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由丁梅华编著的《牙形石》一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牙形石的参考教材。牙形石的分析研究在国内的地质工作中受到普遍重视,它对正确确定地层时代和进行地层对比是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尤其是井下对比,牙形石的分析研究更为重要。在石油勘探和开发,层控矿床的研究等方面,牙形石的分析研究日益重要。《牙形石》参考教材的出版,为学习研究提供了方便条件。  相似文献   

2.
鲁西地区寒武纪原始真牙形石分类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桂春姚建新  纪占胜 《地质学报》2004,78(3):289-295,i001
鲁西地区晚寒武世地层发育,产有数量丰富、分异度大的原始真牙形石分子,经笔者研究,建立了2新属、2新种及2未定种Camconodontus rotundatus geo et sp.nov.,Camconodontus sp.,Laiwunodus lateronodus gen et sp.nov.,Laiwunodus sp.;对Das ytodus属进行了补充修订,建立了1新种Dasytodus posteronodus sp.nov.。这些属种的建立丰富了对已有原始真牙形石概念的认识。基于内部构造的观察,对原始真牙形石及部分易混淆的副牙形石进行正确的分类。以此为基础,分析、总结了这些分子外部形态上的差异,选用的分类原则和标准是从一般到特殊、特征明显程度逐渐降低,划分出了三类原始真牙形石和一类副牙形石,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早期真牙形石分类研究的复杂性,为早期真牙形石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崔智林  余向阳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1):51-55,T001
青海大通中寒武统毛家沟群产丰富的牙形石,共有7属8种,以原牙形石占优势,而副牙形石仅有少数个体。与华北和华南相比,这一组合所含副牙形石的比重明显降低,而且缺乏等类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国外牙形石研究动态作一概略介绍。如牙形石动物的生物分类位置,这是多年来尚未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这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牙形石器官属的研究,国际上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我们应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方法;关于牙形石古生态的研究开展得也很普遍。这些都是我国牙形石工作者值得注意的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5.
河北完县中、晚寒武世牙形石和三叶虫生物地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梅仕龙 《地层学杂志》1993,17(1):11-24,T002
<正> 华北寒武系三叶虫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历史悠久,目前已趋完善。但凤山期前的牙形石研究是牙形石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外学者对长山阶及以下地层中的牙形石研究甚少,仅Mller(1956)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美国以及Mller et Hintz(1991)对瑞典中南部的寒武系牙形石的研究成果。Miller(1980,1984)在美国西部相当于凤山阶的地层中建立了详细的牙形石带,迄今为止,尚无人在长山阶及之下的地层中建立牙形石带。在国内,安太庠(1982)研究了山东莱芜、河北涞水、辽宁复县和本溪等地的牙形石,并综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重新测制剖面和补充采样,系统检查和研究了崖脚剖面晚泥盆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牙形石生物地层。通过对在17个牙形石样品中获得的丰富的牙形石材料鉴定,厘定了一些重要牙形石分类。在此基础上,根据牙形石垂向分布特征,确定了带化石的层位。崖脚剖面五指山组上部和巴平组划分出7个牙形石带:五指山组上部为Palmatolepis graciliss辔moidalis带;巴平组下段分别为Siphonodella duplicate带,S.crenulata带,S.isosticha带,Scaliognathus preaanchoralis带和S.anchoralis带下部;巴平组上段为S.anchoralis带上部和Declinognathodas noduliferus noduliferus亚带;巴平组的牙形石带特征显示巴平组的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早期。巴平组地质时代的确定为不同相区层序地层划分,特别是对早石炭世斜坡相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笑媛 《贵州地质》1994,11(3):218-223
本文论述了贵州沿河土地坳中奥陶统牙形石生物地层,该地中奥陶统(十字铺组和宝塔组)地层发育,岩性以碳酸盐类为主,牙形石较丰富,其牙形石组合面貌与扬子地区基本一致,系属北大西洋生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8.
毛力  田传荣 《地球学报》1987,9(3):159-170
本文记述的牙形石动物群,均产自西藏林周县麦隆岗村的上三叠统麦隆岗组顶部,共计8属20种。其中Epigondolella属在此剖面上产出丰富。根据该属的不同种和种群特征,该牙形石动物群可明显地划分出4个牙形石组合带,自下而上:Epigondolella multidentata带,E.sp.C带,E.postera带,E.bidentata带。这些牙形石带,时代属中晚诺利期。  相似文献   

9.
在简要回顾牙形石动物分类位置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近十年来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英国古生物学家们通过牙形石动物的软体解剖学研究,发现眼睛、脊索、神经索、肌肉组织、尾鳍等软组织;牙形石分子硬体组织学研究揭示了细胞状骨骼、球状钙化软骨、类珐琅质及牙质等硬组织。新的证据表明牙形石动物是脊椎动物,从而将脊椎动物的历史向前推移了40~50Ma。  相似文献   

10.
贵州西南部“法郎组”牙形石及其时代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杨守仁  刘疆 《地层学杂志》1995,19(3):161-170,198
根据近年牙形石研究,在“法郎组”中从下而上识别了3个牙形石带:1、Neogondolellapolygnathiformis-Neogondolellamaantangensis组合带;2、Neogondolellapolygnatiformis-N-eogondolellatadpole组合带;3、Neogondolellapolygnatiformis带。根据牙形石N.excelsa谱系演化、牙形石发展事件、牙形石分带及其与国内外的牙形石带对比,论证了“法郎组”的时代,“法郎组”可解体为瓦窑组和竹杆坡组,全属晚三叠世卡尼期,而不是拉丁期。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牙形石颜色与有机质成熟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怀诚  黄籍中 《沉积学报》1986,4(3):127-137
一、牙形石颜色指标的石油地质意义有机质成熟度是研究和预测油气的重要参数之一。由于泥质岩类广泛含有镜质体,其反射率值是最佳标志。丙碳酸盐岩基本上不含镜质体,这就难于获得成熟度的资料。牙形石的颜色变化正好补充这一不足。牙形石的颜色变化是由于牙形石内部的有机质在  相似文献   

12.
实践证明,牙形石在划分志留纪地层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笔石.但它对划分和对比介壳相志留纪地层中的作用又优于笔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欧洲、北美志留纪牙形石生物地层经Walliser,O.H,Aldridge,R.J和Rexroad,C.H.等人的研究,已初步建立了这些地区的志留纪牙形石系列.我国志留纪地层分布广泛,特别是介壳相志留纪地层.这就为志留纪牙形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永德梯子坡剖面丁家寨组发现早二叠世牙形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成峰 《云南地质》2003,22(2):196-199
测制永德县梯子坡剖面时,首次于丁家寨组顶部灰色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层中发现丰富的早二叠世牙形石。根据牙形石组合,提出丁家寨组上部(至少顶部)存在下二叠统沉积。  相似文献   

14.
笔者等对广西南垌五指山组、巴平组下段所产丰富的牙形石进行了系统的检查和研究。经研究表明,南垌剖面巴平组下段20~30层牙形石系统演化特征与早石炭世杜内期牙形石快速演化类群的系统发生、谱系演化十分相似。且化石组合特征也颇为一致。依据它们在剖面上的垂向分布特征和牙形石带分子首现为标志,将巴平组下段划分为10个牙形石间隔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iphonodella duplicate sensu Hass,S cooperi morphotype 1,S.obosoleta,S.sandbergi,S.quadruplicata,S.lobata,S.crenulata,S.isosticha,Gnathodus delicatus,Protognathus preadelicatus.其中,Siphonodella duplicata sensu Hass,S.cooperi morphotype 1,S.obosoleta,S.quadruplicata,S.lobata,S.isosticha,Gnathodus delicates,Protognathus preadelicatus为新建化石带。重要的是,进一步补充完善和确定了本区早石炭世早期牙形石S.sandbergi,S.crenulata,S.isosticha,Gnathodus delicatus,Protognathus preadelicatus带垂向分布特征和带分子首次出现位置等内容。这一划分方案为进一步精细地层对比提供了翔实资料。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物成因磷灰石的氧同位素信息能够重建古海水温度,尤其是牙形石,结合其在生物地层学上的研究,它的数据解释具有明确的古环境意义。牙形石微小的个体一直是其精确地球化学分析的限制因素。作为对牙形石微区原位氧同位素测试方法的探索研究,本文利用Cameca IMS--1280 型二次离子质谱仪对牙形石进行了微区原位氧同位素组成测试,通过分析得到可靠的古表层海水温度 ( SST) 记录,表明从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SST 存在明显的上升过程。相比常规Ag3PO4 实验方法,牙形石微区原位氧同位素分析方法更加快速,而且能够有效避免牙形石易受到污染的部位,获得更为可靠的牙形石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16.
牙形石是一类在地层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古生物化石。但由于牙形石鉴定中存在诸多重要、却难以定量分析的“模糊特征”,使得牙形石的鉴定和分类工作长期依赖于古生物工作者的经验。利用数学中的非线性方程将这些“模糊特征”进行数学描述,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反向传播算法设计出一套多隐含层的前馈网络分类器,对这些“模糊特征”进行分类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牙形石的进一步数值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青海大通中寒武统毛家沟群产丰富的牙形石,共有7属8种,以原牙形石Jiangshanodusaf.triangulus、Gapparodusbisulcatus、Phakelodustenuis占优势,而副牙形石Westergaardodina、Prooneotodus仅有少数个体。与华北和华南相比,这一组合所含副牙形石的比重明显降低,而且缺乏Laiwugnathus、Furnishina等类型(图版1)。  相似文献   

18.
张再天  孙亚东  赖旭龙 《地球科学》2018,43(11):3955-3975
我国西南地区海相中-上三叠统沉积记录良好,但晚三叠世卡尼期牙形石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较为薄弱.通过对云南省罗平县和贵州省贞丰县、关岭县等地4条剖面的杨柳井组、竹杆坡组以及瓦窑组进行高精度的牙形石采样,以及牙形石生物地层学和系统分类学研究,共描述牙形石3属23种.结合前人研究材料,由下至上共建立了8个牙形石带,分别为:Paragondolella foliata带,Quadralella polygnathiformis带,Quadralella tadpole带,Quadralella praelindae带,Quadralella aff.auriformis带,Quadralella robusta带,Quadralella noah带和Quadralella ex gr.carpathica带.以此为基础,对西南地区卡尼期地层进行区域内和跨大区的对比和划分研究以及对牙形石分子演化规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贵州青岩剖面的青岩组之上,原被认为是拉丁期的垄头组下部的层段中发现了牙形石动物群,除少量的分枝分子外,都归属于Neogondolella属,可鉴定为4个种,即Neogondolella bifurcata,N.constricta,N.mombergensis和N.navicula.建立了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是Neogondolella bifurcata带和N.cinstricta带.牙形石面貌证明这段地层在时代上非常接近但尚未进入拉丁阶,属于安尼期中晚期,进一步的牙形石工作将很有可能在目前发现的牙形石层段的上部寻找到安尼阶和拉丁阶之间的界限,从而为青岩阶顶界的限定提供可靠的牙形石证据.此外,牙形石的发现还初步实现了青岩阶2大主导门类化石--牙形石和菊石在同一剖面的直接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吴奎  童金南  李红军  田力  邹亚锐  梁蕾  赵璧 《地球科学》2022,47(3):1012-1037
古-中生代之交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包括“Pangea”大陆的解体、大火成岩省的喷发、晚古生代大冰期的消逝、极端高温事件、两次生物大灭绝以及迟缓的生物复苏等.牙形石作为该时期主要的标准化石,是进行地层对比以及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研究的重要依据.近些年,此阶段的牙形石相关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这些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为人们进行高精度的地层对比、定量重建该时期地球的生物及环境演变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系统地对该时期全球牙形石的研究,包括牙形石的生物学、地层学以及地球化学研究等进行了总结,也提出了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随着更多技术手段的开发以及更多基础材料的发现,将加强研究人员对该时期牙形石演化的理解,必然也会在研究这段地质历史转折与突变期的古海洋、古环境、古生物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