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析浙江省FDI投资区位差异,探寻导致FDI差异的因素,对于缩小区域FDI差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定量分析2001年~2012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实际利用FDI在时间尺度上地带间、地带内及市际差异变化状况。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总差异呈现U型变化趋势,2001年~2006年区域总差异逐渐缩小,2007年~2012年呈现扩大的趋势,其中地带间差异大于地带内差异,地带间差异是构成总差异的主要因素;地带间的离散系数呈现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然后分析影响浙江省FDI区域差异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最后为浙江省缩小FDI区域差异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汪德根  陈田 《地理科学》2011,31(5):528-536
利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分解方法,揭示2000~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和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的省内地(市)间差异、省间差异、地带差异变化特征及其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以省内地(市)间差异为视角,分析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国内旅游的区域差异明显小于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② 省内差异对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变化的影响比地带间差异和省间差异对其影响更为显著,已成为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重要构成部分;东部地带省间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影响显著,而中西部各省份间旅游业发展相对均衡。③ 东部地带部分旅游业发达省份的省内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高;中西部地带省内差异明显的省份较多,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表现为"双核"模式或"单核"模式,但因中西部省份的旅游经济占全国的比重普遍较低,因此中西部省内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不高。④ 相关分析得出,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借助基尼系数的产业结构及效应分解法和Theil(锡尔)系数的嵌套分解法,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层面对1992-2006年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从产业结构层面分析,第二产业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动的第一大因素,第三产业次之,且其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空间结构层面分析,省内经济差异是导致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差异的第一大因素,其贡献率在55%左右,且东部省内经济差异的影响最为显著;地带间经济差异是第二大因素,且地带间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王建军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99-103,115
运用Theil指数定量评价了1990-2009年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尺度上的市际、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变化状况,其结论如下:(1)在时间尺度上,广东入境旅游经济市际差异Tp、地带内差异Twr演变呈逐渐收敛趋同的阶梯状下降趋势;珠三角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也呈阶梯状下降,东翼、西翼、山区地带间及地带内演变趋势不明显.(2)在空间尺度上,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存在非均衡性,市际差异Tp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Twr的贡献,尤其是珠三角地带内差异的贡献;珠三角与东翼、西翼、山区地带间差异较大,而东翼、西翼、山区地带间差异很小,地带间差异Tbr指数珠三角>东翼>山区>西翼.引入区域分离Separation(缩写为SEP)指数来定量比较广东省四大地带入境旅游经济分离收敛的空间变化规律,并对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专利授权量来表征创新产出,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4年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2012年以后,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下降趋势。(2)南京市区的创新产出,在九五时期之后呈弱化趋势,苏州市区、昆山市、无锡市区等苏南地区创新产出提升较快。(3)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创新产出梯度递减,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苏北地区的大部分县域“低-低”集聚,并有向苏中地区扩散的趋势,“高-高”集聚的县域较少,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5)空间交互作用是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差异的重要原因。(6)区域创新环境、科技政策对县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影响。(7)在具体因素方面,表征经济基础、研发投入、科技人才、传统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及FDI的回归系数相差不大,大多在0.090上下波动,其中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的系数最大,达到0.094,而科技政策的回归系数较小,仅为0.012。  相似文献   

6.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陈秀琼  黄福才 《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采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1990~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990~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变化速度变缓;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构成省际差异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东部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总体上看,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20世纪90年代初居高不下,90年代中期急剧缩小,21世纪初持续下降,并有小幅波动;地带间差异除1991年和2003年急剧上升外,其余年份持续下降;东部地带内差异较大,但差异迅速缩小,中部地带内差异居高不下,变化明显,西部地带内差异较小,波动不明显。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有两个有意义的发现:一是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和经济差异逐渐加大的发展方向刚好是相反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能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二是中国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地带间差异却逐渐扩大,说明入境旅游在缩小地带间差异方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专利授权量来表征创新产出,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4年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2012年以后,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下降趋势。(2)南京市区的创新产出,在九五时期之后呈弱化趋势,苏州市区、昆山市、无锡市区等苏南地区创新产出提升较快。(3)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创新产出梯度递减,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苏北地区的大部分县域"低-低"集聚,并有向苏中地区扩散的趋势,"高-高"集聚的县域较少,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5)空间交互作用是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差异的重要原因。(6)区域创新环境对县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影响,而政府政策因素作用相对较小。(7)在具体因素方面,表征经济基础、研发投入、科技人才、传统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及FDI的回归系数相差不大,大多在0.090上下波动,其中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的系数最大,达到0.094,而科技政策的回归系数较小,仅为0.012。  相似文献   

8.
研发产业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及实现经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研发产业的空 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以专利授权数来表征研发产业,采用变异系数、标 准差及ESDA方法对1996-2009 年江苏省研发产业的时空差异演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 现:(1 )江苏省研发产业的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在2004 年以前变化不大,其后二者都逐渐增大,尤 其是在2006 年以后更为显著;(2 )江苏省研发产业空间格局在1996-2009 年没有太大变化,苏州 和无锡一直是研发产业较为发达的区域,苏北地区较为落后,在空间上低低集聚有向苏中蔓延的 趋势;(3 )江苏省研发产业具有向苏州、无锡和南通集聚的趋势,上海对江苏省研发产业空间结构 演变影响显著。(4 )区域创新环境及开放程度对研发产业具有显著影响,在打造区域创新环境的过 程中,尤其要重视政府的作用;其次是市场需求因素。最后要注意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注重信 息通讯设施等与研发产业相关的配套服务的建设,加大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研发产业空间差异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发产业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及实现经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研发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以专利授权数来表征研发产业,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及 ESDA 方法对1996-2009年江苏省研发产业的时空差异演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江苏省研发产业的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在2004年以前变化不大,其后二者都逐渐增大,尤其是在2006年以后更为显著;(2)江苏省研发产业空间格局在1996-2009年没有太大变化,苏州和无锡一直是研发产业较为发达的区域,苏北地区较为落后,在空间上低低集聚有向苏中蔓延的趋势;(3)江苏省研发产业具有向苏州、无锡和南通集聚的趋势,上海对江苏省研发产业空间结构演变影响显著。(4)区域创新环境及开放程度对研发产业具有显著影响,在打造区域创新环境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政府的作用;其次是市场需求因素。最后要注意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注重信息通讯设施等与研发产业相关的配套服务的建设,加大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量初步估算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能源消费导致的旅游业碳排放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在省级尺度上从总排放量、人均游客排放量和单位旅游收入碳排放量三个方面对中国各省(市、区)2001年~2009年的旅游业碳排放开展了研究,同时还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了我国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差异的总体特征,以及运用可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分析了2001年~2009年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时间尺度上的地带内、地带间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研究表明: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的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人均游客碳排放量和单位旅游收入碳排放量均较高,且平均增长率也均为正,因此这些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减排压力;我国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差异的总体特征是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就碳排放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地带内差异引起的,而地带内差异又主要是来自东部地带的差异,并且东部地带内旅游业碳排放量区域差异很大,对于全国旅游业碳排放总体差异的影响也最为显著,而西部地带次之,中部地带最小。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地价总体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城市住宅地价的GWR模型,对1997、2005和2008年3个时间点的江苏省城市住宅地价影响因素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探究,揭示了各因素因子对住宅地价的影响程度和区域差异,丰富和发展了城市地价影响因素时空变化规律的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距中心城市距离对住宅地价的影响呈负相关,3年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平均值逐渐增大且高值分布区域逐渐扩大;②GDP与住宅地价呈正相关,GDP对住宅地价影响最大地区逐渐北移,且高值区域逐渐减小;③城镇化率与住宅地价呈正相关,从空间看,沿江地区是苏南、苏中两大经济板块的纽带,对住宅地价影响变大,从时间看,城镇化率对住宅地价的影响逐步减小;④对外交通状况对住宅地价贡献为正,南部地区回归系数较高,向北系数逐渐减小,从时间角度看,其影响程度逐步增大;⑤从业人口数量对住宅地价的贡献为正,南部地区回归系数较高,向北回归系数绝对值逐渐减小,从业人口数量对苏南影响比苏北大;⑥房地产投资总额北部地区回归系数较高,向南系数逐渐减小,苏北房地产投资总额对住宅地价影响高于苏南地区。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任泉香  朱竑  李鹏 《地理学报》2007,62(2):211-220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有关女性地理的研究基本缺失, 而以往人才地理学研究中对女性人才的忽视, 以及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中女性人才研究的薄弱, 都使女性人才地理研究有了自己的空间。利用人才数量、类型和籍贯三个指标对活动于1840~1949 年期间的中国著名女性人物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数量和地位、分布 领域和特点以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论述, 并对影响其数量、类型和区域分异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 与同一时期的男性人才相比较, 近现代女性人才数量仍然偏少, 但相对于过去, 其数量却有所增加, 影响领域也更扩大; 近现代女性人才集中分布于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少数几个省份, 西北地区较少; 湖南、广东、浙江、江苏四省女性人才尤为突出, 其中, 湘粤两省在社会政治领域影响较大, 江浙两省在科学、教育和文化领域占有较大优势。近现代女性人才数量的增加和影响领域的扩大受近现代中国政治改良运动和政治革命的影响, 而其区域分异特点则充分体现了中国近现代政治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时空分异与R/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流域为主要案例区,采用标准差、基尼系数、变差系数、区位商等指标,分析了1996~2010年黄河流域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发展演化过程,运用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方法,预测了黄河流域未来旅游经济差距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距是逐年增大,相对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各省发展差异明显。如果在原有条件下继续发展,未来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差距将继续增大。最后为缩小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距,促进流域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空间路径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江苏省为区域案例,根据劳动密集系数选取3类10种产业,采用区位基尼系数、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江苏省域不同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趋势及空间路径。结果发现:江苏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趋势明显,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苏南地区比重下降明显,苏北苏中地区上升较快、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苏南地区内部重新分配为主的特征;总体呈现由苏南向外推移的中心-外围式空间格局,产业集群化转移遵循以苏南为转移中心,苏北为产业承接外围的三阶梯、“一心两翼一腹地”的空间路径。最后,结合中心-外围理论,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耕地细碎化评价与土地整治分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明确耕地细碎化内涵空间尺度特征的基础上,从资源规模性、空间集聚性和生产便利性3方面构建耕地细碎化空间测度体系,以江苏省为例,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省域尺度耕地细碎化多维评价及相应的土地整治协同探讨。研究表明:江苏省资源规模属性值总体偏低,呈现苏北-苏中-苏南逐级递减的分异格局;空间集聚属性值总体较高,但区域差异明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徐淮平原及里下河平原地区;利用便利属性值总体呈现与资源规模及集聚状况相反的格局特征,苏南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两极分化明显,地域差异较大;在乡镇尺度对各分维属性进行耦合形成江苏省耕地细碎化指数,省域尺度下该指数呈现从北到南逐渐增加的格局特征,表现为北部的低值聚集区和西南部的高值聚集区;基于区域耕地细碎化不同属性特征的层次组合特点,全省可划分为利用提升区、集约归并区、设施改造区、规模流转区、资源优配区和综合整治区6种类型分区,据此提出不同分区土地整治的主要整治方向及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与异速生长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孙在宏  袁源  王亚华  张小林 《地理研究》2011,30(12):2163-2172
以江苏省1996~2008年城市非农业人口和建成区土地面积为主要数据,借助分形地理学中的城市位序一规模分布法则和异速生长定律及其广义分形性质,对全省城市规模分布演化规律、结构容量和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标度指数、退化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全省城市体系发育较为健全,规模序列结构正处于集中向分散过渡的时期,大中城市成为城...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模比系数、耦合协同度模型等方法,揭示江苏省55个县(市)的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格局特征,并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特征。结果发现:1)江苏省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均呈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两化"高低水平的空间分布并不完全吻合,城镇化发展内部差异总体上大于农业产业化差异;2)"两化"耦合度与协同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耦合度与协同度高低值的空间分布差异也较大,但整体协同水平不高;3)基于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及其耦合协同度的分数特征,将江苏省划分为4种协调发展的地域类型,并分析其相应成因及发展对策,为江苏省推进"两化"协调互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工业经济时空差异及增长趋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晓  陈雯  王丹 《地理研究》2010,29(7):1305-1316
区域经济差异与趋同是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对于工业经济的差异与趋同研究却少涉及。文章从江苏省县域层面选取工业经济的相关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及β趋同检验对江苏省工业经济就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差异与趋同作不同角度的分析,并对导致工业差异与趋同的主要影响因素作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研究区工业经济存在趋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趋同的速度有所降低,并与总体差异缩小的幅度降低相一致;地区间的工业差异变化波动,且在波动中略有增长趋势;地区内部差异以苏南最大,苏北最小,趋同特征则是"发达地区趋同快,欠发达地区趋同慢"。引起差异与趋同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新增固定资产投入、人才技术和交通运量等条件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19.
2005~2015年中国高校科研人才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若宇  黄旭  薛德升  刘晔 《地理科学》2019,39(8):1199-1207
基于2005~2015年全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统计地图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分析中国高校科研人才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包括港澳台数据),并采用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识别高校科研人才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的高校科研人才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不均衡性,总体趋势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科研人才高度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②高校科研人才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热点地区为北京、天津、上海和江苏等沿海省市,冷点地区集中分布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和黑龙江省。2005~2015年,高级职称人才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减弱,而中初级职称科研人才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加强;③人才政策、高等教育规模和层次、公共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是所有高校科研人才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职称差异的角度来看,薪酬和失业率等经济因素仅对初级职称科研人才的分布有影响,医疗、文化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才政策仅对中高级职称科研人才的分布有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与层次对各种职称人才的分布均有影响;从地区差异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高校科研人才受到经济因素影响更为明显,而中东部高校科研人才受到公共服务水平影响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responses are foci 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As a region with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land use change and eco-environmental responses across Jiangsu Province are relevant to China’s overall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external function of regional land use changes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d a novel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dominant function of land use according to “production-ecology-life”, and then analyzed land use change and regional eco-environmental responses fro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1985 to 2008, land use change features in Jiangsu were that productive land area decreased and ecological and living land areas increased. Land use changes in southern Jiangsu were the most dramatic. In southern and central parts of Jiangsu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weakened and urban life service function strengthened; in northern Jiangsu, the min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comparative advantage highlighted that the rural life service function was weak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decreased slightly in Jiangsu and its three regions. The maximum contribution rate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hange occurred in southern Jiangsu and the minimum rate was located in the north.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deteriorated in southern and central Jiangsu, related to expanding construction land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deteriora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is probably due to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The main reason for improvements in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is tha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and was converted to water ecological land across Jiangs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