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主要技术特色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简要介绍了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途径的差异、不同级别活动块体边界带对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控制作用、发震构造模型及其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的应用等主要技术特色.共划分出29个地震带、77个地震构造区和1199个潜在震源区.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中综合方案相比,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的个数都有较大的增加,其中东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6.0、6.5和7.0级的中强潜在震源区个数的明显增加,与划分工作中加强了该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识研究相关;而西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7.5和8.0级的高震级潜在震源区个数的大幅度增加,与划分工作中注重了活动块体边界带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以及强调应用发震构造模型指导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技术特色相协调.  相似文献   

2.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潜在震源区的定量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效典  张维岗 《地震学报》1994,16(4):526-532
本文提出了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确定反映潜在震源区特征的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因素、定量划分潜在震源区的方法。对华北地区的实际资料计算表明, 该方法充分反映了潜在震源区与其控制特征之间的规律。原理简明, 便于应用, 计算结果合理, 分区细致, 资料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潜在震源区的细致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包括川中台拱和川东陷褶束的范围,具有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鉴于该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发震构造不甚明确的特点,在编制1990年版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时,划分的潜在震源区面积也相对较大.本文在总结四川盆地中强地震(Ms=4.7-5.7)发震构造条件的基础上,用地震构造类比原则对四川盆地的潜在震源区进行了重新划分.确定潜在震源区边界时,充分考虑了背斜轴走向、背斜构造的影响带宽度、小震活动密集条带和余震的分布范围.得到了四川盆地更加细致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这对于低地震活动水平地区的潜在震源区的细化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地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庆  虢顺民  向宏发 《地震地质》2004,26(4):761-771
在收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多次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野外调查与分析结果,确定了滇西北及其邻区的地震构造标志,进而在该地区重新划分潜在震源区。在有强震发生的地区依地震重复原则划分潜在震源区并确定其震级上限;对于发震构造明显但没有强震记录的地区,根据发震构造规模和活动性特征,依构造类比原则划分潜在震源区;对于活动断裂分段性研究较为清楚的地方,潜在震源区被划分得更细一些;而在断裂隐伏区,则依据地震活动图像及地球物理异常判断潜在源震区的长轴方向  相似文献   

5.
郯庐断裂带的活断层分段与潜在震源区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们在一些工程地震工作中,认为活断层分段在潜在震源区判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科学的、有依据的潜在震源区当能客观地反映构造活动特性和地震活动参数。活断层分段,应给出潜在震源区的边界条件及某些参数。应强调活断展与障碍构造的演化和发育,强调活断层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如不同的构造类型;断裂几何学、力学和运动学特点,活动量和活动速率;活动时代;横断层的存在及历史强震和古地震的活动等等。以郯庐断裂为例,在实际工作中,把断层进行四级划分可达到和满足潜在震源区的需要,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新编全国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中,采用了三级划分的技术思路,即在地震统计区内先划分出地震构造区,以控制地震统计区内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差异性,然后,在地震构造区内再进行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是新编全国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论述了地震构造区的定义、作用、划分原则和依据等。介绍了中国东部地区地震构造区划分方案,并以东北地震区和华南沿海地震带为例,对地震构造区划分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7.
新编制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采用了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方案,以体现背景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在地震构造区内归纳出统一的地震构造模型.本文根据西南地区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的成果,分析了龙门山地震统计区内的龙门山和成都地震构造区的基本特征,历史地震活动强度及频度,主要活动构造的构造变形样式,建立了地震构造区的发震构造模型,确定了构造区的本底地震及划分构造源的地震构造标志.同时,提出了确定背景源空间分布函数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搜集了目前攀西地区的发震构造特征和历史地震研究资料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攀西地区的大震和强震发生的地质、地震和地球物理场条件。根据地震的发生条件,以及近几年来对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新方法和新认识,对攀西地区的潜在震源区作了划分,并将结果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中的相应方案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搜集了目前太原-临汾地区的地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资料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该地区的大震和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地震和地球物理场等条件。根据地震的发生条件,以及近几年来对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一些新认识,对太原-临汾地区的潜在震源区作了重新划分,并将结果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中的相应方案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新编制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采用了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方案,以体现背景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在地震构造区内归纳出统一的地震构造模型。本文根据西南地区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的成果,分析了龙门山地震统计区内的龙门山和成都地震构造区的基本特征,历史地震活动强度及频度,主要活动构造的构造变形样式,建立了地震构造区的发震构造模型,确定了构造区的本地地震及划分构造源的地震构造标志。同时,提出了确定背景源空间分布函数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板内块体与板块运动的差别,提出以Bursa公式作为板内块体的运动学模型,并据此提出了划分板内活动地块的方法。根据华北GPS网1995、1996和1999年的3期观测成果,用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将华北北 剖地区划分为8个小块体。本文用地壳水平运动划分的结果与用本区地壳垂直运动划分的结果在是体旧一致或相近的。本文的划分结果与新构造运动也基本一致,本区活动块体的现今运动是新构造的继承和发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movements of intraplate blocks and plates isdiscussed, and the method to divide the intraplate active blocks is presented by selecting Bursaformula as the kinematic model for the intraplate blocks. Based on the data of three GPScampaigns in North-China network in l995, 1996 and l999, respectively, the northern area inNorth China is divided into eight small blocks wit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method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divided blocks based on tb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rustalmovements in the paper are consistent or approximat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area as a whole.The divided blocks in the paper is also basically accordant with the neotectonic movement,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urrent movement of active blocks in this area is the succession anddevelopment of neotectonic movement. Moreover, some new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reahave been revealed by the tectonic units divided with the horizontal crustal movement.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Situ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Eurasia Plate and surrounded by the India Plate, Eurasia Plate, Pacific Plate and Philippine Sea Plate, Chinese mainland especially the area of Qinghai-Xizang (Qingzang) Plateau and the south-north tectonic zone is the area with the most intensive neotectonic deformation. The main component of tectonic activity in Chinese mainland is active blocks. Therefore,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study active blocks in the research of tectonic activit…  相似文献   

14.
孙伟 《湖泊科学》2012,24(1):9-16
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改变地表下垫面水文条件,成为导致区域水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因素,并引发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为了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近年来地理学界开展了大量空间开发功能分区和适宜性分区的研究,为区域空间管理和建设用地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单一行政区为对象,缺少流域等跨行政区的自然地理单元的分区研究,忽视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整体性.为此,本文在借鉴相关分区研究的基础上,以太湖流域为例,探讨了流域单元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指标选择与综合评价等技术方法,将太湖流域划分为高适宜区、中等适宜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等四种类型,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讨了建设用地配置规模与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对应关系和均衡程度,据此判断流域空间开发的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的特征,提出利用中国大陆现代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图划分活动地块的思路和原则,并把中国大陆划分为东西2个I级地块,东北、华北、华南、西藏、甘青藏和新疆6个Ⅱ级地块和16个Ⅲ级地块.本文划分的活动地块边界与新构造活动的图象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局部地区有些差别.这表明,中国大陆地壳现今活动是第四纪以来新构造活动的继续,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6.
莫霍界面的重力补偿和地壳结构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力均衡的现象证明,地壳或上地幔内部必有水平方向的物质流动,它产生重力补偿作用,并且最终达到平衡状态。上地幔的低速层(其顶面在大陆地区约为120公里,在海洋地区约为60公里)可能是产生全球范围内重力补偿作用的一个重要层。地壳内部如有重要的补偿层,莫霍界面的深度将趋一致。莫霍界面深度的变化,说明地壳内部必无较大范围的补偿层。以莫霍界面为顶面的上地幔部分,对于重力补偿是否起作用呢?这个问  相似文献   

17.
利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CPSHA)方法,对山东某场地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通过对该场地划分潜在震源区,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及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分析地震危险性概率,基本确定对该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起主要贡献的几个潜在震源区及贡献值,并确定该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水平向基岩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结果发现,CPSHA方法以具体的构造尺度和更加细致的构造标志来划分潜在震源区,使潜在震源区规模缩减,从而更能反映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8.
Since climatic condition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human sub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key factor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a global issue attracting great attentions of politicians, scientists, governments, and the public alike throughout the world. Existing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ims to characteriz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limate based on years of the mean value of different climate indexes. However, with the accelerating climate change nowadays, existing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cannot represen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limate change, nor can it reflect the disasters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incurred from climate changes.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tendency value and fluctuation value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rom 1961 to 2010 to identify the climate change quantitatively, and completes the climate chang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1961–2010) with county administrative regionalization as the unit in combination with China's terrain feature. Level-I regionalization divides China's climate change(1961–2010) into five tendency zones based on the tendency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hich are respectively Northeast China-North China warm-dry trend zone, East China-Central China wet-warm trend zone, Southwest China-South China dry-warm trend zone, Southeast Tibet-Southwest China wet-warm trend zone, and Northwest China-Qinghai-Tibet Plateau warm-wet trend zone; level-II regionalization refers to fourteen fluctuation regions based on level-I region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fluctu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19.
按I.M.Gelland等人建立的模式识别Cora-3修改算法研究华东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和地球物理特征并用于识别本地区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易发生在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内、白垩纪或新生代构造(断陷)盆地的内部或边缘、新构造垂直差异运动的地质块体边界附近以及活动断层数较多的地方。 “投票”结果表明误识率较低(ε=0.061—0.098)。根据“投票”结果,划分出五个D节点相对密集的地震危险区。 控制试验表明识别结果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是我国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流域,近年来探测工作对黄河中下游的活动断层有较多新认识,如构成北华北盆地与南华北盆地新构造分界的新乡-商丘断裂,新发现存在多个晚更新世活动段,具备发生中强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对识别沿黄河中下游的地震危险源、提高地震危险性认识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活动断层探测的最新进展,分析了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活动断层分布特征及其可能产生的灾害影响,并提出后续工作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