代为历史时段(Hist),其臭氧模拟浓度代表基准情况下气候和污染源排放的影响,未来情景包括中等排放强度情景(RCP4.5)和高排放强度情景(RCP8.5)。相对于Hist,RCP 4.5和RCP 8.5情景,本世纪末(2100)的华北地区臭氧显著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降低所致。同时,在RCP 4.5和RCP 8.5两个情景中,华北地区2100年代夏季臭氧浓度低于春季,这意味着夏季浓度降低幅度更大,这主要在于臭氧前体物的减少对于光化学活跃在夏季的影响大于其它季节。如果保持污染源不变,仅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臭氧超标天数、频率和污染事件持续时间的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可进一步加剧华北地区未来臭氧超标天数,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对于ACCMIP全球模式空间分辨率不足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结合区域模式来解析气候变化对臭氧影响的空间特征方面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8.
臭氧在卤虫卵孵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宫小明  刘淇  王群  李健 《海洋科学》2002,26(6):68-71
臭氧因具有强氧化性,可以起到灭菌、消毒、净化水质的作用 ,并且它在水中可迅速分解为氧气,不会造成对水体的污染[1,8,9],被认为是一种绿色环保型的“消毒剂” ,因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往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臭氧对养殖鱼类的毒性及水体的杀菌效果等方面[5,6,8] 另有报道臭氧影响微藻中的脂肪酸和蛋白质的含量[7]。有关臭氧对卤虫卵孵化率的影响仅见有孙广明等[2]报道 :利用臭氧处理过的水进行卤虫卵孵化,可使其孵化率提高10%以上。但有关卤虫卵孵化的最佳臭氧浓度、臭氧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成活率影响、…  相似文献   

9.
氧化亚氮(N2O)因其强温室效应和潜在的臭氧破坏作用备受关注.大量研究显示河口区域,特别是人为氮源输入影响严重的区域是N2O的重要源区.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快速增加,中国大陆河口区域对全球N2O收支势必有较大的贡献.本文研究了2009年冬季九龙江口表层水N2O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评估了其海气通量.研究结果显示,冬季九龙江河口表层水体N2O浓度从盐度低至0.3时的81.7±1.7 nmol/dm3下降至盐度为27.2时的14.1±0.2 nmol/dm3,相应盐度下其饱和度分别为754%和138%;九龙江河口为大气N2O的强源区.与NO3-N、NO2-N、NH4-N等营养盐浓度的分布特征相比较可推测,2009年冬季N2O在九龙江河口的混合过程中呈不保守状态,部分N2O可能通过海气混合过程从水体迁移出.N2O的海气通量呈由高盐处向低盐处递增的趋势,变化范围在3~94μmol/(m2.d)之间.  相似文献   

10.
冬季和夏季南海北部浮游纤毛虫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2009年冬季和夏季南海北部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特点。冬季和夏季纤毛虫的平均丰度分别为(486±484)ind/L和(809±1008)ind/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84±3.26)μg C/L和(1.96±3.80)μg C/L。冬季和夏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特点一致,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降低的趋势,珠江口外断面的水体平均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海南岛东部断面,该趋势在夏季表现得更为突出。冬季和夏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冬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在水体的次表层较高;夏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总体上在表层或中层出现高值。夏季在珠江口外断面远岸150m水深处有一个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这个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发现过。冬季砂壳纤毛虫很少检出,夏季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14属22种,冬季和夏季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分别为1.7%和22.6%。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了臭氧及臭氧类高级氧化技术(AOPs-O3)在不同pH条件下降解甲基对硫磷(MP)的效能。结果表明,在pH 3~10的条件下(反应过程控制pH),单独臭氧化5min即可完全降解MP,但不同pH下化学耗氧量(COD)和有机磷的释放率差异明显。在pH为3.3,7.5和9.4的条件下单独臭氧30min后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5.17%,89.64%和93.10%,有机磷的释放率分别为16.33%,95.00%和99.99%。考虑酸性条件下可以规避碳酸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高浓度废水),利用O3/H2O2/Ti(IV)在pH 3.3条件下处理MP溶液,COD去除率和有机磷释放率分别达到89.64%和81.57%。相对法计算求得MP与O3和羟基自由基(·OH)的速率常数分别为31.98L·(mol·s)-1和7.488×109 L·(mol·s)-1。活性污泥法的测试结果表明,MP经O3/Ti(IV)/H2O2(pH=3.3)和O3(pH=9.4)可提升含MP废水的可生化性,但与培养液体系相比仍具有一定的毒性。  相似文献   

12.
臭氧氧化分解污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臭氧氧化能有效地分解污泥,为对臭氧氧化后污泥性质的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接触反应柱对污泥在臭氧氧化过程中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臭氧投量为0.1gO3/gSS时,污泥中的溶解性COD浓度从256mg/L增加到2126mg/L,污泥沉降速度由初始的0.19cm/min增至1.43cm/min,滤饼的含水率由初始的76.6%降至70.6%。臭氧氧化后污泥絮体被分解,产生大量悬浮粒子,使污泥上清液的浊度和悬浮物浓度增加。臭氧氧化处理后污泥的过滤性能恶化。污泥比阻增大。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长岛县科委关于臭氧化消毒技术在鲍鱼育苗中应用已申报山东省科委立项。这一应用研究课题旨在通过探索臭氧消毒海水对鲍鱼育苗的作用机理,研究不同臭氧浓度处理海水对稚鲍成活率及生长速度的关系,总结出一套利用臭氧消毒海水清除病害的困扰、提高稚鲍成活率的育苗生产新工艺,推动鲍鱼育苗生产走上高效低耗、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 臭氧化消毒技术是利用其臭氧的强氧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物光谱仪数据研究水汽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将在介绍太阳辐射衰减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地物光谱仪、太阳辐射计和臭氧监测仪测量所得到的海面入射的太阳直射辐射光谱数据及大气衰减数据,提出了一种研究水汽在近红外波段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得到的水汽吸收系数与前人研究结果非常一致。在可见光波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主要体现为臭氧的吸收。在近红外波段,臭氧的吸收非常小,对大气起吸收作用的主要为水汽。  相似文献   

15.
西边界流输运可以用Sverdrup理论推算出来.本文首先利用ECMWF再分析风场数据,计算了44年的月平均的风应力旋度及Sverdrup体积输运,在北太平洋3条纬度上对Sverdrup体积输运进行积分,得到Sverdrup体积输运的季节变化,从中发现,在向赤道流动的方向上,Sverdrup体积输运在冬季存在最大值,夏季存在最小值;同样利用ECMWF再分析波浪数据,计算了44a的月平均的Stokes体积输运,在相同纬度上对Stokes体积输运进行积分,得到Stokes体积输运的季节变化,从结果中发现,在向赤道流动的方向上,Stokes输运在冬季存在最大值,在夏季存在最小值.在本文中设定R=T_(st)/T_(sv)×100%,T_(st)为Stokes体积输运,T_(sv)为Sverdrup体积输运,发现Stokes输运和Sverdrup输运存在同位相的季节变化,并且(-R)冬季平均值在5%以上,年平均值在2%~3%左右,从而推断出波浪诱导的输运对Sverdrup输运,既对西边界流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虽然全球平均表面气温不断升高,但在冬季欧亚大陆经常出现年际-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冷趋势。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再分析资料,指出冬季影响欧亚大陆变冷的大气环流主要是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和乌拉尔山阻塞(Ural blocking, UB)的环流组合。其中,NAO环流可以在年际尺度上作为背景环流影响UB过程对欧亚低温天气的作用。统计分析发现,在NAO正(负)位相(NAO+/NAO-)环流背景下UB的发生频率可以解释冬季平均UB发生频率的52%(13%),表明NAO+环流有利于下游阻塞形势出现。尽管如此,研究发现在NAO-环流背景下的UB事件平均给欧亚地区带来的降温幅度更强,约是NAO+环流背景下的2倍,而且亚洲降温区的位置偏北约5°、偏东约13.5°。中等强度的NAO+环流背景下UB事件对欧亚降温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臭氧处理水技术原理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自从1785年发现臭氧以来,臭氧作为氧化剂、消毒剂、催化剂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应用,如利用臭氧消毒技术进行饮用水的处理;用于水产养殖用水上,既起杀菌作用,又达到增氧效果,为水产高密度养殖创造有利条件;用于环境消毒、食品保鲜(特别海产品)、储藏、去色、去味、防霉,海水淡化等方面(1、2、3、4、5),由于臭氧处理水法,克服因使用氯和其他化学药品而产生的致癌物质,并造成二次污染,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臭氧处理技术的重要性。水是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生物成活与否,特别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对…  相似文献   

18.
臭氧在鱼类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研究臭氧在鱼类育苗水质处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不同浓度的臭氧对养殖水中细菌和弧菌的灭菌效果,及其对鱼苗孵化率和仔鱼存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国松  侯敏  李琰  牟林  尚建设  宋军  高佳  李程  李欢 《海洋通报》2016,35(6):649-656
基于Had ISST(Hadley Centre Sea-ic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Set)的月平均海温(SST)资料,对1960-2012年中国近海冬季SST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冬季SST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升温过程,增幅达0.018℃/年,在80年代末期发生了显著的气候增暖过程。对东亚冬季风子系统与冬季东中国海SST关系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1960-2012年间,东亚冬季风5个关键子系统中,东亚大槽与东中国海冬季SST年际变率上关系最为密切。进一步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大槽和东中国海冬季SST都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其中东亚大槽为年代际减弱,而东中国海冬季SST发生了年代际增暖。尽管1960-2012年间东亚大槽与东中国海冬季SST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这种统计相关在1989-2012年期间显著减弱。这种相关减弱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NPO(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的年代际变化背景下的东亚大槽的强度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20.
冬季大风影响下的渤黄海水交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OMS海洋数值模式对2006年冬季渤黄海的海洋动力环境进行模拟,基于温度、盐度模拟结果,使用谱混合模型进行水团分析,定义了渤海海峡地区的水交换区。并进一步讨论了冬季大风事件对水交换区的影响,给出了冬季大风影响下的渤黄海水交换特征。研究得出,冬季的黄海水团以“舌”形分布于渤海海峡地区,水交换区则表现为沿“舌”形边缘呈带状分布,具有西北——东南的走向趋势,并且在“舌”尖处的水交换面积最大。通过缩小研究范围,发现位于黄海最北部的沿岸海域并不参与渤黄海之间的水体交换。最后研究发现,冬季大风事件对渤海水交换具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大风过程使黄海暖流对渤海的入侵更加深入,水交换区向渤海方向伸展,南部的水交换带变宽,河流径流进入渤海后与渤海水的混合区加大,并发生北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