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许多地区地下水是生态稳定的重要支撑或补充,确定地下水补给地表植被的临界埋深对地下水管理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以西辽河平原为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①根据地下水补给植被原理划分包气带水分运动结构,描述地下水补给植被的作用机理和物理过程,定义地下水补给植被的临界埋深及相关物理概念。②根据植被根系吸收潜水蒸发的物理机制,地下水面附近由毛管水上升形成的潜水影响层是临界埋深计算的关键。③推导土壤毛管有效孔径计算推理公式,通过构建土壤微结构模型求解推理公式中的孔隙特征参数,解决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的精确计算难题;④结合不同群落植被根系层厚度,形成地下水补给植被的临界埋深计算模型。⑤通过野外调查和观测试验实证,表明计算结果可靠,研究成果在科尔沁草原得到了及时应用。  相似文献   

2.
Aquifers provide water, nutrients and energy with various patterns for many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Groundwater-dependent ecosystems (GDEs) are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for their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values.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processes governing the ecohydrological functioning of inland GDEs is reviewed, in order to assess the key drivers constraining their viability. These processes occur both at the watershed and emergence scale. Recharge patterns, geomorphology, internal geometry and geochemistry of aquifers control water availability and nutritive status of groundwater. The interface structure between the groundwater system and the biocenoses may modify the groundwater features by physicochemical or biological processes, for which biocenoses need to adapt. Four major types of aquifer-GDE interface have been described: springs, surface waters, peatlands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he ecological roles of groundwater are conditioned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spring GDEs, by the hyporheic zone structure for surface waters, by the organic soil structure and volume for peatland GDEs, and by water-table fluctuation and surface floods in terrestrial GDEs. Based on these considerations, an ecohyd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GDEs is proposed and applied to Central and Western-Central Europe, as a basis for modeling approaches for GDEs and as a tool for groundwater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3.
陈伟涛  孙自永  王焰新  马瑞 《地球科学》2014,39(9):1340-1348
地下水资源在内陆干旱区具有重要的植被生态功能, 依赖地下水的植被生态系统的需水量是目前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地下水资源生态功能研究进展的同时, 系统阐述了内陆干旱区依赖地下水的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 ①依赖地下水的植被生态系统的识别方法; ②地下水对植被生态系统作用机制的分析; ③地下水关键属性安全界限的确定; ④地下水系统结构分析; ⑤生态用水配置方案的确定; ⑥区域尺度地下水-天然植被系统关系的概念模型.并逐一提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能够为干旱区植被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思路, 也能够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以植被生态系统保护为中心的干旱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地学支撑.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支撑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支撑生态系统(GDEs)是指部分或全部依赖于地下水的生态系统,开展GDEs研究,不仅对于了解GDEs的生态水文特征和过程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GDEs的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因素、GDEs的类型划分与识别方法、GDEs的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等方面的综述,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综述认为,GDEs主要受气候变化和地下水利用的影响;GDEs的类型划分要方便野外调查和管理;GDEs的识别,要综合利用水文地质调查、"3S"技术和地下水动物取样分析的方法。建议今后GDEs生态水文过程的模拟要侧重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以及地下水对植被、溶质输移和热交换等方面的贡献大小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生态水文过程对水环境影响研究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生态水文过程对水环境影响的国内外研究主要包括生态水文过程的形成、基于生态水文格局分析的生态需水研究、流域尺度上生态水文过程对水文、水质和水生态的影响以及理论、方法与模型研究;但这些研究尚未过渡到生态水文过程的揭示上来,我国的生态水文学研究尤为薄弱。未来生态水文过程与水环境安全调控研究中的主要议题包括:①生态水文过程形成、演化及驱动机制分析;②基于生态水文过程的生态需水时空分异;③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地表水水质分异的影响;④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水的生态空间变化;⑤近海陆域生态水文过程与近海水质调控;⑥基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生态水文模型研究;⑦基于水环境安全的生态水文决策与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6.
海岸带水文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岸带水文地质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做了综述.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海潮波动引起的滨海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位波动的定量解析及其应用;②潮间带海水一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定量模拟及其在海滩漏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③滨海近岸包气带中海潮波动引起的地下水气两相流及其生态和工程效应;④海底地下水排泄量的定量估计.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土壤风蚀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区域性的土壤风蚀分布地带性规律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性规律,描述性的风蚀强度分级与危害评价,单因子风蚀过程的风洞实验,农田风蚀防治等方面。今后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土壤风蚀的物理本质、影响因素及发展动态的综合研究,土壤理化性质与表面性质对抗蚀性的影响及其与风蚀的反馈关系,土壤风蚀的基本过程及防治原理,土壤风蚀预报方程与数字模拟,土壤风蚀影响评价模型,土壤风蚀与土地利用以及全球变化的关系,各种观测与实验设备的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流域科学与水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单位。基于水资源文献的综合分析,讨论了自20世纪以来水资源管理概念、目标及途径的变迁,提出建立流域科学,以流域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采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先进工程技术手段优化配置水资源,满足人类活动及生态系统的多种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指出流域科学的内涵应包括:①水资源的调查、监测和模拟;②水资源利用多目标设定;③水资源分配机制;④水资源管理指标的确定与评价;⑤水资源管理决策机构;⑥水资源管理反馈分析与人类活动调控。  相似文献   

9.
内陆河流域基于绿水理论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文过程与植物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基于Falkenmark等提出的绿水和蓝水概念的生态水文学研究,使水循环与生态学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凸现了植物对水循环的作用。按绿、蓝水的理论思路进行分析,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可看作是森林、草地等对天然降水在绿水和蓝水之间的按比例分成;荒漠雨养植被中植物的水循环模式是“纯绿”的,即降雨渗入土壤的水都以蒸散发(绿水)形式消耗掉;荒漠河(湖)岸植物的水循环是由蓝到绿,即其水分来源是地下水(蓝水),经蒸腾(绿水)而消耗。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海湾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已严重威胁到海岸带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养物质输入是人类活动影响海湾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海湾营养物质来源多样,形态转化多变,生态过程及其效应复杂,营养物质在海湾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机理,是国际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前沿。目前,国际海湾生态环境研究主要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1从环境质量、生物群落结构等现象研究转向环境变化机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响应机制研究;2从对海湾生态环境某个环节的研究转向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全过程、系统性研究;3从单纯研究海湾水体转向陆海相互作用的完整性研究,并从管理上提出海陆统筹的要求;4从对海湾生态环境某个时段变化的研究转向生态系统长期连续变化规律的研究。未来应重点开展的研究包括:营养物质在半封闭性海湾长期滞留聚集条件下的迁移转化规律;营养物质变化对海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湾综合管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Household consumption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proportion of all energy consumption,and it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O2 emission. But household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are often overlooked in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 statu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were reviewed. On this basis, the main aspects and direct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nd the main research of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s should focus on three aspects in the future: ①The impact of income, consumption levels and other factors on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 ②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rect and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of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 ③The structure and source of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 In future research, there are four issues which need in-depth study: ①Index and models study of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s;②Impact of demographic change on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s; ③The path of 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and green urban lifestyle;④The relevant policy research of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s.  相似文献   

12.
遥感结合地面观测估算陆地生态系统蒸散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面观测和遥感模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蒸散发研究的2种基本手段,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且存在互补性。因此,有效地将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点资料相结合,探讨陆地生态系统蒸散发的时空分布规律及不同尺度转换理论与方法,实现蒸散耗水地面观测结果的尺度扩展和生态需水量估算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从遥感与地面观测结合确定陆地生态系统蒸散发入手,论述目...  相似文献   

13.
为从整体上认识多年冻土流域水循环过程基本规律及其对下垫面条件变化响应,以长江源区风火山小流域为例,基于2016—2019年的水文气象要素的野外观测与计算,分析了坡面尺度上水分入渗、蒸散发、活动层内部水热条件以及冻结层上地下水等关键水循环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下垫面条件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风火山小流域生长季实际蒸散发的多年平均值为472.1±42.9 mm,实际蒸散发的气象影响因子排序为:净辐射(敏感系数SRn =1.22,相关系数R=0.93)>气温(STa =0.33,R=0.84)>相对湿度(SHR=0.32,R=0.46)>风速(SU =-0.25,R=-0.27),坡面尺度上实际蒸散发与植被覆盖度以及海拔高度正相关;②初始和稳定入渗速率均随坡位的升高而增大,对于稳定入渗率,初始融化期、完全融化期和初始冻结期,坡顶(1.07 mm/min、0.63 mm/min、0.88 mm/min)>坡中(0.29 mm/min、0.45 mm/min、0.21 mm/min)>坡底(0.11 mm/min、0.30 mm/min、0.10 mm/min),而植被覆盖度对入渗速率的影响在不同冻融阶段表现出差异;③阴、阳坡面和不同坡位冻融起始时间差异体现在土壤水分、地下水位变化上,解释了多年冻土流域产流区从阳坡发展至阴坡,从低海拔发展至高海拔的时空差异原因;④ 50 cm深度以下的活动层冻融状况显著影响着地下水位动态,地形、植被和土壤质地差异对热量传输的影响共同导致了坡面尺度上冻结层上地下水动态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走向21世纪的矿床学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翟裕生 《矿床地质》2001,20(1):10-14
文章简要回顾了百年来矿床学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1)矿床成因分类的建立;(2)层控矿床研究与矿床多成因理论的兴起;(3)板块构造与区域成矿规律;(4)矿床模型;(5)型矿床研究;(6)海洋现代热液成矿作用的发现;(7)成矿演化的不可逆性与节律性等。针对21世纪中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矿床学研究出现了两个新趋势;(1)全球化;(2)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面临着三个主要研究领域;(1)成矿理论的推陈出新;(2)研究开发新型矿产资源,建立广义的矿产资源地质学;(3)建立绿色矿业体制所需的矿床学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Agent的模型(Agent-based models,ABM)研究已成为水资源管理研究理论与方法的重要补充。对水资源管理ABM研究进行归纳与展望,有助于探索优化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在阐述水资源管理ABM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出主体决策规则和互作机制两个建模核心内容,并对其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从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城镇居民用水管理和灌区水资源管理3个方面,对2009—2018年主要水资源管理ABM研究进行了综述;针对当前研究的难点与不足,提出未来研究重点:①拓展复杂适应理论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②加强不确定性水资源管理ABM研究;③探索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规则建模方法;④重视参数校准和结果校验及检验方法;⑤加强模型表述格式标准化进程;⑥综合权衡水资源管理ABM框架。  相似文献   

16.
效应温度及其在山地植被景观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综述了山地景观的温度及其对植被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实验和野外实测数据,对效应温度的测定方法和性质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效应温度是分析山地景观温度特征的有效指标;②效应温度与群落平均温度指示值显著相关;③转化糖方法为研究山地植被与生境温度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手段;④在高海拔低温环境下研究效应温度及其对植被景观的影响时,尚需对转化糖方法做一定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数字黑河的思考与实践3:模型集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数字黑河"模型集成研究的进展.①流域科学研究中的模型集成由发展流域集成模型和建模环境这2个主题所构成,前者可概括为"水-土-气-生-人"集成模型,后者是支持集成模型的高效开发的软件工具,注重于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建模提供支撑.②将模型集成分为知识途径和技术途径,讨论了建模环境在模型集成中的作用,以及科学模型和流域管理模型的关系.③回顾了黑河流域模型集成的总体目标是发展两种类型的集成模型,其中第一种回应科学目标,是地球系统模型在流域尺度上的具体体现,以建成能够综合反映流域水文-生态-经济相互作用的模型为标志;第二种集成模型回应管理目标,以建成空间显式的流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为目标.④对黑河流域已有的水文、地下水、水资源、陆面过程、土地利用、生态、社会经济与生态经济建模工作做了系统的综述.⑤分析了黑河流域集成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湿地生态水文研究文献计量分析,透视国内外有关湿地水文、生态水文和水资源等领域的重大研究计划和重要学术会议,系统总结了湿地生态水文学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研究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和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以后)3个阶段,列举了重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并重点阐述了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基于对国际湿地生态水文学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热点的综合分析,未来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主要向基于"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湿地生态水文相互作用机理及耦合机制、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性调控、湿地"水文-生态-社会"耦合系统互作机理及互馈机制和基于湿地生态需水与水文服务的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等方向发展。最后,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出了未来中国湿地生态水文学优先发展方向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矿床学的百年回顾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文章简要回顾了百年来矿床学取得的重要进取,包括:①矿床成因分类的建立;②层控矿床研究;③板块构造与区域成矿;④矿床模型研究;⑤区域成矿学研究;⑥超大型矿床研究;⑦海洋现代热液成矿作用的发现;⑧恩矿年代研究等。针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矿床学研究出现了两个新趋势:①全球化;②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面临着三个主要研究领域;①成矿理论的推陈出新;②研究开发新型矿产资源,建立广义的矿产资源地质学;③为加强矿山环保所做的矿床学基础研究。最后作者还提出发展成矿学研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贵州六盘水炭质泥岩工程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盘水的炭质泥岩跟普通泥岩相比具有特殊的工程特性,通过对该地区炭质泥岩物理力学特性的详细研究探讨,室内进行落锥法测定液限和塑限、击实试验、抗剪强度及压缩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①炭质泥岩的可塑性强,遇水易软化崩解,强度变低;②炭质泥岩的压实性能受含水率的影响明显,干密度在含水率12.5%~15%时变化很大;③炭质泥岩的粘聚力在含水率小于11%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在11%~15%时变化小;④炭质泥岩的压缩沉降量在加荷载后较短时间内发生,在加压后能够很快压缩密实,达到较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