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铮  李宏恩  范光亚 《地震学刊》2013,(Z1):111-116
对重塑饱和黄土进行静、动力三轴试验,探讨了饱和黄土的静、动力特性。根据静力试验结果分析了饱和黄土静强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饱和黄土的双曲线模型,并推导出其邓肯-张模型参数供本地区工程建设及数值分析参考使用。根据饱和黄土振动三轴试验结果,给出了其在等压固结与非等压固结条件下的动强度变化规律。在对饱和黄土动强度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建立了饱和黄土静、动强度相关性的经验公式,利用该公式可以实现采用饱和黄土的静力强度参数推求其动强度,从而达到减少场地动力稳定性分析中试验工作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土石坝(超)深厚覆盖层中的深埋细粒土难以完全挖除(换填),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变形特性和强度特性是科研设计人员关注的问题。本文进行某大型土石坝工程超深厚覆盖层地基中的深埋粉砂层土动力特性三轴试验,研究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变形与强度特性,并为大坝—地基系统动力分析和抗震设计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试验土料最大动剪模量和平均有效应力在双对数坐标中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不同围压力条件下的模量衰减(阻尼比增长)曲线可以采用参考剪应变的方式进行归一,可用试验确定特定围压力条件下的模量衰减(阻尼比增长)曲线外延推求任意围压力条件下的相应曲线;试验土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强度特性主要受土体密度、固结条件和围压力条件等控制,当土体处在不等向固结状态时,不同动力破坏标准下确定的土体动强度特性参数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软土动力特性动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多学者对软土在动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经验公式,但其经验公式参数较多且试验复杂,不易被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掌握运用。本文采用天津滨海地区软土为研究对象,进行钻探取样、波速测试、室内静力学和动三轴试验,获取该地区软土的静、动力学参数,并利用相对简单的模型对残余应变和软化指数随振次的变化规律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取得很好的效果。成果表明,利用简单的模型对软土的动力特性进行区域性研究是可行的。该成果可为今后软土动力特性和软土震陷计算方法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4.
如何获取土体动模量原位衰减曲线是研究天然土层在循环动荷载下的动变形特性课题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本文自制了一套地震动参数现场试验系统,依据动剪切模量原位测试原理获得了不同深度土体在小应变范围内的动模量原位衰减曲线。试验数据表明:当剪应变小于4×10-5时,土体变形处于线性阶段;当剪应变大于4×10-5时,土体归一化动剪切模量G/Gmax衰减加快,以塑性变形为主。同时,当向土层施加的垂向静荷载越大,归一化动剪切模量值G/Gmax与对数剪应变值logγd之间的关系会逐渐上移,但直线段斜率值不变。相关成果可为试验场地的动模量取值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全自动静动三轴双向耦合剪切仪,分别在均等固结和非均等固结条件下,进行了福建标准砂的动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对比分析了轴向振动、径向振动、相位差分别为0°和180°的轴向-径向耦合振动等不同振动方式对饱和砂土动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均等固结还是非均等固结条件下,只要在最大剪应力面上的动剪应力水平相同,4种剪切方式对动应力-应变关系及动强度的影响都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山西黄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的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作为土动力特性研究的重要参数,一直备受关注。为了研究山西地区黄土的动力特性,对山西某土石坝坝基黄土进行了共振柱与动三轴试验,获得了在较大应变范围内的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山西黄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均显著受初始含水率影响,其归一化的动剪切模量能够用修正的Hardin模型进行拟合,并给出了相关参数;阻尼比可以采用本文建议的公式进行拟合,拟合效果良好。最后,采用经验公式确定了不同围压下的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参数。  相似文献   

7.
文中对重塑的粉土试样施加正弦波和任意波轴向荷载,进行应变控制的动三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和比较2种不同波形振动荷载下粉土的动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固结条件相同,振动频率为1Hz,任意波振动荷载作用下粉土的动强度较正弦波下的稍小;任意波下粉土试样产生的动应变比正弦波下的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了西北地区遗址土体的动本构关系,得到了模型参数,分析了遗址土体的动剪模量比和阻尼比的特性,并通过归一化处理得出模型参数,结果表明:遗址土体符合Hardin-Dinevich双曲线模型,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91 7,模型参数a、b与土样密度不存在相关性;在相同荷载下,密度越大,动应变和动残余应变越小,其中陕西定边陡沟子明长城墙体土承受动荷载能力下降较快,而草滩段秦长城墙体、瞭望台台基处初始弹性模量和初始剪切模量较小,三处土体硬度较小,易于遭受病害侵蚀破坏,需进行重点加固维护;遗址墙体所建窑洞处土体强度和硬度明显大于长城墙体,动弹性模量和动剪切模量约为其墙体2倍。草滩段瞭望台土体强度和硬度明显大于同地区长城墙体;遗址土体的动剪切模量G/G0随着动剪应变γd的增加而减小,且密度越大,衰减速度越快,阻尼比D随着动剪应变γd的增长,呈现先缓慢增加-急剧增加-缓慢增加的过程,且密度越大,阻尼比越大。按建造年代、建造形制和用途划分、所处地区对典型遗址进行动力特性的对比分析,为今后土遗址加固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扭剪仪对小应变εd时黄土层下覆强风化岩的动模量和阻尼比进行了系列研究,分析了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小应变情况下风化岩体的动应力与动应变关系为非线性弹性关系,基本符合双曲线型模型;在相同应变范围内,泥岩阻尼比大于红砂岩的阻尼比;在相同固结条件下,红砂岩的初始动弹模大于泥岩初始动弹模。研究为厚覆盖层黄土场地及其下覆强风化岩层、隧道、高边坡动力反应分析和地震后土体变形机理研究提供了必要试验技术和参数。  相似文献   

10.
在清华大学2 000 kN大型静/动三轴试验机上进行了苗家坝水电站砼面板堆石坝筑坝材料的大型三轴动力特性试验,包括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试验、动残余变形特性试验、动强度试验等。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坝料的动力变形规律,为该工程的应力变形计算和设计施工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丁智  张涛  魏新江  张孟雅 《地震工程学报》2015,37(3):789-793,802
地铁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动力特性研究对于揭示软黏土在地铁荷载下的孔压、强度以及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控制地铁长期沉降、降低运营风险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加载形式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动力特性表征,需选取最能反映地铁列车真实性质的荷载形式。本文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研究土动力特性,采用室内动三轴试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形式下动力荷载作用效果。试验研究表明:偏压正弦波可以作为简化波形研究列车荷载,它不仅可以确保加载过程中地基土只有压应力,而且能较好地模拟列车循环荷载。  相似文献   

12.
采用MTS810动三轴试验仪,用二氧化碳+脱气水循环渗流法对重塑黄土进行饱和,进行了一系列对石碑塬滑坡区饱和黄土液化后变形特性试验。考虑干密度和初始有效围压对黄土液化后变形特性的影响,将液化与未液化黄土在单调静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二氧化碳+脱气水循环渗流法可以使重塑黄土饱和取得较好的效果;饱和石碑塬黄土具有明显的液化特征,在强震作用下发生液化,液化后强度大大衰减,应力-应变曲线呈弱硬化型,分为两个阶段;干密度和初始有效围压对液化后黄土的强度有一定影响,初始有效围压与不排水强度呈拟合度较高的线性关系,初始有效围压越高,液化后不排水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3.
王伟  王俭 《世界地震工程》2007,23(1):141-145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从宏观与微观结构讨论了粘性土地基分别在静载、动载作用下横向位移、竖向位移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地基应变与最大剪应变分布。分析研究了粘性土微结构动态环境能场、外部环境条件变化与其内在介质环境变化之间的密切关联。结果表明,动载比静载作用下的位移、应变、剪应变大得多,特别是对地基的浅表处影响不仅范围大而且深度加大。试验结果还表明偏湿土和受振动的土击数越多,对土的初始结构损伤越厉害,但土的后期结构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饱和黄土在不同外荷载作用下其液化机理具有显著差异.为研究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和静态液化机理的差异性,基于室内动三轴试验和静三轴试验,研究岷县永光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后的动应力与轴向动应变关系、动孔隙水压力比与轴向动应变关系,分析其静态液化后的偏应力与轴向应变关系、孔隙水压力比与轴向应变关系,并结合液化前、后的SEM试验结果,研...  相似文献   

15.
车高凤  钟秀梅  马金莲  柴少峰  王平 《地震工程学报》2021,43(5):1208-1213,1243
土体动力特性主要与其受力状态、土体加载类型、试验控制方式以及荷载等参数有关。以往非饱和黄土累积变形试验研究通过单向动应力加载方式开展相关研究,并不能真实反映土体受力状态。现运用WF-12440型动三轴-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系统,通过单向荷载和双向荷载两种不同的动应力加载方式,进行黄土的长期重复载荷试验,对比不同动应力加载方式对非饱和黄土累积变形发展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黄土在单向荷载或双向荷载作用下,其软化指数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的趋势,在相同循环振次时,土体软化指数随着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减小;黄土在不同加载方式作用下,软化指数减小速率在循环振次100次以内较快,后期随振次增加,土体软化速率逐渐趋于平稳;黄土在双向荷载作用下,当轴向动荷载较小时,径向荷载的施加,将加速黄土的软化程度,随着轴向动荷载的增大,径向荷载对黄土软化的影响逐渐减弱,其对于黄土变形的影响存在一临界轴向循环动应力。本研究的开展,可更准确地进行不同荷载耦合变化下,黄土场地震陷评估或路基土体变形计算,实现有效控制路基的整体稳定和工后沉降量,以期根据路基土参数预测后期沉降,极具重要的科研和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土石坝(超)深厚覆盖层地基中的深埋细粒土抗地震残余变形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土层厚度较大时,覆盖层地基连同坝体在强震作用下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地震沉陷。针对我国西部某大型土石坝工程,对超深厚覆盖层地基中深埋粉砂层土的地震残余变形特性进行三轴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试验土料级配曲线与相应土层各钻孔平均级配曲线很接近,试验土料的颗粒级配对实际土层的颗粒组成特性具有代表性;试验土料的地震残余变形特性主要受土体密度、固结条件和围压力条件等控制,尤其是固结比对土体地震残余变形特性影响较大;各因素对土体残余体积变形特性和轴向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Response of different soils to dynamic loading is of fundamental interest in many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Many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stimate dynamic stability of soils. One more approach, based on laboratory cyclic testing,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n our tests, not only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examined soils, but also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static and dynamic loading have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An analysis of the obtained experimental data explicitly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of a logarith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xial deformation of soil in cyclic triaxial compression and the number of loading cycles. Evaluation of soil deformation under vibrodynamic loads can also be based on energy approach. The use of critical amount of energy dissipated by soil per its unit volume has been proved to be reliable even in a low dynamic stress range. Convergence of the proposed solution was proved using field measurements and observations. The proposed approach has been applied to evaluate additional settlements of structures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soil profiles and under various static and dynamic load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8.
Model testing in laboratory, as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field measurement, provides valuable data to understand railway׳s dynamic behaviors under train moving loads. This paper presents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track vibration and soil response of a ballastless high-speed railway from a full-scale model testing with simulated train moving loads at various speeds. A portion of a realistic ballastless railway comprising slab track, roadbed, subgrade, and subsoil was constructed in a larger steel box. A computer-controlled sequential loading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generate equivalent vertical loadings at the track structure for simulating the dynamic excitations due to train׳s movements. Comparisons with the field measuremen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testing can accurately reproduce dynamic behaviors of the track structure and underlying soils under train moving loads.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soil stresses in a ballastless slab track is found to have distinct differences from that in a ballasted track. The model testing results provid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 of 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nd train speed on the response of track structure and soils.  相似文献   

19.
全自动地震波输入动三轴装置技术指标和功能测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介绍了新研制成功的全自动地震波输入动三轴装置以及其技术指标和功能测试的过程、结果。新动三轴装置为全自动液压伺服控制,具有力和位移两种实验方式,具有常规静动功能和任意波输入功能,初步实现了联机系统的硬件配套。新动三轴装置有几个显著特点:(1)实现了动三轴系统的全数字闭环控制,实现了系统围压、反压、液压源的自动控制和系统参数的自动测量,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频宽并改善了系统精度;(2)实现了力、位移控制下的数字式滞后校正,提高了力、位移控制的静态精度,使研制的动三轴具有静态精度高、动态频响宽的特点;(3)实现了动三轴系统控制的全自动化;(4)实现了具有柔性负载的力控制系统补偿,使力控制下系统的频宽到20Hz,很好地实现了地震波实验功能;(5)实现了力、位移控制的软切换,扩展了仪器功能;(6)具有专为土工实验设计的Windows环境下实验控制界面和系统调节界面,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