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锡芬 《气象》1975,1(6):25-25
这个奇晕是阳光通过薄幕卷层云时,受到云中冰晶的折射和反射,进入人目所形成的现象。图中各晕段的形成简答如下: a是围绕太阳S,其半径为22°的圆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晕,色彩呈内红外紫。当太阳光线在冰晶中的光路是进入冰晶的一个侧面,而在隔开一个侧面的另一侧面上射出时(每一个冰晶有上下两个底面和6个侧面),就会出现这种22°的圆晕。  相似文献   

2.
王鹏飞 《气象》1981,7(12):28-34
当薄绡似的高云掩盖天空的时候,在日月光轮的周围,往往会出现形状奇幻的晕象,有时还带有彩色,特别引人注目。 晕具有各种形状,常见的环形有22°圆晕、46°圆晕、假日环等,常见的弧形晕有各种切弧,有的晕形似直带(如日柱),有的晕呈光斑状(如假日)。有时好几种晕一起出现,有时单独出现,出现时各部分明显程度不同。在色彩方面,有的有色,有的无色。就出现的天空部位来说,有的出现在太阳或月亮的近旁,有的却出现在日月相对一侧的天空中,千种百样,十分复杂。但是就其主要形成过程来分,则不外乎分为反射晕和折射晕两大类。有些晕象的形成过程,兼有反射和折射,也还有些晕象,在形成时穿插有衍射过  相似文献   

3.
刘春雷  姚克亚 《大气科学》1997,21(5):599-606
本文讨论了卷云冰晶粒子的密度随其尺度大小的变化。及其对折射指数的影响。对该变化所导致的粒子的光散射参数的变化进行了计算。采用Monte Carlo模式,根据观测到的冰晶粒子的数密度,使用不同的粒子密度分布,计算了卷云对0.55 μm波长的入射光的反射和透射率。结果表明,不同的粒子密度假设会导致一定的差别,但卷云中粒子的密度变化对可见光波段能量传输的影响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4.
固阳上空出现奇异光现象1996年11月6日15时20分左右,在固阳天顶稍偏西方向出现了一个内紫外红弓背对着太阳的彩色半圆环,与太阳夹角约30°左右。当时天空满布密卷云。按照冰晶对光线的折、反射原理出现这一现象应当是晕,但不论是22°晕和46°晕,其颜...  相似文献   

5.
重点介绍了和散射特性有关的冰晶形状模型、冰晶粒子谱分布及冰晶复折射指数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非球形冰晶散射特性的计算方法以及冰晶毫米波散射特性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六角柱冰晶是卷云中粒子的基本形态。本文着重讨论了利用作者已发展的模式,对有吸收的红外波段冰晶的散射矩阵的计算结果。对比了可见光的计算结果,也对比了长六角柱、扁六角柱以及球状、旋转椭球状冰晶的散射。发现吸收的影响主要造成冰晶的侧向和后侧向散射能量减小以及因折射和多次内反射引起的晕峰和“雨虹峰值”减弱。不同形状冰晶的散射函数虽然总的情况颇一致,但与六角柱冰晶相比,球状冰晶的侧向散射较弱,而椭球状冰晶则表现出后向和后侧向散射较弱。这些特征无疑地都将影响激光探测卷云和光传输过程。  相似文献   

7.
冰云短波辐射特性参数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卷云和高层云分别构造了15种冰晶尺度分布,3种云高和云厚,总共30种冰水含量、90种冰水程长模式。对尺度小于与大于30 μm的冰晶粒子的单次散射特性分别用表面积等效冰球Mie理论和射线光学理论进行计算。采用delta-Eddington法计算了在4种不同地面反射率下冰云的多重散射辐射传输特性,提出了冰云辐射特性的参数化公式,指出参数化公式可以用于气候模式或大气环流模式。  相似文献   

8.
杨平  蔡启铭  蒋兴安 《大气科学》1993,17(4):477-488
本文提出了直接Stokes参量变换的射线追踪方案,优化了作者过去建立的求解六角冰晶粒子散射的射线追踪模式.在冰晶有吸收(折射指数为复数)的情况下,新模式采用了有效折射指数处理粒子内的非单色折射波.其次,新模式还引入了有效单次散射参量,消除了来自几何透射线的前向δ散射效应.最后,根据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冰云中冰晶粒子的粒径谱分布,本文计算了粒径谱积分平均的3D随机取向六角冰晶粒子的单次散射参量.文中给出的冰晶粒子单次散射参量的数值,对研究冰云辐射特性将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由六角形冰晶粒子组成的冰云的14种冰晶尺度分布,分别用等效球Mie理论和射线光学理论计算了它们在从可见光到近红外谱区的17个波长上的散射特性参量。并利用由等效球Mie理论获得的散射参数及冰晶尺度分布特征参量re(有效半径)建立了冰云光学特性的参数化公式。这些参数化公式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一维的发展雷暴模式,用于试验多种电荷转移参数对雷暴充电发展的重要性。电荷转移资料(数据)是电在水滴超冷却状态下,冰晶从软雹反弹离去时实验观测所得到。实验表明,电荷转移取决于冰晶大小和碰撞速度。因此,在模式中试验了许多冰晶大小及碰撞速度。通过应用有不同雷暴程度的三个个例的初始条件进行计算,发现计算所得的充电率在比较初始雷暴条件和所选的典型的冰晶大小和软雹速度,更受前者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冰—水球形粒子在太阳短波段的吸收与衰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洪滨  孙海冰 《大气科学》1999,23(2):233-238
根据Mie理论以及Aden和Kerker的理论,分别计算了纯水、纯冰和冰—水分层同心球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吸收、散射与衰减截面。结果表明,对于同样尺度大小的粒子,表面融化冰球或冰外壳包水球的单次散射特征值与纯冰纯水球的相比在整个太阳辐射短波段都相差不大,这是因为在此波段范围内冰和水的复折射指数的实部和虚部都很接近。此结果基本排除了0℃层附近表面融化冰晶粒子在太阳波段可能产生强吸收带,从而可以解释(部分的)云吸收异常现象这一想法。另一方面,在整层云吸收计算中,相对水含量可能较小但尺度较大的冰晶粒子的吸收是  相似文献   

12.
含水量对冰晶增长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树旺  龚乃虎 《气象学报》1992,50(4):442-449
用小型垂直过冷云风洞及其测试系统,使冰晶在自由悬浮的情况下生长。在实验温度为-5℃—15℃、含水量为0.5—2.0g/m~3的范围内,结果表明:在水面饱和条件下,冰晶的形状决定于所处的环境温度,含水量的大小对冰晶的基本形状没有影响,只是当含水量加大时,冰晶上会出现更加明显的碰冻增长的痕迹;冰晶的质量和速度增长的峰值和谷值温度分布与含水量的大小无关;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冰晶的质量和下落速度的增长会加快,但没有发现含水量的增加有加快冰晶2a轴增长的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峨眉宝光研究之一——宝光机理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宝光形成思路的追索,否定“冰晶云不可能出现宝光”的看法,综合考虑了不同条件下出现的宝光应遵循不同的形成机理。指出水云和冰晶云都能出现宝光,而冰晶云上宝光的伴生光象不是主虹,而是对日晕。  相似文献   

14.
姚克亚  刘春雷 《大气科学》1996,20(1):123-126
本文利用射线跟踪法对冰晶粒子散射、吸收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对一些常见的近似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计算了长为300μm,半径为30μm的六棱柱状冰晶粒子在不同波段的光散射相函数以及在波长2.2μm时,五种不同大小冰晶粒子的单次散射反照率。结果表明,即使在有吸收情况下,Snell公式和Lambert公式仍是近似成立的,而吸收效应对散射相函数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液态水含量和冰晶浓度对闪电频数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假定在软雹和冰晶碰撞的非感应起电机制为主要的起电机制成立的条件下,数值模拟研究了国际上公认的Fletcher和H—M冰晶产生机制以及云中的液态水含量对雷暴云放电过程(区分了云闪和地闪)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压和温度的变化,在两种冰晶产生机制假定下,冰晶浓度分布有很大差异,这直接导致了雷暴云内电活动的差异。液态水含量的增加将使得首次放电时间延迟,同时将引起放电位置的下降和闪电频数的减少。  相似文献   

16.
汪宏七 《大气科学》1982,6(4):454-459
本文利用Mie散射理论计算了不同复折射指数不同谱分布几种气溶胶对Dobson分光光度计和宽带滤光片光度计臭氧总量测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四个宝光实例的分析,指出峨眉宝光的伴生大光环并不都是主虹。由冰晶去雾产生的宝光,其伴生的大光环实为对日(月)晕,从而肯定了近年来盛行的范氏(Van de Hulst)宝光形成的后向散射机理,不能用以解释一切宝光现象,否定了冰晶云雾不能产生宝光的局限认识。还指出了《国际气象词典》中“布格晕”条释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范雯露  景晓琴  杨璟  周思雨 《大气科学》2022,46(5):1113-1131
混合相态层状云与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性,但现阶段数值模式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两者的区别,这是导致云降水的模拟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为了加深对层状云与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差异的理解,并为模式的验证和参数化开发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在中落基山地区进行的Ice in Clouds Experiment—Layer Clouds(ICE-L)项目和High Plain Cumulus(HiCu)项目的飞机观测资料,定量对比分析了该地区大陆性混合相态冬季较浅薄的层状云与较弱及中等强度的夏季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其中,粒子图像和粒子谱通过2D-Cloud和2D-Precipitation探头得到,液态水含量通过热线式King探头测量得到,冰水含量基于粒子谱计算得到。主要结论有:(1)在?30°C~0°C的温度层范围内,夏季对流云内的液态水含量比冬季层状云高一个数量级,冰水含量高一到两个数量级,并且在对流云云顶附近观测到更多的过冷水。此外,夏季对流云中液态水含量在?20°C~0°C上随温度降低而升高,而冬季层状云则相反。夏季对流云中更活跃的冰晶生成和生长过程使得云内液态水质量分数小于层状云。(2)冬季层状云与夏季对流云内相态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随着温度从0°C降低到?30°C,在冬季层状云中冰晶发生贝吉龙过程,云中的过冷水为主的区域向混合相态和冰相转化。而夏季对流云中相态结构更为复杂,体现了对流云中复杂的冰水相互作用。(3)在?30°C~0°C的温度范围内,夏季对流云的粒子谱宽度大于冬季层状云。随着温度的降低,冬季层状云与夏季对流云均存在粒子谱增宽的现象。(4)冬季层状云中,温度低于?20°C时冰晶主要为无规则状,在?20°C~?10°C观测到了辐枝状和无规则状冰晶,在?10°C以上观测到了柱状和无规则状冰晶,说明冰晶的生长主要为凝华增长和碰并增长。而夏季对流云以冻滴、霰粒子与不规则冰晶为主,说明主要为液滴冻结、淞附增长和碰并增长为主。(5)在夏季对流云较强的上升气流中存在较高的液态水含量,但垂直速度与云内冰水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宝光形成思路的追索,否定“冰晶云不可能出现宝光”的看法,综合考虑了不同条件下出现的宝光应遵循不同的形成机理。指出水云和冰晶云都能出现宝光,而冰晶云上宝光的伴生光象不是主虹,而是对日晕。  相似文献   

20.
利用西藏高原上四个站常规探空资料,应用大气折射指数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得出:利用两层指数模式拟合实际的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可保证精度。由于地面气象要素日较差,年较差较大,折射指数日变化、年变化在对流层低层幅度最大,气压、温度、水汽压的分布,变化决定了折射指数的分布变化,不论日际变化,还是年际变化,水汽压都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