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饵料种类和摄食水平对中国对虾蜕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鱼肉、虾肉、蛤肉、沙蚕、配合饲料和以上 5种饵料的等干重混合物投喂体重为 ( 1.5 3 0± 0 .0 47) g的中国对虾 3 0d ,并对体重分别为 ( 2 .988± 0 .2 0 0 )g ,( 7.960± 0 .45 0 ) g ,( 14 .177± 0 .868) g ,( 19.0 12± 1.413 )g 4个规格的中国对虾采用配合饲料分别按每天体重 0 % ,0 .5 % ,1.0 % ,1.5 %和过量 5个摄食水平进行投喂 2 8d ,对中国对虾的蜕皮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 ,饵料种类对中国对虾的蜕皮次数 (MT)、蜕皮量、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及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都有显著影响。实验期间中国对虾的蜕皮次数范围为 2 .3 1~ 3 .98次 ,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为 1.16%~ 2 .72 % ,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为 0 .14 1~ 0 .488g。不同摄食水平对中国对虾的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及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前者随摄食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后者随摄食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摄食水平对 ( 2 .988± 0 .2 0 0 ) g的对虾的蜕皮次数 (MT)和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的影响较大 ,而对其余 3个规格的对虾影响较小。摄食水平对对虾每次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及单位体重每次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的影响仅表现为饥饿或较低摄食水平与其它摄食水平差异显著 ,而更高的摄食水平对它们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蜕皮激素是甲壳动物主要的内分泌物质之一,属蜕皮甾类(MH),具有特异的生理功能。目前的资料对蜕皮激素可以诱导蜕皮的看法比较一致;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它能加速蛋白质和DNA的合成(罗日祥、王玉英,1984; Lowe, M. E., D. H. S. Horn and M. N. Galbraith, 1968; Neufeld, G、J., J. A. Thomson and D. H. S. Horn, 1968),但论据还不够充分。对于蜕皮激素在虾体各组织中的分布,Gorell, Gilbert and Siddall(1972)用同位素标记示踪的方法在Orconectes virilis 作过研究。Chang and O’connor(1978)对粗腿厚纹蟹(Pachygrapsus crassipes)各组织中的蜕皮激素作过定性定量的研究。为了探索蜕皮激素在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体内的生理功能,本文报道了以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对虾各器官组织中的蜕皮甾类含量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3.
去眼柄对凡纳滨对虾稚虾蜕皮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去眼柄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稚虾蜕皮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在水族箱内进行,实验对虾的初始体重约为2.26g,投喂的饲料为人工配合饲料,实验持续40d.实验结果如下:1.在本实验条件下,去眼柄显著加快了凡纳滨对虾稚虾的蜕皮,蜕皮周期由原来的14.6d缩短到11.4d(P<0.05);2.在本实验条件下,去眼柄凡纳滨对虾稚虾的摄食率(FId)和食物转化效率(FCEd)分别比正常组低7.91%和6.23%,特定生长率(SGRd)比正常组低14.74%,但经检验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在本实验条件下,去眼柄对虾用在蜕皮的能量比正常组高54.39%,经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其他各部分能量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去眼柄缩短了对虾的蜕皮周期,但对对虾的生长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利用交尾雌虾,采用温差刺激、药物刺激对养殖交尾雌虾和海捕交尾雌虾进行蜕皮实验,使交尾雌虾的精荚随蜕皮而脱落,然后对蜕皮对虾再次进行精荚移植,来建立特定杂交组合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家系。实验结果表明,养殖交尾雌虾蜕皮实验中,在只有温差刺激的条件下,对虾蜕皮率为30%,且对虾成活率为100%,说明温差刺激在保持对虾较高存活率的情况下,可以促使中国对虾蜕皮;在温差刺激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刺激,不同茶籽饼质量浓度梯度下对虾的蜕皮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虾蜕皮率也随之增加,3个茶籽饼质量浓度(30,60,90 g/m3)下的对虾蜕皮率分别为40%,60%,70%,茶籽饼质量浓度为0的对虾蜕皮率与60,90 g/m3质量浓度下的对虾蜕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对虾的死亡情况看,当药物质量浓度达到90 g/m3时,对虾出现死亡,经x2检验表明,90 g/m3质量浓度与0~60 g/m3质量浓度下的对虾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海捕交尾雌虾蜕皮实验中,对虾蜕皮率不高,只有在药物质量浓度为30,90 g/m3条件下才有对虾蜕皮,蜕皮率仅为20%,10%;每个药物浓度下均有对虾死亡,死亡率随着茶籽饼质量浓度升高而升高,不同药物浓度下的对虾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对蜕皮后雌虾进行精荚移植,共获得18个中国对虾家系,平均受精率和平均孵化率分别为51.2%,88.6%。本研究通过对交尾雌虾进行蜕皮后再交尾,获得了不同杂交组合的中国对虾家系,为进一步的中国对虾家系选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蜕皮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蜕皮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在水族箱内进行,实验对虾的初始体重为(0.553 2±0.000 1)g,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的蜕皮周期有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S10能明显抑制对虾的蜕皮,S2则能促进对虾的蜕皮,前者较后者蜕皮周期延长4.97 d;(2)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S4和S7两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最大,分别大于S0组28.11%和22.6%,并且与S0和其他处理组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的摄食量有显著影响(P<0.05),S4和S7两组分别高于S0组15.96%和11.46%;(4)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但S4和S7两组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频率的盐度波动模式下,中国明对虾稚虾的蜕皮、生长和能量收支.实验结果表明:(1) 盐度波动D4(对虾在高盐度水平下处理4 d,降至低盐度水平处理2 d后回到高盐度水平,依次往复,D4表示在高盐水平停留4 d,其它略同)和D6组对虾的蜕皮率分别比恒定盐度D0组高12.9%和17.4%,且D6组和D0组间对虾的蜕皮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 盐度波动D4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4个盐度处理组(P<0.05);(3) 盐度波动组和恒定盐度组间对虾的摄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4) 盐度波动D4组对虾的食物转化率显著高于恒定盐度D0组26.9%(P<0.05);(5) 盐度波动D4组对虾用在生长的能量比例显著高于恒定盐度D0组25.6%,(P<0.05);对虾用在蜕皮上的能量比例以D6组最高,D4组次之,且D6组与D0组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虾用在呼吸和排泄上的能量比例各处理组间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而用在排粪上的能量比例差异则不显著(P>0.05).D6组对虾较高的蜕皮能表现出较高的蜕皮率;D4组对虾较高的生长能是其生长较快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甲壳类生长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壳类动物是需要蜕皮才能生长的一类特殊生物,因而其生长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到蜕皮相关基因和肌肉生长相关基因。蜕皮相关基因主要有蜕皮抑制激素(MIH)基因、高血糖激素(CHH)基因、蜕皮激素受体(EcR)基因、维甲酸-X-受体(RXR)基因和E75基因等;肌肉生长相关基因主要有肌动蛋白(actin)基因、肌肉生长抑制激素(MSTN/GDF11)基因和p38基因等。本文对这些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有待加强的几个研究方向,以期为展开甲壳类生长相关基因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几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中国对虾存活、生长和蜕皮的影响;连续测量了中国对虾各期溞状幼虫和糠虾幼虫蜕皮间期的体长变化。实验数据经数理统计,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的饲养密度、投饵量和换水率对中国对虾的存活有显著的影响(α=0.05)。较高的密度、投饵过量和换水不足的综合效应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氨氮和pH超出允许的范围。2、水体溶解氧含量降至临界水平是对虾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对虾存活的限制因子。3、当摄食不足时,中国对虾会表现出蜕皮后零生长、负生长。4、第一、二、三期溞状幼虫在蜕皮间期内身体分别能延长12%,11%和7%。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加强对虾养成期管理的建议;讨论了对虾蜕皮后体长不增加或体长缩短这一现象、机理以及该现象在对虾养成管理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虾配合饵料添加维生素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维生素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加以试验,配备5个不同维生素水平(0,0.27,0.54,1.1,2.1%)的饵料试验组,经较长期的室内饲养试验以考察混合维生素对对虾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随着添加维生素份量的增加,对虾的成活率也增高,增重倍数也提高。这就表明,维生素(在试验范围内)有降低对虾死亡率、促进生长的作用。维生素促进生长的效应最敏感区间是0~0.54%,在此范围内,维生素的少量增加也能明显地提高其生长效果,而维生素在1.1~1.2%范围内,增重曲线就逐渐趋向平坦,表示2.1%的添加量接近维生素的最适添加量。 维生素还有降低饵料系数的作用,在试验范围内,随着维生素的增加,饵料系数也降低,最低可达2.48。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稚虾蜕皮、耗氧率、排氨率和排尿率的影响。实验以D_1蜕皮期的对虾为实验材料,虾的初始湿体重为(2.485±0.303)g,实验设盐度29为对照组(用C表示),4个不同的盐度波动幅度(分别为2、4、6、8)为处理组,分别用S2、S4、S6和S8表示,每个处理设10个重复。实验分别于降低盐度和恢复盐度至29的不同时间点采样,测定对虾的耗氧率、氨氮和尿素的排泄率,实验持续7 d。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降低盐度后,S4组、S6组及S8组对虾的蜕皮整体提前1 d,且S6组对虾的蜕皮较为集中;(2)降低盐度后,所有处理组对虾耗氧率均呈现先下降后随着蜕皮到来逐渐升高的趋势,且降盐后S4组和S6组对虾耗氧率的下降速度最快(6 h),在升盐过程中,仅对照组在6 h和S4组在6 h和12 h处对虾的耗氧率与升盐前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3)对虾的排氨率呈现出盐度波动后下降的趋势(S8组除外),并随蜕皮期的到来升高(S4组除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S4组、S6组对虾的排氨率较低,S8组对虾的排氨率较高;(4)对照组和S8组对虾的排尿率同样表现出与蜕皮高峰相吻合的关系,而S2组、S4组及S6组对虾的排尿率在降盐24 h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对虾病原菌抑菌药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药敏纸片法研究了48种化学疗剂对中国对虾红腿病病原菌(包括Vibrio alg-inolyticus,V.campbellii,V.parahaemolyticus,Proteus vulgaris及未确定的海洋弧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氯霉素(30μg/片)、磺胶药+TMP(25μg/片)和呋喃妥因(200μg/片)抑菌力最强、抑菌谱最广;红霉素(15iu/片)、土霉素(30μg/片)无明显抑菌作用。对27种中草药水浸液以平板点种法试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乌梅、石榴皮、五味子的水浸液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可用于配制防病药物饵料。5,7—二氯-8-羟基喹啉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药物平板点种法最小抑菌浓度为25mg/L,药浴法有效抑菌浓度低于5mg/L。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体内20-羟基蜕皮酮含量与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完成变态后的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体内20-羟基蜕皮酮(20-HE)含量进行了周年测定。5~6月,全虾抽提液中20-HE的质量分数以体长为0.8cm的仔虾为最高(47.96±3.94)×10~(-9)(m/m)。血淋巴中20-HE的质量浓度在6~8月(平均为22.66ng/mL)和11月(25.93±3.44ng/mL)较高,翌年3月最低,为8.29±1.40ng/mL。呈现出20-HE含量与蜕皮生长和促进卵母细胞早期发育及精子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使用悬浮絮团发生装置(对照组未使用),设置空白对照组、芽孢杆菌(Bacillus sp.)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检测养殖环境中水质指标、细菌数量和对虾生长指标,评估添加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养殖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芽孢杆菌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的氨氮浓度在实验前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中后期,亚硝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物絮团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添加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能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浓度。芽孢杆菌组、共同添加组水体中芽孢杆菌数量显著大于对照组、产纤维素酶菌组(P0.05);芽孢杆菌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的弧菌数量在实验后期都低于对照组,对虾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换水比例较对照组低30%。结果表明: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的添加,能增加和维持水体中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改善养殖环境,促进对虾生长,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饵料系数。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变态存活率、产卵量、成体头胸部长和体长为指标,研究了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不同浓度和配比对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生长发育和产卵量的影响,以期探索培养太平洋纺锤水蚤最适合的饵料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在饵料浓度(碳含量,下同)为1.70μg/cm3,配比为2∶1时,其变态存活率最高,可达到92.62%;在饵料浓度为4.25μg/cm3,配比为1∶2时,产卵量最高,雌体平均日产卵量可达47.1±2.7个;在饵料浓度为1.70μg/cm3,配比为2∶1时,成体头胸部长和体长均最长,分别为932.9、1 252.3μm.太平洋纺锤水蚤生长和发育的最优饵料组合为球等鞭金藻与海洋原甲藻浓度为1.70μg/cm3,配比为2∶1.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指标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初始体重(4.00±0.03)g的凡纳滨对虾为对象,在对虾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10~7、1×10~9和1×10~(11)cfu/kg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以对虾商品饲料为对照组,养殖42d。实验结束后,测定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情况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研究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除了枯草芽孢杆菌1×107cfu/kg添加组,其余添加组中凡纳滨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消化率(P0.05)显著提高,在添加浓度为1×109cfu/kg时各指标取得最大值。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提高凡纳滨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总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血清蛋白浓度等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且均在添加浓度为1×109cfu/kg时各指标取得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当浓度的益生菌可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当益生菌的添加浓度为1×109cfu/kg时,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幼蟹维生素C营养需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每100g等氮、等能纯化饲料中分别添加0,100,200,400,800,1 000mg维生素C(Vc)多聚磷酸酯(LAPP),用这样配制成的试验饲料饲喂已淡化5d的河蟹大眼幼体及后续幼蟹25d,探讨Vc对大眼幼体和幼蟹生长、存活、蜕壳频率及抗逆性的影响,同时探明幼蟹对Vc的适宜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Vc添加量为100~400mg/100g时,可以保证幼蟹正常生长、存活和蜕皮,尤其以投喂添加Vc200mg/100g(C2组)和400mg/100g(C3组)饲料的Ⅲ期幼蟹增重率、存活率和平均蜕皮频率较高,其中C2组(上述各指标值)分别为516.18%,62.83%,2.58,C3组分别为458.89%,66.17%,2.61;饲料中缺少Vc时(如C0组),Ⅲ期幼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平均蜕皮频率最低,分别为265.31%,26.67%和2.26.饲料中Vc的添加量达到800mg/100g(C4)和1 000mg/100g(C5)时,幼蟹的蜕皮反而受到抑制,平均蜕皮频率降低,蜕皮周期延长,且存活率降低,到Ⅲ期幼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平均蜕皮频率在C4组分别为355.7%,31.33%,2.39,在C5组分别为307.53%,28.56%,2.19.此外,各处理组幼蟹对抗逆性影响的试验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饲料中添加Vc能提高幼蟹的耐低氧能力和耐pH突变能力,而对耐盐度突变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为保持幼蟹良好生产性能,饲料中添加的Vc?  相似文献   

17.
养殖水环境中的离子浓度会因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发生波动,对凡纳滨对虾的摄食、存活和生长产生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Ca~(2+)/Mg~(2+)保持在1∶3左右,以恒定Ca~(2+)浓度150 mg/L、Mg~(2+)浓度450 mg/L为对照组(CC0组),4 d为一个离子浓度波动周期,分别以Ca~(2+)浓度100 mg/L、Mg~(2+)浓度300 mg/L和Ca~(2+)浓度45 mg/L、Mg~(2+)浓度135 mg/L为离子浓度波动处理组(CCM1组和CCM2组),研究Ca~(2+)、Mg~(2+)浓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稚虾生长和鳃中能量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Ca~(2+)、Mg~(2+)浓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稚虾的存活无显著影响。在CCM1组中,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FCE)、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CC0组和CCM2组对虾(P0.05),蜕皮率也达到最高,但蜕皮率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检测出的21种能量代谢物质中,丙酮酸等3种能量代谢物含量随水体Ca~(2+)、Mg~(2+)浓度波动幅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在CC0组对虾体内含量较高;草酰乙酸等4种能量代谢物含量随水体Ca~(2+)、Mg~(2+)浓度波动幅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在CCM1组对虾体内含量较高;NAD+等14种能量代谢物含量随水体Ca~(2+)、Mg~(2+)浓度波动幅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NADP+、环腺苷酸、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的含量变化达到显著水平(P0.05)。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性Ca~(2+)、Mg~(2+)浓度波动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具有生长差异,且在能量平衡上产生积极响应。适宜范围内的Ca~(2+)、Mg~(2+)浓度波动,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这与其能量储备和平衡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维生素C(Vc)和免疫多糖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Boone)生长、饲料利用和虾体主要成分的影响进行了为期8周 的生长实验。采用2因素实验设计 ,其中Vc设2个水平(0,120mg/kg饲料) ,免疫多糖为3个水平(0,1 ,2g/kg饲料)。结果表明 ,饲料中不添加Vc时 ,体质量增长随着饲料中免疫多糖添加浓度的提高而显著提高(P<0.05) ;而当饲料中Vc浓度增加到120mg/kg饲料 ,体质量增长并不随免疫多糖浓度的提高而显著上升(P>0.05) ;饲料中添加Vc的各组体质量增长显著高于未添加Vc组(P<0.05)。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能显著降低凡纳滨对虾的饲料系数(P<0.05) ,提高对虾的蛋白质效率(P<0.05) ;对对虾体主要组成成分的分析表明 ,对虾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受免疫多糖和Vc添加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秦浩  李玉全 《海洋与湖沼》2014,45(4):834-838
为探讨生存密度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中国明对虾仔虾为材料,设置300尾/m2(DL)、600尾/m2(DA)、1200尾/m2(DH)3个密度梯度,鲜活卤虫和人工配合饵料2种饵料及饱喂(FF)、少喂(LF)、不喂(NF)3个投喂丰度,测定中国明对虾的体长增长、存活率,以及投喂前、投喂时、投喂后对虾之间的争斗行为等指标。结果表明,仔虾间的争胜行为随生存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生长和存活率逐渐降低;饵料种类和丰度能显著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P0.05)。结果显示,生存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会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投喂鲜活饵料有利于提高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20.
以初始体重(1.57±0.04)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包膜丁酸钠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在对虾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25%、0.5%、1%、2%和3%的包膜丁酸钠作为6种实验饲料,进行投喂,养殖实验进行42d。研究表明,包膜丁酸钠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各包膜丁酸钠添加组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和3%添加组对虾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1%、2%和3%添加组对虾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1%、2%和3%添加组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0.5%添加组SOD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1%、2%和3%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0.25%添加组对虾血清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添加组(P0.05),与1%、2%和3%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1%添加组对虾血清中溶菌酶(LSZ)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其余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上述结果,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包膜丁酸钠可以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饲料中包膜丁酸钠的适宜添加量为2.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