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三江地区义敦岛弧造山带演化和成矿系统   总被引:80,自引:12,他引:8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义敦岛弧是喜马拉雅巨型造山带中的一个复合造山带,它经历了印支期洋壳俯冲造山、燕山湖弧-陆碰撞和喜马拉雅期陆内走滑作用诸演化历史。可能由于洋壳板片俯冲角度不同,义敦晚三叠世古岛弧带(206~237 Ma)南北两段具有不同的发育历史,北段昌台弧以发育孤间裂谷为特色,具张性弧特征,发育扩张环境流体聚敛成矿系统,形成VMS型Zn-Pb-Cu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Ag-Au-Hg矿床;南段中甸弧不发育弧后盆地,但广泛发育钙碱性弧火山岩-玢岩-斑岩杂岩系和挤压环境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形成斑岩型-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在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弧-陆碰撞作用中,早期大陆板片俯冲形成同碰撞花岗岩带(约200 Ma),晚期造山后伸展作用,形成A型花岗岩带(75~138 Ma),伴随扬子大陆板片俯冲而发生的强烈剪切和推覆,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带发育挤压剪切环境流体聚敛成矿系统,形成剪切带型金矿。伴随造山后伸展和A型花岗岩侵位,发育伸张环境岩浆-流体聚敛成矿系统,主要形成夕卡岩型锡矿和构造破碎带热浪脉型银多金属矿床。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在义敦造山带主要表现为陆内走滑作用,并控制碱性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的发育(50~30 Ma),伴随斑岩型金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大陆碰撞成矿论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侯增谦 《地质学报》2010,84(1):30-58
基于经典的板块构造而建立的成矿理论已日臻完善,完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但却无法解释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及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的详细研究,并与中国秦岭和其它碰撞造山带综合对比,本文系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简称"大陆碰撞成矿论",初步阐明了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成矿动力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和形成机制。该理论认为,伴随大陆三段式碰撞过程而发育的主碰撞陆陆汇聚环境、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和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是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主要成矿构造背景。对应于三段式碰撞而在深部出现的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拆沉过程,是导致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异常热能驱动力。伴随三段式碰撞而分别出现的压-张交替或压扭/张扭转换的应力场演变,是驱动成矿系统形成发育的构造应力机制。大陆碰撞产生的不同尺度的高热流、不同起源的富金属流体流、不同级次的走滑-剪切-拆离-推覆构造系统和张性裂隙系统,是形成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主导因素。成矿金属在碰撞形成的壳/幔混源高fO2岩浆-热液系统、地壳深熔低fO2岩浆-热液系统、剪切变质-富CO2流体系统以及逆冲推覆构造驱动的区域卤水系统和浅位岩浆房诱发的对流循环流体系统中,伴随成矿金属的积聚与淀积是形成大型矿床的关键机制。"大陆碰撞成矿论"还强调,完整的大陆碰撞过程可以引发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一系列标示性的大型矿床:在主碰撞陆陆汇聚成矿期,大陆碰撞引发地壳加厚与深熔,产生富W-Sn壳源花岗岩,形成花岗岩型Sn-W矿床;大陆俯冲板片断离诱发软流圈上涌,产生富金属的壳/幔混源花岗闪长岩,形成岩浆-热液型或叠合型Pb-Zn-Mo-Fe矿床;大陆碰撞从变质地体排挤出富CO2流体,在剪切带形成造山型Au矿,从造山带排泄出建造流体,在前陆盆地形成MVT型Zn-Pb矿。在晚碰撞构造转换成矿期,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诱发壳幔过渡带和富集地幔减压熔融,其岩浆在浅部地壳岩浆房出溶成矿流体,分别形成斑岩型Cu(-Mo-Au)矿床和碳酸岩型REE矿床;深切岩石圈的剪切作用与下地壳变质产生含Au富CO2流体,形成造山型Au矿;逆冲推覆构造驱动地壳流体长距离迁移汇聚、走滑拉分导致流体大量排泄和充填,形成Pb-Zn-Cu-Ag矿。在后碰撞地壳伸展成矿期,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富金属、富水、高fO2埃达克质岩浆浅成侵位和流体出溶,产生斑岩型Cu矿;中上地壳部分熔融层(岩浆房)驱动地热流体系统,在地热区发育热泉型Cs-Au矿,在构造拆离带形成热液脉型Pb-Zn-Sb和Sb-Au矿。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北麓)斑岩型钼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山造山带.是秦岭褶皱带南东的组成部分,它与龟(山)-梅(山)断裂带、北东向断裂共同控制着豫南岩浆岩的分布.燕山期的中酸性岩基是成矿小岩体的母岩,而成矿小岩体又是斑岩型钼矿床的成矿母岩.燕山期中国东部在陆内俯冲作用下,岩石圈在挤压、伸展后表现减薄,引起软流圈抬升和地幔上涌,形成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矿床类型与岩浆成分有关,表现出明显的成矿专属性.相同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因空间位王的不同,形成了大别山的斑岩型钼矿床成矿系列.根据成矿系列.研究其斑岩型钼矿成矿规律,对大别山的钼、铜、铅、锌等多金属找矿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姚仲友 《地质与勘探》2018,54(6):1187-1201
巴布亚新几内亚陆缘火山岛弧成矿带形成于印澳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带,其演化涉及俯冲与火山岛弧(岩浆弧)的形成、弧陆碰撞与造山、俯冲陆壳折返、岩浆侵入、成矿作用等多种地质作用。该成矿带的铜金成矿时代比较年轻,成矿集中于23~12(Ma)、7~1(Ma)及0.5~0(Ma)三个成矿高潮期。空间上可以分为6个成矿亚带,分别为奥克泰迪-波尔盖拉成矿亚带、弗里达河-拉穆成矿亚带、海登山谷-凯利门戈成矿亚带、托鲁库玛-比尼山成矿亚带、瓦普鲁-伍德拉克成矿亚带、利希尔-潘古纳成矿亚带。成矿带主要铜金矿床类型为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矽卡岩-斑岩型。成矿受控于俯冲作用、弧陆碰撞造山作用、侵入杂岩体、褶皱和断裂、破火山口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笔者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大陆碰撞造山带环境下铅锌矿床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在陆陆碰撞的主碰撞阶段,由于板块的汇聚挤压,在碰撞造山带两侧或一侧形成的前陆盆地中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未变形或弱变形,来自盆地的卤水在造山带隆升造成的重力势的驱动下,向盆地边缘汇聚,萃取盆地中的成矿元素,在碳酸盐岩的岩溶或断裂中形成MVT型铅锌矿床.在晚碰撞走滑转换阶段,盆地卤水和地层水萃取盆地地层或基底内的成矿物质形成成矿流体,陆陆碰撞持续挤压力使盆地强烈变形,同时在盆地内发育一系列逆冲推覆系统,并驱动成矿流体发生侧向迁移;在挤压后的短暂松弛阶段,成矿流体灌入逆冲断裂及其伴生的次级走滑断裂或张裂隙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沉积岩容矿铅锌多金属矿床.大陆碰撞造山带挤压至伸展这一应力转换阶段,成矿流体灌入张性构造中,形成类似秦岭碰撞造山带环境产出的脉状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6.
笔者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大陆碰撞造山带环境下铅锌矿床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在陆陆碰撞的主碰撞阶段,由于板块的汇聚挤压,在碰撞造山带两侧或一侧形成的前陆盆地中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未变形或弱变形,来自盆地的卤水在造山带隆升造成的重力势的驱动下,向盆地边缘汇聚,萃取盆地中的成矿元素,在碳酸盐岩的岩溶或断裂中形成MVT型铅锌矿床。在晚碰撞走滑转换阶段,盆地卤水和地层水萃取盆地地层或基底内的成矿物质形成成矿流体,陆陆碰撞持续挤压力使盆地强烈变形,同时在盆地内发育一系列逆冲推覆系统,并驱动成矿流体发生侧向迁移;在挤压后的短暂松弛阶段,成矿流体灌入逆冲断裂及其伴生的次级走滑断裂或张裂隙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沉积岩容矿铅锌多金属矿床。大陆碰撞造山带挤压至伸展这一应力转换阶段,成矿流体灌入张性构造中,形成类似秦岭碰撞造山带环境产出的脉状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7.
墨西哥是矿产资源大国,其中产量最高的包括银、铜、铁、铅锌等。这些矿产的生成主要源于多种多样的矿床类型和各式各样的矿化类型,其中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矽卡岩型、IOCG(铁氧化物铜金)型是最突出的矿床类型。这些矿床的形成与北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有关,体现了联合大陆长期积聚或解体的某些阶段,尤其是中新生代成矿带的空间展布特征与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划分的9个构造-岩浆-成矿带,分别形成3个俯冲成矿系列,即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发育的IOCG型铁铜金成矿带→斑岩型铜钼金成矿带→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金多金属成矿带,分别代表太平洋古板块、法拉隆板块和科科斯板块向北美板块从俯冲、挤压到碰撞后伸展的板块构造岩浆成矿环境。这类俯冲边界型成矿系统的主体部分是西马德里造山带岩浆弧中的斑岩型铜钼矿成矿系统和盆岭省中的火山岩控制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金矿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8.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该区的矿床时空分布、矿床类型、成矿系列,成矿物化条件,矿源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指出区内总体成矿地质背景为具有过渡型地壳特色的大陆复合造山带,可划分为中元古代-古生代海盆同生沉积成矿、中生成大规模陆内俯冲造山体制后生热液成两个成矿阶段,具有盆地边缘控矿,动力学转换带成矿、成矿的广义层控性及碰撞造山体制浅成与中深成热液矿带成对共生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花岗岩类的成岩和成矿及其与构造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在有关中国东部地质构造、不同类型花岗岩类及其有关矿床的资料基础上,探讨中国东部自显生宙以来,特别是中生代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互强烈碰撞挤压过程中,产生的NE、NNE和EW向,其次为南北走向,向大陆内部倾向的板块和板片B-型和A-型俯冲、下行滑脱或俯冲推覆对花岗岩类(及其岩带)、有关矿床(矿带)的形成和空间分布关系,并论述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或矿带)的成矿物质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与板块-板片构造作用有关的动态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上宫金矿产于豫西熊耳山的熊耳群内,属蚀变破碎带型金矿。矿床具有成矿物质、成矿热液多来源和成矿过程多期多阶段的特征。从早到晚,成矿热液性质由变质热液(中高温)、混合热液(中温)演化为大气降水热液。矿床形成于中生代,是沿马超营断裂向北的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可用陆内俯冲成岩成矿模式指导找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西成矿化集中区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将矿集区铅锌成矿作用划分为加里东准备期、海西早期成矿期、海西晚期富集期和印支期改造叠加;不同阶段形成的矿床类型不同,矿床的形成、分布与构造具有一定的密切关系。晚古生代早期(D)的拉张断陷作用和中生代(T3)陆内造山作用对矿集区金属成矿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前一事件形成了热水沉积盆地,进行了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后一事件则在本区产生强烈广泛的构造-岩浆活动,是本区的改造和再造铅锌矿床阶段。  相似文献   

12.
秦岭造山带金属成矿系统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多旋回复合大陆碰撞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自太古代以来秦岭经历了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及多种构造体制的转化,导致了多期构造热事件和成矿作用的发生,形成了多个构造成矿旋回,为秦岭金属元素的大规模富集成矿创造了条件,根据构造,建造,成矿作用及矿床组合特征,从早到晚可将秦岭区域成矿划分为六大成矿系统。其中,中晚元古代与海相火山岩及岛弧菌浆活动有关的成矿系统,早古生代与海相火山热液有关的成矿系统,海西期与海底热液及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系统及中生代与陆内造山体制构造一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系统对成矿的贡献最大,成矿系统的叠加是区内大多数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复合成矿与构造转换——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常印佛  周涛发  范裕 《岩石学报》2012,28(10):3067-3075
复合成因矿床分布广泛,把它们单独划分出来进行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成矿过程、发展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探,均有重要意义.鉴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强烈,对前期成矿作用的影响也很明显,因此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评介了复合成矿作用的几种主要机理,认同前人提出的叠加和改造是其基本类型,但预富集作用也应重视,同时也不能忽视继承成矿和再生成矿,特别是继承和预富集联合多次出现时,可以形成区域性成矿元素大规模富集.同时,本文还将它们放在区域构造体制和机制转化演化过程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明确它们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以前主要以沉积(含热水沉积)成因的含矿建造、矿源层或矿(胚)层产出,而矿床的最终形成与就位则主要与新构造体制下由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渡环境中构造-岩浆活动有关,呈现出“成矿大爆发”的现象.其中早期( 145~136Ma)构造机制是以走滑挤压作用为主,形成与高钾钙碱性岩系有关的铜金矿化.晚期(135 ~ 127Ma)以走滑引张作用为主,形成了与橄榄安粗岩系有关的铁硫矿化.但这两期都有广泛发育的以叠加改造为主的复合成因铜、金、铁、硫及铅锌矿床,从而在典型的岩浆热液矿床和沉积矿床之间形成了一套过渡性矿床序列(层控矽卡岩型→沉积热液叠加型→层控叠改型→迁移式改造型→原地式改造型),构建了一个矿床“家族”.末期( 126 ~ 123Ma)以引张作用为主,出现碱性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类,伴随铁、金、钼、铀等矿化,成矿带的成矿活动随之进入尾声.  相似文献   

14.
Mineralization Ages of the Jiapigou Gold Deposits,Jil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Jiapigou gold deposits are typical vein type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Archaean greenstone belt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dykesand auriferous veins, single hydrothermal zircon U-Pb dating and quartz K-Ar,~(40)Ar-~(39)Ar andRb-Sr datings, the main mineralization stage of the Jiapigou deposit has been determined to be2469-2475 Ma, while mineralization superimposition on the gold deposit occurred in1800-2000 Ma and 130-272 Ma. They form a mineralization framework of one oldermetallogenic epoch (Late Archaean-Early Proterozoic) and one younger metallogenic epoch(Mesozoic) of gold deposits in Archaean greenstone belt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高永宝  李文渊  李侃  钱兵 《矿床地质》2017,36(2):463-482
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为典型的大陆边缘增生造山带,经历了漫长的古生代—早中生代增生造山过程,其中以早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最为发育。文章系统总结了区内早中生代侵入岩分布及成因,对与其相关矿床地质、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祁漫塔格地区早中生代大陆地壳增生过程中的壳幔混合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关联。研究结果认为,中二叠世—早三叠世以俯冲阶段的侧向增生为主,中-晚三叠世以碰撞-后碰撞阶段的垂向增生为主,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主要为中-晚三叠世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等,以I型、A型花岗岩为主,且多见暗色包体,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其源于古陆壳物质的重熔,有地幔物质的参与,由地幔底侵古老陆壳,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花岗质岩浆发生不同程度混合作用而形成。与该时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的主要为斑岩型铜钼矿床、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层控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与碱性花岗岩有关稀有金属矿化等。成矿时代集中于248~210 Ma,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来源,区内中-晚三叠世大陆垂向增生过程中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为区域大规模金属成矿提供大量热能、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70,自引:67,他引:170  
本文论述了中国北方(包括华北、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和讨论了主要成矿区带(长江中下游、小秦岭-熊耳山、西秦岭、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大兴安岭南段)及一些大型矿集区(胶东、鲁西和乌奴格吐-甲乌拉)中矿化组合和成矿期次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提出中国北方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200-160Ma,140Ma左右和120Ma左右三个峰期。通过对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的分析研究,认为三大成矿事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后碰撞造山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和岩石圈大规模快速减薄。在200-160Ma时期主要表现为大厚度岩石圈局部伸展有关的岩浆-热成矿,在140Ma左右时期成矿表现为与深源花岗质岩石有关的斑岩-夕卡岩矿床,而120Ma左右时期的成矿是在岩石圈快速减薄过程有大量地幔流体参与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7.
特大型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大型银矿床在资源占有量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之已经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从已知的国内外特大型银矿床入手,在成矿时间、空间以及成矿特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特大型银矿床的主要成矿地质特征、矿床类型划分方案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概括如下:(1)已知特大型银矿床均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内,主要受控于中生代、新生代的火山岩带和裂谷带之中,多数矿床与中酸性-酸性岩浆活动有关;(2)特大型银矿床以成矿系列为主要线索,划分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矽卡岩型和5元素型;(3)中国在中新生代火山岩及裂谷发育地区,如大兴安岭-太行山带等,具有特大型银矿床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8.
阿尔金山地区铜金矿化富集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金走滑断裂系不同级次构造控制阿尔金山地区铜、金成矿带、矿田及矿床的分布,区域上可以划分为阿尔金北缘金-铜-铁多金属成矿带和阿尔金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通过岩石铜、金含量数理统计和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结果,将其划分为两个主成矿期,年龄分别为502.3Ma士10.1Ma和207.6Ma±4.2Ma;构造应力场和矿化富集过程分为3期:前中生代——挤压期;中生代——伸展期和新生代——走滑期。相对低应力值区为矿化富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9.
Epithermal Gold Mineralization in Chinese Tianshan Provi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TheTianshanrange ,locatedwithinthe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ofNorthwestChina ,extendsforabout2 5 0 0kminanE Wdirectionandhasawidthof 5 0 0km .AsoneofthemajorPaleozoicorogensintheworld ,Tianshanhasagreatpotentialforgoldmineralizationwithmineralizi…  相似文献   

20.
白俊豪 《地质与勘探》2024,60(3):458-470
萤石是我国战略性矿种之一,提高其资源储备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河南省萤石矿床的地质特征、时空分布、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分析,系统总结萤石矿床的成矿规律,并提出河南省萤石找矿方向。结果表明:(1)河南省萤石矿床类型以热液充填型为主,全省可划分为三个萤石成矿带;(2)河南省萤石矿床主要分布于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其周边地层的北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带中,方城地区萤石矿床主要赋存于岩体附近的地层中;(3)萤石矿床的成矿年龄在120 Ma左右,方城地区萤石矿床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4)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或其期后热液活动为萤石成矿提供重要的物质和驱动热;地层岩石为萤石成矿提供重要的氟,其丰富钙源很可能是巨量萤石富集的关键;(5)萤石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应属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流体系统,大气降水对萤石成矿具有重要作用;(6)河南省萤石找矿重点地区应在太华群地层岩石和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体广泛发育的北带和中带,特别是合峪、太山庙、天目山、铜山等岩体的内部或其周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