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究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Onchorynchus mykiss)在血液生理学方面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以虹鳟为实验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对虹鳟进行倍性鉴定,对三倍体和二倍体虹鳟的红细胞胞体和红细胞核大小进行测量,测定部分血液学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显示,三倍体虹鳟红细胞及核的长轴、短轴、面积、体积均极显著大于二倍体(P0.01);三倍体虹鳟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RBC)、红细胞压积(HCT)极显著低于二倍体(P0.01),而白细胞数目(WBC)显著高于二倍体(P0.05);三倍体虹鳟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GLU)浓度显著低于二倍体(P0.05),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含量与二倍体差异不显著(P0.05);三倍体和二倍体虹鳟血清渗透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倍性的虹鳟中,其红细胞大小及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受倍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在患“红肉病”文蛤组织中发现的 3种病毒样颗粒。 1种主要存在于鳃上皮下的结缔组织中 ,呈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 (5 0~ 6 0 ) nm× (5 0~ 110 ) nm,无囊膜包裹。另 1种为球形 ,直径 16 0~ 180 nm,有囊膜 ,存在于外套膜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质中。第 3种存在于消化盲囊上皮细胞质内 ,为无囊膜包裹的球形病毒样颗粒 ,直径为 5 0~ 80 nm。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光光度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唇瓣和口唇内的一氧化氮合酶(EC EC1.14.13.39;NOS)进行了研究。组织化学显示,鳃轴结缔组织内血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呈NOS阳性;鳃丝的部分上皮细胞及血细胞呈NOS强阳性;唇瓣内部分上皮细胞、血细胞、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均呈NOS阳性;口唇有大量的神经纤维呈极强的NOS阳性。免疫组化显示,鳃和唇瓣血细胞、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部分上皮细胞呈iNOS阳性。口唇内血细胞、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部分上皮细胞呈nNOS和eNOS阳性,而呈iNOS强阳性。生化测定表明,tNOS活力和NO含量均为鳃轴中最高,鳃丝中次之,唇瓣中较低,口唇中最低,鳃丝内的NOS以cNOS为主;鳃轴和口唇内的cNOS活力和iNOS活力相近;唇瓣内的NOS则以iNOS为主。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外套膜和鳃组织中的分布及定位,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对外套膜和鳃组织中的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进行鉴定,并对其分子量进行测定。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阳性结果显示为棕褐色,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在外套膜组织边缘膜和边缘膜突起的上皮细胞、疏松结缔组织黏液细胞和血细胞有阳性反应;在鳃组织的鳃丝黏液细胞、血细胞和上皮细胞中有阳性反应。蛋白免疫印迹研究结果表明,外套膜和鳃组织的SDS-PAGE电泳图谱中有两条阳性反应条带,分子量分别为120kD和80kD。实验结果为深入研究一氧化氮及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毛蚶外套膜和鳃组织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组织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文蛤外套膜"肥大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3~5月,山东莱州某养殖场部分养殖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出现外套膜异常肥大现象.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患病贝外套膜、水管、鳃、足等器官组织内粘液细胞增多,水管两侧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粘液细胞增生尤为明显.同时,患病贝各器官组织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紊乱,上皮细胞肿胀、脱落,生殖细胞滞育、退化,肌纤维变形、溶解,血细胞增生并诱发炎症反应等.在患病贝体内主要观察到3种寄生性原生动物,分别为缘毛类纤毛虫、粘孢子虫及1种顶复门类“孢子虫”.纤毛虫数量较少,主要寄生于鳃表面;粘孢子虫数量较多,寄生在水管、外套膜、鳃、性腺、消化盲囊、血淋巴等器官组织中,以水管结缔组织内数量最多;而顶复门类“孢子虫”主要发现于消化道结缔组织中.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这3种寄生虫可能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三倍体金虎杂交斑(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 tukula♂)的细胞遗传特性。以静水压休克诱导的三倍体金虎杂交斑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DNA含量测定鉴定出三倍体金虎杂交斑、对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进行红细胞大小、形态的比较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三倍体金虎杂交斑的DNA含量与二倍体金虎杂交斑的DNA含量的比值为1.45︰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长轴、短轴分别为二倍体的1.34、1.14倍(P<0.0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体积、表面积分别为二倍体的2.07和1.54倍(P<0.0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核长轴、短轴、核表面积、核体积分别为二倍体的1.22、1.05、1.29、1.57倍(P<0.01)。通过头肾-秋水仙素注射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二倍体金虎杂交斑的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为2n=48=2sm+46t, NF=50,三倍体金虎杂交斑的染色体数目为72,核型为3n=72=1m+2sm+69t,NF=75,未发现有性染色体。实验结果为石斑鱼杂交种多倍体育种提供了丰富生物学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石斑鱼——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杂交子一代青龙斑二倍体和三倍体的血液学及生化特征,采用显微观察、瑞士染色、生化指标检测等方法对青龙斑二倍体(2n=48)与三倍体(3n=72)的血细胞形态大小、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它们的显微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青龙斑三倍体的血细胞、红细胞、细胞核和白细胞均显著大于二倍体,容积比为3:2;红细胞数随倍性增加而减少,差异显著;在血细胞形态上,二倍体红细胞核短径/长径比值为0.79,略呈圆形,三倍体红细胞核短径/长径比值为0.69,呈椭圆形;在三倍体血细胞中存在一些异常形状的纺锤形和月牙形红细胞,在生化指标上,二倍体与三倍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三倍体血红蛋白、血小板含量明显小于二倍体;平均血细胞体积、平均血小板体积、血细胞压积的含量显著大于二倍体;二倍体与三倍体青龙斑鱼血液中各种无机盐的含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但三倍体含量低于二倍体。  相似文献   

8.
三倍体牡蛎在繁殖季节的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繁殖季节内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 ,三倍体牡蛎比二倍体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在整个繁殖期间 ,三倍体的体重明显高于二倍体。三倍体的生长速度较均匀 ,而二倍体变化较大。在集中排放前体重增长较快 ,集中排放后体重增长明显减慢。三倍体的平均体重在排放前比二倍体高 17%左右 ,在排放后则高达 30 %以上。集中排放前 ,二倍体的软体重增长很快并超过了三倍体 ,其出肉率比三倍体高 2 6 .4 8%。排放后二倍体的软体重明显降低 (降低 4 8% ) ,出肉率降低 4 0 .0 % ,而三倍体变化不明显 ,出肉率仅降低 5 .79%。繁殖高峰后三倍体的软体重比二倍体高 4 1.2 2 %。三倍体牡蛎较低但稳定的出肉率表明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具有高度的不育性 ,但三倍体的不育性并不是引起三倍体生长优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不同倍性大黄鱼核仁数目银染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银染法对不同倍性(单倍体、正常二倍体、正常三倍体、雌核发育二倍体、雌核发育鱼子代三倍体)大黄鱼胚胎、仔鱼或成鱼的不同组织进行细胞核仁数目观察计数。结果表明,大黄鱼各种倍性个体细胞核仁数目与染色体倍性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且核仁数随个体倍性的增加而增加;非诱导雌核发育的大黄鱼细胞核仁众数与染色体组数相等(二倍体为2,三倍体为3),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大黄鱼及其子代细胞核仁众数却比其相同倍性的非雌核发育鱼少1(雌核发育二倍体为1,雌核发育三倍体为2)。雌核发育鱼核仁数减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大黄鱼不同发育阶段(胚胎、仔鱼、成鱼)以及同一个体不同组织(鳃、肾、鳍)的细胞核仁数目(众数)相同。因此,借助核仁银染法可以快速、可靠、简便地进行染色体倍性鉴定。而雌核发育鱼核仁数减少的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文蛤外套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文蛤外套膜具有双壳贝类外套膜的典型结构特征 ,即由中央膜与边缘膜组成 ,边缘膜具有 3个突起。组织结构包括内外上皮层、结缔组织与肌纤维。不同部位的外套膜 ,其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结缔组织与肌纤维含量等有差异。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中分布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粘液分泌细胞。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 ,缘膜突起上皮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糖类。分泌细胞内含物中含有丰富的糖类和少量的 RNA,同时在分泌细胞检测到较强的 ACP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缢蛏消化道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缢蛏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缢蛏的消化道由唇瓣、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组成。除唇瓣外的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 4层 :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包括粘膜上皮和粘膜肌层。口腔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其它部位的粘膜上皮都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壁的局部和肠壁缺乏肌层。除口的腹面、直肠、肛门等处的外膜为浆膜外 ,其余皆为纤维膜。肠上皮、直肠上皮和唇瓣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胃上皮和肠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直肠的粘膜及粘膜下层中含有丰富的钙和铁  相似文献   

12.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蚶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消化道包括唇辩、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除唇辩、晶杆囊外的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包括粘膜上皮和粘膜肌层。口腔和食道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消化道其它部位的粘膜上皮都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除口腔腹面的外膜为浆膜外,其余皆为纤维膜。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在口、食道、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存在着吞噬细胞。肠上皮和消化盲囊腺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肠上皮和消化盲囊腺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胃和肠的粘膜下层、消化盲囊腺上皮和结缔组织中含有钙和铁。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光镜对波纹龙虾(Panulirushomarus)呼吸器官——鳃的横切面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鳃的外层由两层角质膜和一层立方上皮构成;鳃的背方上下排列的2个管腔分别为出鳃血管和入鳃血管,腹方为结缔组织膜形成的鳃轴;鳃丝内有流入沟、流出沟和由结缔组织形成的纵走隔膜。采用Feulgen法等6种方法,对角质膜、鳃上皮、鳃丝、鳃轴、出鳃血管和入鳃血管等结构分别进行了组织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太平洋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在繁殖前后的几种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为牡蛎的生理生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太平洋牡蛎的总糖,糖原,脂肪和蛋白的含量与其繁密切相关,二倍体牡蛎在繁殖后的总糖,糖原,脂肪的含量比繁殖前分别降低了24.31%,30.37%,14.91%,三倍体分别降低了9.45%,7.17%,20.29%,而二倍体和三倍体牡蛎粗蛋白的含量在繁殖后较繁殖前分别增高了14.91%,12.285,表明了糖类和脂肪是牡蛎殖能量的主要来源,繁殖前三倍体牡蛎的糖原含量比二倍体高23.30%,繁殖后二倍体糖原含量明显降低,三倍体的糖原含量比二倍体高了73.83%,表明三倍体牡蛎由于可育性低而体内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的糖原含量,从而在繁殖季节也保持了鲜美的口味。二倍体太平洋牡蛎与三倍体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分析比较也表明,二倍体牡蛎的氨基酸组分在繁殖前后变化较大,而三倍体的氨基酸组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软体肉重和生化成分含量的周年变化表明,牡蛎 软体肉重和3种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与牡励繁殖季节密切相关。三倍体周年软体肉重,糖元和脂类含量均比二倍体高,水分含量比二倍体低,三倍体蛋白质含量在1-7月份比二倍体低,8-12月份二倍体高。  相似文献   

16.
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的外观症状主要是外套膜收缩、变色及鳃发黑。取外套膜、鳃、消化盲囊、直肠、性腺和闭壳肌等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在外套膜、鳃、消化盲囊、直肠和性腺的上皮细胞的胞质中有大量的黄褐色圆形小颗粒,病发严重的甚至发生组织糜烂,细胞变形、脱落。  相似文献   

17.
Wnt基因家族编码一类保守的分泌型糖蛋白,广泛参与细胞分化与增殖、细胞运动、凋亡、免疫调控以及色素生成等生物学过程。本研究鉴定了一个长牡蛎Wnt家族基因——CgWnt5b,比较了黑、白壳色长牡蛎中CgWnt5b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对其在调控黑色素生成方面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CgWnt5b编码序列全长1116 bp,编码37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CgWnt5b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2 KDa,等电点为9.28。对CgWnt5b与哺乳动物Wnt基因家族19个成员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CgWnt5b为哺乳动物Wnt5a和Wnt5b的同源基因。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长牡蛎外套膜、鳃、消化腺、闭壳肌、性腺、唇瓣以及血淋巴组织中CgWnt5b的mRNA分布,结果显示,CgWnt5b在外套膜、闭壳肌和唇瓣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较高,在消化腺、鳃、血淋巴和性腺组织中相对表达量较低。黑壳长牡蛎中CgWnt5b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白壳长牡蛎,且siRNA敲降CgWnt5b的表达后,多个黑色素生成相关酪氨酸酶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综上,本研究在长牡蛎中鉴定了一个Wnt家族成员CgWnt5b,可能通过抑制黑色素生成关键基因TYR的表达抑制长牡蛎中黑色素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内切葡聚糖酶是一种重要的纤维素酶,在纤维素水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获得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进行了分析。内切葡聚糖酶cDNA全长802bp,开放阅读框架630bp,编码209个氨基酸。基因组DNA全长505 6bp,含有两段内含子长度分别为205 3和231 3bp。cDNA具有与已发现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相同的保守区结构和功能域,并且与其他已知贝类的内切葡聚糖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利用RT-PCR方法研究了该基因在太平洋牡蛎消化腺、外套膜、鳃、肌肉、性腺和唇瓣组织中的表达,发现内切葡聚糖酶基因仅在消化腺中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没有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