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区域经济地理学作为既古老又年轻的地理学分支,经历了萌芽、形成与发展过程。受到实践领域、认知领域、方法技术领域和相邻学科发展的影响,其理论、方法和实践都经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在世纪之交已显示出面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完善而开放的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依据权威工具书中关于相关概念的界定,对旅游学的学科属性及旅游学方法论等重要的基础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认为旅游学具备成为科学的条件,属于交叉学科中的综合学科;辨析了旅游学与相关学科关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的关系,最后就旅游学方法论的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行为地理学围绕空间与行为间的关系这一学科核心,不断完善理论基础、深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议题,逐渐走向多元化和社会化,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方法以及相应的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论文首先对行为地理学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跨学科基础进行梳理,进而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移动性规划与管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治理3个方面阐述行为地理学与不同学科相结合的应用,试图探讨行为主义思想对于地理学和相邻学科产生的影响,厘清围绕行为地理学开展应用研究的学科交叉脉络,进一步推进行为地理学的跨学科发展,探索未来的研究与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本刊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  相似文献   

5.
正《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本刊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报》2011,(7):864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本刊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  相似文献   

7.
《地理学报》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  相似文献   

8.
正《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本刊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  相似文献   

9.
重建地方: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研究的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叶超  塔娜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8):1249-1259
地方是很重要的地理学概念。中外学界对地方的研究有丰富积累。围绕地方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探索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对中国地理学尤为重要。“重建地方”旨在打破学科界限,重新发现学术研究的“地方”,并将学术与生活、思想与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反思和重建生活中的“地方”。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研究主要聚焦于流动性的大尺度城市空间与稳定性的小尺度社区空间。通过运用开放的街景地图、3D-VQGIS等新GIS工具和方法,整合大数据与小数据,将定量与定性结合,丰富了地方性研究的方法与理论,使人文地理与GIS结合有新的方法论与可操作的手段。以地方为主题,人文地理与GIS的结合还将重塑这2个子学科,进而促进地理学发展。未来应该大力探索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实现学科内的交融互动,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尺度交错的现实问题,进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重建地方。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报》2012,(9):1152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本刊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新时期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实践领域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文章根据学习和实践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体会,初步提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思维方法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发展见解,并指出区域创新系统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学科应注意拓展的重要实践领域,最后提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案例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指标体系早期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主,但目前涉及要素日益多元化,涵盖地质地貌、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及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今后应借鉴地理学、社会学、空间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融合”的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13.
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进展:概念、理论框架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适应性研究旨在通过主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以削减其负面影响并改善适应能力,是实现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目前对适应性理论体系缺乏统一认识和系统梳理,论文通过对国内外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文献总结,从概念内涵、理论框架和方法对适应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适应性研究的科学范式。研究发现:① 学术界对适应性概念的理解并未达成科学共识,阻碍了通用的适应性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② 现有适应性分析框架多是基于全球变化领域理论框架基础的延伸和修订。③ 适应性研究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以借用脆弱性、恢复力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为主。因此,统一的适应性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亟需加强,而国外既有积累的理论经验并不通用,中国化的适应性分析框架、方法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应强化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综合”的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注重多尺度结合的适应性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水—粮食—能源纽带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志慧  刘宪锋  陈瑛  傅伯杰 《地理学报》2021,76(7):1591-1604
水—粮食—能源纽带关系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关键途径。本文系统梳理了纽带关系的概念内涵,回顾了纽带关系的近今进展,发现当前学界对纽带关系的概念内涵和研究框架尚未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在评估方法上,可归纳为基于关键过程视角的评估、基于系统整体视角的评估以及耦合纽带系统内外部要素的综合评估,呈现出由传统部门研究范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人地系统耦合研究范式的转变。文献计量分析表明,2000—2019年纽带关系研究发文量呈指数增长,且2015年之后增加尤为显著。在学科分布上,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和营养学是研究纽带关系的主要学科,未来应加强地理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思维在纽带关系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当前研究对纽带系统的互馈关系及其演化特征缺乏定量化理解,建议未来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前沿议题,即建立纽带关系多源信息数据库、揭示纽带关系耦合系统互馈机理、发展纽带关系耦合系统过程模型、搭建纽带关系耦合系统决策平台以及促进纽带关系多部门协同合作,旨在通过系统治理和科学管控,实现纽带关系系统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在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也显得至关重要.认真分析了县域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县域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建设县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剖析了县域技术创新体系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成果扩散系统、教育培训系统、宏观调控系统、社会支撑服务系统等组织结构和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技术结构,并提出了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开发体系、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交流与融合、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管理等县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6.
地理学方法论演变与价值判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叶超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10,29(5):947-958
主观和客观是地理学方法论研究的一对重要范畴。价值判断是主客观问题争论的焦点。外在的科学或哲学理论和方法论等因素为客观范畴,地理学家的价值判断、目的等方面的因素为主观范畴。客观层面的分析表明:专业化和交叉化并行的整体科学发展特征,以及科学哲学理论发展多元化的趋势强烈影响了地理学方法论;交叉化的倾向使二战以后的地理学频繁地向其它学科借鉴理论和吸取方法,从而在范围上拓展了地理学方法论;而科学哲学理论从范式、研究纲领向多元主义的演替路径使地理学方法论也经历了单一范式向多元主义发展的过程;科学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使地理学家深切认识到制度、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修辞对地理学的强烈影响。主观层面的分析表明:研究者不可能摆脱他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也不可能"中立"于研究对象;在处理价值判断与研究对象之间关系时,研究者要持有审慎的态度和逻辑严整性的原则。在科学研究的目的论上,研究者最终应该具有一种人本主义的"自向性",即从认识研究对象回复到认识自身。从客观和主观结合的角度看,方法论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则与研究者个性和目的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文忠 《地理科学》2021,41(10):1687-1696
城市体检评估是中国城市新发展阶段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创新,是推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系统化、精准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工作方式,也是建设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生活环境的重要抓手。从地理学的系统性思维、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城市规划关于密度与空间的匹配以及城市宜居性等视角分析了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城市体检评估的基本导则。在此基础上对体检评估的指标设计、数据采集、评估分析方法和整体技术流程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得出结论:城市体检评估必须建立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形成综合和系统评价体系、科学数据采集手段、分析和模拟方法、诊断和反馈机制等全流程的体检评估机制,全面推进中国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总体目标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玉麒 《地理学报》2011,66(12):1587-1596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无论如何,科学化应是人文地理学的基调,是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基本选择和必由之路.无论是学科属性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求,人文地理学科学化不仅不是一个被动的目标而应该成为我们的主动追求.其基本目标有2 个:一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发现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构建中心地等级体系演化模型,以及从类型学和发生学2 个角度梳理不同空间结构模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等;二是构建一套相对成型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区域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域,并进一步分解为点状、线状和面状3 大要素,寻找处理这3 大要素各自及相互之间内在空间耦合的表达技术,成为本文展开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其中,可达性分析技术的拓展、计量经济模型与空间分析技术的融合、综合性时空谱系空间分析方法体系的构建、依赖于空间概念拓展的新的空间分析技术的出现等,则是未来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的重要领域.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融合资源环境基础、基于发生学视角的历史过程的长时段分析,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面向不确定性: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军  刘雨航 《地理科学》2022,42(3):390-400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直接风险逐渐向潜在的不确定性转变。研究发现,发展环境、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增长,共同推动着不确定性成为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特征。这对当前的中国社会治理实践产生冲击,使其遭遇价值、行动、方法和结果等层面的多重困境。对此,需要在树立不确定性思维的基础上,从主体赋能、机制创新、制度创设等维度入手,推动“韧性治理”方式的建构,以此走出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治理的困境,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