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天池矿井位于龙门山隆起折皱带中段,属华夏系北东向构造,由于受强烈的挤压作用,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在向斜轴部有0.25平方公里的构造盆地水池,称为“天池”。   相似文献   

2.
熔体包裹体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霓  樊祺诚  孙谦  盘晓东 《岩石学报》2008,24(11):2604-2614
长白山天池火山在全新世曾有过几次喷发,其中距今约1000年发生过大规模布里尼式爆炸喷发(即“千年大喷发”),其喷发产物——灰白色碱流质浮岩和喷发柱垮塌形成的火山碎屑流分布范围极广,除长白山区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北部也有大量浮岩降落和堆积。根据野外较大范围的系统采样、镜下观察和测试分析,在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产物的碱性长石晶屑中发现了两组颜色、形态、化学成分迥异的“火口组”和“圆池组”熔体包裹体,对揭示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电子探针分析结果,“火口组”熔体包裹体成分为英安岩和粗面英安岩,寄主晶多为透长石;“圆池组”熔体包裹体成分为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寄主晶为歪长石。相对“火口组”熔体包裹体,“圆池组”包裹体具有高SiO2、高H2O和高Cl含量的特点,化学成分也更为演化,可能是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时岩浆结晶分异后期的产物。两组包裹体的存在为千年大喷发前的层状地壳岩浆房和成分并非单一提供了证据,它们可能是在同次大喷发的不同序列中喷出的。由于地幔岩浆注入地壳岩浆房,导致不同层位岩浆的扰动和混合作用,因挥发分出溶在岩浆房最顶部形成挥发分梯度和过饱和,最终触发了天池火山的千年大喷发,对当时的气候环境造成过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鞍顶山位于浙江绍兴、金华、台州三地(市)交界处,主峰海拔834.3米。当地传言,鞍顶山是一匹龙马的化身,曾有“张果老鞍顶山降龙”之说。鞍顶山的山体形状很象一匹马,山巅有逼真的马鞍形态,鞍顶山因之而得名。山顶有一个四季澄莹、冬夏不涸、千年不竭的神奇龙潭,被当地人称之为“天池”。慕名于“天池”的未解之迷,攀山前往观游和探秘者不绝。  相似文献   

4.
田万荣 《水文》2001,21(6):63-65
1996年7月16~20日,新疆天山中、东部地区大范围连降暴雨,天山两侧几十条河流及山沟发生了较大洪水。分析了天池“96·7”暴雨洪水的成因、洪水特性,并根据进出天池的水量以及本地区的洪水参数,对本次洪水进行了合理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 缺台沟—汝箕沟地区位于贺兰山的中北段,分属于宁夏平罗县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区内侏罗系发育良好,出露颇全,植物化石丰富。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解放前,张文谟、刘振中、李士林、边兆祥和李星学等先后在本区做过地质调查。黄邵显、杜恒俭(1944)《宁夏汝箕沟煤田地质》,创建了“汝箕沟煤系”和“二缺台系”地层名称。解放后,宁夏工业厅资源勘测队对汝箕沟煤田做过调查,编写《宁夏平罗县汝箕沟无烟煤田初步调查报告》,杨少华、郭玮(1954)将汝箕沟含煤建造改名“汝箕沟群”,将紧邻其上的一套砂页岩称“木葫芦”建造,将二缺台系改名“缺台沟群”,这些资料都没有公开出版。斯行健、周志炎(1962)把本区的汝箕沟群、木葫芦建造、缺台沟群分别采用陕西的地层名称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6.
天池金矿产于川甘陕“金三角”。含金层位为泥盆纪地层。该金矿具有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热液蚀变“四位一体”的控矿特征。通过对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认为该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
陶培荣  晓生 《地质学刊》2014,(2):292-292
<正>长白山天池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的顶部,是中朝界湖。因其所在水面海拔2 149 m,故被称为"天池"。它是中国最大和最深的火山口湖。1702年,长白山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了天池。天池呈椭圆形,周长13.1 km,南北长4.85 km,东西宽3.35 km,湖面面积10 km2。天池蓄水20亿m3,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在天池周围环绕着16个山峰。长白山天池火山是目前我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生代多成因复合火山。长白山火山活动经历了造盾  相似文献   

8.
中朝边境天池破火山口湖底地形多波束测深探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调查天池破火山口湖的基本参数和湖底地形特征,研究破火山口的内部构造、破火山口的组合样式和垮塌堆积分布,本文采用多波束测深方法,对天池湖底地形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显示:天池最大水深值为373.2m,天池水域边界实测周长为13.44km,天池湖水面面积9.4km~2,天池总蓄水量约为19.88×10~8m~3。天池周边分布4个温泉,温度为7~47℃。根据湖底地形推断,现今的天池破火山口形成于千年大喷发。其后,在天池西侧形成一个喷火口,东侧形成一个熔岩丘。天池湖底存在5个较大的破火山口内壁垮塌堆积区,但在湖底未见熔岩流。天池边缘出露的温泉点对应环状断裂,同时反映深部存在岩浆体。  相似文献   

9.
淮北地区寒武系/新元古界界线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北地区寒武系与新元古界的界线 ,长期以来存在争议 ,主要有 5种划分意见 :猴家山组 /沟后组 ,沟后组 /金山寨组 ,沟后组上段 /沟后组下段 ,金山寨组 /望山组及猴家山组 /金山寨组之间。通过近年来的实地考察和室内研究 ,从叠层石、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及小壳动物化石组合综合考虑 ,认为该区新元古界最上面的岩组应是沟后组 ,而超覆于区内新元古界不同层位上的长期被描述为猴家山组“豹斑状”灰岩、白云岩 ,实为昌平组 ,属下寒武统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质学研究的若干进展与灾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以减轻火山灾害为目的的天池火山锥体顶部地区地质填图工作,发现了天池火山锥体附近不同期次火山泥石流,部分火山泥石流显示的高温定位特征指示了其与千年大喷发的成因联系。这些火山泥石流构成了严重的火山泥石流灾害,天池火山锥体近顶部大型滑坡体的发现则指示了天池火山另一种重要的灾害类型。滑坡体堆积物结构上可分为3种类型。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时不同成分与物性的岩浆混合作用十分发育,指示了天池火山喷发前不同岩浆批的混合与共喷发机理。本文还论述了天池火山近代历史记录喷发物的分布与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天池水资源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天池水形成环境基础上,分析了天池水的物化特征和水量平衡问题,探讨了天池水的补给源及成因,提出了天池是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自然涌出的天然矿泉,为长白山区矿泉水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东天山南北两侧(准噶尔东缘和吐哈北缘)早二叠世沉积序列、岩相组合、古流向及盆地演化。研究表明,早二叠世准噶尔盆地东缘石人子沟组和塔什库拉组发育枕状玄武岩、流纹岩等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和海相砂、泥质及碳酸盐岩复理石相沉积,并含有大量的海相生物化石,指示了海相裂谷盆地环境。吐哈北缘发育依尔希土组,以安山岩、流纹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夹陆相碎屑岩为主,表现为陆相裂谷盆地环境。东天山南北两侧古流向及物源显示,东天山北侧,早二叠世古水流指向东南方向,在其南侧古水流指向西北部凹陷区,并且物源主要来自下伏前二叠纪岩石建造,表明早二叠世时期东天山博格达地区为汇水沉积区,且由东至西分别发育陆相和海相裂谷盆地,至早二叠世末期整体演化为陆相坳陷盆地。而导致东天山南北两侧早二叠世沉积环境迥异的原因是,石炭纪博格达裂谷东段祁家沟-天池地区和西段吐哈北缘地区演化的差异,造成随后的闭合阶段中东段早闭合、沉积环境“突变”,西段晚闭合和沉积环境“渐变”的不同过程。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天池火山粗面玄武岩的喷发历史与演化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本文新提出的年代学和岩石化学结果,进一步从天池火山与区域火山活动的关系,论述了天池火山造盾、造锥历史和岩浆结晶分异转型的时间约束,早更新世早期(2Ma前)开始粗面玄武岩的造盾,早更新世晚期(约1Ma)粗面玄武岩向粗安岩、粗面岩演化,中更新世是粗面岩造锥的主阶段,到了晚更新世(约0.1Ma)粗面岩向碱流岩演化。在中-晚更新世来自地壳岩浆房的粗面岩、碱流岩造锥过程中,来自地幔的粗面玄武岩浆喷发活动始终没有间断过。由于来自地幔粗面玄武质岩浆持续向地壳岩浆房补给,所以天池火山是一座长寿命的火山。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和混合作用是天池火山岩浆演化的两个最重要过程,前者形成天池火山双峰式火山岩分布特征,后者成为天池火山喷发的触发机制。天池火山在晚更新世-全新世碱流质岩浆主喷发期兼有少量玄武质粗安岩、粗安岩或粗面质岩浆的交替喷出,揭示了天池火山的地壳岩浆房熔体的分层结构特点,由于来自地幔粗面玄武质岩浆注入地壳岩浆房,导致不同层位岩浆的扰动和混合作用,触发天池火山的喷发。  相似文献   

14.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之后,研究其发展趋势是做好舟曲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通过现场调查和搜集历史数据,分析了泥石流再次爆发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认为三眼峪沟爆发泥石流的地形地貌和降雨条件依然存在,“8.8”特大泥石流的下泄量体积仅180×10^4m^3,仅为总物源的1/15,大量的松散物质仍然堆积在沟谷内,三眼峪仍然具有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三眼峪沟泥石流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频率和规模将呈现增大的趋势,灾后泥石流堆积扇上人员、住房和基础设施减少会使泥石流造成的灾害损失减小。  相似文献   

15.
钱迈平  袁训来等 《地层学杂志》2001,25(2):135-139,143
淮北地区寒武系与新元古界的界线,长期以来存在争议,主要有5种划分意见,猴家山组/沟后组,沟后组/金山寨组,沟后组上段/沟后组下段,金山寨组/望山组及猴家山组/金山寨组之间,通过近年来的实地考察和室内研究,从叠层石,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及小壳动物化石组合合考虑,认为该区新元古界最上面的岩组应是沟后组,而超覆于区内新元古界不同层位上的长期被描述为猴家山组“豹斑状”灰岩,白云岩,实为昌平组,属下寒武统。  相似文献   

16.
虽对天山天池冰碛-崩塌-滑坡综合成因已形成共识,但对堆积坝体结构及地质构造控制的老崩塌-老滑坡位置及形成过程尚不明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现场地质调查、钻探资料分析等方法圈出构造格架;在平行和垂直坝体轴线方向上利用高密度电法开展坝体电性结构探测,给出地质解释剖面。结合遥感影像变化,分析大小锅底坑反映的全新世发生的老崩塌和老滑坡两阶段发育特征。认为老滑坡北侧缘F2断层为控制边界,显露梳妆镜为分析滑坡运动的重要线索;末次冰期冰碛物后的崩塌和滑坡运动与堆积物,填塞淤埋天池原古河道并将泄洪道推向右岸形成现在的天池坝体形态;原古河道在电性结构剖面上显示低阻带,为西小天池源头泉水集中排泄区;靠近湖岸的断层F1起稳定湖水位的阻水作用。该结果可望对天池形成演化、堆积坝体稳定性分析和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20年6月17日丹巴县梅龙沟爆发了一次大规模泥石流,一次性冲出固体物质42.7×104 m3,形成泥石流-堰塞坝-溃决洪水-滑坡灾害链,造成5100余户2.12万余人被迫转移,直接经济损失达8亿元。根据现场调查、无人机航拍以及遥感解译,分析梅龙沟泥石流的成因及致灾机理,阐述了“物源成因”、“降雨激发”和“地形促进”对泥石流形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梅龙沟泥石流是在前期累计降雨和短时强降雨共同作用下形成;(2)梅龙沟泥石流源头为大石堡沟,起动模式为“沟岸垮塌-泥石流”;(3)泥石流沟内持续的物源补给以及东风棚子、梅龙村、大邑村三处大型滑坡产生的级联堵溃效应,致使泥石流流量不断放大,最终导致大量固体物质冲出沟口;(4)沟口形成的堰塞坝-溃决洪水-阿娘寨滑坡灾害链进一步增强了泥石流的致灾能力;(5)现阶段梅龙沟内物源丰富,临界启动降雨阈值降低,极易在雨季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建议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岩浆混合作用与喷发机制初步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根据岩浆演化和地球物理深部探测,天池火山之下存在地壳和地幔双层岩浆房。地幔玄武质岩浆向地壳岩浆房的补给,保持了天池火山逾百万年持续不断的喷发活动。本文从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浮岩中的玄武质粗安岩一粗安岩角砾和条带状岩浆的岩相学、矿物学和岩石化学研究,提出地幔的粗面玄武质岩浆向地壳岩浆房的注入,触发千年大喷发,初步探讨了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岩浆混合作用与喷发机制。  相似文献   

19.
火山喷发文字记录资料的考证可以给出历史上火山喷发的最为准确的时间限定,对喷发过程、灾害效应也都可给出极为详细、准确的措施。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的满语资料是除了汉语、朝语之处另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料来源,目前已从有关满语神话传说中得到了若干有重要意义的火山与火山学信息。本文列出了3类、14条天池火山喷发的神话与传说,从中可以得知数千年以来天池火山发生过多次猛烈的与温和的周期性的喷发。天池火山喷发与火山泥石流、喷发后洪水泛滥有密切关系,泛滥物波及到距离天池火山460km以过的嫩江流域及珲春一带。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若干次火山喷发记录,经考察较为确定的1951年昆仑山西部于田县卡尔达西火山喷发是一次地下岩浆上侵、地表汽爆炸与喷发的火山喷发事件。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天池火山水热活动及气体释放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清武 《地球学报》2004,25(3):345-350
长白山天池火山属于新生代大型多成因复式火山,位于吉林省东部中-朝边境上。天池火山周围水热活动比较强烈,主要的水热活动区有天池北部的长白温泉群、天池湖滨温泉和天池西南的锦江泉群。长白聚龙泉群水温较高,一般为70~83℃,湖滨温泉水温20~40℃,锦江泉群水温为58℃左右。长白聚龙泉群水热活动相对更为强烈。在水热活动区,地下气体活动也相当强烈,地下释放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2,同时含有稀少气体He、Ar和微量气体H2、CH4及少量O2和N2。长白和锦江两处泉群的地下释放气体中,其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