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利用单边封闭的蜡泥塑料来进行平面压陷实验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东亚限定的陆间形变和走向—滑动断层的演化。一些大型左旋走向—滑动断层曾不断活化,主体上是同时的。实验显示印度向亚洲插入曾经旋转了(≈25°),并且在碰撞的前二、三千万年里沿红河左旋断层使印度支那向东南挤压了(≈800公里)。该过程能说明南中国海在晚中新世前张开的原因。挤压构造北移,促动阿尔金塔格断层成为第二条主要的左旋断层,并使华南向东移动数百公里。事件发生后,印度支那保持顺时针转动(多达40°),而红河和它南面的走向—滑动断层则作反方向运动。莫圭盆地和安达曼海的张开(直到现在)看来也是挤压的简单运动结果。中国东北部和云南现代裂谷可看出类似于南中国海和安达曼海的初期。若以我们实验为指南,像泰国海湾(暹罗湾——译者)等沉积盆地的其它第三纪构造现象可说明是碰撞的结果。实验还预示有一个重要的左旋走向滑动断层和裂谷系将扩展穿过天山、蒙古和贝加尔而延至鄂霍茨克海。  相似文献   

2.
莺歌海盆地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 ,属 NW走向红河断裂带向南海海域的延伸。本文通过对盆地结构、沉降特征和构造 -沉积迁移过程的研究 ,提出莺歌海盆地在始新世—早渐新世期间属左旋扭张性断陷盆地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盆地演化阶段受到红河断裂带的左行剪切运动影响。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反映了印藏板块碰撞过程对南海形成演化的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3.
琼东南盆地新生代发育机制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西北陆缘上一个北东走向的伸展裂陷带,向西与北西走向的莺歌海盆地相接,因此其构造演化包含了较多红河断裂走滑活动的信息。综合地质分析与物理模拟实验,我们发现琼东南盆地的发育既受控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南东向—南南东向伸展作用,而且受到红河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的控制和影响。其中,中央坳陷带主要受控于南东至南南东向的伸展作用;南部坳陷带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琼东南盆地的伸展及其沿北北西向边界断裂右行走滑作用的构造叠加;而北部坳陷带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北西向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红河断裂左行走滑作用可能开始于晚始新世,晚于琼东南盆地的伸展裂陷作用,且早期走滑速率应小于琼东南盆地的伸展速率,早渐新世(T70)以后红河断裂左行走滑速率大于琼东南盆地伸展速率,导致琼盆西段的褶皱反转,以及一组北西—北北西走向张剪断裂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红河断裂带莺歌海段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河入海后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是当前红河断裂带研究的薄弱环节.结合莺歌海地区重力和地震资料解释与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红河断裂带莺歌海盆地内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根据莺歌海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获得了红河断裂带的年代学数据.研究认为:红河断裂带在入海口附近分叉,其中Tien Lang断层折向NE,呈马尾状展布;在莺歌海盆地内红河断裂带分支为A(Ⅰ号断层)、B、C和D(莺西断层)4条断层,其中A断层是最主要的一条分支断层.莺歌海盆地内的分支断层均呈近NW-SE走向,延伸420~500km,其地震解释剖面上发育的典型花状构造和马尾状Tien Lang断层共同指示该断层具有走滑运动性质;红河断裂带对莺歌海盆地的沉积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盆地沉积中心变化规律揭示红河断裂带在30~15.5Ma期间具有左行走滑运动性质,15.5~5.5Ma期间为左行向右行转换阶段,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反转作用,5.5Ma以来具有右行走滑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红河剪切带走滑运动看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   总被引:58,自引:3,他引:5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连生  钟大赉 《地质科学》1996,31(4):327-341
用U-Pb法对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运动进行了精细年代学分析,确定这一运动时期至少是从35Ma到22Ma,与南海张开的时间大致吻合。将这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提出在太平洋板块加速俯冲的作用下,南海作为主动盆地发生的扩张活动,引起华南板块在晚白垩世到中新世中期发生了由SE向NW方向的运动,与印度板块一起推挤三角形青藏高原,使其发生第一次的隆升。与此同时,华南内部及周边地区发生强烈变形。印支块体在其两侧的印度和华南板块共同挤压下,向东南滑出,沿红河剪切带发生左行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6.
雷超  任建业  张静 《地球科学》2015,40(4):744-762
为了系统认识新生代南海沉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和成盆机制, 在对南海及其周缘区域构造和沉积研究进展调研的基础上, 利用覆盖南海主要盆地新近采集和重处理的地震剖面开展详细的构造-地层分析.基于盆地结构构造、演化特征和成盆动力学的差异性, 以红河-越东-Lupar线大型走滑构造带为界, 将南海及其周缘沉积盆地划分为古南海俯冲拖拽构造区沉积盆地群和挤出-逃逸构造区沉积盆地群, 前者主要是古南海俯冲及其所引起的区域构造变形形成的盆地, 包括北部湾、琼东南、珠江口、曾母、北康、文莱-沙巴和礼乐等盆地, 后者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印支地块挤出和旋转形成的盆地, 如莺歌海、湄公、中建南、万安等盆地.最后, 结合周缘板块动力学事件和本次对盆地构造研究的成果, 特别是盆地中重要界面属性的重新厘定, 建立了南海及其周缘沉积盆地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缅泰交界区的断裂及其新构造活动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达曼海裂谷的张开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派生的向南偏东的推挤,导致中缅泰交界区的南北向断裂新构造活动方式为右行走滑且自西向东规模变小;还产生一组近北东东向的断裂向南作叠瓦状逆推,伴有左行走滑,向南规模变小。这些断裂控制了盆地、水系、温泉、火山(岩)的发育,沿之有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8.
南中国海成因:右行拉分作用与左行转换挤压作用交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分析了南中国海各次级盆地及其周缘有关盆地的裂谷作用序列 ,认为它们的裂谷作用序列是相似的 ,虽然存在局部差异。古近纪 (—早中新世 )和新近纪分别为一级裂谷阶段和后裂谷阶段 ,并可进一步划分次一级裂谷和后裂谷阶段。南中国海总体几何学特征及其次级盆地和周缘盆地的几何学特征表明 ,它们的裂谷作用是以近南北向主断裂为主剪切的右行拉分作用。在右行拉分过程中 ,东越南断裂的南延 (翼他陆架部分 )可能没有发生巨大脆性平移而表现为巨大的右行韧性牵引 ;印支—苏门答腊地块是被东越南断裂、东安达曼海断裂、红河断裂和苏门答腊断裂等四条断裂围限的呈菱形的右行走滑双重构造。深海盆的洋壳在许多方面与概念化大洋洋壳不同 ,相互矛盾的各种磁异常条带年龄并不可信。它的洋壳是右行拉分作用形成的洋壳。它们的后裂谷作用是以近南北向主断裂为主剪切的左行转换挤压反转变形为特征。联系到裂谷作用序列 ,南中国海成因具有右行拉分作用、裂谷作用和左行转换挤压作用交替出现的特征 ,表现了具有转换性质的“开”与“合”的更迭  相似文献   

9.
依据走滑断裂的运动学和年代学,确认滇西腾冲地区新生代大型走滑断裂带变形作用的三个阶段:1)始新世初(54-56Ma),在槟榔江两岸出露的与新特提斯俯冲和两大陆碰撞相关的左旋走滑-逆冲断裂,由此推断腾冲地块西缘南北向展布格局是两大陆碰撞后发生顺时针旋转达90°的结果.2)渐新世-中新世,腾冲地块东缘的高黎贡右旋走滑断裂和西缘的那邦右旋走滑断裂存在两个走滑活动的峰期:24-19Ma和11-14Ma,早期与Tapponnier模式中挤出块体东边界红河-哀牢山左旋走滑断裂活动的时限相一致,指示高黎贡和那邦右旋走滑断裂在此时期是挤出的印支地块的西边界;晚期与安达曼海的扩张、缅甸境内实皆断裂的右旋活动相一致,可能是此期地块再次发生挤出的结果.3)中新世末,约5-8Ma间两大陆的进一步会聚,引起了腾冲地区岩石圈结构的重要变化,腾冲地块发生了向南的挤出和顺时针的旋转,促成了一系列与此前右旋走滑相关的盆地的折返和南北向凹陷盆地的形成,制约了腾冲火山岩的喷发和整个地区的快速抬升.腾冲地块及其周缘新生代断裂带多阶段运动的转换对揭示青藏高原东南部块体运动型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海西部晚渐新世主要断裂活动特征及与红河断裂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南海的形成演化是众多被动型边缘海中最复杂的,而南海西部的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又是南海中最复杂的构造之一。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红河断裂带出莺歌海盆地后的东延、南延以及东南延问题,通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受到南北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分析,认为这期的应力主要来自南海西部近南北向断裂带的右旋剪切活动,结合红河断裂带的构造运动特征,提出晚渐新世末南海西部发生断裂构造置换,红河断裂带17°30′N以南近SN走向部分被南海西缘断裂带所置换,并且构造活动特征与北部红河断裂带明显不同,南海西部晚渐新世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断裂构造活动特征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两种不同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1.
红海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宁  张杰  史卜庆 《地学前缘》2014,(3):155-165
红海盆地是Afar三联点裂谷的一支,属于陆内原洋裂谷盆地,另两支分别是亚丁湾裂谷和埃塞俄比亚的东非大裂谷。通过对红海盆地不同国家地层的对比,建立了红海盆地统一的地层格架。在中新世中期,红海盆地处于封闭洋盆环境,沉积了一套区域性盐层,主要发育盐下和盐上两套成藏组合。红海盆地南北成藏存在明显差异,北部与苏伊士湾类似,主要是盐下的基底断块、地垒和旋转掀斜断块等构造圈闭,同时半地堑边界断层控制的点源砂体是重要的勘探目标。而南部热流较高,有利目标集中在盐上,主要包括盐底辟构造、盐流动以及沿断层重力滑动在盐上地层形成的构造圈闭及地层尖灭圈闭。  相似文献   

12.
琼东南盆地西南部新生代裂陷特征与岩浆活动机理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西北陆缘上一个北东走向的伸展裂陷带,向西与北西走向的莺歌海盆地相接,因此其西南部的构造演化包含了较多红河断裂走滑活动的信息。综合地质分析,我们发现琼东南盆地的发育既受控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南东-南南东向伸展作用,又受到红河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的控制和影响。盆地西南部裂陷带内发育了复式裂陷结构,由复式半地堑和复式地堑构成;裂陷带边缘的斜坡带和隆起上,以半地堑样式为主。始新世-早渐新世岩浆活动较多,主要表现为顺层充填的火山活动;中中新世后的岩浆活动分布较广,主要沿北西走向大断裂分布,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尖锥状火山式活动特点。海盆扩张期,凹陷内缺乏岩浆活动。推测复式裂陷特点和较多的岩浆活动与陆坡区地幔上涌较高,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导致岩石圈弹性厚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印度- 亚洲碰撞后,大陆板块沿着大型的左行走滑断裂挤出。规模最大的哀牢山- 红河剪切带(ASRR)将印支地块(巽他地块)与华南地块分隔开来。长约1000 km的红河活动断裂(RRF)沿哀牢山的北侧延伸,目前呈现出右行走滑兼正断的活动性质。本文在讨论了红河断裂系及其周缘的第三纪和现今变形特征(滑移性质反转、渐新世/第四纪位错、全新世滑动速率、GPS测量、地震机制等)基础之上,重点论述了其在上新世—第四纪从云南东南部到越南西北部、北部湾西部、再到更南的沙巴地区的断裂分布和运动学特征。新的数据证实,跨过三联点和越南西北部的奠边府断层之后,华南地块与巽他地块之间的现今大部分右行走滑主要沿着Da River断裂向Day Nui Con Voi(或称大象山)东南方向延伸。Da River断裂与RRF大致平行,是2020年M w 5. 0莫州地震的发震断层。进一步研究表明,Da River断裂很可能沿着渐新世—中新世莺歌海/宋红盆地西缘和越南东南海岸(归仁剪切带)向南延伸得更远,至少延伸到“Ile des Cendres”火山群,并可能继续延伸到沙巴- 文莱逆冲带的西端,靠近婆罗洲北部的近海活动边缘。最后,我们讨论了在菲律宾群岛、台湾岛和巽他群岛之间南海大部分地区大规模构造反转的运动学效应。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的主要特征与性质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郯庐断裂带主要特征及其两侧变质岩层的延伸和运动方位的基础上,认为该断裂带两侧地质体的“左行平移”位错效应,是与华北地块南缘为向南凸出的弧形构造,以及在华北与扬子两地块聚合时发生巨大的逆时针旋转运动有关,郯庐断裂带既不是左行平移断层,也不是转换断层,而是发生于大别一苏鲁变质造山带弧形转折部位的基底断裂。中侏罗世后,发展成具多期活动的早期夭折型裂谷特征的地堑型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15.
唐渊  刘俊来 《岩石学报》2010,26(6):1925-1937
青藏高原隆升、周边地貌形成是新生代时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的重要响应。在滇西北地区发育了一系列由晚新生代(上新世以来)活动断裂所控制的盆地,例如宾川盆地、洱海盆地、鹤庆盆地、弥渡盆地等。宾川盆地是近南北向程海左行走滑断裂在走滑剪切作用下产生的北西向正断层和北东向走滑断层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较大的拉分盆地。洱海盆地是由两组陡立的共轭张剪性(Transtensional)断层组限定的,为一伸展断陷盆地,总体上反映了近E-W向的区域伸展。滇西北地区发育的其它晚新生代盆地,如弥渡盆地、鹤庆盆地、剑川盆地等,也为区域走滑断裂及其分支断裂所控制,并且这些分支断裂在区域上为一组NE-SW和NW-SE向的共轭正断裂,反映了该区域近E-W向的伸展。将藏东南三江地区发育的活动断裂按照其走向分为三组:(1)NW-SE走向的断裂,如红河断裂、无量山-营盘山断裂等;(2)近N-S向断裂系,以程海断裂、小江断裂等为代表;(3)NE-SW走向的断裂,如丽江-剑川断裂、鹤庆-洱源断裂和南定河断裂等。这些断裂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断裂活动性或者是走滑性质或者是伸展属性,它们的组合型式也揭示出藏东南三江地区在上新世以来表现为近E-W向的伸展。区域上,在藏东北部地区发育的断层构造组合普遍反映了以近E-W向挤压为主导的应力场。推测这一现象为上新世以来藏东地区上地壳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做顺时针旋转所致,区域上受印度-欧亚会聚过程中印度板块顺时针旋转诱发的差异性应力场制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礼乐盆地构造-地层-沉积分析,查明了其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揭示了其与南海扩张事件的成因联系,为南海边缘海演化研究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礼乐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3个差异显著的阶段,即古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滨浅海碎屑岩沉积阶段、晚渐新世-早中新世裂离漂移-浅海碳酸盐岩沉积阶段、中中新世以来周缘前陆挠曲沉降-区域差异沉积阶段。古新世-早渐新世,古南海向东南俯冲,华南古陆陆缘因水平引张力作用发生被动裂陷,形成礼乐盆地;此时以滨浅海环境为主,受碎屑物源供给控制,在盆地西北部发育一系列规模相对较大的辫状河三角洲,礼乐盆地东部、南部邻近古南海,仅在孤立隆起边缘发育规模较小的扇三角洲。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古南海持续俯冲,新南海扩张,礼乐-巴拉望地块裂离华南古陆,向南漂移,盆地沉降缓慢,断层活动弱;此时以浅海-半深海环境为主,碎屑物源匮乏,盆地北部发育大型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南部总体为半深海环境。中中新世以来,新南海扩张停止,礼乐-巴拉望地块向菲律宾岛弧俯冲碰撞,礼乐盆地进入周缘前陆期,以非对称挠曲沉降为特点,水深增大,断层活动增强;此时以半深海-浅海为主,盆地北部总体以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为特色,盆地南部局部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礼乐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古南海俯冲-消亡、新南海扩张-关闭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兰坪—思茅(盆地)内部发育的一系列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了显著的弧形构造,其中部呈现反S形构造形态。该地区地壳构造变形方式及其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物质新生代侧向挤出逃逸密切相关,对其开展地壳构造变形方式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兰坪—思茅盆地中部反S形构造区域四条白垩纪红层剖面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获得南涧牛街地区早白垩世LN-a和LN-b剖面的特征剩磁方向分别为D_s=244.7°,I_s=-47.3°,Ks=31.6,α_(95)=16.6°(K_1j~1),和D_s=245.4°,I_s=-46.4°,K_s=52.2,α_(95)=9.4°(K_1n~2),两剖面在99%置信度下通过了Mc Fadden(1990)褶皱检验;小湾镇地区早白垩世NX-a和NX-b剖面(两套地层分属轴向不同的两褶皱)特征剩磁方向分别为D_s=244.9°,I_s=-40.2°,K_s=1067.5,α_(95)=2.3°(K_1j~1)和D_s=182.6°,I_s=-42.1°,K_s=335.2,α_(95)=3.7°(K_1j~2)。结合前人在兰坪—思茅地体中部获得的可靠古地磁数据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新生代断裂活动演化过程的分析,指出兰坪—思茅盆地中部弧形反S形构造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兰坪—思茅盆地构造区内部差异性旋转变形作用主要受控于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侧向旋转挤出过程中的相互挤压作用和临沧花岗岩基对兰坪—思茅地体侧向顺时针旋转挤出运动的阻挡等一系列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陆缘的构造属性问题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以1号断裂为界,南海北部陆缘可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包括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和台西盆地等,西段包拓莺歌海盆地。两者构造形变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东段盆地边界断层主要为NE-EW向,为分支断层通过不同类型转换坡连接而成的多支正断层系,因断层位移沿走向有规律变化,在其上盘发育相关褶皱,如横向褶皱;西段盆地边界断层也是由多条分支断层连接的多支断层系,但方向为NW向,以走滑作用为主,上盘没有发育断层相关褶皱。结合新生代岩浆作用,沉降和充填作用及地壳结构等特征分析,南海北部陆缘东段在构造活动上可以分成三个相对活跃时期,即50-40,30-28和10-5Ma左右。每一期拥有各自的特点,并具有不同的动力学来源,前两期与南海的扩张关系密切,3则与南海扩张无成因联系。南海北部陆缘虽然有一定的岩浆活动,但不是张烈的同期产物,因而它在形成机制上属于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其活动性因素是受周边板块相互作用的叠加所致。西段从成因机制上来讲并不属于南海北部陆缘,可能与印-藏碰撞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陆坡晚白垩世构造逆冲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长势  朱伟林  钟锴  许长海 《地球科学》2015,40(9):1505-1516
地震资料显示南海北部中生界发育褶皱和逆冲断层等挤压构造, 但目前对其成因仍存在争议.通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坡的二维地震剖面进行研究, 发现在云荔低隆起-兴荔凸起-兴宁凹陷一带存在2条近NW-SE走向并往NE方向逆冲的逆断层, 在东沙隆起南部有2条近南-北走向并具有压扭性质的走滑断层, 上述4条断层的平面延伸距离分别约为130、110、55和58 km.综合分析可知, 现今位于南海南部的礼乐-巴拉望地块经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与华南陆缘发生软碰撞后, 在晚白垩世与华南陆缘在现今荔湾-兴宁凹陷一带进行最后的"焊接缝合", 而上述4条断层可作为该次"焊接缝合"的间接证据.由于太平洋向华南的俯冲板片在晚白垩世发生了后撤, 华南大陆边缘在晚白垩世末开始张裂之前可能整体为区域均衡抬升、局部陆-陆碰撞缝合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0.
右江盆地晚古生代-三叠纪盆地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右江盆地是在南华加里东造山带夷平的基础上经再次裂陷形成的,它的形成与金沙江—红河—马江洋盆关系密切,是该洋盆与扬子板块之间的大陆边缘盆地。早泥盆世晚期—石炭纪随着金沙江—红河—马江洋盆的形成,扬子板块南部边缘开始裂陷,形成特殊的台地与台间海槽相间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二叠纪—早三叠世初期随着该洋盆的俯冲消减,形成越北岛弧,右江盆地进入弧后(裂陷)盆地阶段。早三叠世晚期以后,随着该洋盆的闭合和碰撞造山,在红河—马江造山带与扬子板块之间形成以复理石为特征的弧后前陆盆地。因此右江盆地经历了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早泥盆世晚期—石炭纪)、弧后盆地(二叠纪—早三叠世早期)、弧后前陆盆地(早三叠世晚期—中三叠世)的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