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连接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间的连岛大坝阻隔了海水交换,导致长岛周边海域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南、北长岛跨海大桥的建设,使得大坝拆除成为可能。运用ECOMSED三维模型模拟了大坝拆除前后长岛海域潮流场和海底冲淤规律,研究了长岛海域的水动力和沉积动力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坝对庙岛塘海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坝拆除后其附近海域水动力条件增强,冲淤环境变为侵蚀环境。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3—2008年进行的对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水质12个航次的监测统计结果,采用参评因子动态排序法,对近年来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进行了分类判别,综合评价了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近5年来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环境中CODMn为常态因子,DIN、PO4-P、Hg和Pb为关键因子,As和Cd为预警因子;近5年来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三类海水水质水平,且海水环境质量有恶化趋势,但幅度不大。此外,参评因子动态排序法的各参评因子的权重值的确定完全建立在监测数据的客观基础上,综合评价结果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反映海水环境综合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客观,具有普适性,值得在海洋环境评价领域推广。  相似文献   

3.
锦州大笔架山岛与大陆之间发育一条由砾石组成的天桥,是典型的连岛坝地质景观,本文采用综合法(筛析法+沉析法)对锦州大笔架山海域7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发现连岛坝周边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砾石、粉砂-砂-砾石、砾石质砂,向两侧粒径逐渐变细,并用Flemming三角图示法指示其沉积环境,结合相关性分析,分析海洋水动力条件。通过对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取样分析,确定连岛坝轻矿物组合主要为长石-石英,重矿物组合为绿帘石-普通角闪石-褐铁矿,与周边河流入海沉积物中矿物组合对比,结合周边海域地形地貌特征和水动力环境确定大、小凌河输入物质、海底再悬浮物质以及大笔架山基岩风化侵蚀产物是连岛坝海域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2014年在天津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调查成果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天津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并结合近几年大规模海洋开发活动,分析天津近岸海域环境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除营养盐浓度明显增加外,其他因子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近期的海洋工程对天津近岸海域的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分别对锦州大笔架山连岛坝J10钻孔及附近海域J3钻孔进行微体古生物分别进行丰度、分异度及主要属种组合进行分析,并对两个钻孔进行对比分析,划分出两个沉积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锦州大笔架山连岛坝附近海域沉积环境大致演化进程对应海侵时期,分为海侵过程开始和海水持续入侵两个阶段,逐步接近两个地区现今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
海口市龙昆沟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状况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2009年海口市龙昆沟入海口邻近海域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水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对该海域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海口市龙昆沟入海口邻近海域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污染较为严重,化学耗氧量及生化耗氧量也出现轻度污染,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水质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并且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2011年11月至2013年6月对茅尾海海域进行了调查,对海水中的温度、盐度、pH值、油类、无机氮和磷酸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茅尾海综合整治工程的开展有助于其周边水质状况的改善,水质大部分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环境因子突变值多发生在河口区和生活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对长江流域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委省政府开展“五水共治”等环境整治工程,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几年舟山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呈好转态势。2007—2013年舟山近岸海域水质均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4年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有1 269 km2,仅占全市海域面积的6.1%,海水质量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通过对舟山海域84个二级类基本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进行统计分析,2012—2014年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为35.7%、38.1%和44.0%,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在2008年10月,对大连皮口渔港海域海水水质的监测,分析了监测结果(13项调查因子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为磷酸盐、无机氮和铜)的来源及对该海域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9年2月对三门湾海域的环境质量调查结果,结合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对该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综合分析了水质中富营养化程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效应。结果表明:该海域水质除无机氮和Hg外其他环境因子基本符合功能区相应的海水水质标准,水质状况尚好。61.5%站位的富营养化指数大于1,表明该海区富营养化程度较高;该海域沉积物除少数站位的Cu、Cr外,其他环境因子的含量均达标,底质环境状况良好。各站位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远小于150,说明三门湾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属于轻微危害范围。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长岛县海岛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长岛县为研究样点,根据社会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该县海岛资源特点。结果表明,长岛县是海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与旅游业是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淡水资源紧缺、海水内侵、土地资源数量少,人地关系矛盾突出。针对长岛县海岛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长岛县海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观点和新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海堤建设等人类活动和三角洲蚀淤等自然演变的共同作用下,黄河三角洲岸线水深近年来发生了剧烈变化,同时也将引起邻近海域潮波系统及物质输运路径的重要变化。本文基于FVCOM数值模式,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及邻近海域三维高分辨率潮汐、潮流及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数值模型。通过与环渤海长期验潮站的潮汐调和常数、黄河三角洲临时潮位站和测流站的实测资料对比,模型结果验证良好,能较好反映黄河三角洲及邻近海域潮汐、潮流运动特征,并获得了2019年M2分潮无潮点位置。通过设置1980年、2019年黄河三角洲岸线自然演变、海堤建设及相应水深地形变化的5个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与自然演变共同驱动下,黄河三角洲海域的M2分潮无潮点向东南方向移动,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深。黄河口向海延伸和海堤丁坝建设导致的岸线变化,对无潮点位置影响较小,但在该凸出岸段两侧形成余流流涡,使得黄河入海物质在莱州湾内停留时间变长,向渤海输运扩散的时间推迟。  相似文献   

13.
Hydrological analysis of Kuroshio water intrusion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IN~crIONInvestigation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in the sleuth China Se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y17th century. America, England, Japan and Russia all carried out investigations in the sea. Butthe survey areas were limited and the data were scrappy. After entering this century big progress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ea both in the scale of survey and the depth ofstudy. So far the papers such as "Wind and drift currents in the mouth China Sea" (Dale, 1956)and "Phys…  相似文献   

14.
The seasonal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eastern Huanghai Sea has been studied with hydrographic data,which were observed in February and June 1994 and bimonthly during 1970-1990,and numerical model results.Horiwntal distribu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1994 are quite different due to strong tidal mixing so that we need a analysis to see the real distributions of water masses.The mixing ratio analysis with the data of 1970-1990 shows the connection of the waters in the west coasts of Kotea Peninsula with warm and saline waters from the south in summer,which means northward inflows along the west coasts of Korea Peninsula in summer.With this flow,the seasonal circulations,which are deduced from the seasonal change of water mass distributions in the lower layer,are warm inflows in winter and mld outflows in summer in the central Huanghai Sea,and cold outflows in winter and warm inflows in summer along the west coasts of Korea Peninsula.The seasonally changed inflows might be the Huanghai Sea Warm Current.The monsoon winds can drive such circulations.However,summer monsoon winds are weak and irregular.As one of other possible dynamics,the variation of Kuroshio transport is numerically studied with allowing sea level fluctuations.Although it should be studied more,it possibly drives the summer circulations.The real circulations seem to be driven by both of them.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8年1月冬季航次的水文实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大亚湾海水温度(T)、盐度(S)的分布特征。整体而言,观测海区海表相对于海底具有高温低盐的特征;同时,无论是表层还是近底层,大亚湾湾内的海水相对于湾外都呈现高温低盐的特征。观测期间,应是受到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的影响,湾内西侧存在一个高温中心。盐度的差异在近底层更加明显,低盐中心位于大亚湾的湾顶和大亚湾的中部海域,而高盐中心则主要分布于湾口西侧及惠东以东附近海域。太阳辐射和潮流变化是影响大亚湾温度、盐度变化的两大重要因素。其中,太阳辐射的影响主要局限于表层3~4 m,对近底层海水的影响较小;其加热效应使湾内和湾口附近的表层海水都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由潮汐和温度、盐度的对应关系可知,潮流对湾内温度、盐度的影响较大,而对湾外温度、盐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黄河水下三角洲北部区域海洋动力对海底地形变化的影响,采用2009年黄河水下三角洲北部区域高精度水深地形资料,与2004年水深地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利用2009年对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合该区域的水文潮流特征,对该海区悬移质泥砂引起的冲淤变化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经过多年的冲淤调整正逐渐达到冲淤平衡,形成稳定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但在大风大浪引起的恶劣海洋作用下,本区仍然经历着缓慢的冲刷过程。埕北海域在CB151平台附近形成一个冲刷中心,冲刷深度超过1 m;孤东海堤外侧海域,自陆地向等深线12 m区域均发生轻微冲刷作用,尤其是海堤根部,由于波浪的累加作用,冲刷最为明显,最大冲刷深度可达1.5 m以上。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夏季在东海舟山海域河口锋区开展了陆源溶解有机质的调查研究。测定了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在激发波长370 nm/发射波长460 nm处的荧光强度和在λ=355 nm处的吸收系数,用于代表陆源CDOM浓度,并测定了荧光指数以指示CDOM来源。结果表明,CDOM的荧光值和紫外吸收系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陆源CDOM浓度大体有向海方向降低的趋势,但是纵向上存在一些"突跃"现象。在舟山海域东北角不时观测到表层水体含有高浓度的CDOM,但变异性很大,推测可能该海区受到长江口羽状流的影响。在连续观测站发现陆源CDOM浓度在低平潮时往往比高平潮时要高。河海水在混合过程中CDOM浓度与盐度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在低盐度的悬沙锋区(S<24)CDOM浓度明显低于理论稀释值,而在较高盐度的羽状锋区,CDOM浓度接近于理论稀释值。在盐度为24~31范围内,大部分水样的荧光指数在1.50上下波动,表明其中CDOM来源以陆地来源为主;在较低盐度(S<24)的水样中荧光指数在1.70至1.90以上,表明CDOM以海洋来源为主,这与其陆源组分在高浊度的低盐度区存在显著的去除过程有关。研究表明,舟山海域水质存在着显著的变异性,与近岸羽状流密切相关,陆源溶解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对此有较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根据国家海洋局1975—1979年标准断面调查资料,对东海陆架区出现的温、盐度逆转现象进行定义和划分;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在东海陆架区出现两个逆转现象高频海区,一个位于江苏、浙江近海和外海的一狭长海域内,另一个位于济州岛以南和以西海域。通过对逆转现象成因的讨论认为,前者高频区主要是由于几个不同水团的叠置、交汇、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气旋型涡旋的存在和黄海暖流水附近冷水块的出现而伴生的海水上升运动是导致后者高频区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Anomalous change of the Antarctic sea ice and global sea level chang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nomalouschangeoftheAntarcticseaiceandglobalsealevelchange¥XieSimei;ZouBing;WangYiandBaoChenglan(1.NationalMarineEnvironment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