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的实际应用及大量震例归纳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前在震中附近存在不同程度的亮温异常,且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多表现为增温条带的出现或者大面积的不规则分布。在研究热红外异常临震预测中重点关注热红外异常与震级的关系,对2010~2014年发生于中国的总计151次MS5.0及以上地震热红外异常情况与震级大小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了震级MS与临震前3 d热红外异常区面积平均值Saver的二元一次关系表达式,首次定量分析了震级大小与热红外异常面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收集整理云县台水管倾斜观测资料,滤除固体潮固定频率成分,剔除降雨干扰,构建月降水量和月倾斜增量的线性方程,并求取实际测值与理论值的残差。结果表明,倾斜观测两分量异常变化的开始或结束时间对台站周边500 km范围内地震发生时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当残差值大于1倍均方差时,异常开始后1~6个月内,周边200 km范围内会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500 km范围内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预报效能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云南地区MS≥5.0地震具有较好的映震效果,可为该地区中短临地震趋势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柯坪块体中强地震频发,为获得更多的震情判定依据,利用新疆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数字地震学波形资料,计算柯坪块体2010~2020年ML≥3.0地震的视应力值,讨论震源参数的标度关系,并分析柯坪块体5.0级及以上地震和伽师6.4级地震前后视应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视应力和震级呈正相关关系;柯坪块体5.0级及以上地震前,视应力值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值异常;伽师6.4级地震发生在视应力高值过程中,且震前5个月在震中区出现视应力高值异常。  相似文献   

4.
定点倾斜观测映震能力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搜集整理了我国定点倾斜观测近30年来已发表的观测成果,归纳出常用的倾斜资料处理方法,通过统计在历次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定点倾斜观测是否出现异常以及震前异常的幅度,得到了倾斜前兆异常量级、倾斜异常与震中和震级的统计关系,对倾斜台网未来的发展和台网布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提出基于背景噪声波速测量的综合预测指标法,将测震资料更好地应用于震情跟踪和地震短临预报。利用滇西北5个台站2012-01~2020-11宽频带连续波形资料,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及傅立叶变换等方法,提取10个台站对当天经验格林函数与参考经验格林函数的直达瑞利波走时偏移时间序列,设定±1.5倍标准差作为异常阈值,并以其间发生的6次M≥5.0地震为样本,采用R值评分法对每个台站对的映震能力进行效能检验,最后基于自适应加权综合预测方法提取适合于滇西北地区的地震短临异常识别指标(综合指标)。结果表明,利用该综合指标对滇西北2012年以来发生的6次M≥5.0地震进行90 d短临预报,异常指标共出现8次,其中准确预报地震5次,漏报1次,虚报4次,预报效能评分R为0.692,R0为0.475。该综合指标的地震对应率为62.50%,概括率为83.33%。  相似文献   

6.
基于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利用ALOS-2、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获得2019-10~12发生在菲律宾棉兰老岛的4次MW>6.0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以此形变结果为约束,反演得到4次地震的断层运动模型。综合分析发现,此次地震序列由3条断裂的破裂引起,其中2019-10-16和2019-10-31的2次地震为同一发震断裂,2019-10-31地震断层破裂区域位于2019-10-16地震断层破裂的东北延伸段,最大滑动量约为1.1 m,约为2019-10-16地震最大滑动量的2倍。2019-10-29地震由一条独立断层破裂引起,断层最大滑动量约为2.0 m。2019-12-15地震由一条东北向倾斜断层破裂引起,断层最大滑动量约为3.0 m。此外,2019-10-16地震引起2019-10-29地震显著滑动区明显的正向库仑应力传输;而2019-10-29地震显著增加了2019-10-31地震震源区域的库仑应力;前3次地震对2019-12-15地震孕震断层的库仑应力传输总和为负值,说明静态库仑应力传输可能不是此次地震触发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7.
GPS揭示的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前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产出的GPS观测资料,采用球坐标系下非连续变形算法对资源进行计算,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大陆地块及其边界带运动与形变进行了分析。对GPS基准站的连续观测序列采用小波变换进行分解变换,分析了部分震例,探讨了从GPS连续观测序列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初步取得两点认识:(1)7级以上的大地震主要发生在走滑运动量大的活动边界,且与高应变率地块有关,这可以作为地震中长期预测判据;(2)GPS基准站连续观测序列中的低频段,地震前6个月或稍长时段有一定的前兆异常出现,这可以作为地震中短期预测判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化观测资料计算2017-08-09精河6.6级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值,讨论主震视应力与震源机制解类型及余震视应力、拐角频率和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1)精河6.6级地震主震视应力大小与震源机制解无相关性,主震视应力值高于余震视应力值,余震视应力和震级存在对数正相关关系,拐角频率与震级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2)主震后7 h内视应力处于整个序列的高值阶段,且发生了多次强余震,这可能是受到震后应力调整的影响;3)天山中段6级地震序列中均存在强余震前视应力值高值现象,强余震发生后视应力值恢复到低值水平。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大陆7次强震前出现的典型重力场变化图像(梯度带和四象限)及其量化参数进行总结。结果表明,目前采用的地震预测指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测网观测时段、测点空间分布、变化幅值空间差异等具有密切关系;芦山地震前潮汐因子异常空间范围是流动重力典型变化范围的近10倍,可能与连续重力观测站的精度比流动重力联测高1个数量级有关。基于闭锁剪力模式提出利用典型重力变化图像进行地震数值预测的方法,强震前在孕震源存在的双力偶闭锁剪力的持续作用下,走滑型力偶会在地表引起四象限重力变化,倾滑型力偶会在地表引起二象限(梯度带)重力变化。预测回溯算例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该方法对走滑型和倾滑型地震的震级预测较为有效,同时可给出未来地震的地点和类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山西地区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和2016年原平2次地震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0.5 a尺度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了这2次地震震前变化较小→反向变化→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等值线附近发震→震后调整的演化过程;2)不同时间尺度重力场均显示,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梯度带零等值线附近,地震前重力变化量约为40~50 μGal。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4年云南地区28个GNSS连续跟踪站30 s采样率的数据,以震前3个月为时间尺度、1个月为窗长,提取最大剪应变格网时间序列。对去除趋势项后的最大剪应变时间序列,设定2倍标准差作为异常阈值,以2014年盈江6.1级、鲁甸6.5级和景谷6.6级地震为样本,对地震孕育过程中最大剪应变格网时序异常与M≥6.0地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云南地区GNSS最大剪应变格网时序异常分布与上述3个地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震前短期内最大剪应变异常格网集中分布于震中附近区域,且存在震前增强、震后快速消失的现象;最大剪应变异常格网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可作为预报M≥6.0地震发生地点的参考性指标。最大剪应变综合指标值预测结果显示,本次预测地震数4个,成功预报地震数3个,漏报数0个,虚报地震数1个(指标出现而未发生地震),准确率为75%。从空间角度来看,3次地震的震中都位于异常格网边缘,表明最大剪应变异常区边缘可能更加危险。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全国小震目录,采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首都圈地区1987年以来的中强地震前固体潮调制比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9次MS≥5.0地震,有7次在震前1 a、震中100 km范围内出现调制比高值异常,地震对应率为78%;高值异常持续时间通常为3~5个月,并多在震前数月内消失。固体潮调制比分析在首都圈地区表现出较好的映震能力,能为该区域中强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地形变前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汶川8.0级地震前GPS、应变、重力等研究结果,提出临震前震源区域可能出现变形不动点现象。地壳变形过程中的不动点现象是临震前区域应力场进入临界状态的重要标志,是地震潜在危险区域划定的重要依据。借助不动点理论,给出汶川地震前变形不动点集合的演化,结合大区域地震活动空区与远场显著形变异常分布,探讨变形不动点现象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验证了汶川地震前地壳变形的不动点现象是大区域应力场有序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ī?ML2.0??????????????????????????????????????????????????5.0 Hz?????????????????????2.5??4.5 Hz??????????С???????????????????ú?????????????????????????й??????????????????????????????????????????????????????  相似文献   

15.
????С??????????????α??????????????ε??????????????????????????????μ?????????????????????????λ?????????1995???????????????????7??6????6????????????????????У????????Ч????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前倾斜潮汐因子的变化特点,并与1988年11月6日澜沧7.6级地震前的倾斜潮汐因子异常形态作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南黄海6.1级地震前存在着潮汐因子异常,但异常形态与澜沧7.6级地震前的潮汐因子异常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7.
未来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城垢预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做好未来三峡水库诱发地震预测实践的技术准备,根据水库诱发地震的特殊性和三峡地区的区域性特点,主要论述了测震学方面部分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应变蠕变曲线形态方法,小震活动“密集-平静”等常有方法和序列频度衰减系数h值,震级-频度关系系数b值,波速比,振幅比等方法是在未来预测实践中值得推荐或进一步探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结合测震学和大地测量学方法分析日本2011年9级地震之后依舒断裂带北段的地震活动性认为,2012年至今研究区地震活动相对平静是由于日本地震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依舒断裂带北段震后1 a内受影响较大,2 a后地震活动减弱,b值的时间扫描表现出其目前处于低应力场控制。依舒断裂带北段2012年至今5 a未发生4级以上地震,当前存在发生4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震流动重力监测网建设与映震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云南地区流动重力测网建设,根据分形几何原理,计算云南及周边地区现行测网的空间格网距和空间分辨率,给出最佳格网距为69 km,空间分辨率为61 km。结合近年云南及周边地区流动重力观测成果,绘制重力场变化图像,分析2014-08-03鲁甸6.5级地震、2014-10-07景谷6.6级地震以及2015年以后大理-保山一带部分5级以上地震相关重力场变化。综合分析认为,云南及周边地区流动重力监测网能识别5级以上地震相关的重力变化,但个别地区监测能力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报工作在我国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对此 ,我们相信在地震预报的研究中 ,只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博采众长 ,宏观微观结合 ,对人口稠密地区 6级以上强烈破坏性地震 ,漏报、虚报的可能性都会大大降低 ,唐山一类的地震惨害有可能避免、减轻 (人员伤亡 )。所以普及地震知识 ,提高全民族科学精神对防震减灾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