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大陆均衡理论研究河西地区地壳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大陆均衡理论,对由艾里(Airy)大陆均衡模型计算的理论均衡地壳厚度(D)和实际布格重力异常反演得到的地壳厚度(M)进行比较,探讨北祁连河西地区的地壳均衡状态。结果表明,该地区理论大陆均衡地壳厚度均大于实际地壳厚度,地壳处于不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云贵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资料,用压缩质面法计算了这里的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的厚度,给出了等厚度图。 全区地壳构造在纵向上具双层结构,花岗岩层厚度约是整个地壳厚度的五分之一;在纵向上,以云南小江断裂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区地壳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厚;西部地区地 .壳构造十分复杂,总体上表现出其北部地壳较厚,南部较薄,地壳增厚带和地壳减薄带大致呈南北向相间排列。 并且指出欧亚、印度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的聚合是这里地壳变形的原因。最后还讨论了建立本 ‘区重力地壳构造模式的计算误差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少量稳定水准点无法建立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GNSS与水准融合建立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的方法。首先利用稳定水准点、GPS点初步建立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再根据各个水准点、GPS点的模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选取区域地壳垂直运动建模所用点;最后利用函数模型拟合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以山东及周边一等水准网以及CORS数据为例进行计算,证明该方法能够克服因水准点数量不足而无法建立模型的弊端,并提高区域地壳垂直运动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4~2015年湖北数字地震台网30个子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CCP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地壳厚度、泊松比及剖面AA′。结果表明:1)湖北地区地壳厚度总体趋势是西厚东薄,鄂西北、西南地区地壳厚度在45~55 km左右,鄂东地区地壳厚度在30~35 km左右;2)湖北地区泊松比值总体变化不大(0.23~0.27),说明这一地区岩石可能以中度组分为主;3)AA′剖面中出现“楼梯状”Moho面,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在武当山地区下方地壳的榴辉岩发生相变,使得相变后的下地壳密度改变而发生拆沉作用,因此鄂西地区地壳厚度发生陡变。  相似文献   

5.
利用全球地壳模型CRUST1.0提供的地壳密度、厚度等分层信息,计算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各分层引起的重力异常,并累加获取总体布格重力异常,最后与利用全球重力场模型EGM2008获得的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在大部分区域基本一致,布格重力异常变化在-600~20mGal之间,少数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说明CRUST1.0模型的精度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了三度体反演重力资料估算地壳厚度的公式。其优点是:1,正、反演可互相校核,使计算精度满足预定的要求;2,适用异常线复杂的地区;3,整个计算区只需一个起始点;4,易于编程序计算。  相似文献   

7.
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体现了长时间尺度上的岩石圈热学作用,可以反映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介绍了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的计算方法,探讨了这种方法的参数选取和影响因素,并对比了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与其他类型岩石圈厚度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的计算结果受地壳分层结构、岩石生热率、岩石热导率以及地表热流的影响;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地壳分层结构要结合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得出;地表热流较低(42mW·m-2)时,岩石圈地幔生热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非常显著,岩石圈地幔生热率变化0.02μW·m-3,地热学岩石圈厚度计算结果最高变化40km,岩石圈地幔热导率每变化0.2W·(m·K)-1,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15km;地表热流为60mW·m-2时,岩石圈地幔生热率每变化0.02μW·m-3,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3km,岩石圈地幔热导率每变化0.2W·(m·K)-1,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5km;地表热流增高1mW·m-2,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约增加3km;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与岩石学、地震学岩石圈厚度略有差异,其差异取决于流变边界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收集江西省和福建省共58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1-01~2012-12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估计,并通过插值得到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整体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以及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约为28~34 km,由内陆向沿海有起伏地逐渐减薄,赣南地区同福建沿海地区地壳厚度较薄,江西东部和福建西北部地壳较厚;泊松比约为0.21~0.28,由内陆向沿海逐渐增加,赣北地区泊松比值最低,低于0.23(波速比低于1.70),沿海地区泊松比较高,可达0.28(波速比为1.83)。并探讨了造成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的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跨襄樊-广济断裂带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资料,求取每个台站远震事件的P波径向接收函数,利用Pms谐波分析方法得到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特征,并采用H-κ-c叠加方法获得台站下方准确的地壳厚度和平均VP/VS值。地壳各向异性结果显示,整条测线的地壳各向异性平均分裂时差为0.275 s,位于断裂带以南扬子地块的地壳各向异性强度(平均0.344 s)大于断裂带以北的大别造山带(平均0.226 s)。大别造山带的地壳各向异性强度差别较大,最大值为0.46 s,最小值为0.06 s,且快波方向集中度低。扬子地块各向异性方向和强度分布较为集中,反映出较为稳定的地壳内部结构。研究区快波主体方向为NW-SE向,与断裂带主体走向和GPS方向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夹角,主要与早古生代的扬子地块北向俯冲有关。H-κ-c叠加结果表明,大别造山带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3.2 km)、地壳波速比偏低(平均值为1.74),说明其地壳物质组成以长英质和中性岩石为主,并揭示出基性下地壳的缺失;扬子地块的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为32.6 km)、波速比相对较高(平均值为1.78),说...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卫星重力资料反演地壳及岩石圈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外部重力场由地球内部物质分布所决定,由于地壳与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存在着较大的物性差异,利用重力资料可以确定莫霍面和岩石圈底面深度。基于上述结论,利用OSU91全球重力位模型数据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地壳和岩石圈厚度与地形相关,大陆地壳、岩石圈较厚,海洋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天然地震的PS转换波研究了北部湾陆缘地区的地壳结构特征.PS转换波测量表明:本区地壳内部存在4个明显的转换界面:PSC、PSG、PSM、PSM1,分别代表上地壳、中地壳底界以及Moho面(下地壳底界)和上地幔顶部的第一转换面.计算结果表明,本区上地壳厚约12 km,中地壳厚约9 km,下地壳厚约11 km,Moho面深约32 km.地壳厚度(或Moho面深度)由海向陆变厚(或变深),由内陆的灵山到海陆交界处的北海、合浦,Moho面深度(或地壳厚度)由34 km变为30 km左右.PS转换波测深结果还表明,本区内NE向钦防-灵山断裂、合浦-博白断裂以及NW向小董-合浦断裂向深部延至中地壳,属壳断裂性质.北部湾陆缘地壳性质上仍为陆壳,由陆向洋明显减薄,北部湾盆地发育于这一减薄陆壳的前缘,是由地壳进一步伸展减薄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华南地块及邻区2007~2012年609个地震台站记录的约900个5.7级以上远震事件,获得各台站的接收函数,通过分析接收函数的形态变化了解各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特征,然后再利用H-κ叠加搜索技术获得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复杂的变化,地壳厚度也表现出由沿海向内陆...  相似文献   

13.
回顾河南地区已有的主动源深探测成果,总结其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河南省中北部的华北板块表现为上中下3层的简单分层结构、镜像对称的深浅构造以及广泛发育的壳内低速体等地壳特征;南部的秦岭-大别褶皱带地壳表现为横向变化剧烈的速度结构、高速穹隆、大倾角的壳内反射界面以及呈隔档式褶皱的莫霍界面。2)华北盆地地壳厚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下地壳,上地壳厚度较为均匀。秦岭-大别褶皱带深部地壳不存在山根,反映了下地壳沿着莫霍面强烈的滑脱作用。3)河南省不同地区地震分布特征与地壳速度结构关系密切,濮阳地区地震分布受高速异常体控制,许昌地区地震受地壳介质与区域断裂的共同控制,南阳地区地震分布主要受地壳分层结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三度体直角座标向上延拓法计算了湖北及邻区的深部布格重力异常,结合地壳厚度分析了异常分布与深部构造的相关性。最后,对东部梯度带、深断裂、地震活动与重力异常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前新生代可划分为8个大地构造单元。区域地质、深部地质、地球物理及新构造研究表明,地壳和地幔深部的不均一性反映了该区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构成和大地动力学等方面的特点。地热和地磁资料表明,远东地区软流层顶部具有起伏形态的特点,最大深度200~250km,浅部仅100~140km,松辽盆地75~100km;在中国东北及亚太过渡带上地幔低速层厚度在0~100km之间变化,计算数据表明,本区地壳厚度为30~44km,变化幅度为14km。  相似文献   

16.
利用GPS水准对几个重力场模型计算的大地水准面进行了检验。利用WDM94模型编制了华北地区不同阶次的大地水准面起伏图,讨论了大地水准面起伏和该地区构造横向不均匀性的关系。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大地水准面由东向西逐渐降低,总体形态和本区地壳厚度呈镜像关系,且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大地水准面的梯度带和本区3种不同地形的分界带(华北平原,太行山区,鄂尔多斯块体)一致,其中115°(E)分界带和我国东部的主要地壳厚度梯度带一致;大地水准面零等值线的两侧是地震比较集中的地带。  相似文献   

17.
为了监视北京地区的地壳稳定性,北京测绘院对10多个基岩点和北京市区进行了多次沉降观测,结果表明香山点近10多年来高程变化只有几毫米,其重力效应可略而不计,但测点东北和东南方有两个较大的下沉区。用线积分法计算了两个局部沉降的重力效应,在沉降区中心其影响可达0.38μms^-2,但对香山点的重力效应非常小,完全可以忽略。因此得出如下结论:香山点观测到的重力变化不是地壳变形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普及国土资源科学知识,我们将分期介绍国土资源名称,以便您看到地质景观时参考,从而获得更多的地球和地质知识.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地壳厚度差异很大,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现代地壳测深的成果,重新研究了地壳重力均衡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提出了地壳与上地幔间实际存在的莫霍界面作为均衡补偿面的均衡原理和计算方法,对湖南地区的地壳重力均衡状态进行了计算,发现本区的历史地震分布与重力均衡异常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推导了用富里叶级数表示的地壳垂直形变场所产生的散度场公式。对华北地区30多年的资料及河西地区近期资料进行了计算,绘制出各时间段的散度等值线图,并对该区地震活动的散度场背景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如下认识:①在散度图象中正源区和负源区之间通常有散度密集带,零散度线恰好位于散度密集带;②散度密集带和地壳厚度变异带在分布上呈现一致性,且在多数情况下二者方向一致;③中强地震通常发生在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的零散度区,这里是地壳隆起和沉降的交汇部位;④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图象和地壳深部构造图象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