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et Preston)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其人工育苗已初步获得成功,现在正在试验工厂化人工育苗。但人工育苗中尚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如何防除浮游敌害生物即是一个突出的课题。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防除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在常温条件下利用日光进行育苗。试验的重点是提高幼苗的大小与防除附着物的方法。采用从育苗基质、采孢子时期、室内短期培育及下海育苗一系列新方法,结合人工洗刷技术等多方面措施,当年获得:每cm苗绳上出1cm以上大小的幼苗5株以上的结果。这样大小的幼苗比较容易养成,达到实用阶段,所以提出一套采孢子育苗的工艺流程。这是石花菜人工育苗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3.
红鳍东方Tun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苏跃中 《台湾海峡》1997,16(4):486-489
1996年从日本引进3kg红鲁东方Tun受精卵,在福建省宁德市进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孵出仔鱼70万尾,孵化率38.9%,培育出平均全长2.99cm的幼鱼18.5万尾,育苗成活率26.4%,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1996年从日本引进3kg(约180万粒)红鳍东方受精卵,在福建省宁德市进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孵出仔鱼70万尾,孵化率38.9%,培育出平均全长2.99cm的幼鱼18.5万尾,育苗成活率26.4%,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58批次的人工育苗试验,总结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阐述了育苗池、育苗的环境条件、鱼苗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及投喂方法、育苗水质管理及生产中的操作方法等;讨论了如何解决开口饵料问题和出现3个危险期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6.
贝类育苗中几种水处理新方法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叙述磁化水,泡沫处理水,臭氧处理水。高分子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在贝类育苗上的应用,介绍其使用方法,优点和不足,从而为贝类人工育苗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水环境,使贝类育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叙述磁化水、泡沫处理水、臭氧处理水、高分子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在贝类育苗上的应用,介绍其使用方法、优点和不足,从而为贝类人工育苗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水环境,使贝类育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8.
卵形鲳鯵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卵形鲳鯵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中,进行了不同饵料对仔鱼生长及成活率影响的试验,培育出体长3~5cm鱼苗23万尾.平均成活率为57.5%。结果表明用螺旋藻强化培育轮虫和采用二次培育方法进行卵形鲳鯵人工育苗.可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鲈鱼的人工催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近些年在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人工育苗方面的工作成绩较为突出,已能够利用野生亲鱼和人工养殖亲鱼进行规模性育苗生产和全人工养殖。我国有关鲈鱼繁殖的基础研究工作较多,如孙帼英等1994年报道的对鲈鱼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详细地描述了鲈鱼卵巢的发育分期以及产卵类型和产卵期等,万瑞景1988年和毕庶万等人[1]的调查研究均对鲈鱼的性成熟年龄和产卵习性进行了描述。但鲈鱼人工育苗技术尚未成熟,有关规模性人工育苗的文献报道还很少看到。作者认为目前鲈鱼人工育苗的关键还在于优良亲本的获…  相似文献   

10.
响螺人工育苗获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响螺(细角螺)人工育苗丌发应用》项目阶段性验收会上获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科技人员开展响螺(细角螺)人工育苗获成功。该项成功,使我国海洋单壳类养殖又增加一个养殖新品种,经济和养殖意义远大。  相似文献   

11.
褶皱臂尾轮虫大面积培养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随着海产鱼类养殖和人工育苗工作的深入开展,仔鱼期和稚鱼初期饵料的开发和大量培养技术愈亦显示其重要作用[2,6,7,8,]。作者在1985~1990年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人工育苗的实践中使用了多种饵料,认为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O.F.Millier)是其饵料系列中比较理想的开口和初期饵料。它大小适口(130~260μm)、营养丰富,并能保持良好育苗水质。因此,轮虫的大量培养和稳定供应成了大黄鱼人工育苗…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从水的处理、单胞藻的选择、亲贝的蓄养、洗卵和及时选幼、幼虫培育期间的筛选、随着基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闽粤沿海牡蛎人工育苗技术的探讨,以提高牡蛎育苗的成功率和单位水体的苗量,使太平洋牡蛎育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3.
不同饲料对凡纳对虾幼体生长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杰  刘楚吾  杜涛  刘丽 《海洋科学》2004,28(1):11-14
采用不同的饲料系列饲养各阶段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幼体和仔虾,实验结果表明:在潘状幼体期(Z)~糠虾幼体Ⅱ期(M2),投喂骨条藻 人工配合饲料系列,比单纯投喂骨条藻或单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成活率分别高18.5%和26.7%;糠虾Ⅱ期(M2)以后单独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单独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成活率无明显的差别;在人工育苗后期,用人工配合饲料代替卤虫无节幼体,育苗的成活率并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在海带人工育苗过程中时常出现烂苗或掉苗现象,给海带育苗和供苗工作造成严重威胁。引起海带幼苗脱落和腐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微生物的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褐藻酸降解细菌是海带的重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5.
西施舌育苗水体污损生物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6月-2001年8月与2002年5月-2003年8月,先后在福建长乐和广东汕头进行西施舌人工育苗的研究.发现西施舌育苗水体的污损生物21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0种.加强水质和底质处理,改进育苗技术工艺,寻找污染源,以防为主.是治理育苗污损生物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磁化水在郊孔扇贝人工育苗上的应用研究”项目经过3年的刻苦攻关,日前在山东省文登市海水养殖二场通过省级鉴定。来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水产学校、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等8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11名专家、教授一致认为,该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属国内领先水平。由文登海水养殖二场和青岛海洋大学共同承担的磁化水人工培养林孔扇贝苗项目,主要是在育苗池的进水口安装一磁化器,水进地时经磁化器将水磁化,使之变成活水,从而改善了扇贝育苗的水质,促进了亲贝性腺发育和幼虫健康发育,与普通育苗方法相比,可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紫海胆人工育苗、人工诱导变态的方法。紫海胆浮游幼虫可分为棱柱幼虫、二腕幼虫、四腕幼虫、六腕幼虫和八腕幼虫5个期,历时约11d,角毛藻是浮游幼虫合适的铒料。幼海胆则以摄食底栖硅藻为主。育苗1个月幼海胆最大壳径为1.5mm。透明的聚乙烯片是适合的附着材料。  相似文献   

18.
石鲽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石鲽鱼的生物学特性,对亲鱼的选择培育、人工催产、挤卵、受精孵化和仔稚鱼的培育技术,进行试验探索,在室内人工控制水温、光照、饵料投喂的条件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石鲽鱼的发育和变态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探索了人育苗的关键技术,突破了过去单纯领带采捕自然苗进行人工养殖的方式,为实现室内全人工育苗及养成产业化生产,解决苗种来源途径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9.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一种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闭壳肌的干制品俗称“干贝”,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在一百克食用部中,含蛋白质63.7%,脂肪3%,碳水化合物15%。在我国分布于黄、渤海沿岸,是我国近年来发展增养殖的一种重要珍贵种类。随着扇贝增养殖的发展,对苗种的需要量愈来愈大,但在目前海区天然资源贫乏,人工养殖数量又很少,大多数海区尚未具备天然采苗的条件下,人工育苗仍然是近年内解决苗种来源的主要手段。我国自1974年人工育苗试验成功以来,扇贝人工育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全国已建成投产的育苗室三十余处,育苗水体达15,000立方米左右。但育苗效果始终不稳定,究其原因,除了水质条件和育苗技术水平外,幼虫饵料不适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锯缘青蟹养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Forskal)]是我国主要养殖蟹类之一,近10a来,我国南方沿海各省的青蟹养殖业有较大的发展,但因苗种的生产未获关键性突破,从而阻碍了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青蟹的养殖生物学研究得不多。群众性的养殖得不到应有的科学指导,所以产量丰欠波动很大。几年来,我们开展了青蟹人工育苗、幼体实验生态以及养成等实验研究。l卵子发生、卵巢发育以及卵巢发育过程中神经内分泌调控的研究这项研究不但与人工育苗有密切关系,而且还对青蟹的人工育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青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