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桂建芳,男,理学博士,湖北省黄梅县人,1956年6月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于武汉大学遗传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从事鱼类遗传育种工作。1991一1994年8门,在美国俄亥俄医举院和美国加州大学子迭戈校区作访问科学家和博士后研究。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晋升为研究员。自1982年以来,研究涉及细胞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  相似文献   

2.
IMPERILMENTOFAMMONIAONTHEGROWTHOFYOUNGPagrosomusmajor氨对养殖鱼类的毒性,已经引起很多关注,特别随着鱼类养殖的发展。氨浓度的增加成为影响集约化养殖。尤其是影响增加放养密度的主要问题。关于非离子形态的氨对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国内外已有许多报道,如Robinette1976年,雷衍之和金送笛1979年,周永欣1986年.Chen1992年等。Colt和Armstrong1981年整理了氮化合物对水生生物影响后指出,非离子氨的主要效应为亚致死影响,而生长缓慢是一种最重要的亚致死影响。由于不同作者的实验对象种类不同,以及同种…  相似文献   

3.
蚌、鱼养殖模式对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索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新方法.在5~9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体富营养的发展期,通过野外规模性试验,即水体吊养珍珠蚌并搭养少量鱼类,然后定期测定4个主要富营养化指标,观察水生生物种群和数量。结果表明,养蚌育珠并搭养适量鱼类可以使20~40cm的水层形成附着丝状藻类、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多孔动物和苔藓动物等多种附着生物,使N,P,COD和BOD5含量分别下降67.3%,73.2%,38.1%和15.5%,起到了明显控制富营养化的作用,同时还能收获珍珠、蚌肉和贝壳等产品。比其他控制方法具有更好的实际应用性。  相似文献   

4.
张秀茶 《海洋科学》1984,8(4):40-43
近二十年来,为了弄清海洋中人工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国外有关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根据电离辐射对水生生物作用的大量实验资料,从生物进化的发展阶段看,鱼类与水生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其他代表相比较,是水生生物中对放射性最敏感的一环。此外,目前  相似文献   

5.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在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诸多因素中,太阳紫外辐射的增强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生命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生物体一旦吸收了高能量的紫外辐射,则可对其各种生理过程产生影响,打破内稳态,尤其是紫外辐射对DNA的损伤作用,是诱导一系列生物效应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与鱼类及水生无脊椎动物有关的紫外辐射研究。从紫外辐射对生物不同发育时期的影响、生物对紫外线响应方式、紫外辐射与其他因素复合影响三个层面进行总结。通过总结紫外辐射对鱼类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影响,可为预测紫外辐射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助力,为海洋生物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信息之窗     
在最近召开的上海市科普工作会议上,上海水产大学鱼类标本室被命名为“上海市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鱼类标本室由已故著名鱼类学家朱远鼎教授于1952年创立,经过一代一代的研究和工作人员的整理补充,目前已收藏了国内外鱼类标本约2000种(占中国鱼类种数的2/3),  相似文献   

7.
化学污染,气候变化和养殖导致的遗传变化是影响水生生物的重要环境胁迫因素,会使生物种群的适应和竞争能力等健康指数降低。生物体发育的稳定性作为环境胁迫对生物健康指数的标志之一,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物发育的稳定性通常以生物不对称变异(即:与生物对称性的偏差)表示。与不对称的生物相比,具有对称性的生物个体通常生长较快、繁殖力强、存活率也高;不适宜环境往往导致生物体不对称性变异程度增加。主要就生物不对称性变异的原理、实际测定中的问题及该方法在水生生物研究中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量的原始塑料微球和次生的塑料碎片或颗粒进入水环境,潜在危害水生生物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微塑料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可在水体、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长期存在,并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海洋环境问题之一。一方面,微塑料在降解过程中释放出单体化合物、塑料添加剂等有毒有害成分;另一方面,微塑料由于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吸附水体中的有机化合物,增强有机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参考近年最新发表的有关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状况、生物毒性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对微塑料的来源及其在海水、淡水、沉积物、水生生物体内等不同介质中的分布进行了梳理,并分别讨论了微塑料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贝类、鱼类、珊瑚和胚胎幼体等不同受试生物的毒性效应,发现微塑料在鱼类体内具有明显的积累现象,且对海洋生物的胚胎发育具有相对敏感的毒性效应,最后针对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污染问题提出了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了定量研究核电站液态流出物对水生生物的辐射,建立了核电站周围海域水生生物辐射剂量模型,用MCNP程序对大亚湾l1种辐射参考生物的人工核素辐射剂量率进行了计算.生物体建模时采用2个椭球体模型,分别模拟全身和器官团.选取了对生物影响最大的9种人工核素作为源项逐一模拟.最后以”’Cs、”Sr、…“Ag三种核素为例,根据其海水中的比活度计算出生物的吸收剂量率.结果表明在正常工况下大亚湾水生生物受到的辐射剂量是安全的,而且生物浓缩核素的内照射贡献了98%以上的辐射剂量.即使是在非正常工况下,海水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升高,但只要比活度尚未超过海水水质标准的比活度限值,水生生物受到的剂量(最大剂量约3.420mGy/a)仍然是安全的.本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核电站对海域生态环境的景;响。以及水生物种的辐射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作为广谱抗菌的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SAs)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抑菌剂之一,被广泛用于人类医疗、禽畜及水产养殖等。大量磺胺类药物的应用随代谢进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并构成潜在风险,截至目前,这些影响和风险并未被探明。因此,对8种典型磺胺类合成药物在我国典型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阐述,评估了它们对不同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及生态风险,并诠释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水环境中磺胺类合成药物的浓度分布差异显著,磺胺甲恶唑和磺胺嘧啶分别在水体及沉积物中的浓度和污染程度最高;水体藻类是磺胺类合成药物最敏感的水生物种,其次是甲壳类和鱼类,磺胺甲恶唑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高风险;磺胺类合成药物进入体内后被代谢成不同的产物,与母体合成药物一同进入水环境中经历降解过程;生物降解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磺胺类合成药物去除的主要途径,不同种细菌、真菌及藻类均可降解磺胺类合成药物。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加强磺胺类合成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以及合成药物混合毒性的研究,明晰水环境磺胺类合成药物的分布-代谢-传输-效应的综合过程,探析磺胺类合成药物在水生...  相似文献   

11.
鱼类病毒检测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鱼类病毒病是危害养殖鱼类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宿主几乎遍及所有养殖鱼类。近年来,鱼虾病毒性病害给鱼类增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病毒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鱼类特定的水生环境特点,使得鱼类病毒病的预防及治疗较其他陆生动物更加困难。目前还没有控制鱼类病毒的有效药物,因而,对付鱼类病毒性疾病的主要措施是预防感染,而监测健康鱼以及对病毒携带者的有效检测和鉴定是有效预防的基础。本文简要综述应用于鱼类病毒检测和鉴定的主要技术。一、电子显微镜技术电镜技术是研究微观世界的强有力的武器,病毒学研究中应用最多,成效卓…  相似文献   

12.
不同蛋白质水平对中国对虾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鱼类编制能量收支有一个相当短却很活跃的历史。1977年,Kitchell等详尽阐述并细分了基础能量收支方程。Bratten(1979),Brett&Greyes(1979)及Fischer(197)对于在鱼类研究中存在的把各种不同的能量收支成分联系起来并赋值的问题和难点发表了综述。国内崔奕波(1989),Xie,X.J.etal.(1993)及周洪棋等(1994)在鱼类的生物能量学方面亦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而对于无脊椎动物,特别是甲壳类的研究则较少。董双林(1994)曾作过日本沼虾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提出了一些适用于研究甲壳类的生物能量学的方法。本实验以中国对虾…  相似文献   

13.
青菱湖的水生生物和鱼类增殖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菱湖是武汉市西郊湖群中的一个通江小型浅水湖泊,现存水面积约8000亩。由于江湖之间筑有闸门,鱼类洄游受到阻碍。湖中除天然定居鱼类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外,半洄游性的鲢、鳙和草鱼的产量,则随投放人工鱼种多少而波动。1983年5月—1984年10月,对青菱湖进行了水生生物和鱼类的考察分析。调查表明,草食性鱼类的鱼种数量不足是鱼产量波动的基本原因,从而提出引进长江干流的天然鱼种,是达到鱼类增殖目的的主要方法,以使完整的江湖生态系统在渔业上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南沙珊湖礁生态系生物体中δ13C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4月对南沙群岛海珊瑚礁生态进行调查,采集了永署礁和渚碧礁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极的生物样品,测定了它们的稳定同位素^13C的丰度δ13C,结果表明,永署礁中的δ13C沿着的链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渚碧礁则不明显,渚碧礁生态系中δ13C的平均值为-17.7‰),这主要与生物种群的差异,纬度变化及环境因子有关。底枉性鱼类比游游性鱼类的δ13C相对高,对于肉食的珊瑚礁鱼类来说,不型鱼类肌肉中的丰度要高于中型和大型鱼类,这可能是由于代谢反应差异引起的,作为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腑的^13C有更高的富集度,温度,生物合成以及初级消费者的食物是以C3还是C4植物为主对生物体内的δ13C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6年3月25~26日,由厦门市政府和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办公室主办、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承办的“中国厦门中华白海豚国际研讨会暨五缘湾中华白海豚救护基地论证会”在厦门召开,会议顺利圆满,取得了预期的成果。研讨会的主题为“人与海豚”,致力于为世界各地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科  相似文献   

16.
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1.1 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水生野生动物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我国鱼类约有2100种,水生野生  相似文献   

17.
黄、渤海两种鱼噪声谱的水下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鲈目鱼类是一种重要的发声鱼类,而且也是我国近海主要的海洋发声生物之一。海洋生物噪声对水下声信号传递是一种干扰源,但在许多情况下也可利用它带有某些有用的生物信息来为生产服务。如在渔业上可从生物噪声中提取某些有关渔业资源方面的信息,根据鱼类噪声的特征以寻觅鱼群、跟踪鱼群.洄游,提前预报渔情等。它对渔业上进行合理捕捞和提高生产率都具有现实意义。叫姑鱼、白姑鱼都属鲈目鱼类,是当前黄海中部以北和渤海海区赖以支持渔业生产的鱼类。本文根据海洋现场实测的鱼噪声信号进行了分析。1方法根据叫姑鱼和白姑鱼的主要活动海…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增强,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群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进行准确可靠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来确定目标区域的物种丰度和群落结构对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环境DNA技术(eDNA)作为一种非入侵性的新手段,正在迅速发展,然而,eDNA技术易出现假阳性,从而导致实时生物多样性监测不准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与eDNA技术相比,环境RNA技术(eRNA)的快速降解使得它具有减少eDNA监测结果假阳性的潜力。本文概述了eR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可行性,主要从eR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可检测性和提高检测分辨率的潜力两个方面来介绍;综述了eRNA技术目前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eRNA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对未来将eRNA技术实际应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将生物量损失的计算结合到水质模拟中,分类(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量化悬浮物与水生生物死亡率的关系,构建出一套计算填海工程造成水生生物量损失的方法.应用在广州港南沙港区二期工程后方仓储用地陆域形成工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生物类别、生物量空间分布、悬浮物源强和悬浮物运动等因素,与传统计算方法相比,其结果在总量上是相近的,但能更有效并直观地反映出工程对水生生态影响的种类分成和空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0.
厦门筼筜湖水产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金山 《海洋通报》2006,25(5):84-89,96
根据2001年7月厦门筼筜湖的水生生态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分析了筼筜湖鱼类、虾类、蟹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结果表明:筼筜湖内的蟹类体内Cu,Pb,Cd和Zn的含量明显高于虾类和鱼类。文中还根据我国《食品中铜、铅、镉、锌限量卫生标准》,对15种水产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筼筜湖的鱼类和虾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基本未超标,但蟹类体内的Pb,Cd含量已超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