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垦利县,不仅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具有发展对虾养殖业的优越条件。1986年,垦利县开始发展对虾养殖,并于1987、1988两年获得丰收,亩产高达130公斤。但是,随着渤海海域污染的日趋严重,1992年暴发的赤潮及1993年以来全国连年暴发的大规模流行虾病,使垦利县对虾养殖业受到严重挫折。 1996年~1997年,垦利县对虾养殖区杆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山东省文登市小观镇利用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建起了15600多亩人工养殖虾池,前几年,因循守旧,水产养殖业始终没能走出单一养殖对虾的圈子,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大起大落起伏不定。近年来,难以控制的虾病增多,受损严重。1993年,该镇遭受全国流行性虾病,对虾生产几乎绝产,1994年又损失1600多万元。二是有虾养虾,无虾池闲。人工养殖对虾一般只需5、6个月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3.
继1993年全国对虾养殖暴发大面积虾病之后,1994年由于北方沿海提前进入高温期,刚进入6月其各地的养殖虾又相继发病。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的调查表明:截止1994年7月20日全海区(包括山东、辽宁、河北、天津)1402400亩的养殖总面积,发病558580亩,绝产232990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9.38%和16.61%。其中,辽宁的丹东和山东的东营等地区最为严重,其养殖虾发病面积分别占总面  相似文献   

4.
对虾养成期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传染性和非传染性虾病开始流行。特别是高密度养殖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后,助长了许多疾病的产生和传播,致使不少国家与地区在经济收益方面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正确认识虾病发生的原因和及时提出控制虾病的方法,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世界对虾养殖生产中,迄今已发现的对虾疾病不  相似文献   

5.
波影 《海洋信息》1994,(2):25-25
“虾病的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综合研究。要依靠养虾专家、细菌和病毒专家、环境学专家和生态学专家共同努力,控制虾病的蔓延并从根本上防治虾病,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高潮于1993年11月24日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人工养殖对虾疾病综合防治和环境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强调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养虾业能否走出低谷,恢复历史最高水平?”来自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承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以及沿海各省市的科协学会部150名专家、教授、技术与管理人员就此进行了讨论。 与会者肯定了两年来全国虾病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特别是基本查清了1993年以来全国暴发对虾流行性疾病的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组织病理特点;建立了先进有效的病毒病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近5年来,广泛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的学术交流面向经济建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自1993年我国人工养殖对虾暴发流行性疾病,养虾业造成惨重损失以来,该学会与有关单位联合,组织科研单位、高校著名专家教授和一线管理、技术人员,围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国对虾暴发病病原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养殖对虾的疾病及其防治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1,2,4~12],对虾的病毒病多达10余种。近年来,我省的对虾暴发病,发病急、发病面积大。病症与文献[12]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以及文献[11]报道的极为相似。本文主要对从发病中国对虾分离纯化的病原体进行感染实验,同时对病毒悬液和病虾组织进行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结合对病毒核酸的分析结果,证明山东中国对虾暴发病的主要病原体可能是杆状病毒。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暴发病中国对虾取材于寿光、威海等地区,用于进行感染实验的健康中国对虾取于无棣和石岛对…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杨丛海研究员,就对虾病的预防,集多年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建立有关虾病预防体系的设想,对今后对虾疾病预防,振兴水产养殖业意义重大。 设想认为,在对虾养殖这样大的一个产业中,没有一个健全的预防流行病发生的体系,就不可能有效地控制对虾疾病,保持对虾养殖持续稳定地发展。体系包括提供符合对虾生态、生理要求的环境和营养;建立繁殖健康虾苗的体系;建立卫生防疫制度;每个对虾养殖单位形  相似文献   

10.
1992~1993年福建南部地区虾病的调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年7月~1993年11月,福建养殖对虾发生了数起严重的流行性虾病.病发高峰期分别出现在1992年7月(发病对象为长毛对虾和斑节对虾)、1992年9月(日本对虾)、1993年5月(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日本对虾)和1993年10月(日本对虾)。本文对上述4次虾病做了调研,探讨了细菌、病毒和某些生态因子的变化与虾病的关系。l材料与方法1.1细菌的检测材料取自同安西柯万亩对虾养殖地(表l),采集方法按微生物调查规范[1],3h内带回实验室。检测按陈和范等[2,3]方法分离、培养、鉴定和…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以来,河北省一直养殖渤海湾群系的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近二三年来,由于虾病暴发,虽然由过去的集约式精养转向粗放型疏养,或与其它贝、鱼混养等,但产量仍很低。与此同时,我们也引种日本对虾进行试养,结果发现该虾种比东方对虾的抗病力强,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收益。现将日本对虾的养殖技术概述如下。 1 对养殖水温的适应性 日本对虾亦称车虾,对温度的适应性是随着生长而变化的。幼体在水温15~34℃为正常的适温范围。但蚤状幼体的适温上限较低,稚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加强南通市海水养殖污染控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20余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水养殖发展更为迅猛,海水养殖面积从1990年的3.67万hm2发展到2002年的6.67万hm2,产量也由1990年的1.75万t增加到2002年的14.64万t。目前,海水养殖已成为全市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沿海地区农业(渔业)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手段。然而南通市在海水养殖发展进程中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如1993年全国中国对虾疾病流行,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以上,南通市的中国对虾养殖当年也几乎绝收,至今海水对虾养殖也未能恢复,不管哪种对虾都未能形成海水规模化养殖。近几年,南通市沿…  相似文献   

13.
1982年全国第一次海水养殖工作会议以来,沿海各地出现空前的养虾热,对虾养殖面积、产量、产值年年成倍增长。1985年全国养虾面积达到90万亩,产虾3.6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6.8倍和13.5倍。1987年养殖对虾的产量、产值将比1985年翻一番。对虾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了,但对养虾过程的一些经济问题重视不够,有的养虾单位养殖面积大、产量高,但经济效益低甚至亏损。随着养殖面积的大幅度增长,成虾、虾苗、饵料等价格将会出现较大变化,养虾业的经济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东海区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及防疫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年东海地区的养殖对虾发生严重的暴发性流行病,病情发展迅猛,死亡率高。在一个养虾塘中,从发现摄食量减少到大批死亡仅2~3d;少数虾塘,疾病表现为亚急性的,每天死亡一些,可延续半个月以上,最终大部分死亡。采用各种药物均无法控制病情的发展。疾病流行面很广,波及苏、沪、浙、闽三省一市,使整个东海地区的对虾养殖业遭受惨重损失。现将调查结果作简要报道。1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概况东海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从时间和地域上分析,可以长江口为界分为南、北两个疫区。长江以南疫区福建省继1992年全面暴发虾病后,199…  相似文献   

15.
对虾清洁养殖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虾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导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对虾养殖面积达16×104hm2,最高年产量超过22×104t,约占全球对虾养殖总产量的30%.但是,1993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暴发性对虾流行病给我国的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影响,由此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据估计已达上百亿元.如何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使我国的养虾业走上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路子,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对虾海水养殖业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对虾海水养殖业在未来数年中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1]。随着人们对对虾产品需求量的进一步增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对虾生产国以及出口国,对虾海水养殖规模在近年来也稳步扩大,这就使得对虾海水养殖与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对虾白斑病开始,多种病原和病因引起的虾病一直困扰着广大水产从业者,因此寻找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17.
长毛对虾杆状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我国沿海各省市养殖对虾发生了特大的暴发性流行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报道1993年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与危害,在病虾中肠、肝胰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以及腹肌纤维间质细胞质等组织中发现了大量的无包涵体的具有囊膜的C亚群杆状病毒,描述了该病毒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及其引起宿主细胞的主要病理变化等,而正常虾组织无这些情况,为一类新的病毒病.  相似文献   

18.
斑节对虾全封闭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韦受庆 《海洋通报》1999,18(3):92-96
对6次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全封闭养殖试验进行了介绍。试验表明,在虾病多发区采取全封闭养殖可以有效地避免虾病的发生,使养殖获得成功。文章对杀灭虾池病原菌和敌害生物所用的药物,以及保持虾池水体生态平衡所采取的措施匀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连续3年的对虾病毒病,使我国对虾养殖陷入困境。为了战胜虾病,我国广大虾农和科技工作者奋斗在养虾第一线,对虾病的防治工作进行刻苦的研究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吸取其中的教训,对于尽快战胜虾瘟,重振我国对虾养殖业雄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我国虾病防治情况,结合江苏省盐城市虾病防治的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病毒虾池底泥对对虾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3年全国暴发的对虾流行病,主要是由病毒病引起的,其传播速度之快,流行面之广,危害之大,前所未有①现已认识到,对虾病毒病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其中,虾池底泥是其传播途径之一。室内试验证实:病毒通过虾池底泥的传播.可使健康虾感染对虾肝胰腺小病毒病(HPV)②鉴于病毒可通过底泥传播、扩散,危害养虾业。因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病毒传播,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并进而预防病毒的感染,是当前对虾养殖业的重要研究课题。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对虾对虾于1993年7月10日取自青岛流亭镇双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