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冯锐  俞言祥 《地震学报》2013,35(6):923-934
东汉早期(公元25—127年)的地震史料十分宝贵, 它反映了从远古零散、 不系统的地震记载转入连续记载并逐渐认识地震的过程. 这时的地震事件较多, 但研究不充分, 地震参数基本呈空白状. 史料的记载方式以“郡国地震”和“京师地震”为主; 时间上, 基本在汉和帝以后; 地点上, 以大华北为主. 本文具体分析了东汉早期的33次地震事件, 利用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采用郡国平均地理面积和有感面积的概念, 比照地震范例的标准, 按《中国地震目录》的烈度震级表进行参数估算. 研究期间最主要的地震事件是4次震级≥6 1/2 的强震, 即公元46年10月和119年3月南阳地震、 121年10月冀南-鲁西地震和123年5月汉阳地震, 震后都有持续1—2年的余震活动. 公元118年前的地震主要分布于大华北, 震中至京师洛阳的距离多在200 km以外. 除两次5 1/2 —6级地震外, 均属5—5 1/2 级中等强度地震, 少数小于4 3/4 级. 京师洛阳虽经历过多次地震, 但其受影响程度并不强, 基本为有感或强有感的水平, 没有遭受过破坏性或中等强度的震害.   相似文献   

2.
1999年震情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1 999年全球发生 7级以上地震 2 1次 (表 1 ) ,最大地震为 8月 1 7日土耳其 7.8级地震 ,其次为 9月 1 6日台湾南投 7.6级和 1 0月 1日墨西哥南部沿海 7.6级地震 (图 1 )。  表 11999年全球 7级以上地震目录序号月日时 分 秒纬度经度地点     震级0 10 2 0 70 5 47 49.7 12 .1°S 16 7.0°E新赫布里底群岛北 7.20 2 0 30 82 0 2 5 48.45 2 .2°N 15 8.2°E堪察加 7.30 30 32 0 18 47 48.2 5 1.4°N 177.9°W阿留申 7.00 40 40 5 19 0 8 0 3.80 4.8°S 15 0 .7°E巴布亚几内亚 7.…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收集与考证以及历史地震传言调查,得到如下认识:(1)1329年在福建闽江口曾发生过1次震级约为51/2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26.1o,东经119.7o。(2)1517年5月10日福州市附近曾发生过1次43/4级震群地震,其等震线呈北东向,震中位置为:北纬26.0o,东经119.2o。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收集与考证以及历史地震传言调查,得到如下认识:(1) 1329年在福建闽江口曾发生过1次震级约为51/2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26.1°,东经119.7°.(2) 1517年5月10日福州市附近曾发生过1次43/4级震群地震,其等震线呈北东向,震中位置为:北纬26.0°,东经119.2°.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门源—祁连地区强震后青海及邻区6级地震迁移特征,得出以下认识:(1)有2种基本模式:逆时针轨迹和顺时针轨迹。门源—祁连地区地震后强震以顺时针迁移模式为主,震级为6级;(2)从迁移范围看,第一次迁移约1 000 km,第三次迁移约为800 km,迁移范围有变小的趋势;(3)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后的5年时间左右,下一个6级地震很可能会迁移至其西南方向的唐古拉地区。2016年10月17日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地区的杂多(32.81°N,94.93°E)发生Ms6.2级地震,表明门源—祁连地区地震后强震迁移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1993年8月份在首都圈(38.0°-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M_L≥2.0地震30次(见下表)。其中2—2.9级的23次,3级以上的7次,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震级最大为8月30日山西浑源东北M_L4.5地震。大同余震区(山西浑源东北)自8月29日起至9月5日出现一组震群活动,最大震级为M_L4.5,其中4级地震4次,3级5次,总计发生1级以上地震131次。  相似文献   

7.
2000年震情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东  刘桂萍 《中国地震》2001,17(1):97-102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我国台网测定 ,2 0 0 0年全球共发生 7级以上强震 2 0次 (表 1 ) ,最高震级为 7 8,即 6月 5日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岛南部、6月 1 8日印度洋和 1 1月 1 6日所罗门群岛共 3次 7 8级地震 (图 1 )。  表 1  2 0 0 0年全球 7级以上地震目录序号月日时 分 秒纬度经度 地点震级震源深度0 1 0 1 0 90 0 4 7 0 3 0 1 5 1°S 1 73 7°W汤加 7 00 2 0 1 2 82 2 2 1 0 1 94 3 1°N 1 4 6 7°E千岛群岛 7 00 3 0 2 2 50 9 4 3 54 0 1 9 0°S 1 74 5°E斐济 7 00 4 0 3 2 81 9 0 0 2 1 0 2 2 3°N 1 4 3 5°…  相似文献   

8.
15 97年 10月 6日中国东部 7省 2 2个县记载了一次特殊的地振动事件 ,当天和第三天朝鲜咸镜道三水郡记载了两次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由于此次振动有感范围广、烈度低、衰减慢、找不到极震区 ,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无法确定震中和震源 .1983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顾功叙 ,1983)把事件的震中定在渤海(38.5°N ,12 0 .0°E) ,震级定为 7级 ;其后的《北京地震目录》中改定为 7.5级 ;有人认为该震强度估计大于 7级 (环文林 ,1989) ;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一次很大的地震 ,按有感范围规模推测可能是特大地震 ,震级达 8级(时振梁等 ,1985 ) .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震动态》2007,(2):47-47
2006年中国发生4~5级地震8次(东部大陆),5~6级地震29次,6~7级地震4次,7~8级地震1次。详情见2006年中国5级/东部大陆4级以上地震一览表。2006年中国5级/东部大陆4级以上地震一览表序号发震日期发震时刻纬度/(°)经度/(°)深度/km震级/MS参考地点12006-12-2710:30:35.722.1120.4155.3南海22006-12-2701:35:11.621.9120.4155.0南海32006-12-2623:41:41.122.2120.3155.0南海42006-12-2620:34:11.421.9120.6336.7南海52006-12-2620:26:18.821.9120.6157.2南海62006-12-2401:28:23.924.8122.3105.0台湾宜兰东北海中72006-11-2319:04:42.744.283.5…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 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 IRIS DMC)得到的资料 ,1999年 10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 .0地震 85次 (见表 1)。其中 M≥ 6.0地震 6次 ,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阿拉斯加半岛 ,震级为 6.5。10月发生的 85次 M≥ 5 .0地震中有 5 9次发生在东半球 ,2 6次发生在西半球。1999年 11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 .0地震 118次 (见表 2 ) ,其中 M≥ 6.0地震 8次 ,M≥7.0地震 5次 ,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土耳其 ,震级为 7.5。11月份发生的 118次 M≥ 5 .0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收集了1614年平遥6?级地震的各版本地震目录的参数、记录此次地震的历史史料、关于该地震的研究文献,对比了山西断陷盆地的12次5.2级至6?级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破坏情况及有感范围,得出了此次地震的震级偏大,定为5?级更为合适的结论。同时,在前人对该地震震中参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震参数校订的新方法,重点定量分析了平遥一带仪器记录的小震空间分布、震群分布和地震密集值分布特征,并结合平遥一带断裂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讨论了平遥地震的震中参数。  相似文献   

12.
基于汶川主震及余震的预警参数与震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预警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已经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减灾实效.利用汶川主震及其余震P波和S波初期部分的信息,研究了最终地震震级与4个预警参数的相关性.考察的4个参数是位移幅值(Pd)、速度平方积分(IV2)、P波卓越周期和特征周期(τp和τc).使用的数据集时间跨度从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10月4日,共计218次震级大于等于4级的地震事件,包括主震8.0、最大余震6.5和7次大于等于6.0级的事件.Pd、IV2和τc在震级小于等于6.5级时与最终震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没有出现震级饱和现象,验证了前人的统计结果.但是在估算主震震级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现象,IV2参数尤其明显.另外,Pd和IV2统计曲线在M6级附近存在着一个斜率变化,并且Pd结果与前人统计结果相差较大.τp的统计结果表明该参数不适合应用到汶川地区的地震预警系统中.  相似文献   

13.
公元849年10月20日(唐宣宗大中三年十月辛巳),在内蒙古包头附近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造成城堡、军营和民房破坏等严重震害和数千人死亡。目前对本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烈度和震级等基本参数认识尚存疑。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系统梳理,重点对位置存疑的云伽关或云伽镇等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重新核定了主要破坏地点及其地震烈度,修绘了地震等震线图,校核了地震震级、震中位置等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公元849年地震等震线呈不对称的纺锤形,长轴方向为近东西向,短轴呈近南北向,极震区烈度可达X~X+度,震中位置大约在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即40.6°N、110.3°E,震级达(7.8±0.3)级或7级。其中,等震线南侧地震影响范围大(包括河套盆地及其以南较大区域)、震害重、烈度衰减慢,而北侧几乎无震害记载,地震烈度衰减快,影响范围小。本次地震烈度等震线属于典型的正断层地震类型,其发震构造为大青山山前断裂中西段。文章依据历史地震史料校核结果与前人基于活动断裂研究结果所确定的震中位置和震级大致相当。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北缘发生的公元849年地震震级约为7级,该区未来地震震级上限及其大震风险值得继续深入研...  相似文献   

14.
震源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白彤霞 《地震学报》1991,13(4):401-411
本文根据建立在平均二维破裂模式基础上的地震定标律,导出了地震矩 M0与各常用震级之间(1gM0-MS,ML,mb),各种震级之间(Ms-ML,Ms-mb,ML-mb),各震源参数之间(断层长度IgL,断层面积 lgS,平均错距 lgD-Ms,拐角频率 1gfc-ML)的各种常用的关系式.利用这些关系式,由一个震级值就可以估算出一系列震源参数.本文还求出了平均破裂速度 Vr=2.65km/s,总破裂时间 T(s)=0.5L(km),平均位错速度 D(t)=11.4m/s.用矩震级 Mw 度量地震的大小,有四个优点:(1)地震矩反映了形变规模的大小,因此是度量地震大小的最佳物理量.(2)它是一个绝对力学标度,对任何大小地震都有意义,可测量,且不产生饱和问题.(3)它和我们已熟悉的震级标度可衔接.(4)它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用于宽尺度的地震统计.因此,Mw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震级标度.   相似文献   

15.
2016年8月21日17时15分,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39.70°N,118.35°E)发生ML 3.5地震,震源深度6 km。据河北省快报目录,8月21日至10月24日共发生可定位小震694次,最大地震为9月10日ML 4.7地震。计算本次震群序列参数,分析其物理特性。精定位结果显示,ML 4.7震群集中在唐山-古冶断裂,属唐山老震区余震活动。与该区同等震级地震相比,震群中几次3级以上地震视应力水平较低,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好,表明该区存在较为一致的稳定应力场。震群活动显示,该震群为非典型前兆性震群。分析结果对正确了解此次震群特征及判断序列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此次地震前青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地球物理观测异常。2021年10月下旬青海地区出现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异常,10月27日异常台站最多,并在门源-祁连至兴海地区形成一个面积约为6.6×104km2的高值异常区;此外,2021年7—11月青海地区8项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出现准同步异常变化。结合青海及周边地区历史震例的分析结果,认为2021年11月23日至2022年1月23日,青海西北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区内可能发生5.6~6.4级地震。门源6.9级地震发生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出现后的73天,震中位于预测区的边缘,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与预测意见一致,但震级超出预测意见上限值0.5级。此次地震前基于地球物理观测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开展的短临异常跟踪分析过程,对中国大陆西部地震预报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警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已经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减灾实效.利用汶川主震及其余震的强震观测记录研究了特征周期τc与震级的相关性、位移幅值Pd与峰值速度PGV的相关性以及τc和Pd的乘积与震级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τc与震级以及Pd与PGV之间都有较好的相关性,验证前人的统计结果.另外,τc和Pd的乘积与震级的关系也与台湾地区的结果一致.最后,研究结果被应用到了两款不同的仪器中,形成一套现地地震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8.
The Newest Developments of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LUR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oad Unload Response Ratio (LURR) method is an intermediate-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approach that has shown considerable promise. It is inspiring that its predictions using LURR have been improving. Since 2004 we have made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intermediate-term earthquake forecasting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using LURR and successfully predicted the Pakistan earthquake with magnitude M 7.6 on October 8, 2005. The causes for improving the prediction in terms of LURR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相似文献   

19.
LI Jin  GAO Yuan  ZHANG Bo  WANG Liang  GAO Rong 《地震地质》2016,38(4):1058-1069
An ML4.7 earthquake occurred on February 2,2012 in Liaoning Gaizhou (40.56°N,122.36°E),since then,small earthquakes are frequent in this area,and until now the seismic activity does not stop,several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larger than 4.0 have occurred.As of October 30,2014,1223 earthquakes have happened in the Gaizhou area,including 934 earthquakes with the magnitude ML1.0~1.9,247 with the magnitude ML2.0~2.9 and 45 with the magnitude ML3.0~3.9.Meanwhile,earthquakes are continuously active in Haicheng area where the MS7.3 earthquake happened in 1975,and there are over 1100 earthquakes (ML ≥ 1.0) having occurred since the Gaizhou earthquake swarm activity.Because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the fast shear wave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principal stress environment,the shear wave splitting parameter can reflect the regional stress state and the local structural features,especially effective for the analysis of small-scale stress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So based on the seismic activities of the two earthquake clusters,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in Gaizhou-Haicheng area.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fast shear-waves in the old earthquake region of Haicheng is stable,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stress field.Due to presence of active fault below the Gaixian station (GAX),the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fast shear-waves is more complicated.There are two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s,consistent respectively with Jinzhou Fault strike which is below the station and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in this area.In addition,Gaizhou earthquake swarm activity increased after December 22,2013,and after the time node,the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fast shear-waves in Gaixian station is SEE,which is close to the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fast shear-waves in Yingkou station,at the same time consistent with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of this region.Thus it can be inferred,the enhanced activity of Gaizhou earthquake swarm since December 22,2014 may be related to local enhancement of regional stress.In addition,the average time-delays of slow waves in station YKO and GAX show that there are no obvious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ime point of December 22,2013,which is different greatly with the previous related researches on the variation of slow wave time-delays,and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that the Gaizhou earthquake swarm evolved into foreshock sequences from current preliminary results.We should do more work to study the details of the time delay variation of shear wave splitting parame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