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普通民众对汶川MS8.0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程度,并为政府防震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结构体系设计了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调查问卷,主要指标体系包括地震灾害知识、防震减灾技能、自救互救和震后信息传播等4个方面。基于权重和赋分,构建了指标体系各部分评价模型和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总体评价模型,以此来计算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得分。测评结果表明:1)勉县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与能力均处于不及格水平;2)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民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最差,对地震灾害知识的了解水平次之,而震时及震后自救互救与震后信息传播2个层面稍好一些;3)普通民众对地震知识和观点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对复杂、抽象的地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地震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深层次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从震后民众获取地震灾害信息的主渠道来看,加大政府关于地震灾害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力度以及使地震信息公开透明化是降低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了解普通公众对地震灾害感知程度,为减少灾害损失和区域防震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四川汶川8.0级地震陕西南郑灾区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结果表明:(1)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公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最差,地震灾害知识和震后情绪与信息的传播较差,自救互救实况较好,综合水平与能力还很不理想;(2)普通公众掌握的地震知识准确性和理解深度还有待加强;(3)增强区域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公众掌握防震减灾技能的程度及普通公众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4)当地政府的针对性宣传和权威媒体的报道是震后公众获取地震灾害信息的主要渠道,因而推进政府地震灾害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是减轻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使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汶川灾区陕西勉县民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结论如下:①灾区民众对汶川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综合得分率偏低;②研究区女性的地震灾害认知程度和地震灾害的响应水平与能力略高于男性;③公职人员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水平得分率最高,工商业者在地震灾害知识4个变量上的得分率均较低;④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面临汶川地震灾害的巨大冲击时,认知与响应能力总体上随年龄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41~50岁年龄段人群出现明显反弹现象;⑤受教育程度与认知与响应综合水平及地震灾害知识间的正相关最强,与防震减灾技能和情绪、信息传播2个变量间的相关性稍弱,与灾时自救互救实况没有相关.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民众地震灾害认知特点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市民众的地震灾害认知水平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北京民众对于地震灾害知识的掌握水平非常有限,部分民众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不足; 在防震减灾技能方面,民众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好,基本上都能够正确认识和掌握紧急避震的注意事项及震后的救人技巧等; 北京民众整体的防震减灾意识较强,都希望多了解掌握一些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且绝大部分民众都能认识到邻里、社区或单位的自救互救在应急救灾方面的重要性。北京民众对地震灾害知识的认知水平具有群体差异性,男性整体认知水平要稍好于女性; 受教育程度、年龄均对民众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影响。除继续加强传统传媒渠道对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外,加强学校正规教育中的灾害教育渗透和通过互联网及手机等现代通信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也应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雄安新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在中小学校园内开展情况及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和需求,课题组2020年年底在雄安新区3县选取部分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雄安新区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关注度较高且参加意愿较强,对地震应急避险知识认知水平较高,在地震预警常识、地震谣言辨别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震后救援、自救互救认知...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中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防震减灾知识在中学校园中的普及情况以及中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开展了针对北京市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情况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北京市中学生对自救互救知识、避震逃生技能、地震预报方法感兴趣;对地震预报工作、地震谣言、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演练认知程度不高;近1/3的北京市中学生对现有的科普作品形式创新性不认同;影视、动漫是北京市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科普活动形式。本次调查为地震科普工作者探讨适合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方向以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形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德阳市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初步分析了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一些整体特点,主要结论是:1)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尚不理想。2)从青少年到老年,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几种能力均先逐渐增强后又逐渐减弱,各方面能力最好的是19~25岁的青年人,少年和老年人最差;在地震灾害认知程度方面,部分中壮年人群明显没有预期的好。3)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认知和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4)女性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与能力明显不如男性。5)民众的地震灾害知识水平和防震减灾技能掌握程度显著影响着其震时及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且以后者的影响更为突出。6)广播、电视、报纸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各类官方传媒,以及当地政府的针对性宣传是灾区民众获取防震减灾知识的两个主要途径,而学校正规教育则未能如期取得可以显见的优势。灾区民众在汶川大地震发生2个月后所拥有的防震减灾知识中,有相当大的数量是该次地震发生后才刚刚获得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加强该地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与教育的策略或建议  相似文献   

8.
孙国学  孙晶岩 《山西地震》2007,(4):34-36,39
文章从如何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和抢险救灾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想法和建议。对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能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内陆地震》2005,19(2):169-169
为了不断推进我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社会民众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防震减灾意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完成了我区首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由防震减灾科普馆、乌鲁木齐水磨沟地震台和地震活断层剖面三部分组成。其中,防震减灾科普馆由防震减灾知识图片区、影视区、模拟震动区、地震观测仪器陈列区、自救互救知识区和新疆主要地震构造及地震震中分布沙盘六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0.
详实介绍了厦门市在地震宣传及救援方面取得的一些经验成果,包括采用多种手段对城市居民进行防震减灾常识教育,使居民具备应有的防震知识,使人们懂得避震的时机、方法,并在城市地震安全区设置避难场所,使居民能够在有组织、有目的的情况下进行自救互救,在对居民进行地震常识教育的同时,还注重对骨干的培训和组织演练,确保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使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1.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山东省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科普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对于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限,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不足,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加强,应急救护技能掌握水平和震时避险原则认知水平不高;(2)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应急避险与技能、地震预报与预警、地震谣言识别及建筑抗震等方面的科普内容需求度较高;(3)山东省公众最期望获取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线上的新媒体APP或网站,对于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科普讲座、科普馆参观等线下活动的意愿较强。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文对地震科普工作给出了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少震弱震的江西萍乡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该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的现状及特点,讨论了相应的防震减灾宣教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当地民众对本地灾害的认知情况与灾害的实际发生频率基本一致;对地震等本地少发灾害影响的认可性不高。2)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薄弱,对地震灾害基本概念了解不足,地震谣言辨识能力差,基本防震减灾技能掌握不全面。3)获取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主要通过新闻媒体和学校。4)民众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的意愿强烈。因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对于提高当地民众的防震减灾技能和灾害意识,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城市承受地震灾害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其薄弱环节是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是一个涉及到社会、人文、管理等学科的系统工程,因此建立一个符合该系统特点和客观规律的评估体系就需要综合各学科知识,考虑各种社会影响因素,就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完善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的理论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4.
鲁西南地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及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鲁西南地区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的认知情况及需求,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鲁西南地区典型城市菏泽市开展了此次研究。研究发现,该地区中小学生总体上在地震科学常识、地震部门工作内容以及避震救助技能和识别谣言能力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部分题目上也存在认知度较低的状况。在防震减灾科普的态度和需求偏好方面,97.04%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大部分学生还是偏好传统媒体的渠道与形式。另外,在示范与非示范学校、城区与乡镇学校、中学与小学的对比中,发现了明显的群体差异性。本次调查对今后开展山东全省公众的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及需求状况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城市震害高危害小区的研究和GIS的实现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帅向华  成小平  袁一凡 《地震》2002,22(3):113-119
论述了在城市地震灾害中如何考虑诸方面因素来评价城市的灾害轻重分布情况。中建立坑危害小区分析模型,设想将城市划分等面积网格,给每个单元网格赋予灾害指数,以确定城市中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域,为求灾指挥提供决策信息。同时,将高危害小区的模型研究结果转化为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的GIS模型。该研究结果已应用于泰安市防震减灾示范研究项目中。  相似文献   

16.
朱宝霞  申文庄  马明 《中国地震》2014,30(3):373-381
公众是实现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以下简称地震重防区)防震减灾工作目标、提升社会防震减灾能力的主力军,而公众对地震重防区的认知与防震减灾宣传密不可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公众对地震重防区和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低、公众的防震减灾素质有待提高、防震减灾宣传针对地震重防区的内容不够全面、宣传方式和手段不够多样化等问题.据此,提出建议:强化地震重防区宣传,丰富防震减灾宣传内容;防震减灾宣传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复杂体系,对它的评估也是涉及到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问题。对城市承受地震灾害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其薄弱环节是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已有的防震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数据项,提出一个简化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快速评估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2018年台湾海峡MS6.2地震造成的社会影响作为主要调查内容,选取了福建省东山县普通群众作为调查对象,从震时人的感觉、灾时应急避险情况、社会心理、防震减灾及地震预警知识普及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东山县居民地震应急避险情况及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程度等,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提升社会公众抵御地震灾害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由于平时注重在学生中进行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和避震应急演练,在此次地震中均能做到临危不乱,快速撤到安全地带,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鲜活的事例说明,有无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地震后的效果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成都市5个县(市)和2个社区开展公众防震减灾意识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对该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反映成都市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现状和公众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情况;表明成都市城市公众在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基层地震应急管理、民居抗震设防意识和对地震预报管理等方面知识较全面,意识较强,而农村公众则在这些方面意识相对较差.为完善和健全成都市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学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增强公众对地震灾害承受能力、消除恐震心理等提供了较为真实的数据,为统筹城乡防震减灾事业均衡、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