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庄区位于安徽省淮南煤田潘谢矿区的西部,面积90km2。地表覆盖新生界厚60~550m。含煤地层为二叠系石盒子组及山西组,含可采煤层13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5层(即13-1、11-2、8、5、1煤层)。除1煤层较稳定外,其余均属稳定型煤层。本区为轴向北西,向东、西倾伏的不完整向斜构造,伴随一系列的正断层,构造中常,煤类为气煤及1/3焦煤。   相似文献   

2.
铜川矿区早二迭世的河流冲刷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川矿区含煤地层为早二迭世山西组(P11)和晚石炭世太原统(C3)。山西组在矿区内主要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Ps1)厚约40米,上段(Ps2近已划归石盒子组)厚约20米。此两段的岩性有相似性,即各段上部皆以粉砂~泥质岩为主,下部则以粗碎屑岩为主。下段底部砂岩被沿用为煤系地层中的标志层,称为K4,本组中含煤1~3层,仅3号煤层局部可采。   相似文献   

3.
淮南朱集西井田二叠系含煤地层可划分为7个含煤段,下石盒子组为第二含煤段共含煤10层,其中4-1、402、5-1、7—8煤层为可采煤层。根据井田大量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物性特征、煤质特征对第二含煤段可采煤层进行划分对比。4煤组中4-1、4-2均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距4-1,煤层下约13m的铝质泥岩是对比本煤组的主要依据;5煤组中5-1,煤下1m左右常见0.5m薄煤层,在39线以西常合并为一层,以此为特征区别于其他煤组:7-2为较稳定煤层,其视电阻率曲线特征呈单峰形态,长源距伽马曲线顶部靠下有一小台阶,本煤组距8煤层15m左右,间距较稳定,也可作为对比标志层;8煤层顶板富含植物化石,以常见较完整的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特征,8煤层视电阻率幅值为第二含煤段最高,长源距伽马曲线常呈不对称状态,顶部曲线幅值常低于底板而明显区别于其他煤层。  相似文献   

4.
淮北煤田刘店井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及主煤层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钻孔资料分析,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淮北煤田刘店井田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的沉积环境和成煤演化史。研究表明,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煤层都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环境,其中,山西组煤组形成于三角洲低速度的建设与高速度的建设的过渡时期;下石盒子组煤组形成于高速度建设型的三角洲平原环境。运用标志层、层间距、煤层顶底板岩石特征、煤质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综合分析方法,对7、10煤层进行了对比判定。  相似文献   

5.
禹县煤田晚二叠世上石盒子组为一套含煤的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六、七、八三个含煤段,共厚250m左右(图1),与上覆石千峰组和下伏下石盒子组呈连续沉积。近年的研究表明,本区上石盒子组是一套河流注入到淡化海湾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以往,人们根据上石盒子组中含有多层紫色斑块岩的现象,认为晚二叠世的古气候是属于半干燥到千燥类型的。   相似文献   

6.
大口径页岩气调查井鹿页1井部署在南华北盆地鹿邑凹陷区,设计井深3 360.00m,完钻井深3 506.50m。钻探目的是查明地层层序,探索上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及含气性,兼探致密砂岩气和煤层含气性。介绍了鹿页1井的钻探施工情况,针对区域内地层复杂,构造发育,山西组及上石盒子组泥岩层段较多,施工中易出现坍塌、掉块等孔内复杂情况,以及目的层垂深大,泥岩、煤、砂岩互层,取心难度大等技术难题,优配了ZJ40石油钻机,研究并实践了PDC钻头+螺杆+MWD无线随钻高效复合钻井技术、复杂地层高密度、高黏度钻井液体系和深孔PDC筒式取心钻头+川8-3取心筒绳索取心技术,建成了1口可供地层含气性测试的合格井,为该区同类钻井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鉴。获取了岩心等实物资料,查明了该井区地层结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钻遇51层油气显示,为南华北盆地鹿邑凹陷页岩气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淮北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的变质作用概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北煤田含煤面积9千多公里~2,是在新生界覆盖下的全隐蔽煤田,仅东北部有古老基岩出露。淮北煤田由砀山、肖西、闸河、刘桥、百善、前岭、蔡山、铁符寺、卧龙湖、宿西、宿南、宿东、涡阳等十多个煤产地组成(图1)。淮北煤田石炭系煤层均不可采。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以及煤田南部的上石盒子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岩系。一般含可采煤层4—8层,可采总厚度5—18米。   相似文献   

8.
荥巩和新密煤田是豫西北部的两个相邻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晚古生代晚石炭世太原组和早二叠世山西组,总厚100—150m;下石盒子组及晚二叠世的上石盒子组在本区仅偶含薄煤层。太原组位于含煤岩系最底部,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交替沉积,灰岩形成于清澈、温暖、浅水的陆表海潮下环境,碎屑岩则为潮道和潮间带为主的潮道、潮坪沉积。太原组含有6—7层薄煤层,形成于咸水或半咸水的泥炭沼泽中。山西组几乎全由碎屑岩组成,下部发育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二1煤以下层位为潮坪和横向与之共生的潮道、潮沟及河口潮汐砂脊沉积,二1煤以上为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三角洲由北向南进积到半咸水的海湾中。二1煤形成于海退时期,它们堆积在滨海平原的淡水泥炭沼泽中,其厚度变化及发育程度主要受成煤前沉积环境控制,但在本区西部构造较复杂处,煤层厚度受后期构造影响较大。沉积环境对煤层原生厚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潮坪和废弃的潮道、潮沟、河口潮汐砂背沉积物之上,煤层发育好,而在二1煤之下有活动的潮道及河口潮汐砂脊发育时,煤层较薄或不发育。  相似文献   

9.
基于钻孔岩心观察、室内试验测试以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淮南煤田石炭-二叠系泥页岩层系分布特点及其沉积环境演化。结果表明: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均发育了不同厚度的泥页岩层系,泥岩岩石类型包括粉砂质泥岩、暗色泥岩和高岭石泥岩。太原组发育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和碎屑组成的含煤沉积,部分沼泽、湖泊相发育了泥岩;山西组为海退系列的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下部厚约10m的暗色泥岩段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为研究区内主要赋页岩气层段,上部为分流河道沉积,泥岩发育不稳定;下石盒子组与上石盒子组河流作用增强,沉积环境更靠近陆地一侧,不利于有机质的聚集,沉积泥岩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为本区富有机质泥岩的富集层段,更具生气潜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内蒙古色尔腾山区下佘太组至拴马桩组、太原西山煤田本溪组至山西组和安徽淮南煤田山西组至上石盒子组等52个煤层的碳同位素数据。这些煤层均为腐植煤,不同煤层的δ~(13)C值在-26.20‰~—22.10‰之间波动,均值为-24.16‰,与我国各时代煤的δ~(13)C均值(-24.4‰)十分接近,但明显有别于冈瓦纳煤和藻煤(其δ~(13)C值分别为-22.70‰和-30.80‰)。上述三地煤中δ~(13)C值包括从纳缪尔(Namurian)晚期至卡赞期(Kazanian)的各地质时段。按各煤层所在岩组的地层对比关系组构的华北石炭纪—二叠纪煤的碳同位素地层学型式表明。δ~(13)C值在斯蒂芬期(Stephanian)、亚丁斯克期(Artinskian)和卡赞期呈现大约2.5‰~3.0‰的负迁移,这种负迁移与煤级、煤的显微组分及成煤植物种类可能无关,而是优势成煤植物(乔木状石松类)所记录的环境大气CO_2的碳同位素组成之变化,煤与有机物、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一样,可用地球碳存储体的大规模过程来解释。陆—陆碰撞对全球碳循环起主导作用,石炭纪、二叠纪,是全球各主要陆块  相似文献   

11.
桑威—基畏那煤田成煤时代属早二迭世。煤田基底为前寒武系变质岩系,其上为上石炭统依多西组,下二迭统姆丘丘玛组,上二迭统鲁呼呼组,以及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其中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下姆丘丘玛组,上煤段含煤二层(1、2号煤),多不可采;下煤段含煤七层(3、4、5、6、7、8、9号煤),其中3b、5、6号煤层全区发育,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厚2-3米,夹矸多,多属复杂结构煤层,按中国煤的分类,属气煤和弱粘煤,煤的灰分高,硫分中等。主要煤层的厚度、结构及煤质特征见表1。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队与公司科研所在禹县梁北勘探区进行岩矿鉴定时,在二迭系上石盒子组七煤组中,发现了一层硅质海绵岩。   相似文献   

13.
近在淮南煤田谢桥井田主检孔736米上石盒子组17煤顶板的泥岩中找到菊石(?)化石碎片及鱼鳞化石。同时在其上地层中还发现有0.3米的燧石层,该燧石层在淮南地区同期地层中分布还较稳定,暂时尚未发现该层含有海绵骨针及其它微体化石,是否可与河南禹县二迭系上石盒子七煤组中的硅质海绵岩对比,尚待进一步工作;另在主检孔邻孔932米4煤顶板泥岩中找到舌形贝  相似文献   

14.
徐淮地区在构造上属于南华北板块,拥有华东最重要的煤炭基地徐州煤田、淮北煤田与淮南煤田,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普遍发育,但针对该地区二叠系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的研究成果少见。通过对宿州3-1钻孔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泥页岩进行系统采样,开展了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揭示该地区二叠系有效的富有机质泥页岩层段发育在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有机碳含量较高,山西组优于下石盒子组;有机质主要为Ⅲ型干酪根,处于成熟至高成熟阶段,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5.
贾炳文 《地质论评》1980,26(3):225-232
一、本区紫斑泥岩的一般特征吕梁山中段交城-古交区,二叠纪地层十分发育,主要为一套陆相泥砂质沉积,由下统山西组陆相含煤建造逐渐过渡为上统石千峰组紫红色砂泥岩建造。总厚550余米。由交城水峪贯地区二叠纪地层简表(表1)可见,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沉积时,无论岩性特征、植物化石及含煤性均属典型的泥炭沼泽相沉积;早二叠世晚期下石盒子组岩性中有机碳含量减少,几乎不含可采煤层,说明当时气候条件已由温暖潮湿逐渐转变为半潮湿性大陆气候,地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仪(ICP-OES),系统测定了淮南朱集井田二叠纪3个沉积组11个煤层371个煤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通过对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得出以下认识:朱集煤中稀土元素总量位于86×10-6~143×10-6范围内,平均值为112×10-6;稀土元素具有指相意义,靠近物源区的上、下石盒子组煤中稀土元素总量比远离物源区受陆表海影响的山西组煤分别高出38%和25%;上、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煤中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总体属于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轻稀土曲线段呈“右倾”趋势,重稀土曲线段则较为“平坦”;样品δEu变化范围为0.52~0.80,平均值为0.59,Eu中度负异常,指示成煤沼泽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大;样品δCe变化范围为0.93~1.04,平均值为0.99,Ce含量无异常,指示成煤沼泽受海水影响较小;煤中稀土元素总量与煤中灰分呈不太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9),说明成煤过程中陆源碎屑物质所携带的部分稀土元素可能吸附在煤的有机质中.原煤X射线衍射图谱(XRD)和光学煤岩薄片显示煤中矿物以石英和粘土矿物为主,高岭石可能是稀土元素的无机载体.另外,稀土元素与陆源碎屑元素(Si、A1、Ti、Ni、Sc和Se等)相关性较好,而与海相元素(B、Sr和Ca)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攸县兰村矿区深部勘查区位于郴耒煤田北部,含煤地层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层数较多且结构复杂,通过岩性特征、物性特征以及煤层特征等分析,基本查明了研究区煤层的赋存特征。结果显示:龙潭组上段1、2、6、9煤层为大部分可采不稳定煤层,3、4、5、7煤层为局部可采不稳定煤层,8、10、11、12煤层为不可采煤层;龙潭组下段含煤13~16层,只有16煤层在柳树冲区段大部分可采,为不稳定煤层。煤层可采范围的确定,为煤炭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及矿井安全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河南省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含煤岩系(太原组中部碎屑岩段、上部灰岩段和山西组二1煤层段、大占砂岩段)进行层序分析,共识别出以胡石砂岩底面、二1煤底面、大占砂岩底面和香炭砂岩底面为代表的4个层序界面,将该层段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通过对层序S1和层序S3岩相古地理图和二1煤厚度等值线图耦合分析发现,障壁岛-潟湖沉积环境为二1煤的聚集提供一个较好的前期环境,分流间湾沉积环境为二1煤的保存提供一个较好的后期环境,而分流河道对二1煤的保存起到了破坏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州煤田晚古生代煤中的分散角质层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徐州煤田晚古生代煤中七种分散角质层:真蕨植物(?)角质层、种子蕨植物角质层(类型Ⅰ)、种子蕨植物角质层(类型Ⅱ)、种子蕨植物(?)角质层(类型Ⅲ)、银杏植物(?)角质层、科达植物角质层(类型Ⅰ)、科达植物角质层(类型Ⅱ)。这七种分散角质层中,除科达植物角质层(类型Ⅱ)仅见于太原组20号煤层外,其余的六种均分布于山西组7号煤层和下石盒子组1号煤层中。这些分散角质层具有一定的古植物学、地层学和煤田地质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淮南朱集井田二叠纪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盾  孙若愚  刘桂建 《地质学报》2013,87(8):1158-1166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仪(ICP-OES),系统测定了淮南朱集井田二叠纪3个沉积组11个煤层371个煤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通过对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得出以下认识:朱集煤中稀土元素总量位于86×10-6~143×10-6范围内,平均值为112×10-6;稀土元素具有指相意义,靠近物源区的上、下石盒子组煤中稀土元素总量比远离物源区受陆表海影响的山西组煤分别高出38%和25%;上、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煤中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总体属于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轻稀土曲线段呈"右倾"趋势,重稀土曲线段则较为"平坦";样品δEu变化范围为0.52~0.80,平均值为0.59,Eu中度负异常,指示成煤沼泽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大;样品δCe变化范围为0.93~1.04,平均值为0.99,Ce含量无异常,指示成煤沼泽受海水影响较小;煤中稀土元素总量与煤中灰分呈不太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9),说明成煤过程中陆源碎屑物质所携带的部分稀土元素可能吸附在煤的有机质中。原煤X射线衍射图谱(XRD)和光学煤岩薄片显示煤中矿物以石英和粘土矿物为主,高岭石可能是稀土元素的无机载体。另外,稀土元素与陆源碎屑元素(Si、Al、Ti、Ni、Sc和Se等)相关性较好,而与海相元素(B、Sr和Ca)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