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An earthquake is regarded as a fracture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ntinuum mechanics, in which stress and strain play key roles in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a seismic source. This review briefly outlines the mechanics of a seismic source in terms of the dislocation model and crack model. The introduction includes the Coulomb failure criterion, static stress drop, dynamic stress drop, the Griffith criterion, and the scaling of source parameters. The selection of topics in the introduction emphasizes th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data, i.e., in practice, the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troduced here are measurab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seismic waveform data.  相似文献   

2.
声发射技术在岩石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颙 《地球物理学报》1977,20(4):312-322
随着地震预报研究的开展,岩石力学与地震预报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声发射技术是岩石力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本文对声发射技术作了简单的介绍,评述了它在岩石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用声发射技术研究地震序列和破裂机制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3.
新疆特克斯-昭苏地震断层的发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6年作者在特克斯-昭苏盆地首次发现长70公里、最大垂直和水平位移均达8米的地震断裂带和地震形变现象,并认为是1716年地震时形成的。地震断裂带的展布和运动方式,与科博河-昭管处断裂相一致。特克斯断裂带是一条复杂的断裂带,它由多条断裂组成。1716年地震表明该断裂带具有新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4.
在临近大地震前,震源过程和前兆现象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关系。本文从组合模式出发,利用断裂力学的应力一化学腐蚀理论来讨论临近大震前的震源过程和外因时震源过程的调制作用。在诸外因当中,为了研究宇宙线对地震的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1965-1979年宇宙线μ介子强度变化的功率谱,首次得到了在所有周期分量中,准九天周期占有优势的结果。最后列举了宇宙线调制地震前兆的几个实例,并讨论了宇宙线对地壳中不稳定物质如过热液体暴沸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许多解释震时发光的物理机制都以地震裂缝高速传播时产生很高的温升为条件。本文从弹塑性断裂动力学的理论出发研究了传播的裂缝尖端附近的温度场。数值结果表明,地震时传播裂缝尖端附近可产生几百度至近千度的温升。  相似文献   

6.
从断裂力学观点研究地震的破裂过程和地震预报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把断裂力学中的应变能释放率公式和裂纹错开位移公式运用到地震破裂中来,再用震级-能量公式logεe1M+α2,对于走向滑动、倾向滑动和圆盘形剪切破裂找到了震源参数和地壳应力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汇总在表2。对于走滑断层情形,关系式如下: (1) (2) (3) (4)应力降 (5)平均应力 (6)用Mo和L2W求区域应力公式式中,M为震级,L、W为断层长度和宽度,η为地震效率,τ0为区域剪切应力,τy为剪切屈服强度,μ为刚性系数,v为泊松比,为平均位错,M0为地震矩。 利用(6)式或(1)式,在实验室测出地壳状态下屈服强度τy,后,可用地震观测资料算出区域剪切应力τ0。 上述关系式和目前流行的震源参数之间的关系式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以往只考虑了破裂的初态和终态,没有考虑破裂过程。而断裂力学恰恰是考虑了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7.
当前潜在震源区研究的主要方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讨论了当前潜在震源区研究中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潜在震源区的两级划分、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原则、潜在震源区的方向和范围及其震级上限的确定以及数值方法在确定潜在震源区中的应用等主要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工作中应重点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IntroductionFor the need of a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international society must make great efforts to find effective methods for discrimination between earthquake and nuclear explosion. Thereupon, many methods of discrimination of nuclear explosion appeared. But, at present, there is some uncertainty to discriminate middle or small nuclear explosion (Peppin, McEvilly, 1974; Richards, Zarales, 1990). When we study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field of Southern California, we find that str…  相似文献   

9.
The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earthquakes adopts the concepts and methodology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especially the theory of critical phenomena, in studying the preparation, initiation, propagation and healing of earthquake rupture, which forms a new branch in the physics of seismic source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o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the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earthquake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es the seismic Hamiltonian, percolation model, earthquake rupture nucleation, and Burridge-Knopoff spring-block model. It is pointed out that some of the statistical mechanical models of earthquakes have a sound seismological basis. There is a smooth "transition" from the "classical" theory to the "modern" theory of seismic source.  相似文献   

10.
地震破裂过程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应用形变破裂和激光全息光弹实验,结合断裂力学的观点研究了地震破裂过程的三个方面:1.地震破裂的力学机制;2.地震破裂的应变特征与运动过程;3.地震破裂过程的应力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地震破裂过程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以及探讨了它们与地震发生。前兆和余震迁移的密切关系。此项研究为活动断层分段研究和地震预报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从汶川地震看震前的“微破裂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包括汶川大地震等一些实测资料的分析,并借用断裂力学和断裂物理的概念,可以认为存在一种震前出现的“微破裂波”。即,震前地层中发生的“微破裂”过程可以产生“微破裂波”。由于破裂过程的微观复杂性,微破裂波中有电磁波、声波和重力波等不同成分,而且有频率覆盖范围宽、信号相对较弱等特点。微破裂波一般都产生于主破裂之前约1~10天之内。只要有合适的有着足够高灵敏度和足够宽的频率响应能方的仪器系统,就可能探测到微破裂波,也就获取了一种重要的有临震预警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分析地震波估算地壳内的应力值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81,3(3):251-263
本文讨论了利用破裂力学理论说明地震破裂的过程, 认为地震本质上是岩石在应力作用下的低应力破裂现象.它是岩石中的裂纹不断稳态扩展、最后进入失稳扩展的结果.分析了在扩展过程中应力和位移的变化, 发现任何将要破裂的那一点的应力都要由初始应力0升高到屈服应力y 以后才破裂, 破裂后裂纹面上的点的应力降到0.在破裂前和破裂后的位移, 都可由弹性力学方程给出.在破裂的一瞬间破裂的端点产生的非弹性位移, 则不能由弹性力学方程给出.它可以由断裂力学中的裂纹滑开位移公式近似给出.根据位错模式由于计算弹性波辐射场的位错量 D(, t), 正是破裂瞬间产生的非弹性位移, 所以用弹性位移公式来计算地震位错量是错误的.我们采用了裂纹滑开位移公式来计算地震位错量, 从而导出了较合理的计算地震释放总能量的公式 ET=yDS(y 为屈服强度;D为平均位错;S 为断层面积)以及估算初始应力值0的公式:0 =[Dmax/L4y/(1-) ]1/2(L 为断层长度).用它们计算了一些地震的 Er 和0, 分别列于表1和表2.这些结果比以往的结果要更合理一些。 结果表明:(1)地震多数是在低应力作用下(即低初始应力)发生的(约100——200巴);(2)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比地震波能量大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IASPEI的“地震波的散射与衰减”专题报告会为主,评述了近几年在地震波散射方面的研究进展.述评所涉及的方面有:1.关于地震尾波的起源;2.大震前尾波包络的前兆性变化;3.地震尾波包络衰降的机理;4.区分散射和吸收的新方法;5.新领域的开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军龙  母若愚 《地震》2021,41(2):47-61
根据大空间尺度上存在特殊的地震迁移并具有规律性的现象, 在回顾2020年于田MS6.4地震的震前异常和1900年以来于田地区“始发地震—迁移地震”序列的基础上, 分析了于田MS6.4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动力学背景, 讨论了于田地区 “始发地震—迁移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其趋势。 本文侧重于对近些年于田地区地震迁移现象(如迁移方向、 时间间隔)的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地震迁移可以作为该区域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之一, 并尝试应用于未来地震迁移趋势分析。 地震迁移现象的成因及动力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关于地电阻率短临机制与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预报研究中,中长期预报的研究固然需要,但更有实际意义的应是短临预报的探索。但至今对短临预报问题的解决取得进展甚少。本文根据断裂力学观点,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实测资料,发现地电阻率的突变与地下介质的破裂存在着一定联系。统计结果表明,一旦有台站出现突变,未来一个月内将有60%以上可能,在其周围附近发生地震。因此,地电阻率的加减速变化所引起的地电突变是有可能作为震兆予以考虑。这些变化特征,不但在云南地  相似文献   

16.
1927年古浪大震地质构造背景及其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多年野外考察资料,在论述1927年古浪大震形变带及发震断裂带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认为这次大震是塔儿庄—皇城断裂带和武威—天祝断裂带同时活动的产物,同时对两组断裂破裂方式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断块错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study the earthquake recurr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 series, rupture tests of rock samples and plexiglass samples were made. On rock samples, a number of acoustic emission (AE) and strain measuring points were deployed; the load was one side direct shear.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E and strain at different detecting points around the extra large fracture were observed and studied. On plexiglass samples, a series of inclined cracks were prefabricated by a small-scale compressive testing machine. The samples were then loaded on a shockproof platen, when the samples were loaded,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SIF) was determined by the laser interferometric technique and shadow optical method of caustics. The fracture conditions such as material toughness around the extra large fracture were also studied. From thos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theory of fracture mechanics, the earthquake recurrence period and the trend of post-seismic development were studied.  相似文献   

18.
矿震是危害矿山安全生产的严重灾害,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研究探索中发现,应用断裂力学知识和地震科学知识以及矿山形变测量资料,有可能对矿山地震作出某种预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库仑-纳维(coulomb-Navier)强度理论作为地壳断层剪切破坏的判据,确定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的极限状态。然后,应用断裂力学理论分析圆盘裂缝稳态扩展的条件。导出地震前稳态扩展微裂缝数目的积分表达式。以此为基础,讨论断层参数、应力场参数和岩石物理力学特性参数与膨张现象间的关系。得到的结果可用来解释某些地区震前没有膨胀现象和另一些地区震前出现强烈的膨胀现象。并且,对膨胀理论预报地震的适用范围和应用经验公式预报震级的条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刘心恒  周郧生 《地震研究》1994,17(3):216-221
根据断裂力学观点,分析了1992年4月23日中缅交界6.9级地震的地电变化、结果表明,震前震中附近的台站,也观测到了有关地震的地震的地电阻率突变与突变序列异常、这使曾在全国短临预报计研会(1990.10兰州)上提出的地电阻率突变序列法受到一次很好的实际检验,从而更加证实了该法在短临预报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