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哲  王健 《中国地震》2018,34(2):303-311
1833年云南省昆明市嵩明杨林地区发生了1次强烈地震,震级被定为8级,这也是迄今为止云南省震级最大的地震。本文选取该地震震中一带为研究区(24.7°~25.5°N,102.3°~103.3°E),采用网格点密集值计算方法对研究区1966年以来仪器记录的地震进行了计算。根据地震密集等值线图确定研究区有2个地震密集区。通过不同的时窗分析了密集区内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利用地震密集时空分布特征与历史强震间的关系,给出了1833年嵩明8级地震震中位置校正的建议。此外,还通过地震密集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发现,21世纪以来研究区地震密集由NE逐渐向SW方向发展。该现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应力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健  吴宣  高阿甲  陈鲲  邵磊 《地震学报》2010,32(1):108-117
随着应用、研究的广泛和深入,对历史地震参数精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讨历史地震参数校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公元294年(晋惠帝元康四年)记载了北京延庆的一次强震事件.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简略,对史料的理解及对此次地震的参数存在分歧.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原有研究成果,详细分析其异同,并通过细读原始资料,实地考察以及定量分析1970年以来的中小地震时空分布特征与强震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此次地震参数进行了校订.校订后的结果是:地震名称应为北京延庆海坨山地震,发震时间为公元294年9月,震级为6级,震中位置为115.85°E、40.59°N,震中误差为Ⅱ类.并以此为例,探讨了历史地震参数校订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吴清  高孟潭 《中国地震》2016,32(1):11-27
由于地震仪器记录的历史较短,不足以据短时间、小尺度范围内的地震资料搞清地震活动的规律,因而对历史地震的研究非常重要。尤其是6.5级以上的历史强震,其参数的不确定性,直接对地震活动性规律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等问题产生重大影响。根据6.5级以上强震烈度分布特征,本文提出了基于烈度数据点的考虑断层破裂长度的烈度椭圆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联立椭圆数学方程确定了强震参数估计方法,并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定量分析了所得参数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本文计算得到的震级精度在1级以内,震中计算精度可达2类。进而对华北地区5个历史强震参数进行了估算。本文直接采用数学模型分析烈度数据点来估算历史地震震级与震中,故减少了历史地震参数确定上的主观性,提高了科学性。由于在建模过程中,8.0级以上特大地震的资料太少,因此本方法只适用于6.5~8.0级的历史强震。  相似文献   

4.
依据历史地震文献,对滦县历史上发生的2次6.0级以上地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参数进行复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依据文献记载,提出这2次地震的序列特征。结合本地历史有感记载和唐山地震前滦县地区仪器记录地震的本地地震资料,分析滦县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河北省境内几次7.0级地震前在震中及其附近的地震活动特征,对发生7.0级以上地震震中的地震活动特征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5.
2010年6月28日至8月15日,在广西凌云与凤山交界持续发生了高密集、高集中、高频率的震群活动,共记录地震3 071次,其中ML2~2.9级地震41次,3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7月1日10时27分3.2级地震。对此次震群的空间分布范围、2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优势方向、b值特征、应力降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震群震中集中,深度较浅,震源机制解P轴没有形成优势分布,序列参数b值较高,约为1.21,应力降主要分布在0.19~2.0 Mpa之间,认为广西凌云-凤山交界3级震群是属于低应力背景下的地震活动,不具有前兆震群和前震序列的性质。分析结果对正确了解此次震群的特征、正确判断地震趋势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在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中获取的66组强震记录进行整理、基线校正和滤波等常规处理,分析记录的幅值以及频谱特征。此次地震记录到的强震记录PGA范围0.98~185gal,最大PGA为距震中最近的51JZB(九寨百河台)NS向获取;此次地震仪器烈度范围为0.93~6.8,与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烈度图对比结果显示仪器烈度与宏观调查烈度误差在1度以内;通过观测数据与霍俊荣和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动衰减关系对比,发现霍俊荣衰减关系更适用于此次地震的加速度衰减;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绘制了水平向PGA等值线分布图,发现震中附近等值线呈NW向分布;分析了不同震中距和不同场地条件下典型台站的反应谱特性。  相似文献   

7.
1844年8月大关北地震是马边一永善地震带中历史上较强的一次地震,过去一直很少有人研究,以前的地震目录对此次地震有不同认识,本文拟通过查阅历史地震资料,实地考查这次地震的地面破坏情况以及询访当地居民,初步认为,1844年8月地震的震中应元亨一带,露级在7级左右,极震区烈度为IX度,与1974与大关-永善7.1级地震的宏观震中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地震砂土液化是研究历史地震和古地震的重要手段,其结果对评价一个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陕西咸阳黄家沟、长兴村砂土液化平面和剖面特征的调查,明确了该地区砂土液化为地震诱发产生。对上述两地砂土液化所穿过的文化层进行考古鉴定,综合分析认为砂土液化形成于明朝时期,对应的地震可能是1556年华县8?级地震、1568年西安东北6?级地震或1487年临潼6?级地震。依据在渭河盆地发现的其他砂土液化,对其有争议的公元前780年岐山≥7级地震和公元600年秦陇6~7级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讨论,认为公元前780年地震的震级定为8级有待更多的证据,公元600年秦陇地震震中应不在西安附近。这一结论为渭河盆地几条主要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旁证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1057年历史地震文献资料,在分析这次地震的发生时间和破坏情况的基础上,对这次地震的震中参数提出了新的认识:1057年在河北—北京一带发生了二次地震,第一次地震发生在1057年3月26日,震级为534级;第二次地震发生在1057年5月24日,震级为612级;二次地震的震中位于现固安—霸县一带,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9.25,东经116.3。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地震仪器记录的历史较短,不足以在短时间、小尺度范围内弄清楚地震活动性规律,因而研究历史地震非常重要。地震史料只有转换成用现代地震参数(如震级、震中位置等)的形式来表达,才有可能用于地震科学的各种研究。已出版的各版本历史地震目录中地震参数估算方法主观经验性较强,不确定性较大;现有新方法多以圆烈度衰减关系为基础,忽略了烈度分布的椭圆特征。本文通过建立椭圆烈度分布模型,联立椭圆数学方程,直接代  相似文献   

11.
溧阳-介休-五原北西地震带强震的破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溧阳——介休——五原北西向地震条带,是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带。通过研究发生在这条带上强震的震源机制,破裂过程,震源参数及迁移特点,发现这条带上的较强地震具有以下特点: 1.ML5.0级地震的破裂面走向均为北西向,与条带的总体走向基本一致。反映这些地震具有沿破裂面方向迁移的特点。 2.强震是从中间向北西及南东两个条带的延伸方向交替扩展迁移的,并且强度有逐个增大的趋势。而1980年3月9日在条带上平遥地区发生ML=5.7级地震后,再不具备上述迁移,震级增大的特点。 3.截止现在,均以中强震释放能量。其中多数的主压应力P轴与华北地区统一的主压应力方位基本一致,但仍有几个强震与华北地区总体走向明显不同,说明局部条件的影响在这个带上有时可以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武烈 《山西地震》1993,(3):30-34
通过对1614年平遥榆社间6(1/2)级地震的进一步研究,认为前人确定这次地震时所用的史料疑点较多,所确定的基本参数也问题较大.得出是两次地震事件的结论:一次是1614年10月15日(万历四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地点武乡,震级约为5(1/2)级;一次是1614年10月23日(万历四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地点榆社,震级约5(3/4)级.  相似文献   

13.
We explored the distributional changes in tsunami height along the eastern coas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resulting from virtual and historical tsunami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confirm significant distributional changes in tsunami height depending on the location and magnitude of earthquakes. We further developed a statistical model to jointly analyse tsunami heights from multiple events, considering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we estimated parameters conveying earthquake characteristics in a Weibull distribution, all within a Bayesian regression framework. We found the proposed model effective and informative for the estimation of tsunami hazard analysis from an earthquake of a given magnitude at a particular location. Specifically, several application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proposed Bayesian approach has the advantage of conveying the uncertainty of the parameter estimates and its substantial effect on estimating tsunami risk.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地震烈度数据点,用椭圆参数方程对烈度点空间分布进行最小二乘拟合,得到各烈度区椭圆烈度估计线,然后对烈度估计线进行统计回归,得到一组适用于青、甘、川、滇4省中强地震的椭圆烈度分布模型I=f(M,R).基于所建烈度分布模型,联立考虑中心点和方向性的椭圆数学方程,代入全部烈度数据点估算地震震级和宏观震中.本文的试算震例表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并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利用该方法对明清时期4次烈度点较少的中强历史地震参数进行了估算,所得结果表明了此方法对历史地震有效.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万荣Ms4.8地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万荣Ms4.8地震序列特征,利用P波初动及振幅比和波形反演CAP两种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结合本次地震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背景、震源机制、余震分布、极震区长轴方向等分析,结果表明,隐伏的西辛封断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对东南沿海1067年和1574年两次地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目录给出的 1067年广东潮汕地震的参数不能合理解释历史记载中该地震的震害分布。文中将这次地震与 1918年南澳大地震在相同地点的震害记载进行了对比,发现几乎相同,进而论证了这两次地震属发生在同一震源的特征地震事件的可能性,认为 1067年地震的震中很可能位于南澎列岛西侧,其震级可达 71 /4。鉴于目前对 1574年福建东北沿海 53 /4级地震事件有不同的认识,文中重新分析了该地震的破坏区与有感区的分布,并与 1906年厦门海外地震进行了比较。结果认为, 1574年地震的震中更有可能位于福州—莆田以东的海域,且震级可能达到 61 /4。文中还认为:史料中有关 1574年浙江庆元地震的记述所指的可能不是发生在当地的破坏性地震,而更可能就是同年发生在福州—莆田以东海域的那次地震。1067年和 1574年地震可能都发生在NE向的滨海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地震和地震构造等资料,研究华北地区公元1300年以来MS≥6.5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的基本参数.利用1966年以来隆尧、海城、渤海和唐山等有仪器记录的地震的相关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地震烈度Ⅷ度区长轴长度与余震区长轴长度的回归关系式及震级与震源体破裂长度的回归关系式.用余震区长轴长度代替震源体的破裂长度,从而给出各次地震的震源断层破裂长度.利用地震测深的地壳结构构造剖面、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壳内低速层和地壳上部的构造、盆地构造与居里面分布和已知地震震源分布等资料推断了震源破裂的上下界.基于一定的合理假定推导出了断层滑动角的估计方法,并应用于本研究区,得出了各次事件的断层滑动角.  相似文献   

18.
采用现代仪器地震记录和烈度资料,我们建立了用于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的烈度衰减模型和分析方法,并对我国西南川滇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分析.利用20世纪以来该地区十四个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9≤Ms≤8.0)及相应的烈度数据,对其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建立了用于震中和震级估算的烈度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当震级一定时,川滇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60%).在衰减模型基础之上,发展了确定震中区域和震级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确定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采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对1786年康定地震,1850年西昌地震,1913年峨山地震和1970年通海地震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更为精确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maximum earthquake magnitude is first derived for an unspecifie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A model for energy release of large earthquakes, similar to that of Adler-Lomnitz and Lomnitz, is introduced from which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is obtained. An extensive set of world data for shallow earthquakes,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1904 to 1980,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of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maximum earthquake magnitude. Because of the special form of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a simple iterative scheme is devised to facilitate the estimation of these parameters by the method of least-squares.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empirical and derive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of maximum earthquake magnitude is excellent.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鉴直接拟合烈度数据点和枚举震源参数的做法,设计了一种利用烈度资料估计6级左右历史地震震源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对震源参数所有可能的组合进行枚举,采用地震波场模拟计算转换的理论烈度值,利用模型选择方法评估各可能的震源参数组合模型与历史破坏记录推断的地震烈度数据点的拟合程度,对震源参数做出估计.该方法充分考虑到历史资料相对稀少对震源参数估计的影响,以多种震源参数估计结果和相应权重值来定量化表示估计的不确定性.通过对给定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和滑动角的Bootstrap数值恢复检测与2006年美国Parkfield 6.0级地震实例的测试,表明该方法得出的震源参数估计结果具有统计一致性和一定的无偏性.将该方法应用于1882年河北深县6级地震的震源参数估计,结果显示东西向旧城北断层或何庄断层及北东东走向的深西断层为深县地震的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