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85—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119站逐日雷暴、冰雹、大风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雷暴、冰雹、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这三种强对流天气的分布形态在西部地区为沿阴山山脉的准东西走向,东部地区为沿大兴安岭山脉的准南北走向,发生强对流天气现象的大值区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多雷暴中心年平均雷暴日累计达30 d以上,多冰雹中心年平均冰雹日累计到达1.4 d以上,多雷暴大风中心年平均雷暴大风日达3.5 d以上;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天气在夏季出现次数最多;内蒙古雷暴、冰雹、雷暴大风总站次随时间的变化整体均呈现减少的趋势,其活动月份均呈现单峰的分布形势,内蒙古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的活动期主要集中在5—9月,发生雷暴最多的是7月,单站雷暴日约为8 d,发生冰雹最多的是6月,单站冰雹日约为0.3 d,雷暴大风最多的是6月,单站雷暴大风日约为0.89 d。  相似文献   

2.
塔额盆地大风、沙尘天气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塔额盆地1961-2005年45a间的大风、沙尘、降水等相关气象资料,对盆地内大风、沙尘天气的分布、强度变化、影响范围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盆地内大风、沙尘天气形成的天气气候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塔额盆地沙尘天气一是受地形影响明显,沙尘和强沙尘天气过程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即盆地西部多于东部,并由高纬向低纬渐强;二是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特点,强沙尘天气的频发周期约为20a左右,沙尘天气春末至夏季最盛,冬季最少;三是与降水和大风的关系密切,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偏少,偏东大风引起沙尘天气发生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15年南疆23个地面气象站大风和沙尘暴资料,采用大风集中度和大风集中期的方法,讨论了年内大风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沙尘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尘天气频数和大风天气频数有着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南疆沙尘天气年际变化趋势与大风天气基本一致,1979年后发生突变性减少,2000年以后趋于平稳。(2)南疆地区年内大风季节长短较为固定(4-8月),月内大风次数均在20次以上,年内大风天气出现最多的时段主要是5月中下旬到6月初期间,且有提前出现的趋势。(3)盆地北部是大风频发区,大风次数年际变化较为剧烈;盆地南部是大风少发区,大风次数年际变化幅度不大。其中盆地北部等地区(喀什、巴州北部)年内大风天气发生情况较为集中,大风季节较短,爆发期在5月下旬以后;盆地南部等地区(和田、克州等地区)年内大风天气发生情况较为分散,大风季节较长,爆发期主要在5月中旬以前。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9—2013年大连地区的雷暴大风、雷暴和冰雹等观测资料,对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和天气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3年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夜间雷暴大风天气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白天,海岛站雷暴大风出现次数明显多于陆地站;雷暴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10月雷暴大风发生也较多。统计表明,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通常发生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均相对较大的雷暴群中,单体雷暴出现雷暴大风的概率极低,且大都伴有降水,但雷暴大风与暴雨或冰雹相伴出现的概率较低。大连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是由多种有利的高低空系统配置及高低空急流和中高空干空气的共同作用产生的,其中高空急流和中高空干空气是制约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因素,高空急流有时制约雷暴大风的产生方位和分布形态,大连地区雷暴大风通常位于高空急流轴下方及其附近区域;中高空干空气具有3个作用:一是增强大气不稳定度;二是在干湿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强的露点锋,有时具有雷暴的触发作用;三是与其他天气系统叠加时具有增强上升运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呼伦贝尔市CIMISS系统实况资料,统计分析了2010—2021年5—9月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及物理量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5月雷暴大风次数最多,6月冰雹次数最多,6—8月是短时强降水集中发生期,尤以8月次数最多。(2)强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12:00—20:00,其中短时强降水每个时次均有发生,但雷暴大风与冰雹天气在21:00—次日08:00基本没有发生过。(3)大兴安岭西部雷暴大风站次较多;大兴安岭东北部、岭上及岭西北的冰雹站次较多;短时强降水与强对流天气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均是大兴安岭岭上南段与岭东的站次较多。(4)雷暴大风天气的风速多以17.2~20.7 m·s-1为主;短时强降水量级为20.0~29.9 mm的站次占总站次的74.3%;持续时间小于5 min冰雹居多,直径小于5 mm冰雹的站次占总站次的49.1%。(5)短时强降水850 hPa的比湿、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物理量参数均值均大于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K指数均值大于冰雹、雷暴大风,T850-T500均值大于26℃,短时强...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 ERA-Interim逐6 h的0.25°×0.25°再分析资料,对宁夏2013年5月18日雷暴大风、2月28日大风沙尘、3月9日大风强沙尘天气过程的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锋前部蒙古气旋或热低压的发展,造成地面强烈增温,受地表感热加热影响,冷锋前后气压、温度梯度和边界层层结不稳定增强,促使锋生和干对流发展,为大风沙尘天气的产生和加强提供了重要的热力条件;大风沙尘天气出现在地表感热通量梯度密集带上,强沙尘天气靠近感热通量变幅中心。同时,冷空气强度、高压脊线位置、锋生函数中心值、地表感热通量和对流层中低层以下是否有明显锋生等变化,是宁夏大风沙尘天气预报预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1970—2000年间气象台站降雪量和沙尘天气统计结果显示,在中国冬春季主要积雪覆盖区域,沙尘天气发生频次相对较低,各类沙尘天气基本发生在积雪覆盖率低、年降雪量少的区域。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年降雪量和沙尘天气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降雪量的增多对沙尘天气的年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年降雪频率也是影响沙尘天气爆发频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中国西北干旱少雪的地区,尤其体现在新疆北部地区,年降雪频率的增加能够显著地减少各类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  相似文献   

8.
应用Micaps所提供的各类资料,从天气实况、大气环流形势演变诸方面,对2004—2006年3月8—12日内蒙古地区的天气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该时间段内均有明显的天气过程出现,伴随不同程度的大风、沙尘、降水及降温天气。分析表明:2004年大风范围最广、最强,沙尘出现时间最早、覆盖面积最大,降温相对不强;2005年主要以降温为主,降温时间短、强度大,出现了大面积寒潮天气;2006年沙尘天气最强,尤其9日达到了强沙尘暴天气的标准,降温幅度也比较大,但持续时间相对长,大风主要集中在西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河北廊坊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0~2012年廊坊地区9个气象站地面雷暴大风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和最大熵谱分析等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和变化周期。结果表明:廊坊地区的雷暴大风局地性强,43 a间只出现了一次全区性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雷暴大风多以单站出现为主。雷暴大风的地域性特征明显,中部的廊坊市及南部的文安、大城站较易出现,而北部发生概率较低。雷暴大风的日、月及年变化特征明显。雷暴与大风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前半夜,大风发生时间一般落后于雷暴,1 h内的雷暴与10 min以内的大风发生概率最高;雷暴大风3~10月都可出现,主要集中在夏季,发生概率为73.3%;近43 a来,年均雷暴大风日数整体呈现减少趋势,且中部的站点减少趋势最显著,1994年为雷暴大风的显著突变年,其显著变化周期为3.23a。雷暴大风多为"湿"型。  相似文献   

10.
对山西沙尘天气与蒙古国的降水、我国北方积雪日数、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和表征气候异常变化信号的大气-海洋环流因子SOI指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全球准周期性变化对沙尘天气趋势的主导性作用.得出蒙古国西部前一年降水对山西省的沙尘天气具有较好的指示性;青藏高原前一年冬季积雪日数和山西省的年沙尘日数呈较好的负相关性;当前冬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多时,山西省少沙尘,反之,多沙尘.就我国北方特别是山西省上游地区的积雪日数而言,指示性比较强的区域分布在内蒙古、甘肃、新疆.这些区域内某些站点前一年冬季的平均积雪日数多时,山西省少沙尘,反之,多沙尘.此外,山西沙尘还与SOI指数有显著的滞后2 a的正响应关系,与SOI有滞后两年正相关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和东北部.在要素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类因子制作了山西省沙尘预测模型,以期为沙尘天气的短期预测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统计分析机场所在地高青国家气象观测站近30a相关气候要素的逐时、逐日资料以及影响机场场址选择的天气气候条件,对可能影响高青通用机场建设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高青通用机场预选场址以东东北风(ENE)为主导风向,风力为轻风,强风天气多发生在春季3—4月;气温变化趋于平稳;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能见度小于1000m的天气占全年的3.8%;雷暴、积雪、大风、闪电扬沙、冰雹等高影响天气事件均有发生,次数较少。高青通用机场预选场址区域内地形平坦,基本气象要素空间差异不大,气候特征均一,满足机场建设和运行的基本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2.
王芬业 《青海气象》2010,(3):25-28,29
贵南的沙尘天气主要是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扬沙多于沙尘暴,浮尘很少。沙尘天气出现在11月至翌年5月。对近50年贵南11月至翌年5月影响沙尘天气的平均风速、月大风天数、月扬沙和沙尘暴天数、气温及其降水资料进行分析表明:20世纪60—70年代是沙尘天气较多期,年际间变幅也大。特别是70年代是沙尘天气最多期(地面月平均风速、大风、扬沙、沙尘暴的极端气候最大值都在70年代)。1985年以后扬沙,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小且变幅也小。年内1—3月沙尘天气较多,其中3月份为最多,随后逐月回落。沙尘天气的日变化:沙尘天气一般出现在午后,傍晚消退。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9月5—6日发生在喀什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喀什地区强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喀什地区受乌拉尔山至中亚高压脊控制,强冷空气从新疆东部进入塔里木盆地,在盆地东部产生偏东大风,卷起塔克拉玛干沙漠及戈壁沙尘西进,由于喀什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沙尘在喀什地区堆积造成沙尘暴天气;前期新疆天山以南地区高温少雨,干土层增厚土质疏松,为沙尘天气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塔里木盆地东西部高低空显著的热力差异,利于低层冷空气由东向西移动而产生偏东急流;前期塔里木盆地东西部测站明显的温压差异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影响辽宁境内高速铁路安全的1982—2012年辽宁省低温、积雪、暴雨、雾、大风、雷暴及冰雹等不良气象条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辽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为寒冷区外,辽宁省大部地区为高寒地区。1982—2012年辽宁省1月积雪日数最多,长达13 d;最大积雪深度为50 cm以上,主要出现在辽宁省中北部地区、东部山区及营口地区;辽宁省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5—6月,月平均暴雨发生次数为0.2次以上,其中辽西地区和东部山区年平均暴雨日数较多,约为2d;近30 a辽宁省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5.0—7.0次,6—8月为雷暴高发时段,辽宁省中北部及朝阳地区为雷暴高发区,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30.0次以上,其他地区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21.0—30.0次。根据不良气象条件对高铁运营时段和路段影响的差异性特点,划分了气象服务关键期和关键路段,并提出了辽宁省高铁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71-2008年山东省122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对山东省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山东省雷暴大风年均为46.6d,区域性雷暴大风年均为15.7d,随年代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山东的雷暴大风主要集中在5—8月,7月最多。雷暴大风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年均在l~3d。雷暴大风的影响范围较大,最多可达87个测站。雷暴大风的极大风力一般在8—9级,最大可达12级,极大风速的风向以西北风最多,但在7月以西南大风最多。雷暴大风与冰雹相比,二者出现月份和影响范围有明显差异,冰雹主要集中在4—6月,冰雹影响的范围远小于雷暴大风。  相似文献   

16.
张守峰 《气象》2001,27(8):58-61
5月份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 ,华北、黄淮等地旱情严重 ;南方局部地区出现暴雨洪涝。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 ,华北、黄淮、江淮等地明显偏高 ,部分地区中下旬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北方多大风沙尘天气 ,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局部地区遭受强沙尘暴袭击。1 天气概况月内 ,北方大部地区及四川盆地、西藏等地的部分地区降雨量小于 5 0 mm,其中华北大部、西北大部及黄淮部分地区不足 1 0 mm,局部基本无降水。西北东部、华北和黄淮大部、江淮、汉水流域及南疆、辽宁中部、内蒙古中西部、四川盆地等地比常年偏少 5~ 9成(见图 1 )。山…  相似文献   

17.
2003年春季(3~5月)吉林省总的天气特点是气温特高,降水特少。春季回暖较早,终霜出现日期接近常年或略早。中西部地区春季第一场透雨普遍偏晚,发生了较明显的春旱。春季大风日数及沙尘天气均少于常年。本文简析了春季的天气特点、环流成因及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ECMWF细网格模式2 m温度预报产品,使用三次多项式差值方法内插到站点,并用中短期天气预报检验方法,对南疆西部12个国家站与15个区域自动站共27个站的最高、最低气温未来24 h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ECMWF细网格模式2 m温度预报产品对南疆西部非山区站未来24 h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能力较好,对山区站未来24 h预报效果差;对南疆西部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效果随季节变化,夏季预报准确率高于冬季,秋季预报准确率最低;模式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在降雪、高温天气时较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在降雨时较高,在高温过程中较低;模式对于降雨、降雪、大风/沙尘等天气最高气温预报偏低,高温事件中最高气温预报偏高。最低气温预报在降雨、高温天气中偏高,降雪时偏低,大风/沙尘天气最低气温预报偏东地区偏高、偏北地区偏低。降雪、高温天气预报相对降雨、大风/沙尘天气预报效果更稳定。  相似文献   

19.
重要天气是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建设可能产生影响或造成危害的天气现象。正确观测、编发重要天气现象,对进一步加强大风、龙卷、冰雹、沙尘天气、积雪、雨凇、雷暴、雾等重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及时掌握台站重要天气出现情况,开展短时天气、特别是短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和专业气象服务,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观测员对一些常见重要天气现象的观测方法、编报规定学习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观测数据错误、多发报、少发报等错情。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6—2019年淄博市气象台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与气象服务信息,运用信息扩散理论分析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事件的关注度,重点对比研究高影响天气在声讯电话和微信方式下的关注度,并对高影响天气关注度的理论值与统计值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方式正从传统的声讯电话拨打向新媒体的微信阅读转变。声讯电话方式下,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一般性降水、大雾、大风、暴雪、暴雨、雷暴、寒潮、高温、台风;微信方式下,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一般性降水、大雾、暴雪、雷暴、大风、暴雨、寒潮、高温、台风;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度在微信方式下比声讯电话方式下高。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计算出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度可信度高,经检验,高影响天气关注度理论值与统计值的相关性在声讯电话方式下比微信方式更显著,拟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