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龙滩水电站左岸导流洞爆破振动测试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龙滩水电站左岸导流洞爆破开挖振动进行观测、分析和处理,得到了该导流洞爆破开挖振动传播衰减经验公式。根据该水电站导流洞的特点,提出了爆破振动破坏标准,由经验公式和破坏标准,得出了该导流洞新浇混凝土支护区爆破安全控制参量。分析了爆破地震的特点,结合该水电站导流洞的爆破实际,建议了该导流洞相应的爆破降震措施。从工程实施的实际效果看,本文的研究成果与结论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保证了该工程爆破施工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砂土中一些爆破地震的测试结果,比较了装药位置对爆破地震特性的影响,为爆破地震危害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工程爆破场地地震动强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爆破地震动强度的预测方法和该领域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以岭澳核电站场地为例,利用该场地土石方工程爆破时实监测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提出了一种估计(折算)爆破药量的方法,给出预测爆破地震动加速度、速度、的经验公式。按此地震动衰减规律并结合时实监测数据指导爆破,确保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运行。这种折算爆破药量的方法和预测爆破地震动强度的经验公式对指导工程爆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种途径分析了王家店水库重力坝在爆破时的地震效应。一是利用实测坝基地振动作为地面运动输入,对坝体进行了地震反应和爆破强度分析,包括具体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反应。二是通过振动速度分析了坝体混凝土可能产生的最大应力,并与极限强度做了比较,给出了该混凝土重力坝爆破振动控制标准。最后讨论了重复爆破时对大坝可解产生的疲劳影响。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最大药量控制在300kg范围内,距大坝1700m处的爆破研究所进行的常年爆炸加工生产,对大坝是安全的,由重复爆炸对大坝引起的低周疲劳影响可忽略。  相似文献   

5.
通过利用地震定位中的相对定位法对黑龙江省煤矿记录到的几个主要爆破事件进行精确定位,文中以牡丹江地区发生的爆破为例,详细介绍了定位的计算原理、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并且与一般定位法相比较,使其在爆破事件的定位精度上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陡边坡工程爆破地震效应观测选择的观测物理量及观测系统,概述了测点的布置及安全震动速度的选取,实测结果表明,跟踪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下一炮爆破参数整是确保安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隧道开挖时的爆破震动对周边建筑物安全影响很大,但目前对不同爆破参数、周边建筑的距离与爆破开挖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不多,实际工程中也难以把握。以宁夏固原市某水工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对地表关键位置质点爆破振动频率与振动速度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1)经测试发现房屋主振频率在10~60Hz间,而一般房屋建筑的频率均小于10Hz,说明此次试验中爆破震动不能与房屋产生共振。(2)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依据爆破震动规范安全振速标准进行判别,发现此次试验中土坯房的安全距离为160 m,一般砖房为60 m。研究结果可为隧道爆破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为类似隧道的爆破工程及解决由爆破引起的纠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标准的爆破等特殊波形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EMASS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实现。该实现方案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IIS6.0平台,利用ASP.NET技术和脚本语言Java Script,Vb Script及HTML技术,响应浏览器端的动态请求,实现诸如数据管理、数据服务功能,并根据用户请求完成波形数据的下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爆破振动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特别强调了监测系统的方案选择、性能要求和监测数据的处理等。文后还介绍和讨论了实际应用中监测到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
爆破地震测试评价技术及一个典型实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村镇地域的扩展以及矿山采区的扩大,开采爆破与建筑物安全的矛盾常有发生。爆破地震测试及科学客观的影响评价,是调处类似矛盾的基础,具有现实的工程技术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基于近年测震技术条件的进步,论述了爆破地震测试的技术方法和评价准则,并介绍了使用891-Ⅱ-16测震系统进行测试、评价的一个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1.
The geomagnetic daily variations of vertical component, which were recorded by geomagnetic array in Jiangsu Province,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method of multichannel Wiener filte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ily standard errors between raw data and the actual output of the filter for the nearest stations away from epicenter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ordinary level before the Huanghai earthquake, especially three days before, then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3, 76–79, 1991.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Chinese Joint Seismological Science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近断层强地震动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利用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的有关资料和北京地区地下三维结构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相应的震源模型和传播介质模型。利用Graves的三维有限差分程序,计算了北京地区震后的地面峰值速度。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处理,获得了近断层强地震动的近断层效应、方向性效应、上盘效应和盆地效应等基本特征。同时,这些特征也反映了我们所设定的震源和传播介质参数的合理性,以及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另外,分析处理中所获得的这些结果可为北京地区的城市规划和抗震设防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估计汶川8.0级特大地震后中国大陆的地震形势,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特大地震后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初步获得了对中国大陆特大地震调整作用的一些认识:①特大地震发生后1年内,除余震区外,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地震活动以应力调整为主线,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②调整作用主要发生在西部的青藏活动地块区;③青藏地块区特大地震对华北地块区的地震调整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伴随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颁布施行从无到有取得了跨越式发展。15年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在人员机构、法律体系、行政管理程序等方面日趋完善,但尚存不足。本文以多方面调研为基础,对制约抗震设防要求监管水平提升的相应问题进行详细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苏及其邻区地震应急宣传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江苏及其邻区10 多年来发生的典型地震事件及地震谣传的社会反应和各地应急宣传方案的对比, 研究防震减灾宣传的效果及应急宣传措施, 提出防震减灾应急宣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郭亚红 《地震地质》2006,28(3):481-486
伴随着孕震后期加剧的岩石应变与破裂过程,孕震区及其附近岩层出现机-电能量转换,并相应地激发了某些电磁效应。文中主要分析了地震前的电离层电磁效应,提出了附加电离区的VLF电波检测等监测手段,对强震的短临预测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烈度分布与震源过程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汶川地震造成了靠近发震断层附近地区的工程结构的严重破坏,由此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汶川地震后,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到完整的强震记录,但是作为震害宏观描述的地震烈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与震源过程之间的相关性,如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和上盘效应。本文对此做了一些定性的分析,认为高烈度区的分布与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在近断层地区很可能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方向性效应和上盘效应。更详细的研究还需要在得到足够的强震记录后才能进行。  相似文献   

18.
充分借鉴目前国内外工程地震和震害预测研究成果,结合福建实际震例,利用GIS技术、Web技术,设计开发区域范围震害预测及震灾快速评估系统,即福建城乡震灾快速评估系统.利用该系统平台对1992年以来发生在福建有较大影响的6次中强地震进行震灾快速评估,并将系统评估计算结果与实际震害调查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系统评估结果与...  相似文献   

19.
20.
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有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家标准《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GB/T24335-2009已于2009年7月16日发布,200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为了更好地了解该标准,本文介绍了该标准制定过程中一些有关问题的研究情况,主要回顾了我国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国内外现有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的划分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