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基于贝叶斯判别分析的地震应急响应等级初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在涛  王栋梁  张维佳  冯蔚  郑通彦 《地震》2011,31(2):114-121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 相关部门须启动适当的应急响应等级并按照应急预案开展救灾。 对响应等级的判断可视为对一个地震灾害事件严重程度分类判别的问题。 贝叶斯判别分析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判别分析统计方法, 本文论述了贝叶斯判别分析法在判断地震应急响应等级中的应用; 通过对1949—2008年中国大陆成灾震例的整理分析, 以震级、 震区人口密度等地震有关信息为依据, 建立起地震应急响应等级的分类判别规则, 从而提供了一种简便、 快速的地震应急响应等级初判方法; 经检验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地震应急响应系统是地震应急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本地化特色的应急响应指挥技术系统对提高地震应急响应效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介绍了基于ArcEngine、MapInfo、Visual Studio 2005、Java和网络模型技术研发的安徽省地震应急三级响应指挥技术系统的需求分析、数据库更新、建筑物震害模型研究、系统研发与集成、各子系统功能。实现了省内MS3.0以上地震分三级响应的功能,实用性较强,在地震应急演练和应对安徽省有感地震、轻微破坏性地震以及破坏性地震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角度,依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对应急响应工作的要求,在分析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地震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结合盈江、彝良、芦山等地震应急救援案例,对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关键应急处置业务进行梳理,并根据各项业务的时序特征提出了在震后不同时间段内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方地震应急预案过于宏观和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赵平顺 《华南地震》2002,22(4):89-93
通过对1987年寻乌5.5级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的回顾和总结。针对在此次地震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在破坏性地震事件处理中改进有关工作的初步设想。以便提高各级政府及地震部门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震应急快速评估模型本地化集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评估模型库建立,对策建议模板设计,利用COM技术将模型库与GIS系统进行无缝集成,研发了云南地震应急快速评估软件系统,实现震后地震影响场速判,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评估、专题图输出、对策建议生成等功能。经过2012~2014年云南6次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检验,系统评估结果满足灾情速判和应急辅助决策需求。  相似文献   

6.
地震应急关键信息提取与快速发布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建设以来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工作经验,分析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和应急工作组对应急快速响应期内应急关键信息的获取需求,研究快速响应期内应急核心信息的提取方法和快速发布机制,提出一种针对省级地震应急技术系统应急期综合信息发布技术的参考建议和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抗震救灾指挥部专家对地震现场灾区状况及时、准确和全面的了解依赖于传回的地震现场图像。地震现场图像质量好坏对于专家研判以及后续工作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是基于模糊理论的图像增强方法,以地震现场应用为背景,利用MATLAB平台,对地震现场图像进行增强处理从而改善地震现场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发生M_S5.2地震,造成广西玉林市及广东化州市5个乡镇的建筑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505万元。地震发生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迅即启动Ⅳ级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全面部署各项地震应急响应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从发震构造、震源机制、地震序列、预测预警、震害调查、烈度评定、应急辅助决策、舆情监控与科普宣传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综上所述,简要介绍广西北流M_S5.2地震应急处置的成效和相关研究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展望并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现代制图学理论,结合台湾地区地震实际情况,从制图要素和图幅整饰两个方面探讨该区域地震应急专题图规范化。根据以往经验通过反复对比,最终确定了台湾地区地震应急专题图规范设计。将该规范在ArcGIS平台上进行应用,实现了台湾地震应急专题图规范化、自动化出图,很大程度上提升应对台湾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响应水平。  相似文献   

10.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与地震烈度判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后,丰富的地震灾情信息和准确的地震烈度图是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地震灾情信息获取的一种重要渠道。本文通过构建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将互联网上非结构化的灾情信息转化成结构化的灾情信息。并将网络地震灾情信息与地震烈度相结合,进行地震烈度判定,从而对地震应急期的烈度快速评定结果进行修正拟合。  相似文献   

11.
从新疆地区地震活动性、灾害背景及区域协同联动应急模式出发,在遵循科学性、系统优化和可操作性及区域特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县级行政单元的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继而建立了基于基础设施条件、基础人力物力财力、(县级)专项能力和专项经验及基础环境背景4个一类指标集的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根据新疆地区4类人员问卷调查资料,计算和分析了样本支持条件下各指标的权重及结果,将其应用在新疆地区县(市)地震应急能力等级划分中。结果表明,地震应急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的产生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是相适应的,安居富民工程对提升区域地震应急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少数民族聚集区应急能力有待加强,寒旱、高海拔地区等特殊地理因素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作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中的核心模块能够为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务,是地震应急救援与指挥决策重要的支撑平台。随着学者对地震应急领域几十年的研究,已经具备了开发新一代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的条件。本文基于甘肃省分震级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分区域的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地震应急专题图设计等研究基础,研发了新一代甘肃省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原型系统,实现了软件自动触发、分震级地震影响范围估计、分区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计算,自动生成地震灾情评估报告,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计算结果的精度。该软件能够提升甘肃省地震灾害快速响应能力,能够为甘肃省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和指挥决策提供更为科学可靠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3.
The fast processing, seismic damage data extraction and loss evaluation from RS imagery acquired immediately after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ccurs, are important means for compen-sating the insufficiency of seismic damage information from ground-based investigations and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emergency command and rescu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emergency seismic damage assessment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8.0 occurring in southwest Sichuan Province on May 12, 2008. The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is also evaluat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4.
发生地震时,需根据本次灾害的各个方面的损失程度来确定最终的应急响应级别,目前的地震等级评估办法,主要参考受伤死亡人数、房屋损伤程度、经济损失情况、烈度等,其中部分参考因素需震后较长时间调查之后才能获取,无法及时为应急响应提供参考.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历史上大量地震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地震灾害快速自动评级的方法,综...  相似文献   

15.
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为政府进行应急能力评价、应急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前期众多学者对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以地震应急救援案例为依据,以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选取全面、客观、可量化、易操作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为模型,初步建立了山西地震应急能力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与修订要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邢海灵  蒋通  李文艺 《地震》2005,25(3):115-122
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是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进行应急处置的指导性文件。 根据综合分析国外部分地区的防灾规划中地震应急处置的内容与特点, 研究了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现状和存在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中防御水准的制定、 灾害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辅助决策保障、 应急救灾反应以及对人文和环境的考虑等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为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或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汶川地震后应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盐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实际,从加强盐城市县级地震机构和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抗震设防工作、加强监测台站建设、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做好本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利用P波参数阈值实时估算地震预警潜在破坏区范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朝勇  杨建思 《地震学报》2019,41(3):354-365
由于传统的潜在破坏区范围估算方法只能在已获取到震中位置和地震事件结束后才能产出,且往往需要数分钟的耗时,其实时性已无法满足地震预警要求。因此,为了快速产出潜在破坏区范围估算结果并将其用于预警,本文采用了一种结合现地预警技术和区域预警技术、基于预警参数(位移幅值Pd和特征周期τc)阈值的实时潜在破坏区范围估算方法。首先利用国内地震事件(4.0≤MS≤8.0)的记录数据和日本强震动观测事件(6.5≤MJ≤8.0)的数据拟合出特定的适应于我国的参数关系式,包括τc与震级M的相关性、Pd与峰值速度PGV的相关性以及Pdτc和震源距R的相关性;其次,根据最小震级(MS6.0)和仪器烈度(Ⅶ度)定义相应的参数阈值(Pd=0.1 cm和τc=1.1 s);最后,利用已有的3次破坏性地震事件数据开展线下模拟,对该方法的适应性和时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对于2013年MS7.0四川芦山和2014年MS6.5云南鲁甸两次中强地震,震后约10 s即可获取到比较稳定的潜在破坏区范围估计结果;而对于2008年MS8.0汶川特大地震,在其记录台站分布密度不高的情况下,震后40 s左右的估算结果始呈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综合评价方法对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进行评价的先决条件是将采用的指标标准化。目前,尽管数据标准化方法多样,但对于不同指标标准化方法的优劣选取尚无统一的评判标准。在利用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具体对象的相关研究中,对于标准化方法的选择通常是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和选取指标的特点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本文以云南省125个县(市)的相关指标数据,采取不同的指标无量纲化方法计算县(市)地震应急能力综合指数,对比研究不同的综合评价结果差异,对县(市)地震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模型中的指标标准化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