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2008年北京地区3个酸雨观测站(北京市观象台、昌平站、上甸子站)的酸雨观测资料并结合探空及大气成分资料,分析了近年来北京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08年降水平均pH值均小于5.6,且近6年来,降水pH值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北京地区夏、秋两季降水平均pH值及K值较春、冬季节低;pH值及K值随降水量的增大呈下降趋势,而强酸雨频率则随降水量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在偏南气流影响下,降水酸度增强且酸沉降量大,酸雨污染严重;当连续发生逆温状况时,酸雨出现频率增大;大气污染物SO_2,NO_2,PM_(2.5)的浓度与降水pH值成负相关关系,说明近地层污染物浓度对降水酸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曲江酸雨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海辉 《广东气象》2009,31(2):53-55
通过对曲江1993~2007年酸雨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曲江属于较重酸雨区,降水pH值变化范围在2.98~8.36,平均值为4.83;酸雨频率为73.6%,其中37.9%酸雨属于较强到强酸雨;具有春季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秋季降水pH值高、酸雨频率低的季节分布特征。近年来,曲江的降水pH值变化不大,酸雨频率却呈上升趋势;曲江酸雨的形成不仅与SO2排放量高有关,也与天气系统和气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南宫酸雨观测站2006-2009年的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4年来酸雨时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酸雨的变化规律,并对酸雨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酸雨发生频率63%,强酸雨频率28%;降水平均pH值为5.22,降水最小pH值为3.08;酸性降水量比例80%;降水平均K值为94.1 μS/cm,最大K值为529.0 μS/cm.酸雨存在着季节性变化,秋季是酸雨出现频率最多、酸性较强的季节;春季则是酸雨出现频率低的季节.酸雨的形成与风向风速、降水量、降水性质及大雾有关.  相似文献   

4.
根据潍坊酸雨监测站2003~2006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分析了酸雨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研究了酸性降水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统计得出,在186个降水样本中.pH值小于5.6的酸性样本39个,占21.0%,pH值大于等于5.6的样本147个,占79.0%;酸雨在秋季出现频率最高.春季较少;酸雨多出现在夜间,菲酸性降水多出现在白天,酸性物质多集中在大气边界层中上部,而碱性物质多漂浮在大气边界层的中下部.分析得出,酸雨的形成与大气的污染物浓度、混合层的高度、风向风速,以及降水量和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主城区15年来酸雨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7年降水pH值监测资料,分析了重庆市最近15年来酸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降水pH值较低,15年来平均pH值介于3.8~4.5之间。重庆市年降水pH值基本呈递增趋势,倾向率达0.23/10 a;最近5年的月际变化中,降水酸度夏高冬低,酸雨频率夏低冬高;各季节中,秋季pH值年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状升高的趋势,其余3个季节呈弱波动,升降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pH<5.6)频率较高,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基本在80%以上,且有增大的趋势;各季节中春季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其余季节略升高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较强级别以上强度的酸雨(pH<4.5)频率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介于30~80%之间,变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强度的变化主要受污染源排放量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徐梅  祝青林  朱玉强  姚青 《气象》2016,42(4):436-442
根据1992—2012年的酸雨观测记录,对天津市近20年的酸雨变化特征及长期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天津市的降水pH值范围变化较大,1992 2012年的降水pH值在3.30 ~8.80变化,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出现182次,出现频率21.2%。近20年来天津市降水pH值变化分两个阶段,1992-2002年降水pH年均值呈缓慢升高的趋势,pH值平均年增长率约为0.13 a ~(-1);2003—2012年为降水pH值波动阶段,增长趋势放缓,pH值平均年增长率约为0.11 a ~(-1)。近20年春季降水pH值变化趋势不明显,夏、秋两季降水pH值呈明显增加趋势,夏、秋季是主要影响天津的降水pH值长期变化趋势的季节。大气中SO_2和NO_2的浓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本地源和周边源都对天津市的降水酸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酸雨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广东省气象部门所属4个酸雨监测站10多年的资料,研究了广东省降水pH值、酸雨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广州、韶关和电白的酸雨频率都在56%以上,降水pH年均值小于4.9,汕头的酸雨虽然较轻,但降水pH年均值仍小于5.6,酸雨频率也达到31.7%.4个站均表现出春季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的季节分布特征.近年来,广州、韶关、汕头的降水pH值变化不大,酸雨频率却呈上升趋势.广东酸雨的形成不仅与SO2排放量高、气溶胶酸化缓冲能力低有关,也与天气系统和气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7年降水pH值监测资料,分析了重庆市最近15年来酸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降水pH值较低,15年来平均pH值介于3.8~4.5之间。重庆市年降水pH值基本呈递增趋势,倾向率达0.23/10a;最近5年的月际变化中,降水酸度夏高冬低,酸雨频率夏低冬高;各季节中,秋季pH值年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状升高的趋势,其余3个季节呈弱波动,升降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pH〈5.6)频率较高,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基本在80%以上,且有增大的趋势;各季节中春季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其余季节略升高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较强级别以上强度的酸雨(pH〈4.5)频率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介于30~80%之间,变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强度的变化主要受污染源排放量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992—2010年泰山地区酸雨变化特征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根厚  汤洁 《气象》2013,39(3):347-354
本文根据1992-2010年泰山气象站和2007-2010年泰安气象站的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泰山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以及长期变化趋势,并对两站的酸雨数据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泰山站的年均pH值变化范围为4.31~6.47,除了1999和2001年外,其余年份均低于5.60.泰山站的降水年均pH值的变化分两个阶段:1992-1999年泰山站降水年均pH值年呈波动变化,变化趋势并不显著;2000-2010年泰山降水pH值呈稳定降低的变化趋势,年变化率为-0.15 a-1.泰山站的多年月均pH值变化范围为4.50~5.02,3和7月的月均pH值较高,8和9月的月均值较低,季节变化不规则.泰安站多年月均pH值呈现与泰山站相似的季节变化特点.与国内高山站的酸雨观测结果比较,泰山站的降水酸性仅次于广东大瑶山,与西南地区高山站降水的酸性相当,明显高于西北地区高山站.统计比较2007-2010年两站的酸雨数据,结果显示泰安站降水pH值和NHC的平均值均高于泰山站.计算两站同时有降水时且降水开始时间间隔小于2h降水事件的△pH和△NHC,结果表明大多数为正值,这显示出边界层内气溶胶等污染物的云下清除对降水的贡献可能是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杭州市气象局1992-2008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包括年平均降水、pH值、酸雨频率、风速风向等,分析杭州市酸雨形成的因子,并对酸雨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杭州市酸雨17年间pH平均值为4.40,酸雨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从年变化趋势来看,酸雨强度较大,受酸性降水污染较重,但近几年来有逐年减缓的趋势;从季节变化趋势来看,酸雨春季和冬季较为严重,酸雨频率也比较大,而夏季和秋季降雨酸度和酸雨频率均比较小。杭州市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SO2、NOX等污染物浓度超标,同时与降水量、风向、风速、大气层结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并根据其原因提出控制酸雨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临安地区强酸雨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盛茂 《大气科学》1997,21(1):31-38
本文对1985年至1994年监测的强酸雨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与一般酸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地的一般酸雨出现较为频繁;强酸雨出现增多;四季中强酸雨频率各不相同,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强酸雨的酸沉降量正在逐年增加;强酸雨的电导率较高,电导率和pH间呈现高度显著的负相关;强酸雨的降水量一般较小,并与pH间显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强酸雨中各离子浓度均高于一般酸雨。  相似文献   

12.
2006—2013年四川酸雨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四川省气象部门所属6个酸雨观测站2006—2013年的资料,研究了四川省酸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6个酸雨观测站多年降水p H均值除成都属较强酸性外,其余5站多年p H均值都属弱酸性。成都多年酸雨出现频率最高,达到61.5%;安岳多年酸雨出现频率最低,仅为26.6%。安岳K值(电导率)多年平均值最高,达到82.9μs/cm;峨眉山K值多年平均值最低,仅为21.9μs/cm。四川近8 a降水p H平均值为4.74,2008—2010年为第一阶段,2011—2013年为第二阶段,总体看两个阶段年均p H值呈阶梯式上升,到2013年四川省酸雨p H值已上升至5.30,酸性降水出现频率已下降至35.2%,K值降至44.9μs/cm。由于四川春季平均风速较秋季偏高,更利于污染物扩散,故月均p H值变化呈现夏季的春季的秋季的冬季的季节变化特征。月均K值则为冬季的春季的秋季的夏季的,这是因为冬季、春季空气中排放的SO2、NOx和可溶性离子型化合物较多,在降雨较少的情况下增加了雨水的酸度,增强了可溶性离子型化合物的离子化,导致了电导率的增加。酸雨酸性强度呈两头小中间大,降水主要呈弱酸性,强酸性降水无明显季节性特征,累计降水量与强酸性降水也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3.
太原酸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太原市的1993年-2003年的酸雨观测资料,计算了近十年的酸雨率、酸雨PH年平均值等反应酸雨强度的参数,分析了酸雨强度的变化;统计并绘制了酸雨季节分布图,描述酸雨特征并分析了造成酸雨降水的原因。结果表明太原市近十年来酸雨率呈曲折式上升趋势,酸雨强度有小幅度的季节变化,特别是近几年酸雨率及强度呈直线上升趋势,酸雨对太原市将造成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乌鲁木齐市国家基本气象站、2021年1月—2022年12月伊宁国家基本气象站以及2020年4—12月、2021 年1—8月、2022 年3—5月喀什国家基准气候站的酸雨观测数据共计206条,开展自动和人工酸雨观测对比试验,分析pH值和电导率(K值)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在pH值和电导率的一致性方面,乌鲁木齐气象站和喀什气象站电导率的一致性明显大于pH值的一致性,乌鲁木齐气象站电导率和pH值数据均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喀什气象站的电导率数据显示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而pH值的相关性则具有中等线性相关性,而在伊宁气象站pH值和电导率的相关性都相对较弱;(2)在平行比对相关性方面,乌鲁木齐气象站的pH值和电导率的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喀什气象站的pH值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结果的相关性较差,伊宁气象站的降水的pH值和电导率的人工观测结果也与自动观测结果相关性较差;(3)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结果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包括采样方式和观测方法的不同,以及观测时间的差异等,人工观测受制于观测人员的经验和操作水平,而自动观测则更加精确和稳定,此外,观测时间的不同也可能导致观测结果的差异,自动观测可以实时监测,避免了漏采或误采现象。  相似文献   

15.
湖北西部城市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霞  李兰  魏静 《湖北气象》2007,26(2):175-178
根据对湖北省西部宜昌、襄樊、巴东、十堰等城市自然降水pH值的检测结果,对降水pH值变化、时空分布,降水的化学成分、酸雨出现时的风与气象条件、酸雨与降水云类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酸雨形成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象因子有关。稳定的大气环境对酸雨形成有利,较强的逆温和静风频率,可以为当地降水的二次酸化提供有利条件。各地酸性降水化学成分中阴阳离子SO42-/NO2-比值表明,西部城市酸雨具有典型的硫酸型特征。巴东监测的时间较短,但酸雨年出现频率有上升的趋势,并且酸雾出现的几率比较大。襄樊、十堰酸雨出现频率较低与雨水中有较高浓度的阳离子有关。  相似文献   

16.
影响广西酸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通过对广西主要城市近13年酸雨观测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广西的酸雨频率较高,酸雨的酸度较大(即pH值小),pH〈4.5强酸性降雨的频率也较高。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半年酸雨频率较低,冬半年酸雨频率较高。广西酸雨形成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经分析造成广西酸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空槽、切变线和锋面,约占广西酸雨的76%,而其它天气系统造成的酸雨所占的比例为24%。  相似文献   

17.
北海市的空气质量指数一直为优,可是从北海近几年的酸雨观测结果表明,北海属于酸雨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雷暴造成。  相似文献   

18.
海盐氯循环对输送污染物致酸的缓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研究海盐氯循环对输送污染物致酸的缓冲作用,通过对全球低污染点酸雨资料分析,初步结论是:海盐氯循环使经过海洋上空输送的致酸大气污染物转化为中性盐,这一机制缓冲了经过海洋上空输送的致酸前提物的酸性,使受体点降水中出现氯亏损、硫富集,并伴随有降水中氯亏损和H+离子浓度的负相关。在高氯亏损降水样品中,降水pH值一般大于5.0。硫同位素动力学分析表明,当降水pH值大于5.6氯亏损时,污染物在海洋上空输送过程中和海盐发生非均相反应的速率与其发生均相反应的速率接近。但这一机制仅适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网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昆明、西藏五省、市、自治区17个酸雨观测站1993—2004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降水pH值、酸雨频率及降水电导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原、拉萨、甘孜极少出现酸雨;重庆酸雨频率最高,遵义降水pH均值最小,降水酸性较强;酸雨年际变化有降低趋势;酸雨强度及频率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变化接近U型分布,并且与降水量成正相关。西南地区的酸雨污染仍很严重。  相似文献   

20.
郑州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1992-2006年郑州酸雨观测站数据以及2001年4月-2006年12月郑州空气质量逐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郑州市降水酸性呈现增强趋势,主要发生在秋、冬两个季节,频率在40%以上,冬季酸雨发生天数要多于秋季,降水酸度在秋末至12月较强。影响酸雨的主要因子为PM10、SO2与NO2浓度和降水量,PM10主要通过与酸性气体的化学反应来影响降水电导率K值,降水对大气中PM10的净化有较强的作用。连续性降水过程中降水pH值有减小趋势的占57.14%,主要在于降水对地面的湿润作用有效地阻止了来自地面的可溶性微粒进入大气中,不能足够吸收大气中酸性物质,致使酸性物质直接进入降水中造成降水持续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