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武当、赵川隆-滑构造的结构组成及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武当、赵川隆—滑构造,分别由相当于内核、外壳、结合面的基底岩系、滑覆岩片和滑脱面(带)组成,其主要形成于华力西晚期—印支早期,是在扬子地块向北俯冲,武当—赵川地区总体向北伸展体制下局部隆升滑脱的产物。它们使矿源层成矿元素初步预富集,并起容(导)矿作用,而且控制区内金、银、锑、多金属矿床的产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梅城-寒婆坳地区位于湖南省涟邵煤田北段西部,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区内广泛发育紧密线状褶皱和一系列由南东往北西挤压形成的逆冲断层。依据野外观测及地质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几何形态,提出该区构造具有分带分段的特征,自北向南划分为北、中、南三个构造区带,自西向东分为西、中、东三个带。北段主体构造线方向为NE向,构造样式以叠瓦状逆冲断层为主;中段主体断层走向由NNE转为近SN向,以褶皱为主,推覆断裂为辅,局部发育白垩系红层;南段构造转为SN向,为一东翼被破坏的向斜。  相似文献   

3.
通过褶劈理化、叠加变形、褶皱和破裂等构造发育强度、构造形迹、岩性地层单元等研究认为,米仓山与龙门山结合部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带性,从北往南构造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大致可分为四个构造带。这种分带变形特征是由于秦岭、龙门山、米仓山不同时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主要受秦岭构造带控制,往南受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的改造和限制作用,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形成分带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西藏聂拉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在区域上以单一的叶理和单一的拉伸线理占主要地位,其变形带的组构主要反映了透入性的伸展变形;根据显微构造分析表明早期由北往南推覆,晚期由南向北伸展,且晚期表现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文中主要讨论了武当地区构造类型及控矿作用。构造类型基本包括伸展滑脱构造、推覆构造和脆性构造,分别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期。伸展滑脱构造主要存在于前印支期,挤压推覆构造存在于印支期,脆性断裂出现在印支晚期。多重韧性滑脱面出现在武当群地层形成时的不同构造岩性界面上;不同层次顺层伸展滑脱面(DF1—DF5)常出现在堆垛的构造岩性面上,并优先富集Au、Ag矿;逆冲推覆构造使先存滑脱面变形,伴随褶皱作用使成矿元素流动、搬运、富集。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东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盐相关构造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含膏盐碳酸盐岩层系为界,可以将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组合,盐下构造-层序组合由震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组成,属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主的沉积;盐层构造-层序组合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组成,属于一套含厚层膏盐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盐上构造-层序组合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白垩系组成,属于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川东北地区发育了一套独特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基底卷入叠瓦冲断强变形带、基底卷入与盐层滑脱叠合变形带、隐伏盐相关构造滑脱变形带、双重构造、堆垛式三角带构造和背冲断块构造等。由于该区盐岩层厚度相对较薄,盐岩层系总体作为一个大型滑脱层系,控制川东北地区的构造变形。川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变形机制包括区域挤压缩短作用、盐岩层塑性流动和滑脱作用、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重力滑动和重力扩展作用等。川东北地区与三叠系盐岩层系有关的构造变形控制该区油气圈闭样式,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7.
陕西“X”型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地区位于东亚三大地块的交接部位。其北是塔里木—中朝地块,其南是华南及东南亚地块,两者之间是土耳其—东伊朗—冈底斯狭长地块;西部之祁连、昆仑和松潘—甘孜褶皱系,呈楔状插入本区,其中昆仑—秦岭褶皱系向东经陕西秦岭延至武当隆起。从全国地质情况看,陕西地区处于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交接部位,由于其地质位置特殊,构造作用复杂,所以使该区地壳构成了特有的构造型式。最明显者是以佛坪地区为中心,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方面呈现出一个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向两组相互交叉的“X”型构造体系。对这种构造型式,有的学者形象地称它为秦岭“柴束构造”、“蜂腰构造”或“米字型构造”。  相似文献   

8.
扬子地台北缘武当推覆体结构模式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研究结果揭示了扬子地台北缘南秦岭造山带当地区基本构造特征为巨型推覆构造,命名为武当推覆体,该推覆体由北向南可分为汉江推覆岩席、十堰推覆岩席、杨坪推覆岩席,三台推覆岩席及银洞沟推覆岩席。各推覆岩席表现为由印支期前伸展环境下水平滑脱剪切作用所造成的堆垛的武当群岩系在印支期以来南、北两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历经褶皱-韧-脆性推覆和脆性推覆阶段的构造变形,形成由北向南逆冲推覆呈前展式结构的  相似文献   

9.
秦岭南缘大巴山褶皱-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董云鹏  查显峰  付明庆  张茜  杨钊  张燕 《地质通报》2008,27(9):1493-1508
秦岭造山带南缘的大巴山巨型逆冲推覆构造主要是在秦岭造山带板块俯冲碰撞造山与中、新生代以来陆内造山过程中长期复合作用形成的。详细的室内外构造研究表明,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可以巴山弧形断裂带为界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和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北大巴山自北而南依次由安康-武当推覆体、紫阳-平利推覆体、高桥-镇坪推覆体和高滩推覆体逆冲叠置而成。南大巴山则以镇巴-阳日断裂为界,分为北部的前陆冲断褶皱带和南部的前陆褶皱带。北大巴山主要是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和燕山期陆内逆冲推覆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南大巴山则主要是燕山期递进变形过程中的产物。构造变形北强南弱,北以冲断褶皱变形为特征,南以皱褶作用为主;北部褶皱紧闭复杂,向南渐变为宽缓的薄皮构造。逆冲作用在时序上具有由北向南扩展传递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红河—金沙江断裂带,根据地质结构的差异可分为北段羌塘向北叠瓦逆冲断裂带,中段三江—哀牢山向东叠瓦逆冲断裂带,南段河内—中建正反转走滑断裂带。北段和中段均由三组基本平行的叠瓦逆冲断层构成,显示以强烈挤压为特征,但后者相对较弱;南段则经历了古近纪由挤压反转为拉张,形成一些断陷构造,新近纪又反转为挤压,断陷转变为坳陷,形成河内、莺歌海及中建等坳陷。该南段的主断层为正反转构造逆冲带的前锋太平断裂带,与原先人们所认为的不相同。红河—金沙江断裂带的挤压特征总体上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其演化受特提斯构造活动所控制。断裂带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在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断坳结构盆地中油气显示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