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系统阐述安徽灵璧磬云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与特征基础上,依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系统中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磬云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形态典型、景观稀有、保存良好,其中尤以典型岩石、沉积构造、古生物遗迹、古地震遗迹、古采矿遗迹最为典型,属于国家级资源,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资源丰富,以恐龙化石产地及活动遗迹、高寒岩溶和温带-亚热带岩溶、古冰川与现代活动冰川、推覆构造及地震地质遗迹等独具特色,是我国西部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资源大省.当前应加速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开发步伐,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资源丰富,以恐龙化石产地及活动遗迹,高寒岩溶和温带-亚热带岩溶,古冰川与现代活动冰川,推覆构造及地震地质遗迹等独具特色,是我国西部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资料大省,当前应加速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开发步伐,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罗培  秦子晗  孙传敏 《地球学报》2013,34(6):738-748
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是以峡谷、构造和岩溶地貌为代表的风景地貌类地质公园。本文以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为基础, 以川东褶皱带构造单元、川东平行岭谷地貌单元和上扬子地层分区的部分地层区域为研究视角, 构建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体系——包括地质(体、层)剖面、古生物活动遗迹、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环境地质遗迹5个大类、15个类共100多处地质遗迹景点; 通过对各类地质遗迹的特征进行分析, 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 探讨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重要的地学意义。研究表明, 华蓥山大峡谷地质遗迹在地质构造、地层、岩溶学、水文地质学以及地貌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萨依恒布拉克景区为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五大景区之一,该景区为2017年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时新划入的景区,目前该景区处于待开发状态。为了进一步查清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为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提升公园科学研究水平及地质遗迹科学内涵,促进公园各景区均衡发展,特开展萨依恒布拉克景区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6.
彭措 《甘肃地质》2014,(1):F0003-F0003
甘肃天祝马牙雪山峡谷省级地质公园,位于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距武威市和省会兰州市约140公里,其主体位于天祝县城西南58公里的炭山岭镇,属以自然地质地貌景观为主,集山、水、石、木及人文地理、水利工程、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类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内保存的马牙雪山古冰川地貌、金沙峡深切峡谷地貌、本康丹霞地貌和石门三岔枕状熔岩等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7.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造成难以抗拒危害的自然灾害,也留下了珍贵的地震遗迹景观。对四川叠溪地震遗迹系统调查,明确以串珠状堰塞湖、半埋状蚕陵重镇遗址等保存系统完整,类型典型多样的地震遗迹景观,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大类。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宏大的地震遗址之一。通过地震遗迹国内外对比分析,在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震学、次生地质灾害与防治学以及经济地质学方面,具有极高的地学意义。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规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现场证据。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造成难以抗拒危害的自然灾害,也留下了珍贵的地震遗迹景观。对四川叠溪地震遗迹系统调查,明确以串珠状堰塞湖、半埋状蚕陵重镇遗址等保存系统完整,类型典型多样的地震遗迹景观,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大类。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宏大的地震遗址之一。通过地震遗迹国内外对比分析,在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震学、次生地质灾害与防治学以及经济地质学方面,具有极高的地学意义。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规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现场证据。  相似文献   

9.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造成难以抗拒危害的自然灾害,也留下了珍贵的地震遗迹景观。对四川叠溪地震遗迹系统调查,明确以串珠状堰塞湖、半埋状蚕陵重镇遗址等保存系统完整,类型典型多样的地震遗迹景观,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大类。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宏大的地震遗址之一。通过地震遗迹国内外对比分析,在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震学、次生地质灾害与防治学以及经济地质学方面,具有极高的地学意义。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规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现场证据。  相似文献   

10.
汶川Ms 8.0地震遗迹景观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在龙门山中北段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从而留下了分布广范,类型多样,数量丰富,特征典型,保存完整的地震遗迹景观.这些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开发利用价值.通过野外考察确定主要典型的地震遗址遗迹景观分布与特征,并对景观进行分类,提出以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为双核,建立市、省、国家三级保护体系,以及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汶川地震遗迹景观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开展新疆富蕴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调查评价、规划时,发观沿额尔齐斯河源分布的花岗岩地貌,较黄山、华山、泰山等地的花岗岩地貌奇特,可谓独树一帜。通过调查,弄清其形态是受变质花岗岩内部平行山坡面的层节理制约。花岗岩主要沿平行坡面的层节理,不断地拆离崩解垮塌,并使山体山峰的表面形态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从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额河源花岗岩景观,为此,命名为“阿尔泰地貌”。  相似文献   

12.
栖霞市是烟台地区唯一的内陆县级市,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包括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岱崮地貌、丰富的地热资源、更新世化石遗址、矿冶遗址、地质灾害遗迹、地质构造形迹等。通过对该地区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正确处理地质遗迹资源区旅游与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疆可可托海是世界著名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该矿床的成因长期存在争议,资源已枯竭多年,其成矿理论及找矿工作均亟待突破。我们对矿区中—上奥陶统哈巴河群变质岩和三叠纪稀有金属花岗岩进行了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并开展了矿区遥感数据解译和地球物理测量工作。结果表明,哈巴河群变质岩以云母片岩为主,与大陆上地壳微量元素含量相似,若以此作为花岗质岩浆的源岩,很难通过部分熔融直接形成含矿熔体;三叠纪稀有金属花岗岩由白云母钠长花岗岩和少量钠长花岗岩组成,其岩浆源于地下深处,在向上运移过程中,经过结晶和流动分异作用,形成富挥发分的含矿岩浆,异地侵位形成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枝,矿区存在花岗岩-伟晶岩成矿系统。遥感数据解译显示,矿区发育多个环形影像,这些影像是深部环形构造在浅部的反映,已知的伟晶岩脉及稀有金属花岗岩均赋存其中,指示矿区含矿岩浆活动可能与深部环形构造有关。大地电磁测深显示,在矿区15km以下深处发育低电阻率异常体,反映深部可能存在残余的岩浆房或局部熔融带,矿区花岗质岩浆源于此处;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显示,在矿区南北环形构造的深部均存在低电阻率异常。基于上述地质-遥感-地球物理的研究结果,我们预测在矿区之...  相似文献   

14.
峨眉山在1996年与乐山大佛一同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是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遗产之地。其地质遗产以麦地坪震旦—寒武系国际层型参考剖面等典型地层剖面、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峨眉山断块山等现代地貌以及独特的峨眉山玄武岩和峨眉山花岗岩为代表。以峨眉山风景区地质遗迹景观为基础,以上扬子地层分区的部分地层区域、四川盆地东缘断块山地貌单元为研究视角,构建峨眉山地质遗迹资源体系——包括5个大类、18个亚类共60余处地质遗迹景点;在峨眉山地质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前人研究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地质遗迹资源体系类型与分布,以及地质遗迹的地学意义。研究表明,峨眉山风景区完整地层序列的出露是地质剖面类地质遗迹景观、古生物活动遗迹景观以及岩溶地貌景观的物质条件,新生代以来的强烈构造运动为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等提供了外动力条件。峨眉山的地质遗迹研究在古生物与地层学、沉积学、地球深部动力学、构造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四川丹巴白云母矿山公园矿业遗迹资源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丹巴白云母矿是我国开发最早的白云母矿之一。在悠久的开采历史中遗存下了十分丰富的矿业遗迹,成为该公园建设的基础。这些遗迹典型、稀有,系统完整,科学价值高,组合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此外,公园内配套的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旅游区位条件良好,矿业遗迹开发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16.
新疆可可托海地区花岗岩成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可可托海地区有三种花岗岩,它们形成于造山运动不同阶段: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是海西造山运动早期的产物;似斑状花岗岩形成于海西晚期;二云母花岗岩是印支一燕山期侵入而成。三者的岩石、岩石化学、CMF值和QAP图解、亲合度、微量无素、稀土元素、铅和氧同位素组成等研究表明,它们是陆壳交代重熔成因的一个连续成岩系列。  相似文献   

17.
马湖地质公园以高山湖泊景观为主,马湖湖岸呈锯齿状,水域面积7.32 km2,为我国已知的第四大深水湖泊。此外还有岩溶洞穴、丹霞地貌、火山熔岩、金沙江峡谷地貌、三国文化遗址景观——孟获庙。构成了地质遗迹景观成因类型多样、组合独特、功能齐全、互补性强的综合性景观。该地质公园,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美学价值、观赏价值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8.
LCT(lithium- cesium- tantalum)伟晶岩的分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个伟晶岩脉的内部结构分带,这种伟晶岩脉通常体积巨大,内部结构显示出成分分带的特征,单一脉体中不同结构带中可能发育不同的稀有金属矿化带,例如新疆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另一种分带性表现为伟晶岩和成矿系统的区域分带,通常以高分异的过铝质花岗岩为中心,围绕花岗岩数以百计的伟晶岩脉显示出不同的伟晶岩类型和矿化类型,越向外围,伟晶岩的演化程度越高。区域分带内的伟晶岩单个脉体的规模不大、内部分带性差、含矿性各不相同,甲基卡锂矿就是这一类伟晶岩矿床的典型代表。对甲基卡矿区伟晶岩的野外观察发现,含Be的9号脉、含Li的133号脉和含Nb、Ta的528号脉具有相对较好的内部结构分带性,而含Li的104号脉和308号脉的内部分带性则相对较差,推测与脉体内部多期岩浆- 热液活动有关。甲基卡矿区伟晶岩脉的相互穿插现象说明,矿区存在多期次的岩浆与成矿作用。科学钻探在JSD- 2和JSD- 3两个钻孔中均发现含锂辉石的伟晶岩脉和细晶岩脉侵入在不含矿的马颈子花岗岩中,佐证了多期岩浆与成矿事件的存在。伟晶岩中不同矿物U- Pb定年结果表明,全区伟晶岩的形成至少有两期,分别发生在213~206 Ma和199~191 Ma。依据钻孔JSD- 1的研究表明,岩浆由深至浅逐步向高分异方向演化。从下向上,花岗岩与伟晶岩同步演化,花岗岩依次出现黑云母花岗岩、含白云母的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和钠长石花岗岩,伟晶岩依次出现微斜长石型伟晶岩、微斜长石- 钠长石型伟晶岩、钠长石型伟晶岩和钠长石- 锂辉石型伟晶岩。根据不同深度伟晶岩的矿化特点,矿床的垂向分带大致划分如下:0~105 m的Li- Be- Nb- Ta矿化带;0~860 m的Be- Nb- Ta矿化带;0~1730 m的第一期Nb- Ta矿化带;1730~3170 m的无矿伟晶岩带;3170~3211 m的第二期Nb- Ta矿化带。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遗迹综合评价是保护和利用地质遗迹的重要科学依据。本文在系统阐述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系统和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公园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形态典型、景观奇特、保存良好;地质遗迹可分为8个大类,16个亚类;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康体价值以及旅游开发价值,其中尤以水体景观、峰丛地貌和黄河奇石最为典型,属于国家级资源。研究结果不仅为地质遗迹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而且对于正确认识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状况,深入进行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洪艳田明中  武法东 《地质论评》2007,53(4):486-490,I0003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花岗岩臼自发现以来,曾有过学者从冰川论(冰臼论)和风蚀论(壶穴论)的角度分别对其成因进行过研究。笔者等通过详细调查,将该地区的这种肚大口小、内壁具平行波状纹的花岗岩臼按其发育程度分为5类:萌芽型、初具外形型、发育中期型、成熟型和衰亡型。根据发育程度,结合岩石特征、构造条件、气候、地理位置等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的花岗岩臼的形成经历了从萌芽→初具外形→发育中期→成熟→衰亡5个阶段,且北方高寒地区的花岗岩臼发育都受上述综合因素影响:花岗岩自身是一种易风化的岩石,在有水的条件下,特殊气候环境的差异风化作用促使花岗岩臼的萌芽,萌芽态的花岗岩臼在水、冻融作用、风蚀作用参与的差异风化下进一步发展,从初具外形到中期基本成型的岩臼,风蚀作用、冻融作用等物理风化是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到完全成熟型的主要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