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腾冲火山地区微震观测(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腾冲火山地区微震观测台网的建立与所取得的具有研究价值的地震记录。内容包括观测系统性能、台站布局、地震记录。由观测资料表明腾冲火山地区存在微震活动。讨论了台网需要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用数字记录资料测定腾冲火山区的微震参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数字化地震记录资料 ,测定了腾冲火山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基本参数 ,结果表明 ,腾冲火山区内的地震活动以微震为主 ,震级多数在 1~ 2 5级之间 ,且地震活动频度低 ;而周围地区的构造地震活动频繁 ,且强度大。在腾冲火山区内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匀性 ,以腾冲县城以北 (即 2 5°N以北 )的火山区内地震活动少 ,而县城以南的火山区 (热海热田地区 )微震活动相对多 ,且以微震群的形式发生。根据C F Richter震级标度测定的震级结果 ,火山区的微震活动事件可达 0 4震级单位。震源深度的定位结果给出 ,火山地区的微震震源深度绝大多数在 1~ 6km的范围 ,属于典型的浅源地震 ,而周围地区构造地震的震源深度多多数大于 2 0km。腾冲火山区的微震活动分布、地震强度、及震源深度特征所表现的现象可能与地下岩浆体活动相关 ,显示了与火山热物质孕震机理有关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3.
腾冲火山区微震观测(Ⅱ)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论述了腾冲火山地区流动数字化台网的建设与观测过程。根据腾冲台网记录的各种微震图像,将其进行分类分析。主要有包络型事件、微构造破裂事件、汽爆事件、高频地震和小震群。由震相分析判断热海台记录到岩浆熔融体上的反射SxS波,腾冲地震台记录到S波不发育图像。表明腾冲火山区南部存在岩浆熔融体,估计距地表5~8km。腾冲台网观测表胆腾冲火山区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水平明显高于火山区,火山区南部的马鞍山热海一带是腾冲火  相似文献   

4.
腾冲炎山区微震类型与波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叶建庆  蔡绍平 《地震研究》2000,23(2):116-123
利用腾冲火山地区流动数字化地震台网的微震资料,对发生于火山区内及附近地区的24个微小地震事件进行波谱分析。采用布龙模式计算震源参数。研究这些微震震源参数,显示位于火山区南部的热海和马鞍较高,主要以小震群、微破裂及汽爆等方式释放应力。通过对微地震记录事件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将腾冲火山地区微地震事件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包络型、汽爆型、高频型和震群型。  相似文献   

5.
腾冲火山区微震类型与波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腾冲火山地区流动数字化地震台网的微震资料,对发生于火山区内及附近地区的24个微小地震事件进行波谱分析.采用布龙模式计算震源参数.研究这些微震震源参数,显示位于火山区南部的热海和马鞍山一带应力降较高,平均达41 bar,其它地区应力降较低,平均在0.1~4bar之间.反映了该地区应力场背景较高,主要以小震群、微破裂及汽爆等方式释放应力.通过对微地震记录事件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将腾冲火山地区微地震事件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包络型、汽爆型、高频型和震群型.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6月 13日至 9月 13日腾冲火山区流动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了腾冲火山区及周边地区的 2 92次地震事件。对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 ,在本次观测期间 ,腾冲火山区南部地区火山地震活动仍然频繁 ,以微震为主。选用发生在火山区的 33个地震震源参数计算得出的拐角频率为 4 37~11 87Hz、应力降为 0 0 0 5~ 0 2 77MPa ,显示该区域尚属低应力分布区。S波湮灭图像的再次出现 ,充分表明在腾冲县城西南至热海的马鞍山火山、老龟坡火山一带有岩浆囊熔融体存在的可能 ,深度不超过 10km。文中还展示了台网记录到的S波湮灭、微破裂高频地震、波形特征类似火山颤动 (包络型事件 )的图像  相似文献   

7.
火山区台站观测的地震波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天池台记录的地震P、S波及腾冲台记录的地脉动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火山区台站观测的地震波在微震监测与分析、火山地震类型判别、火山区介质非均匀性与各向异性分析以及地震预报与火山喷发监测在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腾冲火山地热区的微震观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腾冲火山地热区的水热活动显示强烈,小震微震活动频繁。作者于1980.12.3-1981.1.9和1982.3.10-1982.4.10期间曾经对腾冲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现场观测,这是我国首次在地热区进行的微震观测。观测结果表明,腾冲地区的微震活动大多发生在水热活动显示最强烈的热海地热田的四周,震级较小,并以震群的形式释放能量;以腾冲县城为中心的地表以下可能存在一层厚仅7km左右的薄壳,厚度向四周逐渐增加,形若伞状,具备存在某些储热构造或岩浆囊的条件;小震综合断层面解所反应的应力场方向与大震的一致,也大体上呈南北向;设在热海地热田中的黄瓜箐地震台记录到直接与地下水热活动有关的微震活动。  相似文献   

9.
在腾冲火山地区开展地球化学综合则监测火山活动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火山地区地下流体观测,可记录地壳应力应变、地温变化、气体及离子组份的释放量、释放方式和释放成分,进而可了解地壳内部岩浆活动与通道开启状况,为火山活动、构造活动、地震活动提供信息,开展监测、预测、对策研究。现腾冲火山地化综合观测站经科学下、选井、选址、选项,已完成基建及仪器安装等建设,基本测项已投入正常观测。  相似文献   

10.
云南腾冲火山地区的地震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记述了与腾冲火山活动有关的历史地震资料,重点分析了1961年6月12日腾冲玉壁山M5.8级地震和1976年7月21日腾冲M5.1级地震的类型,半讨论了腾冲火山地下介绍与周边地区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发生于腾冲火山地区的地震,有部份属于火山地城类型,腾冲火山不是死火山,火山下部的岩浆仍在活动。  相似文献   

11.
腾冲火山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腾冲火山地区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及震情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火山活动区有关的地震活动具有以下特征:周围构造地震活动频繁而火山群地区则处于地震活动相对平静的背景,震级较低(最高为5.0~6.0级);地震活动以小的震群活动为主,微震主要发生在腾冲县城南部的热海热田地区。长期的地震频率b值高,达1.2左右;震源深度在0~20km范围,受周围构造大地震的影响,导致火山区地壳内部岩浆活动引起的岩浆冲击型地震发生;火山体地下低速层的存在与地下热物质有关。从腾冲火山活动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震情参数特征表现出与世界上其它火山地震的相似关系,表明腾冲火山不是死火山,火山体地壳内部存在的岩浆囊或岩浆移动通道内岩浆仍在活动。  相似文献   

12.
华雨淋  吕彦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8):2982-2990
利用云南腾冲火山地区15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7923次地震的P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腾冲火山及周边地区地壳及上地幔顶部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重定位结果.研究发现,腾冲火山区域地壳内存在明显的地震波低速区,P波速度低于整个区域地壳速度平均值超过15%,上地幔顶部存在规模较大的低速异常区.推测腾冲火山地区存在较大规模的地幔热物质上涌以及向地壳的侵入,热物质在地壳内以岩浆囊形式存储,并且壳内岩浆囊之间可能存在岩浆通道.通过联合反演获得的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丛集地震位置更加集中,其展布特征与断裂构造具有显著的对应关系,表明研究区域断裂构造比较活跃.获得的高分辨率三维P波层析成像结果,为进一步认识火山地区岩浆存储特征以及地震分布与区域构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地震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腾冲火山区地震波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2年腾冲火山区地震监测台网所记录到的火山区内的102个Ts-Tp≤5.5s地震事件波形进行分析发现,腾冲火山区存在火山活动所引起的S波湮灭的地震事件、火山微破裂引起的高频地震事件、火山颤动引起的包络地震事件及火山活动引起的小震群地震。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腾冲地区的火山、地热和地震活动,以及它们之问的关系,探讨了与大区域构造的联系,结果表明:1,腾冲地区的火山活动自上新世以来可分为四期活动,虽然近期还有活动,但总的来讲,活动周期在缩短,活动强度在衰减。2,腾冲地区的地震是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应属于岩浆冲击型地震。3,腾冲地区的火山、地热、地震在成生上是有联系的,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腾冲玉壁山地震为例再论腾冲火山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继《腾冲的火山与地震》一文之后,通过重点分析1961年6月12日腾冲东南玉壁山5.8级地震,并补充了一些同火山有关的历史地震资料,进一步阐述并肯定腾冲地区的火山地震的存在。 同时本文就腾冲火山群与缅甸弧形构造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腾冲火山重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增雄  赖群 《地震研究》1998,21(4):374-378
根据腾冲火山地区第一期相对重力网观测资料,对腾冲火山地区重力场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地区自北向南,重力值高低相间排列,在黑空山、打莺山、马鞍山同三个火山口附近形成了重力相对低值区,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重力高值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1971年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山西地震队在国内首先开展极微震观测试验以及后来的发展情况,并提供了记录图例,证明了极微震仪确实能够观测到现有微震仪所观测不到的更微弱的地震,阐明了极微震观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也介绍了近年来地球所研制的维持功耗很低、采用信号存贮延时、事件判别触发、脉宽调制盒式磁带记录极微震仪,以期促进该项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超高频地震信号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次地震包含很多信息,其频率范围很宽。迄今为止,地震记录观测的主要频率范围在100Hz以下,超高频地震信息少为研究者所关注。然而,高频微震活动却是反映断层微动态过程的重要信息。文中介绍了新研发的100kHz超高频地震仪,并对该仪器在云南大理地区观测所记录到的地震信号进行了震源及信号频谱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地壳运动产生的高频微震信号真实存在并且可以被仪器所记录。这次观测每天记录到上百次-3~-1级的微地震信号,最大震源距为4.87km。信号的主频带范围为100~300Hz,还包含了达800Hz的高频信号成分。超高频微震观测有可能成为研究小区域构造活动的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系统分析静海台井下地震记录图的基础上,发现并解决了具有一定实际和理论意义的两个问题:其一是证明了最初误认为是干扰的“双脉冲”图形实际上均是微地震。从而指出研究静海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应考虑微震活动问题。其二确认静海周围地区微震波形的4个主要震相是P、PP、S和SS,并对地面反射波PP和SS能够观测到的条件作了初步分析,其结果进一步说明井下地震记录较之地面记录更为“逼真”,复杂和丰富。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20年里,探测和勾画岩浆囊的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多种地震技术,包括速度和衰减的层析成像,地震活动性映像,反射和折射,势场技术,如重力,大地测量和电磁观测,都提供了关于在几个火山下面的岩浆囊的大小,形状和物理状态的有用信息。本文对这些技术进行了讨论和综述。我国已在P波波速层析成像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特别是在云南地区已得到了该省及其邻近地区的三维速度图像。由于现有台网不够密集,获得的速度图像分辨较低。尽管如此,在腾冲地区从20km到450km深度都有低速度结构的显示。要想系统地研究腾冲火山地区的火山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以及探测该地区的岩浆囊,必须在该地区布设较密集的地震观测台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