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维粗差的同时定位与定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多维粗差同时定位定值的方法(LEGE法),它不仅能确定k个粗差的位置(k≤r-1,r为多余观测数),而且可以同时求出这些粗差的大小,从而开辟了粗差定位定值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均值漂移模型粗差探测法与LEGE法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宋力杰  杨元喜 《测绘学报》1999,28(4):295-300
粗差探测是测量数据处理、测量质量控制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本文基于均值漂移模型详细分析论证了逐个粗地与多维粗差同时定位定值法(LEGE法)的原理、方法和粗差探测过程,并利用两个算例的没粗差个数和数值的各类情形进行了1000次随机探测比较。由推证及计算表明,常规的探测法与多维粗差同时定位定值法在原理上基本等价,探测结果基本相近。  相似文献   

3.
对LEGE法中的若干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讨论,证明了Rε=V是Aε=f非退化的线性变换,基于Rε=V对粗差进行定位定值等效于基于Aε=f对粗差进行定位定值。此外,提出了一种粗差定位定值判断指标的改进搜索方法。  相似文献   

4.
推导了适合于扩建网的极大条件密度估计公式,将多维粗差同时定位定值法引入平差中,用于探测联系参数的粗差。算例表明,因LEGE法仅能探测联系系数的单个粗差,故提出了LESGE法。  相似文献   

5.
对LEGE法性质的进一步讨论及其改进搜索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LEGE法中的若干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讨论,证明了Rε=V是Aε=f非退化的线性变换,基于Rε=V对粗差进行定位定值等效基于Aε=f对粗差进行定位定值,此外,提出了一种粗差定位值判断指标的改进搜索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建立了包括常规动态平差模型和静态平差模型的动态平差概括函数模型,推导了该模型下的主要平差计算公式和精度评定公式,指出动态平差对静态分期平差有良好的概括性,并讨论了动态平差模型下形变与粗差的统计区分检验公式与方法。其次探讨了多维粗差定位定值的基础,指出粗差分析的基本依据是反映观测值真误差之间线性函数关系的条件方程,而不是最小二乘平差后的残差向量V。提出了多维粗差的直接定位与定值法(LEGED法)和适合于各种最小二乘平差函数模型的多维粗差的统一定位与定值法(LEGU法),指出LEGEU法的实质等价于LEGED法。算例表明,LEGED法和LEGEU法不仅能准确确定多个粗差的位置,而且能直接计算粗差的大小,且粗差估值与粗差真值之差属于随机误差的量级。然后探讨了粗差的定位定值特性,指出只有当粗差个数是与粗差的最小图相关数S满足k≤s-2时,才能确定粗差的位置和大小,说明了图相关粗差的不可区分性不会因为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提出了顾及粗差定位定值特性的粗差定位定值方法。最后论述了形变分析的实质,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一般形变分析模型下形变与粗差同时定位定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天奎 《四川测绘》2001,24(4):152-155
本文推导了粗差对标准化残差(简称残差)的关系式,建立了影响方程,直接利用其定位粗差,将粗差对残差的影响分为三种情形:(1)只有一个粗差;(2)有多个粗差但对相互残差的影响系数较小;(3)有多个粗差;(2)之外的情形。根据这三种不同的情形,按照一定的准则,选择相应的“假定粗差”,利用影响方程求解来判别粗差。大量试算表明:对于(1),(2)两种情形,可在平差后求解对粗差直接定位,而无需多次回代判别,比传统方法节省(成倍节省)大量计算时间,对于经三种情形,利用影响方程求解,并采用回代,粗差定位效果比传统方法要好,它避免了传统方法有时会发生的错误,同时又弥补了人工智能法的某些缺憾,保证了定位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维粗差的同时定位与定值法(LEGE法)和拟准检定法(QUAD法)的比较研究,以及算例的数值分析,论述了两种探测粗差方法的不同特点,并指出了二者粗差估值的等价效果。  相似文献   

9.
多维粗差定位与定值的算法研究及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概括控制网观测值粗差探测方法研究进展和讨论多雏粗差定位与定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维粗差的搜索、判断和算法,并在控制网数据处理通用软件包中得到实现。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粗差定位与定值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均值漂移模式的几种粗差定位与定值方法,在显著水平和检验功效下,推出最小可探测偏差(minimal detectable bias,MDB)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值分析比较,得出观测值独立等精度时,几种方法的MDB的计算结果相同;独立不等精度时,数据探测法、拟准检定法和部分最小二乘法的MDB结果相同,而多维粗差同时定位与定值法略大于其他方法;相关观测情形下,拟准检定法和部分最小二乘法的MDB结果相同,数据探测法的MDB结果最小,多维粗差的同时定位和定值法的MDB结果最大。  相似文献   

11.
判断观测值粗差能否发现和定位的一种验前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由于最小二乘(LS)残差统计相关,使得粗差发现和定位关系变得相当复杂,且至今未见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作者依据在LS平差前进行粗差发现和定位的思路,有意避开LS残差统计相关的难题,从条件平差模型推导出粗差判断方程(GEJE)Vr=JVt Wc建立起以上式判断矩阵J为基础的粗差发现和定位的判断准则:1.不能发现含有粗差的观测量;2.能发现含有粗差但不能定位粗差的观测量。通过算例的检验,证明了判断矩阵J与控制网中观测量数据结构的对应关系,同时说明粗差不能定位的观测量,再好的粗差检测方法也无法正确定位粗差。  相似文献   

12.
在利用部分最小二乘原理进行粗差定值定位时,模型的法方程矩阵可能存在病态性,使得到的粗差定值定位结果不可靠。文中针对观测数据包含多个粗差且法方程病态问题,利用岭估计处理病态问题,建立部分最小二乘岭估计的粗差定值定位方法,给出粗差搜索步骤,利用迭代算法实现多个粗差的定值和定位。通过模拟算例分析部分最小二乘法、部分最小二乘岭估计在粗差搜索方面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探讨粗差处理方法,推广现有的误差理论,证明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判断矩阵的观测量粗差发现和定位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布尔矩阵分析、研究判断矩阵,得到观测量粗差发现和定位的相关数以及测量系统的最大可发现粗差和定位粗差数的计算公式.试验证明,当粗差发现和定位相互影响的观测量同时含有粗差时,现行的迭代数据探测法和选权迭代法不可能完全正确定位粗差.通过算例验证了使用布尔矩阵和判断矩阵分析多维粗差发现和定位相关性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单边定向导线粗差的定位定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覃辉 《测绘通报》1999,(7):25-27
本文根据平面几何原理推导了当导线仅含一个粗差时准确定定位、定值该粗并的原则与计算公式和当导线含有两个粗差而我们又能确定其发生的位置时粗差的计算公式,采用True BASIC V2.03版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提高了粗差探测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三种粗差检测方法的比较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数据探测法、拟准检定法和多维粗差同时定位定值法进行比较研究,对算例进行数值分析,比较这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将LEGE粗差探测方法运用于轨道控制网(CPⅢ)测量数据处理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轨道控制网粗差定位与定值非常有效,并得出了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7.
粗差定位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ipi.  S 王新洲 《武测译文》1995,(2):30-35,40
本文提出了粗差定位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新方法。吸取了现有的粗差定位方法中的一些思想,并将模糊集合理论应用于粗差定位。这个新方法还能很容易地应用于监测网中单点位移的探测和定位。  相似文献   

18.
由于数据探测法、多维粗差同时定位与定值法、拟准检定法以及部分最小二乘法不能同时解算待估参数和粗差,提出了基于选权拟合的粗差参数化平差模型。首先推导了选权拟合的等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参数化粗差的平差模型。由于粗差参数化之后观测系统呈现出不适定性,因此,对非粗差部分采取平方和最小的约束,实际上是构造虚拟观测方程。但是,由于事先并不知道粗差的位置,提出了通过搜索来构造虚拟观测方程系数矩阵的方法。算例表明,这种方法用于GPS单点定位可以有效地消除粗差观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控制网连接点坐标值粗差的可定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有测量控制网(称旧网)的基础上建立同级扩大网或低级加密网(称新网)时,新旧网之间的重合点(称连接点)坐标植粗差的检验是平差前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将边接点坐标视为带协方差阵的观测值,采用数据探测法定位其粗差。借助于Gauss-Markov模型下两个备选假设检验的理论,推导了连接点相关坐标观测值粗差可定位性基本公式,讨论了各类平面网中连接坐标观测值粗差的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粗差定值定位问题,该文从观测值与其估值的解析关系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均值漂移模型的粗差定值定位研究思路和方法。首先利用二次投影公式和帽子矩阵的性质,推导出了参数分量和粗差估计值的另一种估计表达式,讨论了相应估计量的统计性质。然后,根据不同情况,构造了粗差检验统计量,并给出了相应的粗差检验步骤。最后,用一组包含不同粗差的模拟算例验证了该文方法的有效性。从理论上丰富了粗差探测的方法,扩大了均值漂移模型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