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不断发展,科考工作进一步深入,南极地区不同机型的各类飞行活动将日益增多。开展南极航空气象服务是确保飞行安全,提高科考效率的迫切需求。南极冰雪高原的地形复杂,天气多变且局地性强,但是航路和场站的气象资料积累很少,航空气象服务的困难较大。本文对南极中山站地区影响飞行安全的主要天气现象,中山站地区的适航时间,天气条件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建于1957年,位于相距中山站大约100千米直线距离的维斯德福尔特丘陵地。在1984年中国独自组织进行南极考察之前,应澳大利亚南极局邀请,并由我国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前身,即当时的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派遣,中国少数科学家参加了澳大利亚不同南极考察站的越冬考察。其中戴维斯站是接纳我国科学家最多的考察站,前后有8位中国科学家在那里越过冬。根据第21次队考察工作计划的需要,中山站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八五”计划系统项目之——“南大洋磷虾资源考察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计划讨论会于1991年5月20~21日在青岛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共25人。  相似文献   

4.
若干南极地区核心研究计划已在1~6章中阐明。这些计划将南极地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国际陆圈—生物圈研究和全球气候研究计划中的那些关键问题上。从1~6章中还可看出。许多正在实施和计划实施的南极国际研究项目均集中代表了多数(如果不是绝大多数)上述核心计划的内容。在此,我们给出这  相似文献   

5.
每当南极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抛下锚,立即会召来大群的南极海鸥,它们集中在船尾转圈盘旋,与在甲板上绕圈散步的考察队员形成一道人与鸥自然融合的风景线。南极鸥很少受到污染,羽毛灰、白分明,叫鸣声娓娓动听,飞行姿态优美,每天晨曦即来,很晚离别归巢,给大家带来很大乐趣,是南极考察队员的最好伴侣。在较长时间的观察中,大家发现,南极鸥在某些情况下,会突然以最大的密度聚集在一起,簇拥成团,伴随着激烈的鸣叫,体现一种集体意志,对某种行为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6.
南极为什么这么寒冷?科学家们继续研究南极冰盖的历史AaronWoods南极冰盖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气候。它使深海冷却并且控制循环,影响这些深海的化学平衡而且对世界范围的海平面和温度的变化有主要影响。大洋钻探计划(ODP)正在对南极大陆的边缘海域进行为期两...  相似文献   

7.
一艘绕火星飞行的太空船发现:火星的南极覆盖着大片的冰层,蓄水量非常丰富,假如呈液态,整个火星将会被11m深的水所覆盖。科学家们利用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号太空船上的雷达装置测量出火星南极冰层的厚度和体积。该雷达装置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意大利航天局联合制造的。根  相似文献   

8.
南极微生物低温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极微生物 ,包括细菌、酵母及丝状真菌等 ,不但在南极的生态系统及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前景。由于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形成了一个干燥、酷寒、强辐射的自然环境 ,生存于其中的微生物必然具备了相应独特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特性 ,如嗜盐和耐盐、嗜冷和适冷等特性。南极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多侧重于生态和环境方面 ,即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仍是如此 ,但随着EASIZ(南极海冰区生态学研究)计划和CS EASIZ(南极海冰区近岸和陆架系统生态学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9.
金企鹅     
金企鹅,鸟纲,企鹅目,企鹅科,是居住在南极15种企鹅中的一种。在南极大陆上很难看到金企鹅的踪影,它们大多生活在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大陆的辐合带海域的冰山和岛礁上。金企鹅体长71厘米,和其它企鹅一样,其翼呈鳍状;骨骼没有通气的结构,是不能飞行的鸟。有蹼的三只趾和另一只趾向后,这种身体结构便于潜水游泳。金企鹅在夏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中国对南极事务的深入参与以及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文章概述现有两大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谈判与制度建设中的各项法律争议,分析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的法律困境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突破路径以及中国参与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法律依据的不足、科学证据的匮乏、具体规章制度的短缺以及对《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第二条权威解释的欠缺是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所面临的主要法律困境,而导致以上困境出现的关键因素涉及政治立场、经济利益、国际法理论和全球公海保护区实践;进一步深化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国际协定与南极治理机制的协调适用以及全方位促进南极海洋保护区养护措施的实施和完善是突破困境的核心策略;中国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应积极推动国内南极立法、加强南极海洋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鼓励国内非政府组织加入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国际议程,积极参与讨论并明确表达立场与主张,进一步融入南极治理的非政府联盟,提高中国在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中的国际话语权,更好地维护国家权益。  相似文献   

11.
首先,根据地震反射剖面的似海底反射特征、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钻孔沉积物的高甲烷含量、高有机碳含量以及孔隙水盐度、氯离子浓度和硫酸根离子浓度异常等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推测,南极陆缘有7个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区,它们分别为南设得兰陆缘、南极半岛的太平洋陆缘、罗斯海陆缘、威尔克斯地陆缘、普林斯湾陆缘、里瑟-拉森海陆缘和南奥克尼群岛东南陆缘等。其次,从气源条件、沉积条件、热流及温压条件和地质构造条件等对南极陆缘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该陆缘具备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赋存的有利地质条件。最后,对南极陆缘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前景进行了探讨,认为其资源量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2.
译者序     
南极研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引起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的极大关注。在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主持下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是了解主宰地球整体系统相互作用过程的两项全球尺度的研究计划,是由许多区域性研究计划和核心计划组成的。南极区域性研究计划则是其中之一。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区中的大气—冰—海洋—生物通  相似文献   

13.
南极大陆架的国际法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现行国际法框架体系下,文章首先通过对大陆架涵义的探讨,得出大陆架的科学与国际法双重定义,以及对涉南极大陆架划界案的分析得出南极大陆架主张国的实质要求。然后根据大陆架的定义和涉南极大陆架划界案,得出并不存在国际法意义上的南极大陆架,南极大陆架纠纷实质是南极领土纠纷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极考察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无论是南极科学考察研究还是后勤支援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应有的地位。随着中国南极考察“十五”期间能力建设项目的启动以及国家财政对南极考察投入的逐步加大,公众对于我国南极考察事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领导的重要指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地管理南极科学考察站,更好地服务于南极科学考察事业,是摆在我们面前既艰巨又神圣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南极磷虾广泛分布于南极水域,资源储量非常丰富,是全球海洋中最大的单种可捕生物资源。文章梳理了全球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运行情况,剖析了主要国家南极磷虾开发利用及捕捞加工船的发展现状,选取了“福荣海”和“南极耐力”,对我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与挪威渔船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中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的发展还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模式存在问题且传统渔船捕捞方式有待改进以及船载加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基于此,研究认为在未来中国应推进转型升级,形成新型南极磷虾捕捞加工渔船体系;强化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捕捞渔船渔具装备水平;完善加工环节,突破船载加工技术“瓶颈”,以期通过该研究能够对中国南极磷虾捕捞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人类发现、认识南极洲,只有近160年的历史。从探索南极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772—1843年,帆船探险时期;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英雄探险时期;20世纪20—50年代,航空考察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常年站考察时期。南极考察,在政治上、科学上、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常年考察站、100多个夏季和临时考察站,开展了领域广  相似文献   

17.
格罗夫山考察队圆满完成计划任务,起程返回中山站进入2月,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天气情况与1月相比,逐渐变得恶劣起来。不但气温下降得比较厉害,大风和大雪天气逐渐增多,而且白天慢慢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增长,基本不具备野外作业的条件。但是,满载祖国和人民希望的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格罗夫山队于北京时间2006年2月10日在东南极内陆冰盏格罗夫山地区安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开始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的征程。格罗夫山队11名队员在站区进行简单的休整后将陆续登上“雪龙”船,等候其他队员上船后一同返回祖国。  相似文献   

18.
田小明 《海洋世界》2011,(11):22-25
2008年10月20日,"雪龙"船一声长笛,告别上海,开始了又一次南极科学考察的艰难历程。这是我国进行的第25次南极考察,也是一次必将被写入历史的考察——从宣布进行冰穹A考察起,经过13年的努力与精心准备,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要完成一项特殊、艰难而又举世瞩目的壮举: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作为随队记者,我目睹了建站的全部过程,与队员们一起工作,冰雪南极留下了我们辛劳的汗水。  相似文献   

19.
冰海荣光     
《海洋世界》2014,(8):80-80
<正>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已经经历了近30年艰苦卓绝的历程。南极凝聚着无数中国人的美好向往和梦想。如果说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那么这长城已在海上日益隆起,正在向着地球最南端延伸……《冰海荣光:"雪龙"号船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再现了当年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冰雪南极发生的故事,全景式地展现了"雪龙"号船在严酷的南极冰海上演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幕。2013年11月7日上午,从黄浦江边,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相似文献   

20.
杨威 《海洋世界》2006,(4):42-46
走进中山,感受南极圈内中国第一站如果从空中俯瞰拉斯曼丘陵,在南纬69°22'、东经76°23'位置的南极荒原上,你会发现一片红黄相间的建筑群在皑皑白雪之中显得格外鲜艳夺目。这里就是中国南极科考工作者心中的“家”,是他们的“圣地”——中国南极中山站。这里也是中国南极科考事业开始20年来,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真正建立在南极圈内的考察站。从亚南极到东南极:艰难的建站历程中山站位于拉斯曼丘陵北端,面向普里兹湾,背靠埃默里冰架和格罗夫山脉。这里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3.6℃,连续极昼时间54天,连续极夜时间58天,最大风速43.6米/秒。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