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成功预报的海城地震之后发生的唐山地震,为什么未能预报?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地震一般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人类目前还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一个大地震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的周期在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人们从事地震预报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地震预报是世界上的科学难题之一,甚至比癌症更难攻克.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开展了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和南黄海地震安全预报的成功事例,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前列.但是,预报尚处在探索、经验阶段,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规律,未能找到震前必然出现而无震情况下不出现的“必震前兆”,未能掌握不同震型、不同地区的地震前兆规律.因此,目前的预  相似文献   

2.
惊心动魄的地震亲历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年2月4日是海城地震30周年。本文的作者亲历了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过程,而且也曾亲历了邢台地震和唐山地震。通过作者的亲笔叙述,我们感觉到实践是解决地震预报问题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实践要上升到理论,理论反过来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人们面临的问题才能不断有所突破。在海城地震30周年之际,我们想借此文,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唐山地震10周年之际,人们不仅议起以往劫难,更加关注今后的命运,希望了解我国目前地震科研及预报达到了什么水平.记者请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向本报发表谈话.安启元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解放以来,我国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15次,其中7级以上强烈地震46次,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对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早在1956年就把地震预报研究列入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了地震预报及研究.他说,唐山地震之前,我国曾较好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可是,却没能对唐山地震作出预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没有从科学上认识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预报方法是经  相似文献   

4.
汶川8.0级地震的一些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肇诚  张炜 《地震》2009,29(1):193-202
文章分析了地震能否预报争议的历史、 背景及其影响, 主张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 要坚持监测、 预报和科研这一中心工作。 地震预报探索就是一部不断在反思和总结中前进的历史。 文中讨论了1975年海城7.3级、 1976年唐山7.8级、 1995年孟连西7.3级和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等地震的启示、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意义及科学继承与发展问题。 作者提出了地震大形势的判断、 地震前兆、 观测资料分析与评价等在汶川地震科学总结中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建议做好汶川地震的科学总结、 制定新一代地震预报发展规划、 部署新一代观测台网、 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制等, 进而开创我国地震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的地震预报探索从邢台地震开始,已经走过50余年的漫长道路,经历了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唐山地震预报的失败及汶川地震预报的无奈,经验与教训很多。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测预报究竟路在何方?梅世蓉先生在"新形势下地震预报战略问题的探讨"[1]一文中已做出回答。现将笔者初步学习的点滴体会汇总如下。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1梅世蓉先生的最新地震短临预报理念梅先生在唐山地震后的30多年里,始终  相似文献   

6.
1引言1999年11月29日,在辽宁省岫岩-海城交界处发生了5.6级地震,震前做出了准确的预报,也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因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很好的政治影响,受到了中国地震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表彰,也受到了广大地震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说,这次地震预报成功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继1975年海城7.3级地震预报成功后,二十多年中又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事件.这既让广大地震工作者为地震预报多年含辛茹苦地探索,终于又一次取得进展而欢欣鼓舞,同时也都在思考,为什么辽宁的地震工作者这么幸运,1975年海城地震预…  相似文献   

7.
1975年2月4日,中国辽宁发布地震预报,辽宁省南部100多万人提前撤离到安全地区, 2个半小时之后,海城发生7.3级地震,震区范围内人员伤亡损失降到最低,此次地震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归功于1966年邢台地震后国家大力推动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震多、震源浅、灾害重,1966年以来,先后发生了邢台、渤海、通海、炉霍、大关、海城、龙陵、唐山、松潘等破坏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唐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近代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它使不少人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层恐惧地震的阴影.今年是唐山地震10周年、邢台地震20周年.我国地震活动经过近10年的相对平静期之后,又有些重新活跃起来,似有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相对活跃期的迹象.在这种形势下,广大公众更加关心我国地震工作,特别是地震预报问题.为了向社会和广大公众做好宣传工作,现将有关问题的基本观点阐述如下,供各单位参考.一、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和  相似文献   

9.
我国37年来在地震中殉难的约27万多人.这个数字是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在今天召开的中国地震工作20年学术交流与表彰会上披露的.他说,地震科学研究必须紧密围绕地震预报这项中心工作.自邢台地震以来,由于把减轻地震灾害作为科研任务的根本方向,1975年曾经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使10万余人免于丧生,成为世界地震科学史上第一次取得实效的预报实践.但是,限于目前还不能充分认识地震规律,从而导致我国在唐山地震预报中出现重大  相似文献   

10.
对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后的异常了逐项分析与讨论,发现有些震后异常与后续营口6.0级地震,唐山7.8级地震有比较可信的内在联系,在归纳海城地震震后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6条在同类条件下对预报后续地震可能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震又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几亿人在担心如果明天有大地震能预报吗?当前世界各国地震专家认为地震预报比癌症更难对付。1975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避免了10万人死亡,减少40亿元的经济损失。海城大震前除微观异常以外还获得了大量的宏观前兆,广大群众发现和报告这些宏观异常现象是成功预报的重要内容。而唐山大震前也有明显的动物、井水等宏观前兆,但没能作出预报,为此我们应该汲取几十万人殉难的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12.
10年前的唐山地震,至今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地震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那么大危害性?能够预测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您可以在国家地震局主办的《全国地震科技展览会》上找到答案.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地震科技展览会,展示了从邢台地震后20年来我国地震工作的科技水平和取得的成就,介绍了很多地震科技知识.展览分为6个部分.①监测部分:展示了我国地震台网建设和观测系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进展;②预报部分:介绍了地震预报意见产生——综合分析——科学评定——政府发布  相似文献   

13.
北黄海4.8级地震中短期预报是辽宁省继海城地震、营口地震,彰武地震后又一次较好的预报震例。此次震前有一定的前兆显示,在总结和分析对比中等地震预报主要依据的基础上,讨论了辽宁省中强地震预报的判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唐山地震前华北地区开展地震预报等背景情况,重点结合漏报唐山地震原因的分析论及地震预报的复杂性,总结了值得引起今后重视的某些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5.
引言1966年至1969年,在我国华北的东部,先后发生了邢台6.8、7.2、河间6.3、渤海7.4级地震,依据这些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和迁移的趋势,当时我国地震界曾提出辽南地区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一个重要地点的预报意见。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在预料之中发生了。1975年底,有人提出:“海城地震可能是一个转折,东西向的华北块体北界将出现地震活跃”1),并提出几个可能发震地点。相隔仅三个多月,1976年4月6日在阴山-燕山地震带中段的和林格尔发生了6.3级地震;接着7月28日在该带东段的唐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8级大地震;9月23日又在该带西段的巴音木仁发生了6.2级地震,这其间还发生了磴口震群,  相似文献   

16.
本文资料取自华北地震区1446—1969年的地震记录.选出活动期主峰与拐点地震36次, 每两次之间做埃尔米特插值, 这样就构造出一条等间隔采样的曲线, 它反映了五百年来华北地震活动强弱的变化.设此曲线由两部分组成, 确定性部分和随机部分.给出轮回模式与平稳随机过程的自回归模式, 分别进行外推预测.文中还做了后验综合分析, 将近期资料删截15次分别进行计算、外推、预测.把每个时间段被预测危险的次数相加得到预报曲线.根据这些后验的结果, 于1974年4月估计, 1975至1977年华北将出现地震活动高潮.在此间发生了1975年2月5日的海城地震与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地震.该曲线对今后华北地震仍具有预报意义.以海城地震开始的华北地震高潮还要延续一段时间, 至1980年后才转入低潮, 且到2001年前后将开始重新活动.   相似文献   

17.
前言     
七十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其海域先后发生了渤海、海域、唐山等三次强震,震前毗邻震中区的油田,部分油井(油、气、水)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动态变化异常;如有的废油井突然自喷,有的采油井产油量数倍乃至十数倍的增加……,而震后逐渐恢复正常。这些罕见的现象启迪并推动了地震工作者去探索油井动态异常与地震孕育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关关系?由此,在地震预报领域中又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唐山地震后,我国地震活动趋于平静,但五至六级的中强地震时有发生,如海城的六级强余震;唐山的中强余震;四川、新疆地区的中强地震;菏泽5,9地震等,在这些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18.
缘于历史因素,中国的地震预报是政府规定而且由法律维持的。与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政治动乱重合,1966~1976年是地震预报的爆发期,预报热潮在1975年预报海城地震时达至巅峰。海城预报的实现主要是因为前震序列异常显著和当时一些地方官员发布临震预警毫无顾虑。自1976年毁灭性的唐山地震以来,预报信心日趋下降,而抗震设防愈加得到重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再次揭示了地震预报暗淡的现实。尽管有大量的前兆监测台网和精心设置的系列会商制度,但汶川地震前没有发现足以促成预报的明显异常。反之,汶川地震无可辩驳地展现出抗震设防的无比重要性。与1976年唐山震区的毫无抗震设防不同,2008年的汶川震区已有抗震设防要求,而设防的建筑比不设防建筑遭受的损失要小得多。但是,抗震规范的实施远远落后于颁布。假如抗震设计规范的执行更为严格,建设选址更为明智,这次地震造成的许多死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财产损失也应大大减少。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最重要的教训是:不论地震预报的前景如何,依靠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在目前是不现实的,而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进行抗震设防才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相似文献   

19.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hol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预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预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Ne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涟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发生了6.2级地震,这次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显示出了明显的异常特征,中期预报效果比较成功,对于这次地震没有作出短临预报,这既有地震孕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地震预报的高难度问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预报技术思路问题。近几年来作者对在北京西北的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形成的以地震活动条带为代表的多项地震活动异常给予关注,现反思张北-尚义6.2级地震之前的某些前兆异常现象和预报过程,对于今后的地震预报研究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